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时代的要求,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关注生物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设疑与猜想,关注学生的探究、讨论、解疑的过程,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教师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教育"。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单就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为日后创新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的个性品质,如好奇心、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探索精神等等。这些东西尽管还不是创新品质,但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没有它们,或者它们受到过分的压抑,就不会有后来创新人才的成长。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
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创造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诚实正直、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在生物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探索研究的条件,不断培养他们的探索知识能力。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动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行创造力培养,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设疑激趣
自然界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激发兴趣。如讲哺乳动物时介绍"鲸为什么要集体自杀?"讲植物的叶时介绍"植物为什么吃葷?"讲激素调节时讲"有些人多吃糖后,体内的血糖浓度升高,但1~2小时以后,血糖浓度却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什么原因?"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浓厚学习兴趣。
1.2直观激趣
教师在授课中可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如讲蝗虫的口器时,让学生观看录像,从蝗虫的取食动作领悟咀嚼式口器的概念;再通过录像将蝗虫口器的各部分解剖在画面上化小为大,逐一分析各部分的功能,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1.3情境激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兴趣。如讲鸟适于飞翔特点时,积极借助于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故事及我们人类为什么无法飞行等问题,加以比较人类与鸟类的特征,通过讨论与比较,有利于促进问题的产生,以及对问题的解决的欲望,提高课堂的效率以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也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奉行"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其中核心是主体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
2.1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
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总结鸟纲特征时我便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待进生的自信心、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勇气与习惯。
2.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教学中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授课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种子为什么会萌发?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吸收的?细胞怎样分裂?等等,从中都可引出丰富的猜想。初中学生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正是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萌发了创造性思维。为此,要在课堂上常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2.3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
授课当中,要积极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实验课上,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有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实践表明,大部分的学生喜欢自己独立完成实验,通过他们亲自触摸、观察、实验,使感观协同作用,手脑并用,思维活动程度大大增强。
在学生产生问题的时候,教师可改变直接、简单的理论叙述,而是肯定他们的问题是有一定的深度与质量,鼓励他们尽量自己先寻找资料、查阅有关网站,或通过亲自实验操作来解答。
例如:生活中常说"鱼刺卡喉,喝醋就能解决。"这句话是否有科学道理呢?为此,我们共同设计了"食醋对鱼骨物理性质的影响"的探究实验。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发现食醋即使经过10分钟后也仅能使细长的肋骨稍稍变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鱼刺卡喉,喝醋是不能解决的。此类事例常常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策略
3.1敢于主动提问,激发创新意识
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在生物教学中,问题如果常常由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往往是面小、狭窄的问题,学生的任务是应对解疑,这样会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促使其会产生定向的探究反射,也就存在许多发自内心的疑问,如:花为什么是五颜六色而叶片是绿色的?鱼为什么生活在水中?鸟为什么能飞?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向往自己能解决。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不应"圈地为牢",阻碍学生问题的产生,限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相反我们应更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创造民主平等的地位,允许和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面对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2大胆假设,优化设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提出假设性的理论,假设是尝试性的解释和推测,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验观察等进行探究,使学生设计出相应的最佳方案去验证假设,进而解决问题。在设计中,学生自己尝试改进、完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积极探寻证据,以求得到答案;或采用多种实验观点、结论探究其规律,以肯定或否定假设;或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科学地去解决问题等等,而不是拘泥于一种尝试、方法、例证和结论,使学生的求异、发散、怀疑、否定等创新思维在假设性理论设计方案中充分地发挥、运用和展现。
如在做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动手,先充分想象和推测:除了光照之外,其它条件影响鼠妇的生活吗?我又进一步引导:如果实验装置中除光照不同之外,土壤的潮湿度、温度也不同会怎样呢?鼠妇会向潮湿的那边去吗?鼠妇会向温度高的那边还是向温度底的那边去呢?
