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是现今教育界比较推崇的书籍之一。本书所强调的三化取向,即旨提供教师如何了解学生能力、性格、需求、身心发展等各方面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知识、理念和方法,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浅谈职高教学以及合理运本书展开班主任工作。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职高教学;有效性;班主任工作
《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较之其他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针对性更强,也有很强应用性。任教四年来,我在职高教学方面及班主任工作方面,都有很多困惑,读完这本书,有颇多启发。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开心。要做到这点,就要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下面我就从这两方面,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如何使职高教学更有效
(一)发现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我发现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情绪,例如语文课,即看得懂这篇文章,语文没什么好学的了。而实际上,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是浅层的,是有偏差的。如果他们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老师的指导,能实际提高他们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便能消除这种“学语文无用”的情绪。本书中提到“发现学习”的概念,我想这是值得一试的妙招。
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生发现答案之前,布鲁纳认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情境先做一番直觉思维。当然,直觉思维不一定获得正确答案,但敢于从事直觉思维者,其心智运作一定比较活跃。在直觉思维时,一旦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此直觉思维就变成了发现学习的前奏。语文不同于数学,问题不会直观地显现出来。除了文言文,学生常常发现不了自己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十分关键。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语言理解和表达上的不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的4年时间里,我任教过经济法、国际贸易基础(自考)、国际贸易实务(自考)、进出口贸易实务、外贸业务协调、外贸制单。基本每一个学期都要面临新的教材。备课的过程,从绞尽脑汁到现在手到擒来,其实虽然课程不同,但是备课却一通百通的。刚开始备课时,我也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己探索,一点点总结出学习要点要注意的方面,以及增添知识点的方法。这样的思路遵循认知发展规律,但是整堂课上下来,虽然顺畅但略显吃力,学生没有积极地去思考例句,讨论的时候也比较散漫。后来发现,还是我的控制力太强,学生的求知欲并没有被激发。课堂上的问题是老师抛出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并想解决的。在不断的更新后,我开始尝试课前让学生先自己写学习要点,再讲他们写的展示出来,分析优劣,再得出结论,再运用所学知识修改,在原有基础上润色或者重新写过,这样学生上课会积极很多。后者便是发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2个年头第二学期,我教高三3+1班级,自考结束后,所有课程都还继续上。当时的课堂就很难控制。学生实在不知道考试考完后还学习的意义何在。我想不仅是职高,如果普高的学生参加完高考后,再多上两星期课,那样的课堂也是很难控制的。这就在于多年的教育一直偏向功利性。“学前求知是出于幼儿自己的需求,是主动的,是以兴趣主义为基础的;入学后学生的求知是被成人按社会文化需求所安排的,是被动的,是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教育应该让学生从求知中得到快乐,而后主动自愿地继续求知,学校教育的目的,才会真正得以实现。书中23页提到“在缺少考试压力为动力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快乐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在无考试压力的专业课程教学,真正吸引学生的,是专业课程本身的魅力。反思第一学期后半学期的教学,教学模式呆板,所选的教学内容缺少学生喜欢的内容,只是为了自考而学习。另外一点深刻的体会是,课堂的亮点在学生身上。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同学给出的答案,展示的文采,因此把课堂交给学生,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方法。观察一些老教师的做法,发现他们就组织了很多课堂活动。如读报剪报活动,剪下你认为写得好的标题,说说理由。报纸的新闻让学生们更加关注时事新闻,更加了解社会动态,同时也贴近了我们经济贸易的课堂。而后让同学们互相交流,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归纳总结。课堂,不一定就是老师讲,找问题,解决问题,有时候他可以是一个舞台,在精彩纷呈的学生的展示中,流露问题,共同探索。
