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互动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使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更顺利。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加上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的积极互动是上好一堂成功小学语文课的首要条件。在互动中,师生平等,学生之间平等,在没有压力和思想负担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运转快速,能激发起他们智慧的思考。教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通过体验学生的情感来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激发师生、生生之间更好地互动。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互动呢?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能积极与教师互动,就要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和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在学生获得肯定和尊重的情况下进行语文的学习,能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让他们快速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有了让学生畅所欲言的环境,学生的兴趣就成了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要把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融入到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新奇和惊喜中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二、注重互动,鼓励探究
  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和学生两个个体,在进行课堂互动环节中,师生双方必须都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才能使互动式教学发挥它的作用,才能让教师在互动中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状态,才能让教师感受到教师的魅力和关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互动合作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在面对语文问题时能从多方面角度进行思考。互动形式多种多样,应注重以下两类活动。
  1.师生互动——在角色平等中共进
  课堂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组成的。如果只有教师的讲,这是不适应新课改要求的传统模式,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已经不再适用;如果只有学生的学,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就会偏离学习的正确方向。所以,师生的互动式建立在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共同进行的基础之上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主要以下几种:
  (1)讨论一交流。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和学生为了某个问题的解决进行意见交换时进行的交流,通过互相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激发思维的运转,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了解。
  (2)质疑一回答。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质疑,可以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分析和思维。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质疑,可以使知识在不断深化的同时加深理解。通过双方不断地互相质疑,能使课堂教学得到高效率的推进,使学生和教师的处于高度思考状态。
  2.生生互动——在集思广益中提高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的活动方式是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不断讨论中获得思维的火花,提高对语文的感受和理解。
  (1)小组合作方式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乐趣
  以小組合作方式进行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到活动的质量,还要考虑到活动的氛围。教师在组织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要创设情境,让小组合作在乐趣中进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感受到语文课堂的乐趣这就是小组合作的本质。
  (2)小组合作活动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是互动中活动的个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的手和嘴动起来,还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来激发思维活动,从而使他们对课文内容能理解得更加透彻。在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时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再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后,再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思考,他们能获得更好的答案,能力也获得了提升。
  (3)小组互动中要关注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教会学生与他人分享
  教师可在教学中主动与学生分享感动的事情、优美的文章,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分享。通过分享可以使学生和教师的心灵靠得更近。学生和教师分享自己的课堂中的体会,能使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不断改进和学生的互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分享自己对语文的看法和感受,能用自己对语文学科的喜爱感染学生,使学生积极的深入的吸取语文课文中蕴含的知识。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能使他们多一种看待问题的眼光,多一个分析问题的角度。通过分享,能使学生和教师在互动环节中合作更和谐,效果更好。
  师生互动是小学语文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过程中不断让他们体会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和学习语文的乐趣。小学语文课程向学生展现的是轻松的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环节有所进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用心去体会学生的感受,用心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喜爱,是语文课堂在心与心的交流下绽开智慧之花。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隰县黄土镇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提出解决酒店员工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其中包括:提高员工待遇、完善组织激励、增强社会支持以及员工个人进行自我调适等,帮助酒店业管理人员认识到应对职业倦怠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酒店员工;职业倦怠;对策  在工作中,投进与产出不成正比是影响酒店员工工作积极性、导致酒店员工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缘由之一。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指出,基本的薪酬与福利是确保员工不会不满意的基本条件,假如在这方面
期刊
摘 要:新形式下高校思政教师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具有创造性和个性的教师才能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教师专业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不断丰富、专业意识不断深化、专业情感不断升华、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它包含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其工作的所有隐性活动和显性活动。核心素养视角下高
期刊
摘 要:随着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服务理念不断增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各类新技术的不断成熟,都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带来良好契机,高校图书馆因此也成为一个综合各种技术、数据、信息的场所[1]。所以,高校图书馆需要建立自身的运行体征评价体系,通过汇总各类数据,统计、分析、指引着图书馆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本文研究了高校图书馆的运行体征评价体系,论述了具体的指标设计原则、指标内容和评价方法,通
期刊
摘 要: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对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包括超常儿童;狭义的特殊教育就是指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如聋童、盲童、智力落后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等。本文通过访谈与文献查阅,指出特殊教育现状,并从社会、家庭及学校三个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妥善解决特殊教育存在问题。  关键词:特殊教育;生活;社会;就业  一、古代特殊教育发展背景  最早的特殊教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从特殊教育的对象存在的特
期刊
摘 要:散文诵读方法的多样性对促进课文的理解、交流和对话起重大的作用。我查找了相关资料并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对诵读方法加以总结,分别是:情境诵读,对比诵读,创造诵读,联想诵读等。  关键词:高中散文;诵读方法  一、情境诵读  于漪老师创立了“情境教学”,她认为:“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去,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与作者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教师应该
期刊
摘 要:孤独感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高职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与孤独感相关的行为倾向和心理感受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孤独感的干预手段与效果方面。  关键词:高职生;孤独感;影响因素;干预  Robert S.Weiss(1973)认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是指当个体觉知到人际关系不良,自己渴望交往,但实际的
期刊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我市地处农村,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农村的自然资源是幼儿学习的最形象和切合的素材。我们教者只要充分利用这些本土资源,并将其融入幼儿的日常数学教学中,我想效果是有质而有效的。  关键词:乡土资源;数学教育;幼儿综合发展
期刊
摘 要:日本“女儿节”作为日本的一个重大节日,被一般家庭所重视并被隆重庆祝,用来祈福家中女儿健康幸福地成长。然而,日本“女儿节”却起源于已经消失在中国广大汉族区的古代“上巳节”。两者命运的巨大反差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本文对上巳节在中国消逝的原因做了简要梳理,初步分析了日本女儿节不断发展的原因:一为信仰对象的确立与特性,二为庆祝仪式的继承与发展。以此折射出日本文化的特性,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期刊
摘 要:油画创作中的构成形式是和油画创作内容相辅相成的,构成形式和创作内容的和谐融合对油画艺术作品的主题内涵有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乎油画艺术作品创作的成功与否,因此,油画创作中的构成形式对于油画创作来说极为重要。本文基于油画本体出发,总结阐述了油画创作中的构成形式。  关键词:油画;创作;构成形式  油画的构成形式是将作品创作中的各种构成要素进行科学的排列组合,以至使艺术作品能够有效地、出色地反映
期刊
摘 要:谈起“网络”,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世界最特殊的代名词,我们享受网络赠予人类特殊福利的同时,又不得不跟它的负面能量对抗。本文将从康德的道德自律出发,通过对康德道德自律的分析,探究培养当代大学生网络自律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康德;道德自律;大学生;网络道德  一、康德道德自律的内涵  “道德”一词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越来越成为衡量社会风气的重要标准,道德自律是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