3.3不懈探究,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其创造力,并不要求学生像成人那样创造,去发现某一个新东西,而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创新,帮助学生形成爱探索、爱创造的习惯。那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大胆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去实验,教师只是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促使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或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广泛收集实验过程中的多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多角度认识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在调查昆虫有趋向光源的习性,我们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行实验探究。一上课,让学生拿着工具自己到野外去捕捉一些昆虫,如家蝇、菜粉蝶、蟑螂、蟋蟀、瓢虫、蚂蚁等。学生们非常高兴,捕捉到这些昆虫后,分组实验,检验出这些昆虫是否具有趋光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研究兴趣浓厚,各种能力得到锻炼,不仅知识掌握牢固,还充分发展了创新思维。
3.4通过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生物课中选择能显现事物规律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现象,认识规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的、适量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知识。如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我以蚂蚁为例为学生准备了两个实验,进行对比研究,让学生能很快探究出蚂蚁是通过什么来交流信息的。一个是将侦察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好的纸片取走或挪动,另一个是不将侦察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好的纸片取走或挪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学生很快发现蚂蚁是依靠气味来传递信息的。
4、增大课外阅读量,为创新蓄势
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是实现创新"蓄势"的重要途径。有了丰富的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才会最大可能的产生创造性思维。没有渊博的知识,就等于思维处于贫瘠的土壤,创新思维的形成便成了空中楼阁。生物知识包罗万象,老师应格外重视创设博采知识的氛围。积极鼓励同学阅读《科学家的故事》及观看《动物世界》等,积极地让学生自由选择,广泛阅读。对于不太适合的阅读材料,要及时、积极与学生做认真和善的商榷,让学生明白此书的哪一点、哪一方面不够好,应该带有批判的观点去读。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还初步形成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5、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评价在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塑造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和学习行为。实施创新教育,要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在评价中显示个体的创造性,给个体以独特阐释、理解、表达以及策略的寻求留下必要的空间。教师要在最大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努力,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的比例。这样的教学渗透试题的评价方式,就起到一种激发学生创新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会更注重自己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设想,不能停留在憧憬阶段,通过努力,我们是可以寻找到一些可行的措施,我们的教学不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吗。我们不能在教学上只看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不能只关注结果,我们应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上。
参考文獻:
[1]梁秋英:《中学生物教学特辑》。
[2]陈允飞:《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应用》。
[3]常汝吉:《生物课程标准》。
[4]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教师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教育"。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单就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为日后创新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的个性品质,如好奇心、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探索精神等等。这些东西尽管还不是创新品质,但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没有它们,或者它们受到过分的压抑,就不会有后来创新人才的成长。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
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创造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诚实正直、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在生物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探索研究的条件,不断培养他们的探索知识能力。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动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行创造力培养,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设疑激趣
自然界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激发兴趣。如讲哺乳动物时介绍"鲸为什么要集体自杀?"讲植物的叶时介绍"植物为什么吃葷?"讲激素调节时讲"有些人多吃糖后,体内的血糖浓度升高,但1~2小时以后,血糖浓度却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什么原因?"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浓厚学习兴趣。
1.2直观激趣
教师在授课中可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如讲蝗虫的口器时,让学生观看录像,从蝗虫的取食动作领悟咀嚼式口器的概念;再通过录像将蝗虫口器的各部分解剖在画面上化小为大,逐一分析各部分的功能,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1.3情境激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兴趣。如讲鸟适于飞翔特点时,积极借助于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故事及我们人类为什么无法飞行等问题,加以比较人类与鸟类的特征,通过讨论与比较,有利于促进问题的产生,以及对问题的解决的欲望,提高课堂的效率以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也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奉行"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其中核心是主体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
2.1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
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总结鸟纲特征时我便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待进生的自信心、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勇气与习惯。
