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钦寸水库管理区设计方案的探索,讨论了不同场地条件下,特别是山地条件下建筑的设计原则;同时通过对当地传统民居特色的提炼,创造出满足现代使用功能、传承了地域性特征的建筑。
【关键词】山地建筑;民居;装饰;场地
1 工程概况
钦寸水库工程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境内,坝址地处曹娥江主要支流黄泽江上的钦寸村附近,距新昌县城约12km,距新昌市区约108km,距宁波市区约85km。钦寸水库工程是一座以供水、防洪为主,结合下游灌溉和发电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坝址以上集水面积316km2,多年平均入库流量2.134亿m3,多年平均向外流域宁波市地区提供1.26亿m3的优质水量。水库建设管理区占地约50公顷,除水库建设和保护区用地外,拟建水库建设管理中心和其他配套设施占地约10公顷。本工程主要以水利工程景观为主体,以携手合作文化为底蕴,打创集管理、接待、科普、休闲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库区山水景观。
2 “场所精神”的诠释
“场所精神”的鼻祖舒尔茨认为:场所就是具有明显特征的空间,是具有材质、形态、色彩的具体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只有当场地中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与人的活动及所在地域的特定条件发生联系,“场地”才能转变为有意义的“场所”[1]。每一块场地都有区别与其它场地的明显的特质,一般的有诸如标高、坡向、用地形状等,较复杂的如喀斯特地貌、湿地等特殊地质条件,建筑设计实际上就是在这些场地诸多的限定性因素基础上,再结合相应的建筑规范,在平面几何美学制图关系下的一种“求解”[2]。
钦寸水库建设管理区现状地形以山林地和农田为主,山林地的坡度较大,局部可达50%以上,农田基本以台地式田园为主,陡坎分布密度较大,高度1-15米不等,可建设性较差,对后期的管理也存在潜在的地质危险;山林地中的现状植被情况较好,以落叶、常绿阔叶林混交为主,农田的植被较差,存在大面积的土地裸露情况;场地毗邻水库,风光秀美,视野开阔。
根据自然功能的组合,结合特殊的地形地貌,将水库建设管理区功能结构归纳为三个区块(图一):管理中心区、携手休闲区、大坝科普区。这三个功能区块由一条联系内外的8米宽的主要交通道路联系,每个区块均有出入口与其沟通。设计中可适当利用现状山林植被,进行梳理,形成景观节点的有利背景;结合景观设计,加固局部陡坎,消除地质隐患;结合管理中心建筑的建设,平衡土方,消除局部小陡坎,形成坡地山林景观。
2.1 建筑与场地的共构
坝区管理中心建筑群位于大坝西侧的乌龟背,现状以台地田园为主,山顶平坦,建设用地不需要大量的挖填土方。山地建筑规划的原则应尊重原始地形并加以合理的利用改造,因山借势,尽量保留现有植被,考虑到景观和朝向、通风、地质等,尽量避开现有植被及主要景观区,再加以较大树木种植进行美化[3]。设计之初,我们从两方面展开分析:一则建筑是整个管理区的主角,是有分量、有气势的,需要突出其标志性的建筑形象地位;二是基地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我们希望建筑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破坏,隐逸其中,与周边环境共生共荣。如何让建筑符合其形象气质,如何让建筑融入基地当中?这两个问题是设计构思的起点,同时也贯穿着整个设计过程。
管理中心建筑群(图二)总体保持现有山体环抱格局,建筑单体呼应轮廓线,以半开放式形态组合布置,同时利用体量的大小,地势的高低,形成疏密有致、变化丰富的院落空间。屋脊线变化顺应山势,由道路至山脚缓慢上升,充分留出中央地块作为景观绿地,庭院与建筑通过连廊过渡,深色山体与石墙、大玻璃、绿树互相掩映,营造出一个生态自然的建筑群形象。
山地地形的复杂使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丰富多彩,因此形成了多样的建筑接地形态[4]。在山地住区的竖向设计中,需要结合地形坡度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接地方式,以减小对原始地形的改造和破坏,形成活泼的山地住区接地剖面空间形态;在设计中应合理地利用这部分空间,实现空间的多途径利用[5]。本工程一期建筑的综合办公调度楼、森林管护中心、接待楼、餐饮楼及其它服务用房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二期由职工宿舍和体育馆组成,总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一层,局部两层。皆配合地形变化,争取美好的景观朝向及满足日照通风等需求,依山一层层地建上去,形成块面的意象;
2.2 地域特色的探索
作为处于山环水抱环境中的管理中心,什么样的建筑能反映出其地域性的特色呢?什么样的元素能代表新昌当地的地域风貌呢?
