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理想高于天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2908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滕代远特招的小红军
  1917年,池道生出生在会昌县凤凰岽乡白竹村(现属文武坝镇)。他7岁那年,母亲就过世了。他父亲池上秀是个秀才。在他童年的记忆里,家道是一年年衰落,家里原有的一些田产和木梓(油菜)山陆续被地主霸占,父亲就靠外出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由于父亲经常外出。池道生兄弟5人从小就成了村里的流浪崽,经常遭人白眼。
  1931年,池道生加入了少年先锋队。他看到红军队伍里官兵团结,上下平等,气氛融洽,便决心参加红军。池道生清楚地记得15岁那年在西江镇加入红三军团的情景。那天,他听战士们提到政委滕代远、组织部长黄克诚的名字,他一把拉住一位红军战士的衣服问:“政委和组织部长哪个官大?”战士告诉他:“政委负责思想工作,组织部长专做组织工作。”他又问:“那我归谁领导?”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说:“小鬼,你没有参加红军,怎么归红军管呢?”他马上回答:“我今天就要参加红军!”说着,他就跑去登记,要求参加红军。
  池道生的表现,引起了站在一旁的滕代远和黄克诚的注意。黄克诚犹豫地说:“你太小,等长大了再来参加红军吧。”滕代远笑了,对黄克诚说:“不要看他个子小,人很机灵能干,我看他将来能干大事!”就这样,池道生成了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特招的小红军,成为红军队伍里个子最小的战士之一。
  战斗生涯从反“围剿”开始
  池道生加入红军后,跟着部队度过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剿”历程。1933年8月到1934年10月,池道生所在的红三军团十师奉命在广昌县高虎脑一带设防,抵御敌人6个师的进攻。高虎脑方圆40里均为山区。山高林密,层峦叠嶂。红三军团的战士们在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的率领下,利用山区复杂地形与敌人周旋,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每个连设有两名通信兵,池道生就是连队的通信兵。主要任务是在规定时间内迅速传递上级的命令和下级的情报,没有送信任务的时候,就和战士们一起打仗或修筑工事。池老说。通信兵的任务艰巨而又危险。全靠两条腿翻山越岭,孤身一人在山谷间爬行,常常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的封锁线。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红三军团的将士们苦苦坚守了近一年。“高虎脑战斗胜利了,打垮了蒋介石主力6个师……”采访中,池老对当年惨烈的战斗情景记忆犹新。
  九死一生长征路
  1934年10月16日,池道生同部队一道通过浮桥跨过于都河。开始了艰难困苦的长征。
  池老回忆,当他们的大部队越过湘江时,遭遇了敌人疯狂的围追堵截。11月29日,池道生所在的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在界首南光华铺打响了阻击战。那天,湘江上骤下大雨。江水暴涨,水流湍急。战斗中,十团两位团长先后牺牲:江中的河水成了红色,战士的尸体漂浮在江面,一大片一大片。池道生所在连队的任务是掩护大部队过江。池道生擅长游水,在队伍后面压阵,他被一个巨浪打到了江底,等他拼命击水上岸,发现大部队早已走远,他紧赶慢赶才追上部队。
