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力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对于青少年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当代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快慢,甚至决定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真正实现。
政治 教学 法律意识
一、法律意识的内涵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它与政治、经济、道德等社会意识又有着显著的区别。政治意识的重心在于对利与弊的权衡,经济意识的重心在于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道德意识的重心在于对善与恶的评价,而法律意识的重心则在于对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分析与评判。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及其现象的感觉、要求、期待、认识、评价等精神要素的总和,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性认识,是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实际上支配人们法律活动的思维方式。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体现在他们初步形成了崇尚法律、尊重法律的权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的思想观念。它是中学生对法律问题的自觉反映。法律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学习中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在依法治国条件下,法律意识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先导观念。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保证中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律素质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由教师来实施,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教师的影响作用更是明显。所以,在以培养法治意识为主旨的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目的。
1.1 在政治思想上,教师本人应当信仰法治,只有教师在发自内心的信仰法治之后,才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以弘扬法治精神。教师从来在学生心目中都具有相当的权威,特别是当学生认可教师自身的人格后,教师更是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他的所说所做更加具有说服力。教师如能够通过真诚的语言、光明磊落的行为表现出对法治的执着追求和真心信仰,则他的情绪态度会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他的观点,从而使法治意识得以传递与培养了。
1.2 在日常交往中,教师应保持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声誉。教学中,声誉好的教师比声誉差的教师的更能引起学生学习态度上的改变。一个教师的声誉由多方面的因素所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与教育内容相关的品德、处世态度及专业水平。法治要求人们对待事物具有公正、无偏私的态度,教师良好的法治素质,会出现事半功倍的结果。
1.3 在社会生活中,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法学教师从事法律教育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法律教育活动本身是否具有社会价值的保证。法学教师的责任应该是真正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站在社会发展的立场对各种法律制度加以符合实际的评价与解释。推崇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的规范。
2、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尤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中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进而培养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即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教师应注意把法律意识的培养有机融会到法律知识的传授中去,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头脑里牢固树立“法”的观念,将来才能以一个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的公民身份走向社会。法律知识本身较为枯燥,甚至对于中学生来讲晦涩难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水平,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学生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可 以用生活中人人知道的案例与书本的法律条例相结合、播放法律的录像、课前 的法律案例演讲,或者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等。同时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坚持课堂主渠道教育的同时,通过开 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法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引导学 生关注报纸和、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如中央电视台的法制频道,《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栏目,尽量多地搜集与法律条例相通的法律案例和时政大事。
3、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
1)、阅读讲解法
守法、用法的前提是学法、懂法。初二一学年来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学生自我阅读,熟悉法律条文,质询探讨,教师讲解释疑,指点迷津。由于法源于生活,贴近实际,因而对学生产生了特殊魅力。并引起心灵强烈的震撼。很多学生发出“不学法不知道,生活处处皆有法”的感慨,知晓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2)、练习巩固法
既有书面练习,也有口头练习,有教师发讲义要求当堂独立完成,也有课后完成练习册思考题,有同学之间相互提问,一问一答,也有通过投影仪打出是非题或选择题,要求集体回答,最让大家感兴趣的是不定期进行的拈阄答题,表现最佳者将获得小小的奖品,虽紧张刺激,但学生们却跃跃欲试,抢答将训练推入高潮。由于练习形式不一,内容丰富,因而学生们得到充分的锻炼,知识掌握比较牢固,这对规范他们的言行、指导他们的实践将产生较大的作用
3)、活动深化法
学习切忌死记硬背,寓法制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就会让政治课堂“活”起来,诸如:模拟选举人民代表、模拟法庭、讨论“青少年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编法制小报展评、“我与规范”知识竞赛等,都曾经出现在政治课堂中。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能力提高了,法律意识也增强了。比如辩论课“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之前,可以先让同学们观看有关辩论的电视录相,然后再让他们推荐辩手、主持人、计时员、评审员,各人做好精心准备,其他同学也不闲着,有人要布置场地,美化黑板,所有的人要做好被主持人点名谈看法的准备。这场辩论活动人人投入,个个紧张,准备的过程即研究探索的过程,活动的过程即认识深化的过程。
