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临床上正确运用手法在骨伤病中治疗的体会及心得,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门诊就诊的331例患者,其中斜方肌炎35例、肩周围炎152例、肱骨外上髁炎83例、急性腰肌损伤39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进行推拿按摩、拔伸牵引等手法治疗,结果:正确运用推拿按摩等手法及辨证施治对骨伤科的急、慢性组织损伤治疗安全有效,疗效较好、费用低、患者易接受,是较好治疗骨伤病中的软组织损伤的方法之一,值得运用推广。
关键词:手法运用;辨证施治;骨伤科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30-01
1.对手法运用原则的理解
1.1柔和
柔和是指手法动作的轻柔、灵活及力量的缓和而不强烈。柔力并非软弱无力,即使最轻柔的手法,也要求“轻而不浮”;柔也不等同于“轻”,柔和的手法有轻也有重,轻者如抚法、摩法,徐缓而不带动皮下组织;重者如揉法,着力深沉而缓和,带动皮下组织将力量渗透进深部组织。近代骨伤名家杜自明、刘寿山先生皆认为手法以柔和为贵,并提出了“筋喜柔,不喜刚”的观点。
1.2均匀
手法的均匀是指手法操作时的节律、速率和压力等能够保持均匀一致,动作要具有节奏性,手法的频率、幅度不能时快时慢、时大时小。操作中必须控制力量的稳定性,不可轻重不一、忽轻忽重,应当把能使用的力量均匀不断地分配到每次手法动作中,控制好每次手法的频率与幅度的一致。
1.3持久
手法的持久指单一手法持续运用一定的时间而不间断、不乏力,始终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持久性是手法深透与疗效的基础,手法的持久来源于力量,只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才能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但再强壮的人其力量也是有限的,而技巧则指导、使用和分配着力量,使其运用更加合理,用最小、最少的力量产生出最长的持久力。
1.4有力
手法的有力是指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和力度,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缺乏力量的手法是软弱无力和无用的,而没有控制的一味强调力量就是暴力和蛮力。因此,认为手法中强调力量越重,对组织的松解越有利的理解是错误的。要在思维控制下,使用技巧娴熟地运用力量,使得“力由心生,劲随手至”,手法运用时不要用滞劲蛮力、暴力,发力做到/蓄劲缓发”。
1.5深透
深透是指“力”达到所要治疗的部(穴)位,也就是古人所指的“适达病所”手法治疗的力量要透过浅层组织深入到深层组织的病变,过之与不及均不可取。“深透”既为手法“持久、均匀、有力、柔和”的最终目的,也是手法治疗的高深境界。
2骨伤科手法运用原则的辨证
2.1手法操作中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
一般年轻的、体质强壮的男性,宜多用刚性手法,但也应与柔性手法交替运用,即所谓刚中带柔,强调手法深透到体内。另外对体胖者需分清是实胖还是虚胖。实胖,即体质强壮者,宜多用刚性手法,使手法的力度深透到体内,达到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作用。虚胖者,即皮下脂肪较多,肌肉并不结实,宜多用柔性手法,适当运用刚性手法。
辨疾病的虚实。朱春霆老先生提出:“人虚证虚,用柔和手法处理自不待言,人虚证实,也应以柔和的手法为主,即使人实证实,也不能多用刚强的手法取快一时,如果一味蛮用刚强的手法对付实证,反而会造成气动而成的病证,甚至无形中转为痼疾,实证变为虚证。”从中强调了手法治疗过程中要重视疾病的虚实,并强调了柔和手法在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要辨病变部位及病程。在施术过程中,不论是肌肉或韧带的损伤、黏连、肿胀,均应根据肌肉韧带的走行及深浅采用不同强度的手法。由于肌肉比韧带表浅,相对来说施用的手法应轻。病变位置较为深在的应强调深透性,将力量直达病所。新近的损伤患者,由于损伤初期局部出血,有的甚至筋膜撕裂,故手法宜轻,以免加重局部症状。陈旧性损伤及麻痹废萎者,因其病程长,局部肌肉韧带黏连,经脉壅滞,气血流通不畅,故手法宜重,否则难以获得满意效果。
2.2手法操作中要灵活应用技巧