  1935年6月,红三军团翻越川北夹金山。夹金山的天气说变就变,由于气候恶劣,不少战士生病甚至牺牲。部队在凌晨就开始上山,晚上11点钟还没有上完。连夜翻雪山,天黑看不清路,前面的部队沿途给后面的部队做记号。在雪山上,从来不生病的池道生生病了,但坚强的意志使他战胜了病魔。翻越夹金山的经历给池道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至今他还记得当年的歌谣:“六月里来天气热,夹金山上打积雪,艰苦奋斗为了哪一个?为了中华新中国。六月里来天气热,夹金山上打积雪,艰苦奋斗为了哪一个?为了懋功有个方面军。两个主力大汇合。”过完雪山,又是草地。在草地打滚的7天7夜里,饥饿和寒冷以及草地的泥潭又夺去了好多战友的生命。池道生与两个战友同吃了一种有毒的野菜,那两个战友都牺牲了,池道生因为吃得少,幸运地活了过来。
  到了甘肃,过了渭水河,池道生得了一次重病,肚子肿起来,浑身没有力气。政委决定把他寄养在老百姓家里。临行前,政委拿出身上仅有的7元钱,给他3元,给老乡4元,请求老乡一定好好照顾他。那位老乡对小小年纪就参加革命的池道生很同情,想方设法为他找来一种能治泻的草药,一口一口地喂他。池道生的病很快就好了。池道生把政委给的3元钱留给了有救命之恩的老乡,立刻又去追赶部队。机灵的他,靠沿途寻找红军用树叶编成的帽子,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就赶上了大部队。
  吴起镇战斗负伤
  1935年10月,红三军团到达陕北吴起镇。在与追击而来的胡宗南部队的激战中,池道生身受重伤,一颗子弹从他大腿跟打进去,从臀部穿出。他倒在雪地里无法动弹,鲜血染红了他身下的土地。
  第二天早晨,当池道生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蜷缩在雪地里。正巧有个老乡背着箩筐经过,发现他后就找来木板,把他拖回窑洞;又叫来几个老乡,一起把他送到保安县红军兵站医院。不久,他又被转到野战医院治疗。在野战医院治疗时,池道生还是住在老百姓家里。回忆起这段日子,池道生心里总是念念不忘那位善良的陕北农民一家。由于池道生是下肢受伤,拉屎拉尿全由老乡背着,睡觉也是同老乡睡在一个炕上,这一住就是半年。池道生说:“我离开时,那个阿嫂哭了,我也哭了。我安慰阿嫂说,我不会忘了他们一家,以后我会回去看他们。”由于战事连连,这一别,池道生再也没有回去过。但是,老区百姓那份真情却长久地保留在他的心里。
  池道生腿伤痊愈后。被组织送到瓦窑堡红军大学学习,与胡耀邦是同学。红军大学里的许多学员没有上过学,学习生活愉快而艰苦。缺纸少笔。他们就用树枝在地上画,每天学几个字。经过8个月的速成学习,1936年9月。池道生从红军大学毕业,回到三军团总部,当了一名机要员。
  辗转华北东北抗日忙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池道生被调到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陆定一身边做警卫员。在池道生印象中,陆定一对他们这些红小鬼很有耐心,经常抽空给他们补习文化。1938年从八路军总政治部机关出来后,池道生就随孙继先的一二九师挺进队一道前往津浦线区域,随后担任津浦支队组建军队组长。这期间,池道生在河北南宫县一带,脱下军装,穿上便衣。与老百姓广交朋友,白天帮百姓干活,晚上进行抗日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斗。短短半年时间,津浦支队迅速成长为一支有4000兵员的抗日武装力量。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池道生奉命秘密出关前往东北,准备胜利后的接管事宜。池道生说,当时命令来得很急,他率7人的小组,秘密在烟台登船渡海。上岸后,他们又化装成商贩。昼夜兼程来到沈阳。在沈阳铁路医院与组织接头后,池道生一行就同东北局派出的翻译和联络员来到海城苏联城防司令部。没过几天。日本就宣布投降了。苏联红军把近万名日伪军押在海城铁路两旁,武器堆在一边。由池道生及海城人民自治军接收。后来,池道生一行还在海城一山洞里接收到了日军的一个大军火库,里面的装备足可装备3个军。正是有了这批装备,让身为辽宁省海城地区核心领导党组 书记兼人民自治军支队长的池道生很是自豪。他说,他们支队有1万多人,全是日式装备,组建了3个警备团,还有直属炮营,部队从来就没有这么“富过”。
