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跨越式转型,以山西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基地在为全国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制约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难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难题,国家将山西省确定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而赋予了山西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内涵。朔州市作为山西省唯一获得“中国经济转型示范城市”殊荣的新兴城市,其全新的发展思路也为全国类似地区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新思路
一、传统能源基地转型发展的背景
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严重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严峻挑战,我国适时制定了十二五规划,大量涉及“包容性增长”、“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可见,国家将可持续发展的重任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
在“中部崛起”战略中,能源产业是我国重点扶持和改造的产业之一,但这些产业又始终面临可持续发展难题。由于存在环境污染严重、耗能偏高、效益偏低等问题,更面临资源浪费、枯竭及生态破坏等难题,故国家又特别赋予了传统能源基地一个历史使命,即解决“生态欠账”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发展转型经济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山西能源基地传统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作为传统能源基地的典型代表,长期为祖国的化石能源稳定供应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时至今日却遇到了一些可持续发展难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不科学的开采活动加剧了生态脆弱。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容易对脆弱的黄土地质条件造成不可恢复的扰动,从而加剧水土流失,使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差。
第二,个人或企业冶炼矿产资源的过程会不可避免的排放工业“三废”,这对汾河水系以及黄河中下游主干流造成多重污染,同时也影响了居民健康,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第三,矿产资源的长期无序开采活动造成了大量地下空洞,如果得不到有效填补,就容易诱发“天坑”和小规模地震。同时也导致地下水下渗、水位降低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局面。
第四,能源资源开发主体的加工开采利用能力较差,水平低、层次不齐。资源开发利用模式长期停留于单纯的开采和买卖阶段,并处于国际国内产业链最底层,增值能力较差。同时,粗放型开采导致资源浪费严重,不仅表现为本矿产资源利用程度低,而且还造成许多伴生矿物资源被白白浪费,而这些被浪费的矿产资源也会继续污染农田和其它原生自然环境,从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破坏。
第五,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大量企业逃避本因承担的社会责任,他们只关心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环保效应。同时,政府部门监管制度建设滞后,没有形成系统协调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测、事后通报和补救的联动体制,对于违规企业的处罚大多流于罚款了事的“过场”形式。
第六,围绕矿产资源展开的利益博弈也是造成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大量无证企业涌入矿藏区,大肆偷挖地下资源,结果造成产权归属不明和管理责任混乱,产生了大量法律难题。而且在文物古迹丰富的山西,那些因开挖地下自然资源而附带被挖出的国有文物,还要面临流失危险。
三、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山西省已经被国家确定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而对山西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朔州市作为山西省唯一获得“中国十大经济转型示范城市”和“低碳中国贡献城市”荣誉奖项的新兴城市,其全新的发展思路也为全国类似地区的社会经济转型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其具体经验如下:
第一,大力倡导清洁生产,控制废弃物产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伴生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将大量积存的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伴生资源进行多种途径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可带动建材、化工和农业的发展。
第二,降低对于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大力发展风能、沼气能、垃圾能等新兴能源。优化能源供应结构,从而降低对传统煤炭矿产资源的单一需求。
第三,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列入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摆脱以往政绩主要和经济发展指标挂钩的片面考核体系,督促官员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倡绿色低碳生活,主要市政活动基本都贯彻了绿色发展理念。
第四,加快产业升级,变输煤为输电,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
第五,改造发电厂老旧机组,提高供电效率,降低单位发电量的煤炭能耗。新建现代电站,分散发电压力,避免积聚型重度污染。
第六,完善交通网,改造火车站,新建汽车站,便利区内外人员物资交流。
第七,利用区内煤场和电厂众多的独特实践条件,以及高级工程师众多的人才师资力量优势,大力发展山西能源学院、朔州大学、朔州师范学院等众多高等院校,为当地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环保人才培养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第八,合理安排城市新区,有步骤分阶段的实现周边人口城镇化,以住房方式的城镇化促使农业用地的恢复重建以及对恢河、桑干河流域等湿地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使能源经济转型和农民致富相得益彰。
四、转型中仍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大力贯彻“环境民主原则”。必须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环境决策参与意识和能力,政府在进行重大环境决策前要倾听群众呼声,避免决策失误。
其次,要提防政绩工程“翻新”重现。为了出政绩,个别官员很可能虽然摒弃了与经济发展指标挂钩的思维方式,但是又迫
于新的节能减排压力,而通过“拉闸限电”的方式,以牺牲民众生活质量为代价,人为制造所谓“电荒”。
再次,新老产业关系要协调。经济转型也要照顾好新老产业的关系,防止一味盲目热捧新兴产业而造成传统基础产业衰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要逐步摆脱对传统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但也要注意防止转型城市对单一新兴产业的“新的”片面依赖。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经济转型和保障民生结合起来,把发展与和谐统一起来。