首先,建筑设计以传统风格与现代功能相结合,并带有本土特色,依山就势,围绕中心花园进行围合布局,形成高低错落,层层变化,集办公、接待、培训、餐饮、住宿、体育健身、休闲、停车等多重功能的管理中心区域。中心花园采用白石子旱溪、石灯笼、景墙、矮墙坐凳、微地形、景观植物等共同营造中心形象景观和休闲空间。
再者,本案对新昌传统民居的色彩、尺度、材料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提炼。第一印象是由黛瓦、歇山顶、石坎组合起来的建筑单体,拥有民居的外表,但不是单纯的模仿,也不是局部零星符号的粘贴。本案的真正特点在于创新,寻求传统民居和现代生活方式、本土文化传统的契合点,然后利用现代技术加以实现,使建筑风格呈现多样化姿态(图三)。例如规整的歇山顶,大面积门窗的组合,屋脊和牛腿的装饰,规整的石墙面,新材料的运用等,解放了建筑空间的界限,扩大了室内外的交流面积;增加了建筑的轻盈细腻,使传统民居更适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利用现代的框架结构体系,解放了传统建筑封闭的承重墙,扩大了墙体的门窗洞面积,使室内外空间互相交流渗透,体现了山地建筑生态的特质。
3 设计总结和不足
在面对较复杂的基址时,需要对场地条件有深刻的认识,再结合具体的功能要求,使方案能对场地做出最好的回应和解释。对方案进行地域性特色探索也并不是单纯的模仿和“照搬”,而是对传统建筑精髓的探索和提炼,再用现代的手法和材料加以表现,使其能满足现代的功能和审美要求。
本案建筑基址周边山林茂盛,自然景色秀丽,且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整个库区;但美中不足的是主要建筑虽然都临水,但由于地势高差的原因,并不亲水。另外现代建筑体量均比传统民居建筑要大,虽然利用现代的框架结构体系满足了空间功能的要求,但部分体量和传统的外形却达不到“和谐统一”,辟如临水餐饮楼的歇山顶在大环境下就显得有些笨重。
参考文献:
[1]李昊,邬齐. 场所精神的诠释——泰安蒿里山地段步行文化商业街建筑设计[J].工业建筑,2010,40(3):149-152.
[2]孙俊桥,郭选昌.林中华章——某温泉度假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2):23-25.
[3]王浩,蔡亦龙,刘治,等.山地独立式酒店的规划与设计研究—以中欧论坛溧阳会址为例[J]、.建筑学报,2007,5,80-83.
[4]唐璞. 山地住宅建筑[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5] 梁华,梁乔.山地住区建筑组合与布局设计要素体系分析[J].建筑科学,2010,26(11):106-110.
【关键词】山地建筑;民居;装饰;场地
1 工程概况
钦寸水库工程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境内,坝址地处曹娥江主要支流黄泽江上的钦寸村附近,距新昌县城约12km,距新昌市区约108km,距宁波市区约85km。钦寸水库工程是一座以供水、防洪为主,结合下游灌溉和发电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坝址以上集水面积316km2,多年平均入库流量2.134亿m3,多年平均向外流域宁波市地区提供1.26亿m3的优质水量。水库建设管理区占地约50公顷,除水库建设和保护区用地外,拟建水库建设管理中心和其他配套设施占地约10公顷。本工程主要以水利工程景观为主体,以携手合作文化为底蕴,打创集管理、接待、科普、休闲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库区山水景观。
2 “场所精神”的诠释
“场所精神”的鼻祖舒尔茨认为:场所就是具有明显特征的空间,是具有材质、形态、色彩的具体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只有当场地中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与人的活动及所在地域的特定条件发生联系,“场地”才能转变为有意义的“场所”[1]。每一块场地都有区别与其它场地的明显的特质,一般的有诸如标高、坡向、用地形状等,较复杂的如喀斯特地貌、湿地等特殊地质条件,建筑设计实际上就是在这些场地诸多的限定性因素基础上,再结合相应的建筑规范,在平面几何美学制图关系下的一种“求解”[2]。
钦寸水库建设管理区现状地形以山林地和农田为主,山林地的坡度较大,局部可达50%以上,农田基本以台地式田园为主,陡坎分布密度较大,高度1-15米不等,可建设性较差,对后期的管理也存在潜在的地质危险;山林地中的现状植被情况较好,以落叶、常绿阔叶林混交为主,农田的植被较差,存在大面积的土地裸露情况;场地毗邻水库,风光秀美,视野开阔。
根据自然功能的组合,结合特殊的地形地貌,将水库建设管理区功能结构归纳为三个区块(图一):管理中心区、携手休闲区、大坝科普区。这三个功能区块由一条联系内外的8米宽的主要交通道路联系,每个区块均有出入口与其沟通。设计中可适当利用现状山林植被,进行梳理,形成景观节点的有利背景;结合景观设计,加固局部陡坎,消除地质隐患;结合管理中心建筑的建设,平衡土方,消除局部小陡坎,形成坡地山林景观。
