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像识读能力是指认识、比较与辨别美术作品、数字图像、影视作品或生活中各种图像符号的造型、色彩、比例、肌理、材质、技法和风格特征等的能力。目前,一些美术教师对图像识读的核心素养存在认知偏差,导致指导过程出现一定的问题。有些教师认为图像识读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欣赏作品、图像或影片上,收效甚微。教师要正确解读图像识读的内涵,避免存在教学误区。
幼儿要学会从不同的维度探索作品的技法风格,同时在生活中运用图像识读的方法确定文化现象和信息。教师要以孩子的审美为基础思考问题,引导孩子在图像识读中提升美术素养,深入感受画家的作品,体会作品的巧妙之处,展开自己的创意想象,进行更加独特和高效的创作,让孩子的作品更具可读、可赏和探讨性。
图像识读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高孩子的创新实践能力
圖像识读课程能让孩子更高效地参与美术活动,促进孩子美术素养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图像识读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不管是作品创作还是手工制作,都需要孩子们通过图像解读进行思维理解,综合利用脑、眼和手协作完成美术作品。如果离开了图像识读,艺术实践会缺乏理论指导,导致实践的目的性不明确,有效性降低。
(二)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深度学习的基础。观察以视觉为基础,是指深入全面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研究表明,人大脑获得的知识储备有80%都是由观察得到的。因此,培养孩子敏锐、细致的观察力至关重要。图像识读课程可以提升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方位深入的观察。孩子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掌握美术作品的制作方法和制作程序。
(三)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在创新活动中是作品的催化剂。拿破仑曾说:“是想象在支配着整个世界。”想象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却是无限的。人类所有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作品都离不开想象力,想象力能够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和新的内涵。孩子思维活跃,极富想象力。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开展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艺术创作,从而为孩子的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
提高孩子图像识读能力的
有效策略
(一)优化图像识读的教学方法
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孩子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孩子形成审美能力的关键一环。教师要注重孩子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美术课堂的教学方案,通过观察、比较、感受、解说、问答、讨论、想象以及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孩子在美术图像作品的鉴赏中寻求新思路,提升孩子对艺术作品的洞察力。教师可以将美术常识(信息)和学科知识(重难点)结合起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孩子深入思考,充分尊重孩子在美术熏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孩子以小组探寻或者自主探究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孩子的图像识读能力。
(二)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
良好教学环境的创设有利于提升孩子的欣赏能力,让孩子对美术作品充满热情,点燃艺术创作的火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环境的采光,保护孩子视力,同时在活动区准备一定数量的图版,方便孩子在做色彩绘画时进行各种创作,激发孩子的活动热情,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感受和游戏,无拘无束地释放天性。
(三)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教师在孩子进行图像识读活动时,要在旁巡视,仔细观察。例如,孩子在进行美术作品制作时,教师要在旁观察他们选取了什么工具和材料,体会孩子想要创作的作品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利用表格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行为表现,通过记录定位和评估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提供差异化指导。
此外,教师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性和接受能力,协调他们的活动能力。比如在纸盒制作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各种边角关系和辅助线的关系,让他们在纸上进行涂鸦和填写,一步步深化他们对边角点的认识;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评价每个孩子,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指出孩子作品的特别之处以及不足之处,给他们更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幼儿要学会从不同的维度探索作品的技法风格,同时在生活中运用图像识读的方法确定文化现象和信息。教师要以孩子的审美为基础思考问题,引导孩子在图像识读中提升美术素养,深入感受画家的作品,体会作品的巧妙之处,展开自己的创意想象,进行更加独特和高效的创作,让孩子的作品更具可读、可赏和探讨性。
图像识读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高孩子的创新实践能力
圖像识读课程能让孩子更高效地参与美术活动,促进孩子美术素养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图像识读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不管是作品创作还是手工制作,都需要孩子们通过图像解读进行思维理解,综合利用脑、眼和手协作完成美术作品。如果离开了图像识读,艺术实践会缺乏理论指导,导致实践的目的性不明确,有效性降低。
(二)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深度学习的基础。观察以视觉为基础,是指深入全面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研究表明,人大脑获得的知识储备有80%都是由观察得到的。因此,培养孩子敏锐、细致的观察力至关重要。图像识读课程可以提升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方位深入的观察。孩子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掌握美术作品的制作方法和制作程序。
(三)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在创新活动中是作品的催化剂。拿破仑曾说:“是想象在支配着整个世界。”想象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却是无限的。人类所有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作品都离不开想象力,想象力能够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和新的内涵。孩子思维活跃,极富想象力。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开展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艺术创作,从而为孩子的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
提高孩子图像识读能力的
有效策略
(一)优化图像识读的教学方法
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孩子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孩子形成审美能力的关键一环。教师要注重孩子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美术课堂的教学方案,通过观察、比较、感受、解说、问答、讨论、想象以及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孩子在美术图像作品的鉴赏中寻求新思路,提升孩子对艺术作品的洞察力。教师可以将美术常识(信息)和学科知识(重难点)结合起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孩子深入思考,充分尊重孩子在美术熏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孩子以小组探寻或者自主探究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孩子的图像识读能力。
(二)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
良好教学环境的创设有利于提升孩子的欣赏能力,让孩子对美术作品充满热情,点燃艺术创作的火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环境的采光,保护孩子视力,同时在活动区准备一定数量的图版,方便孩子在做色彩绘画时进行各种创作,激发孩子的活动热情,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感受和游戏,无拘无束地释放天性。
(三)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教师在孩子进行图像识读活动时,要在旁巡视,仔细观察。例如,孩子在进行美术作品制作时,教师要在旁观察他们选取了什么工具和材料,体会孩子想要创作的作品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利用表格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行为表现,通过记录定位和评估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提供差异化指导。
此外,教师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性和接受能力,协调他们的活动能力。比如在纸盒制作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各种边角关系和辅助线的关系,让他们在纸上进行涂鸦和填写,一步步深化他们对边角点的认识;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评价每个孩子,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指出孩子作品的特别之处以及不足之处,给他们更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