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概念、构成要素、生成机制进行着手,结合当代社会语境,从传统文化的创新再生、现代语言的诠释、概念的再现三个方面启示了现代景观设计。并对南湖公园售楼处设计的内在空间结构做出具体分析,解读现代景观设计的意境表达,为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字:传统园林 意境 现代景观 继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9-320-01
1传统园林意境的概述
1.1关于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由“意”—园主的思想感情和“境”—园林空间构成。通过情理兼容、形神兼备的表达,实现情与景的统一,意与象的统一,以实境激发出意境。
1.2构成要素
传统园林空间构成方法不拘泥于形式,建筑、山石、水体、植物、晓月、夕阳等都可作为空间构成的基本要素。通过空间形态布局、绿化、材质、色彩等一系列环境要素来表现出空间的整体,打造出空间意境美感,表达出特有的空间意义,并从中折射出人文意趣。
1.3生成机制
意境的生成是通过实景与虚境共同营造的,通过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对可触可视的具体事物的解读,引发出人们艺术想象和情感。
图1 售楼处鸟瞰图
2传统园林意境表达的现代启示
该项目位于辽宁省盘锦市东王庄,基地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周围水源丰富。该售楼处位于中心湖面的中心岛(图1),由中心湖面放射延伸到周边,设计多处湿地景观,并融入住宅区,与中心湖面呼应互动。
2.1现代语言的诠释
将传统文化的提纯与现代文化表现相结合,简洁大气的平面布局由传统的九宫格生长演变而来,自然且不失严谨,并与生态景观相辅相成,做到天人合一。
2.2传统文化因子的延伸
主要体现的以下三个方面:
(1)造景手法上:运用借景和对景等造景手法。栈台似的步道,凌驾于湖面之上,以中央的景观轴线为主线,向两边蜿蜒而行,上升或下沉,景观节点之间形成对借关系。
(2)空间处理方式上:景墙、雕塑、玻璃、水景和植物等小尺度元素的遮挡、封闭和透明、半透明的效果相结合,创造出丰富的景观空间。
(3)游路处理手法上:道路系统贯穿于整个设计之中。平面上:富有宽窄变化的曲折蜿蜒步道配以不同的水景、草坪、主题雕塑等来表现不同的空间感;竖向上:在高度上分享、增加垂直交通空间,平视俯视相结合创造出了全新景观感受。
2.3概念化的再现
基于湿地的环境特点,运用了“浮”的概念。所设计的人工观景平台、步行木栈道或浮于水面或浮于草甸或浮于苇荡。在对自然系统最小的干预的情况下,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空间。
图2 日景效果图
图3 夜景效果图
当在阳光下,建筑群犹如朵朵白云漂浮在湿地上空(图2);而当夜幕降临,像极了芦苇荡的各个单体便犹如一盏盏孔明灯渐渐从湖面升起,其中装载着人们对未来的许愿祈福,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图3)。
3现代景观意境表达的具体体现
3.1序列组织的传承
整体平面布局,以中轴线方向为主要方向,建筑群体依托小岛向湖中心延伸排布,呈拱形半弧布局,形成了以景观轴线为核心,向湖面延伸的动势感极强的漂浮在湿地上的建筑群。
3.2空间布局的创新
平面的位移空间,立面的错落空间,景观生态的互动空间之三度空间,实现了移步异景,及建筑景观之间良好的通风环境。高低变化的形体穿插,形成丰富灵活的错落关系;
利用四面环水的基地景观特征,结合不同的空间需求和步道排布创造出多个景观平台组合,从而创造出层次性的效果,给人不同空间感受的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景观构筑将人工景观区域过渡到自然生态景观区域。
3.3营造材料的革新
注重建筑自身材料的选择,建筑材料选用清水混凝土、木百叶、玻璃和金属扣板等可回收节能材料。建筑仿佛源自天然,建筑立面的语言通过材质的天然建筑质感来展现那段历史文化的沉淀痕迹。
3.4观景体验的独特
它以生态景观为基地,分层处理,层层剖析,叠加了现代文明、传统记忆、原生态美三层意象。现代文明:建筑底层架空,其高低错落表现出来的是非自然的纹理形态自然意识的表达,传达出的是现代文明的韵律;传统记忆:水与桥是中国古典园林永恒不变的造景元素,它影映的不仅是中国园林的形式美感,而且营造出幽静的传统的园林氛围;原生态美:湿地所带来的水生环境丰富了生物物种,创造出了和谐的自然景观。
总之,南湖公园售楼处是将景观作为一个生命肌体,一个活的系统,给人带来漂浮的景观观景体验,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营造出“水景交融”的和谐寓意,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意境美。
4结语
笔者通过对南湖公园意境美的营造与具体分析,希望对当下景观设计中如何对待传统所引发的困惑,以及以何种方式延续传统的问题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莫娜,张伶伶,刘勇.中国传统景观意境的时空交互性 华中建筑,2010,8:18
[2](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黄经纬译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0.
[3]俞孔坚,土人设计著.2010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
[4]张丽丽,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美研究[D].濟南: 山东大学,2007.
