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思维的培养对小学生而言,十分重要。数学思维能够使小学生轻松发现条件和目的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利用已知条件获得最终答案,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获取新的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教学,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关键词;数学思维 日常教学 培养
大教育家赞科夫说:“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这是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如果把思维和兴趣这两者结合起来,将会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过于严格,没有留下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更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节奏,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提问的空间。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胆大妄为”,在课堂上遇到什么问题就能够立刻进行提问,期待教师的回答和看法。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高年级的小学生反而遇到问题不愿意说话,宁肯带着疑问也不会在课堂上直截了当地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与我国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教育理念不无关系。传统教育体制以应试能力为教学目标,学生考试成绩好则被认为学习好,忽视了在课堂中对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认为自身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带领学生遨游识海洋的领头人,因此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到哪学生听到哪,养成了一种权威性,使学生不敢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而不是全盘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日常教学中,教师则应当放下权威的架子,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通过问题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在学习中产生对知识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此时,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的潜力很容易就被激活,也会不断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小学生十分在意家长和教师对于自己的评价和看法,这是他们通过他人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正确评价,很容易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對于学习的信心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及时,客观,合理的正确评价,激发小学生的提问意识,让小学生敢问敢说,在课堂上充满自信。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没有价值的,有时候甚至是无关教育内容的,但是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提问意识,对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表示肯定,保护学生的提问积极性,使学生逐步拥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安静、深入地思考,情感、动机、信念、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特别是在学生的思考出现困难或卡壳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再想想。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在宽容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渐渐鼓起勇气,打开思维的闸门,并逐渐养成乐于思考、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
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被抑制,造成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略感厌烦。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思维方式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符号对于他们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如果不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下降。因此,只有学生具备问题意识,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思维 日常教学 培养
大教育家赞科夫说:“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这是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如果把思维和兴趣这两者结合起来,将会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过于严格,没有留下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更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节奏,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提问的空间。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胆大妄为”,在课堂上遇到什么问题就能够立刻进行提问,期待教师的回答和看法。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高年级的小学生反而遇到问题不愿意说话,宁肯带着疑问也不会在课堂上直截了当地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与我国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教育理念不无关系。传统教育体制以应试能力为教学目标,学生考试成绩好则被认为学习好,忽视了在课堂中对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认为自身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带领学生遨游识海洋的领头人,因此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到哪学生听到哪,养成了一种权威性,使学生不敢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而不是全盘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日常教学中,教师则应当放下权威的架子,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通过问题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在学习中产生对知识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此时,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的潜力很容易就被激活,也会不断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小学生十分在意家长和教师对于自己的评价和看法,这是他们通过他人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正确评价,很容易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對于学习的信心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及时,客观,合理的正确评价,激发小学生的提问意识,让小学生敢问敢说,在课堂上充满自信。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没有价值的,有时候甚至是无关教育内容的,但是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提问意识,对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表示肯定,保护学生的提问积极性,使学生逐步拥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安静、深入地思考,情感、动机、信念、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特别是在学生的思考出现困难或卡壳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再想想。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在宽容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渐渐鼓起勇气,打开思维的闸门,并逐渐养成乐于思考、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
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被抑制,造成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略感厌烦。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思维方式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符号对于他们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如果不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下降。因此,只有学生具备问题意识,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魏玉环.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1(75):351-351.
[2]黄坤.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3):163-163.
[3]周翔.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7(1):22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