习俗与时代变迁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閱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小陈应邀开车到好朋友小王家吃饭,席间小王频频向小陈劝酒,小陈盛情难却。饭后,小陈酒后驾车回家途中发生车祸。为此,小陈家人认为小王不该劝酒而索要巨额赔偿;小王认为席间劝酒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自己劝酒没有做错什么。对此,社会上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类似事情还有不少。闹新房引发了人身侵权官司,传统文化习俗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遭遇了“纽约遇到北京”式的时空错乱的尴尬……
  你对此有什么感悟?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席间劝酒是中国传统文化风俗,无可厚非。盛情难却的小陈酒后驾车回家发生车祸,小王究竟要不要承担责任?索要巨额赔偿该不该?材料中“社会上也议论纷纷”显示了对此事判断的模糊性,这是写作中需要厘清的地方。依照“定对象—梳情节—深分析”的步骤,从小王的层面看,他对开车的小陈频频“劝酒”,事后还认为自己是遵循劝酒风俗而没有做错什么,显示了他对传统习俗的食古不化和不懂变通。在拒绝酒驾的新时代,劝酒是不合时宜的,可以灵活应变;对小陈而言,因盛情难却而喝酒驾车是不理性的,放在劝酒风俗的大语境中思考,可以看作是囿于传统风俗的不理性行为。综合整体材料看,小王劝酒虽然依风俗而行,并没有本源上的错误,但没有注意驾车这个特殊情况。而小陈盛情难却下喝酒驾车更是不对,理性分析冷静思考,他们应各打五十大板。另外提一点,酒驾不是文章的主体,因为材料第二段还在劝酒的风俗上以点带面地引申到闹新房等类似事情,指出这是传统文化习俗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遭遇的“纽约遇到北京”式的時空错乱尴尬,显然,站在时代发展高度上看待、继承传统风俗是这篇文章的核心。
其他文献
要说这清平村啊,巴掌大的个地,却有一个十里八乡都听说过的“名人”,而提到他的人,却又从不掩饰内心的厌恶,见到了他也都躲得远远的。(从人物介绍写起,应尽快入题,突出“中国关键词”。)  瘸子李,脸上挂着憨厚的笑,让人忍不住想去亲近,而孩子却被家人告诫不能靠近他。听村里老一辈的人说,他们家中的男丁世代都是瘸子,人们便认为,这是因为祖上没积阴德,神仙降罪,给的惩罚。就连带着他父亲在工地里被砸死,也说成了
期刊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学院发表了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他以“讲故事的人”为主线,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讲了“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回忆了自己的成長历程,讲述了蕴含朴素哲理的生活故事,表达了作家通过写作讲述故事,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坚定信心。  与顺叙相比,倒叙、插叙、补叙改变了故事情节的平铺直叙,使文章极尽波
期刊
我来谈谈对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的看法。意见可能片面,也可能肤浅,仅供参考。  从学习的角度看,初中偏于感性,高中偏于理性。所以高中比初中“深”在多了一些谈人生哲理的文章,譬如谈金钱,谈人生,谈哲学等,因此,高中生更需要思考,需要懂点逻辑。  从教材看,高中更有系統性。比如高一册的文言文,讲先秦历史散文,选材很有代表性。高二册开始讲古诗,也是按照《诗经》、《楚辞》的系统讲下来的。高中三年下来,应该说中
期刊
下午5时10分,朱晓玉准时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  朱晓玉抬起头来望望天,天空黑沉沉的,北风呼啸着一阵阵从站台掠过,无形雁阵撞击着她的黑色羽绒服,她不由得将头埋进灰黄黑小格围巾里,提着小马扎推着旅行箱往标有6号的候车点走去。此刻,6号候车点的人已排起了长队。  一会儿,K568次列车就要进站了,每到周末返回J城的人多,朱晓玉只买到站票,所以她提着小马扎呢,一个半小时后就到J城了。这样的
期刊
一、 全面周详的战略构想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对当时天下大势的分析,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联吴”的战略方针、战略措施,从总体上看是准确的、可行的,因而成为刘备集团立国和兴复汉室的基本指导思想。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刘备夷陵之败,导致《隆中对》战略构想中途夭折。《隆中对》战略构想的最终目标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不在它本身,而在于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二、 成就三国鼎立的战略方针  诸葛亮一是要刘
期刊
我的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那里山清水秀,远离城市的喧嚣,是这座工业化城市里仅存的一方净土。我在这里有过一些美好的童年回忆,每年过年回去探亲的时候,总能激起我许多感慨。那里留有我的大伯、二伯,逢年过节都会叫我们回去一家团圆。而每次回老家,爸爸都会拎着油米柴盐带着我去看我的叔公。(开篇对老家环境和我童年回忆的介绍过于详细,与主题关系不大。)  叔公已经八十多了,叔公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双“眼睛”
期刊
这是一个梦。  母亲抱着婴儿乘了一辆长途汽车,在她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摆着她们母子鼓绷绷的行囊。  铅似的天空锅似的闷住了大地和大地上这辆长途汽车,这长久的灰暗和憋闷终于使母亲心中轰地炸开一股惊惧。她的头颅猛烈地撞在车窗上,玻璃无声地粉碎了,母亲和婴儿被抛出了车窗外。  母亲在无边的黑暗里叫喊。当一阵闪电凌空划过,母亲才看见脚下的大地正默默地开裂,这是一种令人绝望的开裂。母亲低下头,她看见婴儿对着
期刊
我的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那里留有我的大伯、二伯,逢年过节我们会回去一家团圆。而每次回老家,爸爸都会拎着柴米油盐带着我去看我的叔公。(开门见山,直接引出叙述的主要对象——叔公。)  叔公已經八十多了,伴着他的是花白的头发,松弛的皮肤,迟缓的动作,破旧的衣裤与一根年纪比我还大的拐杖,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那双“眼睛”。叔公的眼睛早在十年前就失明了,但似乎正因为这样,他才更热爱阳光,在我有限的记忆中,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的眼睛最富于表情,从一个人的眼睛中,往往能看到他的整个内心世界。有的人的目光传递着坦然、亲切和和蔼,有的人的目光流露的是无奈、悲凉或感伤。你在生活中曾经见过什么样的目光,在这目光中又流露了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请以“_____的目光”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标题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襲,套作。
期刊
21世纪的人类,享受着先人为我们创造的灿烂文明,享受着先人创造基础上的快乐。孰不知我们面临新的危机:随着生产技术革命与科学技术发展,更多的人已习惯于依赖机器,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创造性。  而人类文明的灵魂,就在于创新。洪荒之初,盘古开天辟地,于一片混沌中创新;结绳之时,仓颉造字,用创新点燃文明之火;圣贤辈出的希腊,梭伦改革,用创新迎来西方民主政治的曙光。无创新,何来“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无创新,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