最后,要寄希望于广大市民,让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市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使人们真正做到“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这样,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深厚的民间基础。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新思路
一、传统能源基地转型发展的背景
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严重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严峻挑战,我国适时制定了十二五规划,大量涉及“包容性增长”、“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可见,国家将可持续发展的重任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
在“中部崛起”战略中,能源产业是我国重点扶持和改造的产业之一,但这些产业又始终面临可持续发展难题。由于存在环境污染严重、耗能偏高、效益偏低等问题,更面临资源浪费、枯竭及生态破坏等难题,故国家又特别赋予了传统能源基地一个历史使命,即解决“生态欠账”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发展转型经济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山西能源基地传统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作为传统能源基地的典型代表,长期为祖国的化石能源稳定供应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时至今日却遇到了一些可持续发展难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不科学的开采活动加剧了生态脆弱。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容易对脆弱的黄土地质条件造成不可恢复的扰动,从而加剧水土流失,使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差。
第二,个人或企业冶炼矿产资源的过程会不可避免的排放工业“三废”,这对汾河水系以及黄河中下游主干流造成多重污染,同时也影响了居民健康,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第三,矿产资源的长期无序开采活动造成了大量地下空洞,如果得不到有效填补,就容易诱发“天坑”和小规模地震。同时也导致地下水下渗、水位降低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局面。
第四,能源资源开发主体的加工开采利用能力较差,水平低、层次不齐。资源开发利用模式长期停留于单纯的开采和买卖阶段,并处于国际国内产业链最底层,增值能力较差。同时,粗放型开采导致资源浪费严重,不仅表现为本矿产资源利用程度低,而且还造成许多伴生矿物资源被白白浪费,而这些被浪费的矿产资源也会继续污染农田和其它原生自然环境,从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破坏。
第五,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大量企业逃避本因承担的社会责任,他们只关心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环保效应。同时,政府部门监管制度建设滞后,没有形成系统协调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测、事后通报和补救的联动体制,对于违规企业的处罚大多流于罚款了事的“过场”形式。
第六,围绕矿产资源展开的利益博弈也是造成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大量无证企业涌入矿藏区,大肆偷挖地下资源,结果造成产权归属不明和管理责任混乱,产生了大量法律难题。而且在文物古迹丰富的山西,那些因开挖地下自然资源而附带被挖出的国有文物,还要面临流失危险。
三、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山西省已经被国家确定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而对山西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朔州市作为山西省唯一获得“中国十大经济转型示范城市”和“低碳中国贡献城市”荣誉奖项的新兴城市,其全新的发展思路也为全国类似地区的社会经济转型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其具体经验如下:
第一,大力倡导清洁生产,控制废弃物产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伴生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将大量积存的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伴生资源进行多种途径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可带动建材、化工和农业的发展。
第二,降低对于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大力发展风能、沼气能、垃圾能等新兴能源。优化能源供应结构,从而降低对传统煤炭矿产资源的单一需求。
第三,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列入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摆脱以往政绩主要和经济发展指标挂钩的片面考核体系,督促官员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倡绿色低碳生活,主要市政活动基本都贯彻了绿色发展理念。
第四,加快产业升级,变输煤为输电,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
第五,改造发电厂老旧机组,提高供电效率,降低单位发电量的煤炭能耗。新建现代电站,分散发电压力,避免积聚型重度污染。
第六,完善交通网,改造火车站,新建汽车站,便利区内外人员物资交流。
第七,利用区内煤场和电厂众多的独特实践条件,以及高级工程师众多的人才师资力量优势,大力发展山西能源学院、朔州大学、朔州师范学院等众多高等院校,为当地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环保人才培养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第八,合理安排城市新区,有步骤分阶段的实现周边人口城镇化,以住房方式的城镇化促使农业用地的恢复重建以及对恢河、桑干河流域等湿地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使能源经济转型和农民致富相得益彰。
四、转型中仍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大力贯彻“环境民主原则”。必须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环境决策参与意识和能力,政府在进行重大环境决策前要倾听群众呼声,避免决策失误。
其次,要提防政绩工程“翻新”重现。为了出政绩,个别官员很可能虽然摒弃了与经济发展指标挂钩的思维方式,但是又迫
于新的节能减排压力,而通过“拉闸限电”的方式,以牺牲民众生活质量为代价,人为制造所谓“电荒”。
再次,新老产业关系要协调。经济转型也要照顾好新老产业的关系,防止一味盲目热捧新兴产业而造成传统基础产业衰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要逐步摆脱对传统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但也要注意防止转型城市对单一新兴产业的“新的”片面依赖。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经济转型和保障民生结合起来,把发展与和谐统一起来。
最后,要寄希望于广大市民,让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市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使人们真正做到“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这样,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深厚的民间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