高二学生的会考复习课,我想也有很多可以尝试改变的地方。鉴于有通过会考的考试任务,而且明确会有部分题目出自拓展,我们把学生做过的拓展练习部分重点的题目重新印起来,让他们再做一次。我的做法就是像第一次讲解这些题目一样,从思路到答案,细致地分析讲解。既然是做过的题目,肯定有部分认真的同学认真地记过答案的,是不是也可以让学生来讲解分析呢?比如分组布置任务,第一大组的同学整理第一单元拓展练习的答案,明确每位成员的任务,下达任务书,最后派代表给大家讲解答案。老师只需在做题思路上再加以补充即可。初步预想,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动机会强很多。
(三)注重教学细节
本书的滴十二章,在教学策略与教学评量方面,给我很多启发。其中讲到教师要善用教学专用时间,即减少发本子、宣布教学计划等时间,要注意掌握学生专心学习时间,注意提问的方式,重视学生的回馈等等,此处我便不一一引用。每个学期学校都会要求开公开课同时录制视频,积极的反查视频,我发现自己课堂语言过于琐碎,也缺乏美感,许多细节需要重视,我将对照书中列举的种种,反思并实践。
二、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展开班主任工作
书中提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不主张学校单独另设道德科目,容易流于知识教学。道德教学有两种方式,一为间接取向的道德教学。从学生们选择活动的过程与事后讨论中,学生很可能有此了解他自己对某些活动的价值观。也有的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提供学生两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从问题正反面的思维推理中,体验出道德的意义。二是直接取向的道德教学。在理论上是想在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层面之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意志,希望学生理解到怎样的行为是正确之外,进而愿意而且努力在实际生活中表现正确行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参照以下建议: (一)以身作则。
(二)创造班级内亲和的团体气氛,使每个学生先有隶属感。
(三)不宜过分重视智育成绩,但须强调每人须凭其天赋,发挥各自的专长,以期将来贡献社会。
(四)采民主方式处理学生违规行为。让违规学生有充分机会为自己过失辩解。在违规者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愿意改过之后,让他按公订之规范自我惩罚。
(五)鼓励以团体合作方式学习知识与技能
(六)选择有争议性的社会问题,提出讨论,使学生有机会学习思维并认识道德问题的复杂性。
(七)举例并说明且令学生评论当代或历史人物,以使他们从前人的事迹中,认识曾为人类建立道德风范者的伟大贡献。
在我看来,间接取向道德教学对职高学生更有效。他们对直接灌输的道理往往视而不见。例如迟到等行为,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如何让那些老顽固彻底改变呢?书中提到了“现实治疗法”,我觉得可以尝试。教师先在师生沟通中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目前在继续做些什么,让学生了解行为后得到的结果,针对问题与学生共同改进计划,让学生对计划之实践许下承诺,在承诺实践时不容许任何借口,不采用惩罚处理学生违规问题,教师永不放弃教育学生的责任。但是我想在实践中,仍要因材施教。例如:还是迟到方面,我目前所带的班级有3个迟到大王。1、学生家长就不当回事,家长帮助型,有情况直接家长电话我请假。2、每天出门一刻拉肚子,无责任感型。3、惯性迟到,找借口撒娇型。那么处理的时候,针对1号学生,我采取的是家长、学生、教师三方会谈的模式。通过引导,使得家长与学生对话,了解家庭状况,然后从此切入,让家长保证不再包庇,学生感到迟到的事情他需要自己去背负。第2种学生,我采取的是连坐制,即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同学结对帮扶,经过他们的同意,采取一人迟到全体受罚,一月“迟到大王”能不迟到,班级给予他们这一小团体奖励。第3种学生,与她做朋友,接受她的撒娇,但从她寒暑假的实践活动中归纳例子,比她还要焦心的告诉她“离开了我这个班主任后你咋办?没人再这么容忍你疼你咯”,顺着她的路子走,打人情牌。本学期,这3个学生的迟到情况大大改进。尤其是1号学生,会谈之后本学期完全没有迟到。
看完《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它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现今教师角色日益重要,但是教师却越发“难为”,从现今社会看,父母忙于生计而疏于子女管教,家庭教育往往缺失。无形中教师不得不肩负起教育知识兼顾教导生活的责任。但是,在中职学校中,更加明显的让我体会到教师的“难为”:(1)、教师失去了传统教导学生的权威,以往的“尊师重道”4个字在现今社会的丢失。(2)、中职教育学生个别差别大,素质良莠不齐,教师力不从心。(3)、中职学校部分学生单亲、无亲家庭,父母外出经商、出国等。使得教师的教育不易获得家长的合作与支持,教学、教育效果难以显现。教育心理学是中小学教师的必修课程,其实面对现今网络新闻上流传的很多关于教育工作者负面的新闻,我想此书告诉我们理想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具备学科专业、教育专业与专业精神三方面的素养。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刻感觉到自己在教学、教育工作方面的不足。注重每个细节,勤反思,用于实践,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书中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到实际教学、教育中去,让自己教得轻松些、快乐地工作,让学生有所收获,快乐地成长,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 1.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2] (美)帕默尔.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职高教学;有效性;班主任工作