  百战沙场著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最令池道生难忘的是新开岭战斗、塔山阻击战、海城战斗。1946年10月下旬,东北国民党军为实现其“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集中8个师分3路向南满地区的东北民主联军发起全面进攻。我东北民主联军为打破国民党军的进攻,保卫南满解放区,以南满两个纵队及广大地方武装,采取内线歼敌为主,内外线紧密配合的方针,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自10月31日至11月2日,池道生所在的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在辽宁省宽甸县西北之新开岭地区,歼灭来犯之国民党军第52军的第25师8900余人,俘敌1万多人,稳住了东北战局的阵脚。此战中,池道生率部插到敌军东北方向,专攻敌人后方及其援军。塔山阻击战中。池道生率500多人强攻敌军一个阵地,当战斗胜利结束时。全营只剩下100多人,作为营教导员的他十分痛心。在收复海城战斗中,池道生任副团长,由于团长不在,身为第一副团长的他便全权负责战斗指挥。池道生利用部队装备精良的优势,在营口至海城一线对敌进行夹击,战斗取得了全胜。
  池道生在解放战场的英勇表现。受到了首长们的密切注意。1947年,在长白山地区反攻开始前,部队首长肖华、谢友华、莫文华3个“华”亲自做媒,给池道生介绍了夫人刘敏。后来,池道生的这个婚姻还被传为“三‘华’做媒,三将之合”佳话(新中国成立后,肖华被授予上将军衔,莫文华、谢友华被授予中将军衔)。
  抗美援朝建奇功
  新中国成立后,池道生从炮兵转到空军,先后任东北空军鞍山、开源、二合子机场场站站长兼党委书记。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池道生奉命入朝,任联军司令部石桥岗基地场站部长兼党委书记:后又担任空军第一预科学校物资保障部部长、东北空军司令部修建处处长(正师长职)。
  忆起抗美援朝,池道生最有感触的是,作为场站一把手,基地里驻有两个师,有中苏两国的200多架飞机,从安全保障到全基地人员的吃住冷暖、油料物资及武器弹药供应全要他负责。累得体重降至不到90斤。一位熟悉他的老首长来到基地时,居然没把他认出来。那时,我方在制空权方面非常被动。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池道生把雷达营调到三八线以南布置雷达洞,支援年轻的我空军王海大队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击伤美机29架。著名飞行员张积慧在一次作战中打掉了美国王牌飞行员戴维斯的飞机,就是与池道生所率领的雷达兵进行了精确配合。
  挂念家乡伸援手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池道生在江苏省常州市担任过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等职。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池道生利用常州略好的经济基础,积极为家乡发展奔走,先后为会昌赠送了汽车、拖拉机、村村通广播的小喇叭,在老家捐造了一座桥。他为县农机厂添置了许多设备,当时有些设备会昌没有人懂操作,池道生就特地从常州派来了技术员。
  至今,池老还特别挂念老家会昌的发展。他略有心酸地说:“要不是路远、身体不好,真想回家看看!”因为前去采访的是老乡,我们告别的时候,一直依靠轮椅和拐杖走路的他,竟然猛地站起来,甩开搀扶,走出大门,恋恋不舍地向我们挥手,表情中写满“不舍”。
其他文献
83岁的汪君杰退休前在江苏姜堰市人大从事秘书工作。他与老伴李永珍生了两儿一女,一家人和美地过着幸福生活。去年,汪老从电视上得知今年是建党90周年,于是就开始寻思怎样来表达自己对党的感恩之情。他说:“党对我们恩重如山,我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我的感谢呢?于是我在家里左思右想,后来灵机一动,想到写点东西歌颂党、歌颂祖国。”  说干就干,汪老凭着自己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开始动笔写。为了把诗词写得更生动,汪老整