2.1 建筑与场地的共构
坝区管理中心建筑群位于大坝西侧的乌龟背,现状以台地田园为主,山顶平坦,建设用地不需要大量的挖填土方。山地建筑规划的原则应尊重原始地形并加以合理的利用改造,因山借势,尽量保留现有植被,考虑到景观和朝向、通风、地质等,尽量避开现有植被及主要景观区,再加以较大树木种植进行美化[3]。设计之初,我们从两方面展开分析:一则建筑是整个管理区的主角,是有分量、有气势的,需要突出其标志性的建筑形象地位;二是基地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我们希望建筑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破坏,隐逸其中,与周边环境共生共荣。如何让建筑符合其形象气质,如何让建筑融入基地当中?这两个问题是设计构思的起点,同时也贯穿着整个设计过程。
管理中心建筑群(图二)总体保持现有山体环抱格局,建筑单体呼应轮廓线,以半开放式形态组合布置,同时利用体量的大小,地势的高低,形成疏密有致、变化丰富的院落空间。屋脊线变化顺应山势,由道路至山脚缓慢上升,充分留出中央地块作为景观绿地,庭院与建筑通过连廊过渡,深色山体与石墙、大玻璃、绿树互相掩映,营造出一个生态自然的建筑群形象。
山地地形的复杂使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丰富多彩,因此形成了多样的建筑接地形态[4]。在山地住区的竖向设计中,需要结合地形坡度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接地方式,以减小对原始地形的改造和破坏,形成活泼的山地住区接地剖面空间形态;在设计中应合理地利用这部分空间,实现空间的多途径利用[5]。本工程一期建筑的综合办公调度楼、森林管护中心、接待楼、餐饮楼及其它服务用房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二期由职工宿舍和体育馆组成,总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一层,局部两层。皆配合地形变化,争取美好的景观朝向及满足日照通风等需求,依山一层层地建上去,形成块面的意象;
2.2 地域特色的探索
作为处于山环水抱环境中的管理中心,什么样的建筑能反映出其地域性的特色呢?什么样的元素能代表新昌当地的地域风貌呢?
首先,建筑设计以传统风格与现代功能相结合,并带有本土特色,依山就势,围绕中心花园进行围合布局,形成高低错落,层层变化,集办公、接待、培训、餐饮、住宿、体育健身、休闲、停车等多重功能的管理中心区域。中心花园采用白石子旱溪、石灯笼、景墙、矮墙坐凳、微地形、景观植物等共同营造中心形象景观和休闲空间。
再者,本案对新昌传统民居的色彩、尺度、材料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提炼。第一印象是由黛瓦、歇山顶、石坎组合起来的建筑单体,拥有民居的外表,但不是单纯的模仿,也不是局部零星符号的粘贴。本案的真正特点在于创新,寻求传统民居和现代生活方式、本土文化传统的契合点,然后利用现代技术加以实现,使建筑风格呈现多样化姿态(图三)。例如规整的歇山顶,大面积门窗的组合,屋脊和牛腿的装饰,规整的石墙面,新材料的运用等,解放了建筑空间的界限,扩大了室内外的交流面积;增加了建筑的轻盈细腻,使传统民居更适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利用现代的框架结构体系,解放了传统建筑封闭的承重墙,扩大了墙体的门窗洞面积,使室内外空间互相交流渗透,体现了山地建筑生态的特质。
3 设计总结和不足
在面对较复杂的基址时,需要对场地条件有深刻的认识,再结合具体的功能要求,使方案能对场地做出最好的回应和解释。对方案进行地域性特色探索也并不是单纯的模仿和“照搬”,而是对传统建筑精髓的探索和提炼,再用现代的手法和材料加以表现,使其能满足现代的功能和审美要求。
本案建筑基址周边山林茂盛,自然景色秀丽,且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整个库区;但美中不足的是主要建筑虽然都临水,但由于地势高差的原因,并不亲水。另外现代建筑体量均比传统民居建筑要大,虽然利用现代的框架结构体系满足了空间功能的要求,但部分体量和传统的外形却达不到“和谐统一”,辟如临水餐饮楼的歇山顶在大环境下就显得有些笨重。
参考文献:
[1]李昊,邬齐. 场所精神的诠释——泰安蒿里山地段步行文化商业街建筑设计[J].工业建筑,2010,40(3):149-152.
[2]孙俊桥,郭选昌.林中华章——某温泉度假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2):23-25.
[3]王浩,蔡亦龙,刘治,等.山地独立式酒店的规划与设计研究—以中欧论坛溧阳会址为例[J]、.建筑学报,2007,5,80-83.
[4]唐璞. 山地住宅建筑[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5] 梁华,梁乔.山地住区建筑组合与布局设计要素体系分析[J].建筑科学,2010,26(11):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