《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较之其他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针对性更强,也有很强应用性。任教四年来,我在职高教学方面及班主任工作方面,都有很多困惑,读完这本书,有颇多启发。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开心。要做到这点,就要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下面我就从这两方面,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如何使职高教学更有效
(一)发现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我发现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情绪,例如语文课,即看得懂这篇文章,语文没什么好学的了。而实际上,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是浅层的,是有偏差的。如果他们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老师的指导,能实际提高他们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便能消除这种“学语文无用”的情绪。本书中提到“发现学习”的概念,我想这是值得一试的妙招。
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生发现答案之前,布鲁纳认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情境先做一番直觉思维。当然,直觉思维不一定获得正确答案,但敢于从事直觉思维者,其心智运作一定比较活跃。在直觉思维时,一旦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此直觉思维就变成了发现学习的前奏。语文不同于数学,问题不会直观地显现出来。除了文言文,学生常常发现不了自己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十分关键。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语言理解和表达上的不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的4年时间里,我任教过经济法、国际贸易基础(自考)、国际贸易实务(自考)、进出口贸易实务、外贸业务协调、外贸制单。基本每一个学期都要面临新的教材。备课的过程,从绞尽脑汁到现在手到擒来,其实虽然课程不同,但是备课却一通百通的。刚开始备课时,我也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己探索,一点点总结出学习要点要注意的方面,以及增添知识点的方法。这样的思路遵循认知发展规律,但是整堂课上下来,虽然顺畅但略显吃力,学生没有积极地去思考例句,讨论的时候也比较散漫。后来发现,还是我的控制力太强,学生的求知欲并没有被激发。课堂上的问题是老师抛出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并想解决的。在不断的更新后,我开始尝试课前让学生先自己写学习要点,再讲他们写的展示出来,分析优劣,再得出结论,再运用所学知识修改,在原有基础上润色或者重新写过,这样学生上课会积极很多。后者便是发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2个年头第二学期,我教高三3+1班级,自考结束后,所有课程都还继续上。当时的课堂就很难控制。学生实在不知道考试考完后还学习的意义何在。我想不仅是职高,如果普高的学生参加完高考后,再多上两星期课,那样的课堂也是很难控制的。这就在于多年的教育一直偏向功利性。“学前求知是出于幼儿自己的需求,是主动的,是以兴趣主义为基础的;入学后学生的求知是被成人按社会文化需求所安排的,是被动的,是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教育应该让学生从求知中得到快乐,而后主动自愿地继续求知,学校教育的目的,才会真正得以实现。书中23页提到“在缺少考试压力为动力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快乐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在无考试压力的专业课程教学,真正吸引学生的,是专业课程本身的魅力。反思第一学期后半学期的教学,教学模式呆板,所选的教学内容缺少学生喜欢的内容,只是为了自考而学习。另外一点深刻的体会是,课堂的亮点在学生身上。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同学给出的答案,展示的文采,因此把课堂交给学生,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方法。观察一些老教师的做法,发现他们就组织了很多课堂活动。如读报剪报活动,剪下你认为写得好的标题,说说理由。报纸的新闻让学生们更加关注时事新闻,更加了解社会动态,同时也贴近了我们经济贸易的课堂。而后让同学们互相交流,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归纳总结。课堂,不一定就是老师讲,找问题,解决问题,有时候他可以是一个舞台,在精彩纷呈的学生的展示中,流露问题,共同探索。