[5]杨梦阳,浅析苏州古典园林中意境的创作手法[J].山西建筑,2011,3.
关键字:传统园林 意境 现代景观 继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9-320-01
1传统园林意境的概述
1.1关于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由“意”—园主的思想感情和“境”—园林空间构成。通过情理兼容、形神兼备的表达,实现情与景的统一,意与象的统一,以实境激发出意境。
1.2构成要素
传统园林空间构成方法不拘泥于形式,建筑、山石、水体、植物、晓月、夕阳等都可作为空间构成的基本要素。通过空间形态布局、绿化、材质、色彩等一系列环境要素来表现出空间的整体,打造出空间意境美感,表达出特有的空间意义,并从中折射出人文意趣。
1.3生成机制
意境的生成是通过实景与虚境共同营造的,通过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对可触可视的具体事物的解读,引发出人们艺术想象和情感。
图1 售楼处鸟瞰图
2传统园林意境表达的现代启示
该项目位于辽宁省盘锦市东王庄,基地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周围水源丰富。该售楼处位于中心湖面的中心岛(图1),由中心湖面放射延伸到周边,设计多处湿地景观,并融入住宅区,与中心湖面呼应互动。
2.1现代语言的诠释
将传统文化的提纯与现代文化表现相结合,简洁大气的平面布局由传统的九宫格生长演变而来,自然且不失严谨,并与生态景观相辅相成,做到天人合一。
2.2传统文化因子的延伸
主要体现的以下三个方面:
(1)造景手法上:运用借景和对景等造景手法。栈台似的步道,凌驾于湖面之上,以中央的景观轴线为主线,向两边蜿蜒而行,上升或下沉,景观节点之间形成对借关系。
(2)空间处理方式上:景墙、雕塑、玻璃、水景和植物等小尺度元素的遮挡、封闭和透明、半透明的效果相结合,创造出丰富的景观空间。
(3)游路处理手法上:道路系统贯穿于整个设计之中。平面上:富有宽窄变化的曲折蜿蜒步道配以不同的水景、草坪、主题雕塑等来表现不同的空间感;竖向上:在高度上分享、增加垂直交通空间,平视俯视相结合创造出了全新景观感受。
2.3概念化的再现
基于湿地的环境特点,运用了“浮”的概念。所设计的人工观景平台、步行木栈道或浮于水面或浮于草甸或浮于苇荡。在对自然系统最小的干预的情况下,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空间。
图2 日景效果图
图3 夜景效果图
当在阳光下,建筑群犹如朵朵白云漂浮在湿地上空(图2);而当夜幕降临,像极了芦苇荡的各个单体便犹如一盏盏孔明灯渐渐从湖面升起,其中装载着人们对未来的许愿祈福,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图3)。
3现代景观意境表达的具体体现
3.1序列组织的传承
整体平面布局,以中轴线方向为主要方向,建筑群体依托小岛向湖中心延伸排布,呈拱形半弧布局,形成了以景观轴线为核心,向湖面延伸的动势感极强的漂浮在湿地上的建筑群。
3.2空间布局的创新
平面的位移空间,立面的错落空间,景观生态的互动空间之三度空间,实现了移步异景,及建筑景观之间良好的通风环境。高低变化的形体穿插,形成丰富灵活的错落关系;
利用四面环水的基地景观特征,结合不同的空间需求和步道排布创造出多个景观平台组合,从而创造出层次性的效果,给人不同空间感受的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景观构筑将人工景观区域过渡到自然生态景观区域。
3.3营造材料的革新
注重建筑自身材料的选择,建筑材料选用清水混凝土、木百叶、玻璃和金属扣板等可回收节能材料。建筑仿佛源自天然,建筑立面的语言通过材质的天然建筑质感来展现那段历史文化的沉淀痕迹。
3.4观景体验的独特
它以生态景观为基地,分层处理,层层剖析,叠加了现代文明、传统记忆、原生态美三层意象。现代文明:建筑底层架空,其高低错落表现出来的是非自然的纹理形态自然意识的表达,传达出的是现代文明的韵律;传统记忆:水与桥是中国古典园林永恒不变的造景元素,它影映的不仅是中国园林的形式美感,而且营造出幽静的传统的园林氛围;原生态美:湿地所带来的水生环境丰富了生物物种,创造出了和谐的自然景观。
总之,南湖公园售楼处是将景观作为一个生命肌体,一个活的系统,给人带来漂浮的景观观景体验,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营造出“水景交融”的和谐寓意,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意境美。
4结语
笔者通过对南湖公园意境美的营造与具体分析,希望对当下景观设计中如何对待传统所引发的困惑,以及以何种方式延续传统的问题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莫娜,张伶伶,刘勇.中国传统景观意境的时空交互性 华中建筑,2010,8:18
[2](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黄经纬译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0.
[3]俞孔坚,土人设计著.2010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
[4]张丽丽,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美研究[D].濟南: 山东大学,2007.
[5]杨梦阳,浅析苏州古典园林中意境的创作手法[J].山西建筑,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