政治 教学 法律意识
一、法律意识的内涵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它与政治、经济、道德等社会意识又有着显著的区别。政治意识的重心在于对利与弊的权衡,经济意识的重心在于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道德意识的重心在于对善与恶的评价,而法律意识的重心则在于对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分析与评判。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及其现象的感觉、要求、期待、认识、评价等精神要素的总和,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性认识,是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实际上支配人们法律活动的思维方式。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体现在他们初步形成了崇尚法律、尊重法律的权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的思想观念。它是中学生对法律问题的自觉反映。法律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学习中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在依法治国条件下,法律意识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先导观念。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保证中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律素质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由教师来实施,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教师的影响作用更是明显。所以,在以培养法治意识为主旨的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目的。
1.1 在政治思想上,教师本人应当信仰法治,只有教师在发自内心的信仰法治之后,才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以弘扬法治精神。教师从来在学生心目中都具有相当的权威,特别是当学生认可教师自身的人格后,教师更是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他的所说所做更加具有说服力。教师如能够通过真诚的语言、光明磊落的行为表现出对法治的执着追求和真心信仰,则他的情绪态度会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他的观点,从而使法治意识得以传递与培养了。
1.2 在日常交往中,教师应保持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声誉。教学中,声誉好的教师比声誉差的教师的更能引起学生学习态度上的改变。一个教师的声誉由多方面的因素所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与教育内容相关的品德、处世态度及专业水平。法治要求人们对待事物具有公正、无偏私的态度,教师良好的法治素质,会出现事半功倍的结果。
1.3 在社会生活中,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法学教师从事法律教育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法律教育活动本身是否具有社会价值的保证。法学教师的责任应该是真正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站在社会发展的立场对各种法律制度加以符合实际的评价与解释。推崇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的规范。
2、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尤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中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进而培养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即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教师应注意把法律意识的培养有机融会到法律知识的传授中去,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头脑里牢固树立“法”的观念,将来才能以一个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的公民身份走向社会。法律知识本身较为枯燥,甚至对于中学生来讲晦涩难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水平,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学生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可 以用生活中人人知道的案例与书本的法律条例相结合、播放法律的录像、课前 的法律案例演讲,或者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等。同时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坚持课堂主渠道教育的同时,通过开 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法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引导学 生关注报纸和、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如中央电视台的法制频道,《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栏目,尽量多地搜集与法律条例相通的法律案例和时政大事。
3、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
1)、阅读讲解法
守法、用法的前提是学法、懂法。初二一学年来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学生自我阅读,熟悉法律条文,质询探讨,教师讲解释疑,指点迷津。由于法源于生活,贴近实际,因而对学生产生了特殊魅力。并引起心灵强烈的震撼。很多学生发出“不学法不知道,生活处处皆有法”的感慨,知晓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2)、练习巩固法
既有书面练习,也有口头练习,有教师发讲义要求当堂独立完成,也有课后完成练习册思考题,有同学之间相互提问,一问一答,也有通过投影仪打出是非题或选择题,要求集体回答,最让大家感兴趣的是不定期进行的拈阄答题,表现最佳者将获得小小的奖品,虽紧张刺激,但学生们却跃跃欲试,抢答将训练推入高潮。由于练习形式不一,内容丰富,因而学生们得到充分的锻炼,知识掌握比较牢固,这对规范他们的言行、指导他们的实践将产生较大的作用
3)、活动深化法
学习切忌死记硬背,寓法制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就会让政治课堂“活”起来,诸如:模拟选举人民代表、模拟法庭、讨论“青少年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编法制小报展评、“我与规范”知识竞赛等,都曾经出现在政治课堂中。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能力提高了,法律意识也增强了。比如辩论课“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之前,可以先让同学们观看有关辩论的电视录相,然后再让他们推荐辩手、主持人、计时员、评审员,各人做好精心准备,其他同学也不闲着,有人要布置场地,美化黑板,所有的人要做好被主持人点名谈看法的准备。这场辩论活动人人投入,个个紧张,准备的过程即研究探索的过程,活动的过程即认识深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