高二学生的会考复习课,我想也有很多可以尝试改变的地方。鉴于有通过会考的考试任务,而且明确会有部分题目出自拓展,我们把学生做过的拓展练习部分重点的题目重新印起来,让他们再做一次。我的做法就是像第一次讲解这些题目一样,从思路到答案,细致地分析讲解。既然是做过的题目,肯定有部分认真的同学认真地记过答案的,是不是也可以让学生来讲解分析呢?比如分组布置任务,第一大组的同学整理第一单元拓展练习的答案,明确每位成员的任务,下达任务书,最后派代表给大家讲解答案。老师只需在做题思路上再加以补充即可。初步预想,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动机会强很多。
(三)注重教学细节
本书的滴十二章,在教学策略与教学评量方面,给我很多启发。其中讲到教师要善用教学专用时间,即减少发本子、宣布教学计划等时间,要注意掌握学生专心学习时间,注意提问的方式,重视学生的回馈等等,此处我便不一一引用。每个学期学校都会要求开公开课同时录制视频,积极的反查视频,我发现自己课堂语言过于琐碎,也缺乏美感,许多细节需要重视,我将对照书中列举的种种,反思并实践。
二、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展开班主任工作
书中提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不主张学校单独另设道德科目,容易流于知识教学。道德教学有两种方式,一为间接取向的道德教学。从学生们选择活动的过程与事后讨论中,学生很可能有此了解他自己对某些活动的价值观。也有的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提供学生两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从问题正反面的思维推理中,体验出道德的意义。二是直接取向的道德教学。在理论上是想在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层面之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意志,希望学生理解到怎样的行为是正确之外,进而愿意而且努力在实际生活中表现正确行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参照以下建议: (一)以身作则。
(二)创造班级内亲和的团体气氛,使每个学生先有隶属感。
(三)不宜过分重视智育成绩,但须强调每人须凭其天赋,发挥各自的专长,以期将来贡献社会。
(四)采民主方式处理学生违规行为。让违规学生有充分机会为自己过失辩解。在违规者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愿意改过之后,让他按公订之规范自我惩罚。
(五)鼓励以团体合作方式学习知识与技能
(六)选择有争议性的社会问题,提出讨论,使学生有机会学习思维并认识道德问题的复杂性。
(七)举例并说明且令学生评论当代或历史人物,以使他们从前人的事迹中,认识曾为人类建立道德风范者的伟大贡献。
在我看来,间接取向道德教学对职高学生更有效。他们对直接灌输的道理往往视而不见。例如迟到等行为,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如何让那些老顽固彻底改变呢?书中提到了“现实治疗法”,我觉得可以尝试。教师先在师生沟通中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目前在继续做些什么,让学生了解行为后得到的结果,针对问题与学生共同改进计划,让学生对计划之实践许下承诺,在承诺实践时不容许任何借口,不采用惩罚处理学生违规问题,教师永不放弃教育学生的责任。但是我想在实践中,仍要因材施教。例如:还是迟到方面,我目前所带的班级有3个迟到大王。1、学生家长就不当回事,家长帮助型,有情况直接家长电话我请假。2、每天出门一刻拉肚子,无责任感型。3、惯性迟到,找借口撒娇型。那么处理的时候,针对1号学生,我采取的是家长、学生、教师三方会谈的模式。通过引导,使得家长与学生对话,了解家庭状况,然后从此切入,让家长保证不再包庇,学生感到迟到的事情他需要自己去背负。第2种学生,我采取的是连坐制,即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同学结对帮扶,经过他们的同意,采取一人迟到全体受罚,一月“迟到大王”能不迟到,班级给予他们这一小团体奖励。第3种学生,与她做朋友,接受她的撒娇,但从她寒暑假的实践活动中归纳例子,比她还要焦心的告诉她“离开了我这个班主任后你咋办?没人再这么容忍你疼你咯”,顺着她的路子走,打人情牌。本学期,这3个学生的迟到情况大大改进。尤其是1号学生,会谈之后本学期完全没有迟到。
看完《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它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现今教师角色日益重要,但是教师却越发“难为”,从现今社会看,父母忙于生计而疏于子女管教,家庭教育往往缺失。无形中教师不得不肩负起教育知识兼顾教导生活的责任。但是,在中职学校中,更加明显的让我体会到教师的“难为”:(1)、教师失去了传统教导学生的权威,以往的“尊师重道”4个字在现今社会的丢失。(2)、中职教育学生个别差别大,素质良莠不齐,教师力不从心。(3)、中职学校部分学生单亲、无亲家庭,父母外出经商、出国等。使得教师的教育不易获得家长的合作与支持,教学、教育效果难以显现。教育心理学是中小学教师的必修课程,其实面对现今网络新闻上流传的很多关于教育工作者负面的新闻,我想此书告诉我们理想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具备学科专业、教育专业与专业精神三方面的素养。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刻感觉到自己在教学、教育工作方面的不足。注重每个细节,勤反思,用于实践,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书中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到实际教学、教育中去,让自己教得轻松些、快乐地工作,让学生有所收获,快乐地成长,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 1.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2] (美)帕默尔.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