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30日到6月5日,中国股市的大幅震荡中看到,众多的中国股市投资者们经历了一场小型的股市危机。危机的导火索是印花税的调整。
政策与市场的博弈
2007年5月29日凌晨,财政部宣布,自2007年5月30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股票交易印花税不仅是政府增加税收收入的一个手段,更是政府调控股市的重要工具。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交易印花税的调整似乎已经成为政策和市场博弈的风向标。
上调交易印花税是迄今为止我国政府针对股市的一项重要调控政策。尽管我们可以说印花税上调只是加大了交易成本,只是抑制过度投机,但毕竟这项政策表现出政府对当下股市涨幅的不安及干预决心。
从市场层面看,最近十几个交易日,每天的总成交金额都在3000亿左右,也即以6万亿流通市值计,20天内市场的换手率就可达100%,这在中外的股市历史上都是异常的,这样的市场动能其本身就不可能持续。其实市场热点在5月20日以后已经开始向价值型股票转换,特别是5月24日大盘继续暴跌时,中国石化、同仁堂、浦发银行、广船国际等放量走强,说明市场的投机趋势正在得到有效遏制,即市场自身的修复与调节功能正在发生作用。但政策却在这个时点出手了。
其实,涨得过快、过猛的股市一定会有一次像样的调整。但是,当5月中旬央行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的短期下跌又如前两次一样很快被“流动性过剩”的热情迅速修复时,有关股市是否存在泡沫我们看到了两派经济学家针锋相对、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在对峙中,以韩志国、刘纪鹏、金岩石为代表的一方认为:中国有着极其良好的宏观经济背景,股市也处于方兴未艾之期,并且有长期走牛的条件。政府不会、不能也不必对股市“施以重手”;而谢国忠、左小蕾一方则坚定认为股市泡沫的出现带来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极大,必须下调,这也把下调的动因指向政府的行政干预。这番争执似乎又回归到了一个由来久远的主题,那就是政策与市场的博弈。
印花税上调后,反观管理层态度
印花税的上调是政府一种传统的干预手段,而且从历史上看,历次印花税的上调或下调都导致了市场的阶段性走牛或走熊。比较典型的是1997年5月12日,印花税由3‰上调为5‰,此后股市下跌30%……
但是当此次印花税上调的政策一公布,幸运之神没有再次站到A股身边,截至收盘,两市跌幅超过6%,跌停的家数接近七成。事实上,印花税上调到3‰虽然提高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但是历史上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也一直维持在3‰上下,这种提高幅度算是一个较小的利空,并不足以造成如此大的跌幅。既然如此,那么市场的反应是不是过度了呢?应该说,A股市场之不能重现前面几次的惊人强势,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这次上调印花税的目标相当明确,让市场感觉到一种政府决意要不择手段打压股市的决心。不少业内专家表示,调高印花税率固然会增加交易成本,但决策层更主要的政策含义是指向于改变目前股市的单边预期。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如整合央企资源,加大高新科技的研究力度等,这些发展与改革的巨大成本需要资本市场来承担一部分;因此,管理层有必要维持一个周期较长的牛市。从这种意义上说,今日的调控就变得很容易理解,管理层希望看到一个慢牛格局的股市,以稳定市场。
必须承认,“决策层要改变目前股市单边预期”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仍然有必要搞清一点,管理层调控的目标是缓和牛市的步伐还是要打击牛市。这直接牵涉到调控的态度和手段,然而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调控的效果,关键不是政策本身的力度,而是政策出台的方式。
印花税调整后,观察市场效果
印花税上调之后,市场各方将如何反应?又给已经启动的牛市情形带来什么呢?全世界都已经看到了在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大好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国股市的暴跌。
有关数据显示,大约有六成的流通市场被散户持有,而机构投资者持有的流通市值仅占四成。因此,散户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市场的走势。从心理层面来看,近期入市的散户大多对股市的认识不深,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政策性风险还是市场自身性的调整风险,都会对他们造成较大的心理恐慌。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很多经济学家已经关注到为什么在宏观和微观经济面良好的情况下还会产生危机?从而引发出新的危机理论,既信心崩溃也将导致市场崩溃。调整印花税的举措由于是突然出台,出乎意外,引起市场激烈的反应。在情绪化和对未来制度走势高度不确定状态下,人们难以理智分析,引发股市严重的超跌。
首先占市场资金力量三分之二的散户产生恐慌,他们仓皇出逃,引发股市的跳水。股市大跌必然会引发机构投资者的作为,先是私募开始逃跑,公募本来有赎回的压力,于是也开始跑,导致市场开始崩溃。
从财政学角度说,印花税是一个典型的行为税种,也就是说,是国家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政策要求,对某些特定行为的课税。这种税的调整并不是为了征收多少税款,而主要是体现一些政策取向和政策意图。再联想到近期的货币政策、证监会风险警示、商业银行奉命对信贷资金违规入市进行自查等一系列事件,市场将印花税的调整视为政策面的重要风向标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为什么此次上调交易印花税以及市场所产生的反应,颇有些沸反盈天的感觉?各界的广泛议论不绝于耳,充斥着多种质疑的声音。