手法动作操作过程中要体现“柔和”的原则,做到肢体肌肉放松不紧绷,发力肢体摆动流畅变换自如,不会停顿、滞留。达到“轻而不浮”,力量小而轻时,手法力也能透皮入内,不是轻浮于表:“重而不滞”,力量重而大时,手法及手法力可准确深处病变,不在表面停滞,不损伤其他正常组织:“刚中有柔”,力量的运用和使用是自然、缓和的;“柔中有刚”,柔和、自然中又蕴含着力量。
手法操作速度上体现“均匀”与“有力”;手法运用速度快、有加速感的手法为刚性的“有力”手法,如扳法,运用快速短距离的手法加速扳动,为刚性手法,使用时要恰到好处,不可反复操作。“均匀”的手法多为要控制速度的一致,切忌忽快忽慢,如颈椎的摇法,手法操作时缓慢、均匀地进行环旋运动。
手法操作着力面积控制手法的“深透”;从力学角度分析,施力面积小、力量集中、压强大者为刚性手法,临床运用多用于腰、臀、大腿后侧等肌肉丰厚的部位,如指间关节点法,就属于深透性强的刚性手法。施力面积大、力量分散、压强小者多为柔性手法,多用于肌肉薄弱的部位及关节等,如拇指螺纹面按法、全掌揉就属于柔性手法。
2.3手法操作中做到“心手相合”
骨伤手法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运动,而是在“心”的指导下做的一种能量的输出。操作全过程术者心理应放松,排除外界干扰,用思维驾驭力量,使用技巧娴熟地运用力量,做到手与心合、劲随手至,并根据治疗对象、疾病、施治部位、手法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力量。
3小结
在临床治疗中,它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临床应用时,要做到“心手相合”,医者用手“体会”病患损伤的情况,取得对疾病的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基础,用“心”指导双手施术是治疗的目的。操作中力量是基础,技巧是关键,两者必须兼得,缺一不可。熟练灵活掌握手法的均匀、柔和、持久、有力、深透并做到“心手相合”并非易事,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手法训练和临床实践,才能使手法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达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程度,即《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说的“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境界。
关键词:手法运用;辨证施治;骨伤科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30-01
1.对手法运用原则的理解
1.1柔和
柔和是指手法动作的轻柔、灵活及力量的缓和而不强烈。柔力并非软弱无力,即使最轻柔的手法,也要求“轻而不浮”;柔也不等同于“轻”,柔和的手法有轻也有重,轻者如抚法、摩法,徐缓而不带动皮下组织;重者如揉法,着力深沉而缓和,带动皮下组织将力量渗透进深部组织。近代骨伤名家杜自明、刘寿山先生皆认为手法以柔和为贵,并提出了“筋喜柔,不喜刚”的观点。
1.2均匀
手法的均匀是指手法操作时的节律、速率和压力等能够保持均匀一致,动作要具有节奏性,手法的频率、幅度不能时快时慢、时大时小。操作中必须控制力量的稳定性,不可轻重不一、忽轻忽重,应当把能使用的力量均匀不断地分配到每次手法动作中,控制好每次手法的频率与幅度的一致。
1.3持久
手法的持久指单一手法持续运用一定的时间而不间断、不乏力,始终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持久性是手法深透与疗效的基础,手法的持久来源于力量,只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才能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但再强壮的人其力量也是有限的,而技巧则指导、使用和分配着力量,使其运用更加合理,用最小、最少的力量产生出最长的持久力。
1.4有力
手法的有力是指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和力度,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缺乏力量的手法是软弱无力和无用的,而没有控制的一味强调力量就是暴力和蛮力。因此,认为手法中强调力量越重,对组织的松解越有利的理解是错误的。要在思维控制下,使用技巧娴熟地运用力量,使得“力由心生,劲随手至”,手法运用时不要用滞劲蛮力、暴力,发力做到/蓄劲缓发”。
