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报喜不报忧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Ki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上9点,地铁里站着几个疲惫的年轻人。一个小伙子讲着电话:“跟你们说了不是加班,北京错峰下班都这个点!我工作不累,你们不信我也没办法!”地铁到站,一大拨人挤上车。小伙子有点慌:“就这样嘛,你们照顾好自己……”一边说,一边抱歉地冲旁边的同事笑,好像生怕他们戳穿。
  其实,谁会不理解呢?我遇到的大部分年轻“北漂”,都有报喜不报忧的习惯。给老家的父母打电话,再苦再累,只字不提,净拣好听的说。有些人是为了逞强,不愿让亲人看低了自己;也有一些人觉得,父母离得那么远,自己遇到困难,他们什么忙都帮不上,徒惹一场担心,何苦呢?
  一个学生告诉我:她读本科的时候,有一年生了重病,在北京跑了好几家医院,始终自己应付。最后医生跟她商量手术事宜,提到手术失败会有瘫痪的可能,她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觉得还是有义务跟父母汇报一声。“万一出来最坏的结果,一下子扔给他们,我怕他们犯心脏病。”
  “所以在那之前,一个字都没提过?”我问。
  “没提。”看病足足有半年,“说了他们肯定着急,要过来看我,可他们就算来了也没什么用,制造紧张气氛。不如等病好了再告诉他们。”
  “这么重的病,父母照顾一下不好么?”我想不通。
  她摇摇头:“又不是不能照顾自己,再说还有别的朋友陪着。”
  她的理由无懈可击:“父母不懂这个病,也没条件帮我在北京找到更好的医生,他们什么忙都帮不上。顶多就是给我钱,可我已经有钱了。”
  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心态却颇具代表性。我在大学工作的时候,规定学生遇到了重大困难,校方有义务通告监护人。这对有的学生来说,比挂科、处分、学位不保更让他们痛苦10倍。就像小学生,看起来天不怕地不怕,一听说要“请家长”,就吓得千方百计求饶。但他们毕竟不是小学生了,有的学生就大声跟我们理论:“告诉他们有什么意义?他们什么都帮不了!”
  他们说得没错,从理性上说就是这么一回事。反正帮不上忙,冲父母“报忧”又有何意义?按照这个时代讲求效率的风气,没有“意义”的事自然不必做。但这只是理性层面的考虑,虽然正确,却单薄。人同时也是有情感需要的。情感是非理性层面的存在,倘若完全不理会它的声音,人会孤独。


  我们遇到难过的事,常常想找人聊聊。这个人未必“有用”,未必能帮我们解决问题,但是“聊聊”这个行为本身,发乎自然,不加思考,不需要那些計较。一个电话拨过去,对方问道:“有什么事?”我们回答:“没事,就想找你聊聊。”吃个饭,喝个茶,逛个街,这些活动有什么非做不可的必要性呢?但情感上我们因此感到踏实。他人的存在,哪怕什么也不做,本身就有分享情感的功能。喜怒哀乐让人们聚到一起,毫无必要地聚到一起,这是一种本能。
  但是这种本能,在快节奏高密度的现代社会,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我们的问候从“吃了吗”变成“最近在忙什么”,因为我们假定所有人都在忙,都很累。时间变成了最高昂的成本,任何人付出时间,都期待它有点什么“意义”。同城的朋友见面成了奢侈,哪怕请客,人家还不一定舍得时间。“有什么事?”一条短信发来,谁会厚颜无耻地回以“没事,就想找你聊聊”呢?
  既然时间宝贵,凡事必追究意义,报喜不报忧就只能是现代人无奈的选择。独自漂泊在外的人,尤其熟悉这种理智的孤独、无可言说的空虚。小伙子对父母说“我工作不累”,挂掉电话,恐怕也有点怅然若失。理智会说:“有什么用呢?他们又帮不上忙。”而人的情感,总会留恋那一分热汤热水的温暖。
其他文献
九州神话,由你续写!  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这些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却隐藏在厚重的历史迷雾当中,不见真相。后羿究竟有多么英武?嫦娥究竟有多么凄美?午后君即将为你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并且这一次,你不再是神话的旁观者,而是神话的参与者、创造者!  午后“龙接华夏”栏目,邀请您续写华夏的传奇!  来!来!来!  50年前,女作家冰冻了自己,50年后,她复活了,却再次离去。会是星际迷航么?  