2.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教学中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授课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种子为什么会萌发?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吸收的?细胞怎样分裂?等等,从中都可引出丰富的猜想。初中学生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正是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萌发了创造性思维。为此,要在课堂上常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2.3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
授课当中,要积极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实验课上,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有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实践表明,大部分的学生喜欢自己独立完成实验,通过他们亲自触摸、观察、实验,使感观协同作用,手脑并用,思维活动程度大大增强。
在学生产生问题的时候,教师可改变直接、简单的理论叙述,而是肯定他们的问题是有一定的深度与质量,鼓励他们尽量自己先寻找资料、查阅有关网站,或通过亲自实验操作来解答。
例如:生活中常说"鱼刺卡喉,喝醋就能解决。"这句话是否有科学道理呢?为此,我们共同设计了"食醋对鱼骨物理性质的影响"的探究实验。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发现食醋即使经过10分钟后也仅能使细长的肋骨稍稍变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鱼刺卡喉,喝醋是不能解决的。此类事例常常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策略
3.1敢于主动提问,激发创新意识
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在生物教学中,问题如果常常由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往往是面小、狭窄的问题,学生的任务是应对解疑,这样会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促使其会产生定向的探究反射,也就存在许多发自内心的疑问,如:花为什么是五颜六色而叶片是绿色的?鱼为什么生活在水中?鸟为什么能飞?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向往自己能解决。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不应"圈地为牢",阻碍学生问题的产生,限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相反我们应更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创造民主平等的地位,允许和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面对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2大胆假设,优化设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提出假设性的理论,假设是尝试性的解释和推测,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验观察等进行探究,使学生设计出相应的最佳方案去验证假设,进而解决问题。在设计中,学生自己尝试改进、完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积极探寻证据,以求得到答案;或采用多种实验观点、结论探究其规律,以肯定或否定假设;或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科学地去解决问题等等,而不是拘泥于一种尝试、方法、例证和结论,使学生的求异、发散、怀疑、否定等创新思维在假设性理论设计方案中充分地发挥、运用和展现。
如在做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动手,先充分想象和推测:除了光照之外,其它条件影响鼠妇的生活吗?我又进一步引导:如果实验装置中除光照不同之外,土壤的潮湿度、温度也不同会怎样呢?鼠妇会向潮湿的那边去吗?鼠妇会向温度高的那边还是向温度底的那边去呢?
3.3不懈探究,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其创造力,并不要求学生像成人那样创造,去发现某一个新东西,而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创新,帮助学生形成爱探索、爱创造的习惯。那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大胆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去实验,教师只是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促使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或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广泛收集实验过程中的多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多角度认识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在调查昆虫有趋向光源的习性,我们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行实验探究。一上课,让学生拿着工具自己到野外去捕捉一些昆虫,如家蝇、菜粉蝶、蟑螂、蟋蟀、瓢虫、蚂蚁等。学生们非常高兴,捕捉到这些昆虫后,分组实验,检验出这些昆虫是否具有趋光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研究兴趣浓厚,各种能力得到锻炼,不仅知识掌握牢固,还充分发展了创新思维。
3.4通过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生物课中选择能显现事物规律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现象,认识规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的、适量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知识。如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我以蚂蚁为例为学生准备了两个实验,进行对比研究,让学生能很快探究出蚂蚁是通过什么来交流信息的。一个是将侦察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好的纸片取走或挪动,另一个是不将侦察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好的纸片取走或挪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学生很快发现蚂蚁是依靠气味来传递信息的。
4、增大课外阅读量,为创新蓄势
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是实现创新"蓄势"的重要途径。有了丰富的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才会最大可能的产生创造性思维。没有渊博的知识,就等于思维处于贫瘠的土壤,创新思维的形成便成了空中楼阁。生物知识包罗万象,老师应格外重视创设博采知识的氛围。积极鼓励同学阅读《科学家的故事》及观看《动物世界》等,积极地让学生自由选择,广泛阅读。对于不太适合的阅读材料,要及时、积极与学生做认真和善的商榷,让学生明白此书的哪一点、哪一方面不够好,应该带有批判的观点去读。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还初步形成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5、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评价在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塑造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和学习行为。实施创新教育,要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在评价中显示个体的创造性,给个体以独特阐释、理解、表达以及策略的寻求留下必要的空间。教师要在最大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努力,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的比例。这样的教学渗透试题的评价方式,就起到一种激发学生创新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会更注重自己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设想,不能停留在憧憬阶段,通过努力,我们是可以寻找到一些可行的措施,我们的教学不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吗。我们不能在教学上只看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不能只关注结果,我们应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上。
参考文獻:
[1]梁秋英:《中学生物教学特辑》。
[2]陈允飞:《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应用》。
[3]常汝吉:《生物课程标准》。
[4]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