1.5深透
深透是指“力”达到所要治疗的部(穴)位,也就是古人所指的“适达病所”手法治疗的力量要透过浅层组织深入到深层组织的病变,过之与不及均不可取。“深透”既为手法“持久、均匀、有力、柔和”的最终目的,也是手法治疗的高深境界。
2骨伤科手法运用原则的辨证
2.1手法操作中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
一般年轻的、体质强壮的男性,宜多用刚性手法,但也应与柔性手法交替运用,即所谓刚中带柔,强调手法深透到体内。另外对体胖者需分清是实胖还是虚胖。实胖,即体质强壮者,宜多用刚性手法,使手法的力度深透到体内,达到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作用。虚胖者,即皮下脂肪较多,肌肉并不结实,宜多用柔性手法,适当运用刚性手法。
辨疾病的虚实。朱春霆老先生提出:“人虚证虚,用柔和手法处理自不待言,人虚证实,也应以柔和的手法为主,即使人实证实,也不能多用刚强的手法取快一时,如果一味蛮用刚强的手法对付实证,反而会造成气动而成的病证,甚至无形中转为痼疾,实证变为虚证。”从中强调了手法治疗过程中要重视疾病的虚实,并强调了柔和手法在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要辨病变部位及病程。在施术过程中,不论是肌肉或韧带的损伤、黏连、肿胀,均应根据肌肉韧带的走行及深浅采用不同强度的手法。由于肌肉比韧带表浅,相对来说施用的手法应轻。病变位置较为深在的应强调深透性,将力量直达病所。新近的损伤患者,由于损伤初期局部出血,有的甚至筋膜撕裂,故手法宜轻,以免加重局部症状。陈旧性损伤及麻痹废萎者,因其病程长,局部肌肉韧带黏连,经脉壅滞,气血流通不畅,故手法宜重,否则难以获得满意效果。
2.2手法操作中要灵活应用技巧
手法动作操作过程中要体现“柔和”的原则,做到肢体肌肉放松不紧绷,发力肢体摆动流畅变换自如,不会停顿、滞留。达到“轻而不浮”,力量小而轻时,手法力也能透皮入内,不是轻浮于表:“重而不滞”,力量重而大时,手法及手法力可准确深处病变,不在表面停滞,不损伤其他正常组织:“刚中有柔”,力量的运用和使用是自然、缓和的;“柔中有刚”,柔和、自然中又蕴含着力量。
手法操作速度上体现“均匀”与“有力”;手法运用速度快、有加速感的手法为刚性的“有力”手法,如扳法,运用快速短距离的手法加速扳动,为刚性手法,使用时要恰到好处,不可反复操作。“均匀”的手法多为要控制速度的一致,切忌忽快忽慢,如颈椎的摇法,手法操作时缓慢、均匀地进行环旋运动。
手法操作着力面积控制手法的“深透”;从力学角度分析,施力面积小、力量集中、压强大者为刚性手法,临床运用多用于腰、臀、大腿后侧等肌肉丰厚的部位,如指间关节点法,就属于深透性强的刚性手法。施力面积大、力量分散、压强小者多为柔性手法,多用于肌肉薄弱的部位及关节等,如拇指螺纹面按法、全掌揉就属于柔性手法。
2.3手法操作中做到“心手相合”
骨伤手法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运动,而是在“心”的指导下做的一种能量的输出。操作全过程术者心理应放松,排除外界干扰,用思维驾驭力量,使用技巧娴熟地运用力量,做到手与心合、劲随手至,并根据治疗对象、疾病、施治部位、手法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力量。
3小结
在临床治疗中,它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临床应用时,要做到“心手相合”,医者用手“体会”病患损伤的情况,取得对疾病的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基础,用“心”指导双手施术是治疗的目的。操作中力量是基础,技巧是关键,两者必须兼得,缺一不可。熟练灵活掌握手法的均匀、柔和、持久、有力、深透并做到“心手相合”并非易事,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手法训练和临床实践,才能使手法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达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程度,即《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说的“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