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盆里的美味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00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现在的住处位于一个老小区,住户大多在那里居住了几十年时间。今年冬天,隔壁单元的一对花发夫妇在楼下支起了一口灶台,将捡拾来的破门板废窗框等木制品拆开锯断,填进灶台里生火,煮些粘豆包卖。每次下班回家,远远望见有木料不完全燃烧,通过一杆满是红褐色铁锈的烟囱冒出灰黑色炊烟,一股被距离稀释了的糯米香在寒冬的傍晚静静弥漫。
  前几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就闻到一股熟糯米之外的香味,微有焦糊。我向隔壁单元楼下的那口灶台方向望,有七八个人或站或蹲围在那里,有说有笑。我过去凑热闹,挤进人群,发现原是地上放了一个灰褐色泥火盆,盆里放了从灶台里扒出的炭火。火盆边缘摆了几个烤好的土豆和紅薯,冒着热气。炭火下边还埋着正在烤制的美味。
  有人买了几块烤红薯,顾不得炭灰和灼烫,边走边吃。我掏钱向摊主购买,摊主有些为难,说是可能需要久等,火盆里的土豆和红薯都已经被人提前买走了,围在那里的那些人也都是在排队等待。因为妻子已经煮好了饭在家等我,便空手悻悻回了家。
  晚饭后,我去江边散步。回时,见仍有三四个人蹲在火盆边等。有男人打电话,说晚些时候带好吃的回家。听声音,电话那端应该是男人的爱人。


  用火盆烧烤美味,这不仅仅是在城市里鲜有一见,就是在山野乡村,如今恐怕连火盆都难再见到。过去农村使用火盆,是因为冬季室内温度低,需要用盛有炭火的火盆取暖。而现在很多农村家庭烧了锅炉,铺了地热,或者干脆给自家的房子扣上“大棚”。屋子里足够暖和,自然也就不需要容易弄脏屋子的火盆了。
  然而,火盆烤出的土豆红薯,与城市街巷里用专门的烤制工具烤出的味道是有不同的。那种带有焦糊草木灰的味道,别是一番香郁,勾人联想,引人追忆。
  回忆幼年时候,每每冬季,最美好的时候便是一家人围着火盆烧烤。偶尔也会将一些结了茧的洋辣子取出,用铁勺子在火盆上烤来吃。但更多时候,还是烤土豆红薯。将个头偏小的土豆红薯埋在火盆的炭火下边,炭火不能过旺,需用弱炭火来烤。否则,很容易烧焦。一切就绪,家人耍上几轮扑克,待享美食。不多久,听火盆里传出长长的“噗”的声音,随之有炭灰小小的扬起。这便是土豆红薯烤熟时在“放屁”,这“屁”是香的。赶紧扒出熟透了的美味,女人仔细地剥着满是炭灰的皮,男人和孩子则简单在水泥地面上轻轻摔几下,掰开来直接往嘴里塞,直吃得嘴上手上黑乎乎一片。
  听祖母讲,父亲幼年时候,家里生活条件很差。或许那个时候,农村十户人家,有九户都生活艰难。父亲生日,祖母问父亲想吃什么,父亲只说想吃几个烧土豆。父亲知道,家里母鸡生的蛋是要用来换取油盐酱醋的。而除了鸡蛋,想必烧土豆就是父亲认为的最好吃的美味吧。
  昨晚给老家的姑姑去电话,姑姑说正在烤土豆。说话间,口水忍不住向外涌。我说回老家,要她请吃烤土豆。
  “得嘞,管够吃。”姑姑笑说。
  挂了电话,山村炊烟斜阳,林野积雪苍茫,农家鸡犬相闻,以及家家户户火盆里冒出的香喷喷的记忆,不断在脑海里翻滚。我想,这便是乡愁了。
其他文献
小时候不像现在有大棚,冬日里基本就是白菜、萝卜、土豆。土豆其实是后来才多了起来,以前也少见,老百姓叫做地蛋。我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回出去买菜回来,遇见一个同学正要去买菜,问我买到了什么,我就说买了点土豆,他听了一怔,执意要看看我买了多少,待其看过,一脸放心地说:“噢,就是地蛋啊。”我这才明白,他不知道土豆指的是什么,又不好意思问,这才要看看。  土豆再早的时候一度叫做“马铃薯”,是苏联文学作品里常常提
期刊
我有一位学生,严格说是实习生,男,80后,86年的。7年前,跟着我在报社实习,出去采访新闻。2009年,他毕业,做了记者,可惜机不逢时,正赶上传统媒体这艘大船开始漏水、一点一点往下沉。他记者做了两年就离开了。后来,我们也就逐渐断了联系。  上周,他通过果壳网APP“在行”(我受邀入驻,在里面当“老师”),约了我,请教“3个月之内如何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然后,我们就见了面。寒暄着,得知他离开报社之后
期刊