历史也一再证明,政策面变化是左右市场运行趋势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难就难在,市场运行趋势是诸多纷繁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便政策努力为股市降温,市场主趋势却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期待更宽松的市场环境
为投资者创造合适的交易制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流动性理应成为必然之举。目前实施T+0交易机制和调整涨跌幅限价幅度时机还不太成熟,而刚刚上涨的印花税却与此背道而驰。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证券交易印花税呈下降趋势,最终大部分发达国家都逐步取消了印花税。一方面,西方国家证券税制经历了由交易印花税为主向所得税为主的转变,逐渐建立了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体系,从而通过证券投资所得而不是印花税来调控证券市场。另一方面,随着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国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刺激市场交易,提高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逐步下降印花税率,直至取消。
中国股市之所以被称为“政策市”,并非空穴来风。多年来,中国的证券市场一直伴随着政策的转暖、遇冷,而出现牛熊的转折。交易印花税就像是政策的风向标,指引着、牵绊着市场的期待和揣测。
2006年下半年,中国股民兴奋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然而股市过热也成为摆在监管层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于是在调整货币政策、风险警示等一系列作为而无明显抑制效果之时,行政手段的干预成为了唯一选择。面对股市的萎靡,管理层习惯性地用出台重大利好政策来刺激股市。面对股市疯涨又让管理层习惯性地用严厉的打压政策抑制股市,用不正当的方式调整和用不正当的方式“托市”,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都是严重的危害。坚持价值投资,追求有序而平稳的上涨,应该成为做多股市中的操作原则。而管理层应该去做的,是建立市场化的游戏规则。中国证券市场更加长远的需求是:为投资者营造一个适合的盈利环境。这也正是中国证监会有关领导提出的,坚持监管职能和监管方式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给予市场主体更多的发展空间。
中国加入WTO以后,毫无疑问,中国的最终方向是全面对外开放,成为“纯市场化”的证券市场。而现实的情况是,“政策市”的帽子因种种原因短期内还摘不下来。我们应抛弃几千年的思维模式,深怕风险,躲着风险,现代经济是交易风险,并不是消灭风险,习惯于用行政的方式去防范风险是行不通的,现代金融必须通过市场交易手段来配置风险。
市场的力量是无形的,也是强大的。
政策与市场的博弈
2007年5月29日凌晨,财政部宣布,自2007年5月30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股票交易印花税不仅是政府增加税收收入的一个手段,更是政府调控股市的重要工具。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交易印花税的调整似乎已经成为政策和市场博弈的风向标。
上调交易印花税是迄今为止我国政府针对股市的一项重要调控政策。尽管我们可以说印花税上调只是加大了交易成本,只是抑制过度投机,但毕竟这项政策表现出政府对当下股市涨幅的不安及干预决心。
从市场层面看,最近十几个交易日,每天的总成交金额都在3000亿左右,也即以6万亿流通市值计,20天内市场的换手率就可达100%,这在中外的股市历史上都是异常的,这样的市场动能其本身就不可能持续。其实市场热点在5月20日以后已经开始向价值型股票转换,特别是5月24日大盘继续暴跌时,中国石化、同仁堂、浦发银行、广船国际等放量走强,说明市场的投机趋势正在得到有效遏制,即市场自身的修复与调节功能正在发生作用。但政策却在这个时点出手了。
其实,涨得过快、过猛的股市一定会有一次像样的调整。但是,当5月中旬央行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的短期下跌又如前两次一样很快被“流动性过剩”的热情迅速修复时,有关股市是否存在泡沫我们看到了两派经济学家针锋相对、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在对峙中,以韩志国、刘纪鹏、金岩石为代表的一方认为:中国有着极其良好的宏观经济背景,股市也处于方兴未艾之期,并且有长期走牛的条件。政府不会、不能也不必对股市“施以重手”;而谢国忠、左小蕾一方则坚定认为股市泡沫的出现带来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极大,必须下调,这也把下调的动因指向政府的行政干预。这番争执似乎又回归到了一个由来久远的主题,那就是政策与市场的博弈。
印花税上调后,反观管理层态度
印花税的上调是政府一种传统的干预手段,而且从历史上看,历次印花税的上调或下调都导致了市场的阶段性走牛或走熊。比较典型的是1997年5月12日,印花税由3‰上调为5‰,此后股市下跌30%……
但是当此次印花税上调的政策一公布,幸运之神没有再次站到A股身边,截至收盘,两市跌幅超过6%,跌停的家数接近七成。事实上,印花税上调到3‰虽然提高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但是历史上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也一直维持在3‰上下,这种提高幅度算是一个较小的利空,并不足以造成如此大的跌幅。既然如此,那么市场的反应是不是过度了呢?应该说,A股市场之不能重现前面几次的惊人强势,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这次上调印花税的目标相当明确,让市场感觉到一种政府决意要不择手段打压股市的决心。不少业内专家表示,调高印花税率固然会增加交易成本,但决策层更主要的政策含义是指向于改变目前股市的单边预期。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如整合央企资源,加大高新科技的研究力度等,这些发展与改革的巨大成本需要资本市场来承担一部分;因此,管理层有必要维持一个周期较长的牛市。从这种意义上说,今日的调控就变得很容易理解,管理层希望看到一个慢牛格局的股市,以稳定市场。