期刊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国粹。它旋律优美,曲调温柔,悦耳动听。我很喜欢京剧,1992年退休后便开始学唱。经过近20年的勤学苦练,现已学会传统戏和现代戏共50多个名段。其中有的我还多次在各种重大节日的庆祝晚会上登台演出,获得好评。随着学唱京剧的不断深入,我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开朗活泼,我虽年过八旬,但身体仍然硬朗、结实。  对于老年人来说,健康是第一位的。保健康、养身心的方法很多,我个人体会,学唱京剧是其
期刊
草原秋色
期刊
当时钟的分针和时针交迭在2011年元月31日12时刻度上,我结束了在《老友》杂志编辑部的全部工作——审稿、编辑、校对……这一刻,也同时完成了我由这份刊物的编者,到这份刊物的读者的身份转换。先哲们总是慨叹“人生最苦是别离”。然而在我,或许因为经历了太多死别生离、悲欢聚散。这次别离只是人生舞台上反复演示过的一次情节再现而不再苍凉伤感:或许因为自己已经感到没有能力和精力做好这份随时都要接受读者评鉴的工作
期刊
眼睛有神。所谓眼睛有神,是指目光明亮、视物清楚、转动灵活。眼睛有神,说明人体视觉器官与大脑皮质的生理功能良好。  面色红润。面色是人体五脏气血的外观。气血旺盛,则面色红润;气血衰减,则色泽枯槁。如面呈青色,主风寒;面呈黄色,主湿;面呈白色,主虚等。  呼吸微徐。所谓呼吸微徐,是指人的呼吸要从容不迫,中医理论认为:“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说明呼吸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功能密切相关。是健康的重要标志。 
期刊
五一劳动节前夕,我和战友余滨到北京北四环最高人民法院家属大院,拜访了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的夫人——老红军王定国。  “请坐、请坐!”我们一走进王定国老人宽畅明亮的客厅,王老就站起来热情地挥手招呼着。原来王老正和儿孙们在玩扑克争上游。“王老,请您老人家坐下继续玩。”“那好,稍等一下。”孙女说:“奶奶,该你出牌了。”只见王老稍加思索,敏捷地抽出两张牌掷出“一对K”。今年已迈进99岁高龄的王定
期刊
我常常请朋友、同事吃饭,就是没有请母亲吃过饭。每次,我说要带母亲出去吃饭,她总是说:“何必花那钱呢!在家我给你做几个可口的菜不就行了。你嫌妈做的菜不好吃吗?”我哑口无言,只好作罢。  今年中秋节前夕,我想怎么着也得请母亲吃顿饭,过节,不能还让她那么辛苦啊!我给母亲打电话,骗她说单位发了饭店的代金券,只能中秋这天吃,要不就作废了。母亲想了想说:“好吧!”继而,她又说:“不能换成钱吗?换成钱,咱在家里
期刊
旧体诗对格律要求比较严格,即使像杜甫这样的宗师大家,也难做到十全十美:对于今天的习诗者,其难度就更不用说了。其实应该看到,诗之感人在诗意、诗境、诗味,不必一味在格律上太过苛求。目前,有些人正在探索“非格律诗”,或许这是旧体诗未来发展的一条道路。  三是“勤写”。诗是“写”出来的。在熟悉和掌握了诗歌创作基本知识后,就要多写。“实践出真知”,只有多写,才能上手,熟能生巧,越写越好。“勤写”的另一方面是
期刊
一  崛起中华砥柱坚,辉煌成就著新篇。  高科技探九天览,幸福花开万户妍。  百业兴隆惊世界,三农暖送至心田。  红旗指引金光道,率领黎民永向前。  二  党开盛会喜迎门,老骥临轩笑语频。  书画篇篇关大事,诗词首首赞新村。  情抒祖国心悠乐,歌颂人民意最亲。  独好风光和美异,龙腾曲奏遍芳春。    伟绩丰功又五年,喜迎盛会意拳拳。  小康推进黎民悦,华夏腾飞众志坚。  百业繁荣歌改革,万家欢笑
期刊
楼上新搬来一家住户,男人40多岁的样子,看上去忠厚老实。我那天下班回来,刚走到一楼,就听到上面有笑声传来,禁不住好奇,紧走几步,声音越来越清晰。  “小辉真厉害。”男人说,“简直神了!”说罢,便是一阵爽朗的笑声。或许听到了父亲的夸奖,那个叫小辉的孩子回应道:“爸爸,我还能再多迈一阶。”孩子话音刚落,男人立刻柔声制止:“我知道你行,今天咱们累了,明天再说吧。”我继续迈着轻盈的步子往上走,终于看到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