期刊
1  凌晨两点,玛莎醒了。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有时下的雨冷得叫人发抖,雨点敲打着农庄的屋顶。玛莎伸手摸了摸身旁的毛毯,迪克没在床上。可能他又胃疼了,昨天他跟农庄经理托德喝了一顿大酒。  玛莎起了床,套了件棉服去厨房找丈夫,迪克不在那里,他也不在其他房间。难道他去照料那些牲口了?玛莎穿上雨衣,拿着手电穿过草坪。经过仓库时,她隐约看到仓库的大门半敞着,尽管里面没有一点儿动静,没有一丝灯光,她还是想去看一
期刊
那个午后,天空低垂,雾霾沉沉,到处都是灰蒙蒙的。  沒有一片叶子的树,凛冽地站在寒风里,两只伶仃的麻雀站在光秃秃的枝杆上打架,又或许是在说着什么我听不懂的悄悄话,是的,不懂。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不懂的事情太多了:活着活着,滴翠的青春蓦然间就已苍老;活着活着,鲜亮的生活上就有了皱褶。每日里,和那些红尘俗事争斗,精确到每一个细节,常常是,一颗心拥挤得没有一丝缝隙。  我知道,不仅仅只有我是这样的状
期刊
编者按: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的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她曾是一名记者,经历过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核灾等历史事件。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发生爆炸。阿列克谢耶维奇用3年时间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本篇选摘自她的作
期刊
好像对于旅行这件事,我们都习惯了支支吾吾,诸多借口。常常是这样:最后一项工作12号结束,原定的计划几乎是12号晚上就拖着行李大步上飞机;13号熟识的人拜托帮忙,延期到14号,又有另外的工作找来,再次延期到15号。这样拖拖拉拉,终于把蠢蠢欲动的一颗心拖到乏味,变得懒惰,不了了之。每一座城市里的灯火和马路组成了微妙而隐形的牵绊,把每一个疲倦而勇敢的斗士困住。  但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吧,大口呼吸下定决心
期刊
我现在的住处位于一个老小区,住户大多在那里居住了几十年时间。今年冬天,隔壁单元的一对花发夫妇在楼下支起了一口灶台,将捡拾来的破门板废窗框等木制品拆开锯断,填进灶台里生火,煮些粘豆包卖。每次下班回家,远远望见有木料不完全燃烧,通过一杆满是红褐色铁锈的烟囱冒出灰黑色炊烟,一股被距离稀释了的糯米香在寒冬的傍晚静静弥漫。  前几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就闻到一股熟糯米之外的香味,微有焦糊。我向隔壁单元楼下的
期刊
春生、夏长、秋收,到了冬天,就该闭藏了。所谓“闭”,就是把门窗关起来。过去快入冬了,家里都会贴窗户纸,老百姓有句俗话,叫“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冬天西北风吹来的时候,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小缝儿、小窟窿,漏进来的风特别大。人就容易受寒、着凉。所以,我们除了封窗户缝儿以外,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在窗户外挂一个棉帘子,这样屋里就很暖和。这就叫“闭”,把寒闭在外面。  “藏”比“闭”的程度更深一点。藏包括几层意
期刊
很纠结书刊摊的后撤,以至于想买本午后都特别折腾?懒宅时代,小編必须提高觉悟,送上门嘛……喏,抓紧捧上热腾腾的微刊送给亲!看微刊,完全不用打开电脑那么费劲,而是——轻松一点,手机翻翻。有什么比躺在床上拿手机看午后更惬意的呢?  嗨!快过来!咱们好好研究一下在手机上怎么看午后!  没什么说明书,你只要打开咱们的微信公众号(wuhouznxf)——喏,看到平台上右手边写着“微刊”的地方了么?点进去就是啦
期刊
要论花香,照我看来,在几种既常见也有名的香花里面,玉兰的消散得快,桂花的稍嫌腻了些,鸡蛋花的飘不远,非得鼻子凑近了闻不可。数来数去,还是以茉莉为佳,浓、久、清、远,令人精神一爽。  嵇含在《南方草木状》里说,末利花是胡人从西国移植到南海的,岭南人爱它的芳香,都争着种。曾经奉刘邦之命出使南越(就是当时的广州了)的陆贾说,南越这个地方,五谷没味道,百花也不香(广大南越人民的感情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是不是
期刊
2015年11月19日,在臨沂蒙阴桃墟镇第一书记卢中彬的带领下,《祝你幸福》一行人走进日新月异的桃墟镇。久违的阳光慷慨地照耀着热忱的土地,似乎在向我们炫耀着桃墟镇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  一枚老铃,伴随学子30年  这枚老铃,伴随了蒙阴陡山小学整整30年,多少学子都是听着悠扬的钟声完成学业的。现在的它,成为了一个见证,见证了美丽乡村生机勃勃的成长。  设施齐整的实验室  在很多地方,市级的重点小学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