曾经去宜家购了一次物。  在宜家那些充滿了创作灵感奇思妙想的居家产品中,穿行着不少即将开始共同生活的青年男女。他们手里拿着购物单,或商商量量地一路走一路买,或小跑着看这个定那个。那种兴致与和谐使我很强烈地感受到时下的年轻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重视。  现在年轻人虽然生活压力很大,但他们对于生活的实际投入比父辈多很多。他们中的男人不会像他们的父亲那样回家把工资袋一扔就甩手不再过问家里的事,他们中的女人也
期刊
很少有人意识到,对一个家庭来说,垃圾袋是比卧室更私密的地方。  情人节当天两张相邻座位的话剧票,会让单身女青年的一段地下恋情曝光。隔三岔五的可樂、汉堡和膨化食品包装袋,多半来自某个体脂严重超标的肥胖人士。一次性拖鞋、牙刷数量激增,很可能是老家来了借宿的亲戚。  城市里,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外人甚至很难搞清楚一扇关着的大门后面,究竟藏着几口人,他们以怎样的方式投入生活。  但每一个“
期刊
最初爱上青岛,是年少时的轻狂孟浪,17岁时来看谣传中美丽壮观的栈桥,感觉也就仅此而已,不就一盖着阁楼的桥在海水里泡了100多年嘛。  栈桥让人失望,我却迷上了青岛的海岸线,还有红瓦绿树、清爽潮湿的海边空气,都是很经典的奢华。  夜晚,穿过一个又一个街心花园,寂静里有虫子啾啾地叫,流窜在异乡的日子,忽然感觉青岛的春秋两季无比漫长,羊毛衫可以很长久地大行其道。  街上的樱花、法国梧桐、海边长满牡蛎的礁
期刊
九州神话,由你续写!  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这些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却隐藏在厚重的历史迷雾当中,不见真相。后羿究竟有多么英武?嫦娥究竟有多么凄美?午后君即将为你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并且这一次,你不再是神话的旁观者,而是神话的参与者、创造者!  午后“龙接华夏”栏目,邀请您续写华夏的传奇!  来!来!来!  50年前,女作家冰冻了自己,50年后,她复活了,却再次离去。会是星际迷航么?  
期刊
1  凌晨两点,玛莎醒了。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有时下的雨冷得叫人发抖,雨点敲打着农庄的屋顶。玛莎伸手摸了摸身旁的毛毯,迪克没在床上。可能他又胃疼了,昨天他跟农庄经理托德喝了一顿大酒。  玛莎起了床,套了件棉服去厨房找丈夫,迪克不在那里,他也不在其他房间。难道他去照料那些牲口了?玛莎穿上雨衣,拿着手电穿过草坪。经过仓库时,她隐约看到仓库的大门半敞着,尽管里面没有一点儿动静,没有一丝灯光,她还是想去看一
期刊
那个午后,天空低垂,雾霾沉沉,到处都是灰蒙蒙的。  沒有一片叶子的树,凛冽地站在寒风里,两只伶仃的麻雀站在光秃秃的枝杆上打架,又或许是在说着什么我听不懂的悄悄话,是的,不懂。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不懂的事情太多了:活着活着,滴翠的青春蓦然间就已苍老;活着活着,鲜亮的生活上就有了皱褶。每日里,和那些红尘俗事争斗,精确到每一个细节,常常是,一颗心拥挤得没有一丝缝隙。  我知道,不仅仅只有我是这样的状
期刊
编者按: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的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她曾是一名记者,经历过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核灾等历史事件。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发生爆炸。阿列克谢耶维奇用3年时间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本篇选摘自她的作
期刊
好像对于旅行这件事,我们都习惯了支支吾吾,诸多借口。常常是这样:最后一项工作12号结束,原定的计划几乎是12号晚上就拖着行李大步上飞机;13号熟识的人拜托帮忙,延期到14号,又有另外的工作找来,再次延期到15号。这样拖拖拉拉,终于把蠢蠢欲动的一颗心拖到乏味,变得懒惰,不了了之。每一座城市里的灯火和马路组成了微妙而隐形的牵绊,把每一个疲倦而勇敢的斗士困住。  但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吧,大口呼吸下定决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