必须承认,“决策层要改变目前股市单边预期”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仍然有必要搞清一点,管理层调控的目标是缓和牛市的步伐还是要打击牛市。这直接牵涉到调控的态度和手段,然而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调控的效果,关键不是政策本身的力度,而是政策出台的方式。
印花税调整后,观察市场效果
印花税上调之后,市场各方将如何反应?又给已经启动的牛市情形带来什么呢?全世界都已经看到了在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大好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国股市的暴跌。
有关数据显示,大约有六成的流通市场被散户持有,而机构投资者持有的流通市值仅占四成。因此,散户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市场的走势。从心理层面来看,近期入市的散户大多对股市的认识不深,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政策性风险还是市场自身性的调整风险,都会对他们造成较大的心理恐慌。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很多经济学家已经关注到为什么在宏观和微观经济面良好的情况下还会产生危机?从而引发出新的危机理论,既信心崩溃也将导致市场崩溃。调整印花税的举措由于是突然出台,出乎意外,引起市场激烈的反应。在情绪化和对未来制度走势高度不确定状态下,人们难以理智分析,引发股市严重的超跌。
首先占市场资金力量三分之二的散户产生恐慌,他们仓皇出逃,引发股市的跳水。股市大跌必然会引发机构投资者的作为,先是私募开始逃跑,公募本来有赎回的压力,于是也开始跑,导致市场开始崩溃。
从财政学角度说,印花税是一个典型的行为税种,也就是说,是国家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政策要求,对某些特定行为的课税。这种税的调整并不是为了征收多少税款,而主要是体现一些政策取向和政策意图。再联想到近期的货币政策、证监会风险警示、商业银行奉命对信贷资金违规入市进行自查等一系列事件,市场将印花税的调整视为政策面的重要风向标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为什么此次上调交易印花税以及市场所产生的反应,颇有些沸反盈天的感觉?各界的广泛议论不绝于耳,充斥着多种质疑的声音。
历史也一再证明,政策面变化是左右市场运行趋势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难就难在,市场运行趋势是诸多纷繁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便政策努力为股市降温,市场主趋势却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期待更宽松的市场环境
为投资者创造合适的交易制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流动性理应成为必然之举。目前实施T+0交易机制和调整涨跌幅限价幅度时机还不太成熟,而刚刚上涨的印花税却与此背道而驰。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证券交易印花税呈下降趋势,最终大部分发达国家都逐步取消了印花税。一方面,西方国家证券税制经历了由交易印花税为主向所得税为主的转变,逐渐建立了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体系,从而通过证券投资所得而不是印花税来调控证券市场。另一方面,随着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国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刺激市场交易,提高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逐步下降印花税率,直至取消。
中国股市之所以被称为“政策市”,并非空穴来风。多年来,中国的证券市场一直伴随着政策的转暖、遇冷,而出现牛熊的转折。交易印花税就像是政策的风向标,指引着、牵绊着市场的期待和揣测。
2006年下半年,中国股民兴奋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然而股市过热也成为摆在监管层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于是在调整货币政策、风险警示等一系列作为而无明显抑制效果之时,行政手段的干预成为了唯一选择。面对股市的萎靡,管理层习惯性地用出台重大利好政策来刺激股市。面对股市疯涨又让管理层习惯性地用严厉的打压政策抑制股市,用不正当的方式调整和用不正当的方式“托市”,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都是严重的危害。坚持价值投资,追求有序而平稳的上涨,应该成为做多股市中的操作原则。而管理层应该去做的,是建立市场化的游戏规则。中国证券市场更加长远的需求是:为投资者营造一个适合的盈利环境。这也正是中国证监会有关领导提出的,坚持监管职能和监管方式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给予市场主体更多的发展空间。
中国加入WTO以后,毫无疑问,中国的最终方向是全面对外开放,成为“纯市场化”的证券市场。而现实的情况是,“政策市”的帽子因种种原因短期内还摘不下来。我们应抛弃几千年的思维模式,深怕风险,躲着风险,现代经济是交易风险,并不是消灭风险,习惯于用行政的方式去防范风险是行不通的,现代金融必须通过市场交易手段来配置风险。
市场的力量是无形的,也是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