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托马斯·曼,是移居美国的德国人。有次,记者问他:离开故土是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回答:不管我人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
前不久在深圳家门口的华润超市购物,一个面熟的女营业员,边给我秤西洋菜,边冲我热情地打招呼:
“回来多久了?”
“刚回。”
话一出口,我不由得一震。在我心中,“回”这个字眼向来是很神圣的,它是用来称呼从外地到故乡这段旅程的专门用语。从什么时候起,我竟已习惯用它指称深圳了呢?
每年都在深圳和老家之间往返,渐渐的,对到底哪里是故乡,自己也变得模糊起来。在外漂泊多年,老家已经逐渐陌生,回老家更像是去探亲做客,回深圳反而觉得自在些。原来自己一向无意当做家的地方,好像才是真正可以栖息的家。
突然,这个意识有种强烈的冲击力,使我人生价值的坐标天旋地转起来。
生命中,老家是我人生的出发地,那里留下我童年时代最美好的回忆,不管去到哪里,我心里都有令人魂牵梦绕的西湖。深圳是我离乡背井人生的新起点,这里见证了我青年时代奋斗拼搏的身影。
昨天和同是来深圳近20年的老乡“煲电话粥”,谈了一个多小时,一直在讨论究竟将来老了是回杭州还是留深圳,讨论比较着二地的差异,最终栖息地在哪里的问题。其实,这个话题转来转去已讨论两年了,却永远因各种理不清的情感原因,无法明确。
住在越来越美丽的深圳,这美丽的每个印迹都有自己的汗水浸润,20年来亲身目睹了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知不觉中,心中的天秤已经倾斜了。深圳有我的梦想,有我朝夕相处的亲人、朋友,特别是有自己苦心经营起来的企业。多年以来,深圳式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早已融入骨子里,渗到血液中,再也化不开了。
我们彼此之间会心的打招呼方式,不管是陌生、亲热,是礼貌,还是有目的,都带着这个年轻城市新移民的风格特征。自己是城市主人的特征。我们对这个城市投入了全部的心血、热情。把自己家乡的文化、民俗礼仪带给这个城市。倾注自己的所有,在深圳创立企业,建立自己的文化中心,自己的家。
“杭州这么好,你不回去?”谈起家乡,十个人有九个人会这么问。
是啊,即使此刻让我回江南,从从容容的走在杭州的孩儿巷内时,究竟有几个面熟的老人,还靠在运河的小石桥上,和我打招呼,等我回家,回早已陌生的家去吃饭呢?
而在这里,和朋友相濡以沫的感觉总是特别温暖,在深圳,我是主人,深圳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我息息相关。每天深圳移民之间的对话,包括交流的眼神,都是自己所熟悉的方式。而今每当接待外地朋友时,又更多以主人的热情,如数家珍地介绍自己的深圳。
占城市人数90%的移民们与深圳朝夕相处,逐渐形成了一个始料未及的崭新的中心。这里的移民们已经将心,将灵魂的中心迁移过来,逐渐的成为这个城市的主人。
海纳百川的深圳,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们来此定居,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而移民们又将全国各地的文化带来,传统的、时尚的、民俗的、现代的,在这里碰撞,加以糅合,最终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都市文化。
中国是一个以“和”文化为灵魂的国度,深圳近30年来从小渔村到大都市,它所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各民族的和谐发展,都和这次世界大会“人类、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主题息息相关。从移民人类学的角度分析,或从都市人类学来看,深圳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取之不尽的素材,诉说不完的故事。
在深圳,你可以在街头巷尾吃到全国各地的特色新派菜;在深圳你可以欣赏纯江南风韵的婚嫁民俗博物馆;在深圳,你还可以去世界之窗看到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但是,不可否认,它们都烙下了一个新的标签——深圳人制造。
在深圳,移民们都能够自信的喊出,我是主人!
写于2009年 端午夜
前不久在深圳家门口的华润超市购物,一个面熟的女营业员,边给我秤西洋菜,边冲我热情地打招呼:
“回来多久了?”
“刚回。”
话一出口,我不由得一震。在我心中,“回”这个字眼向来是很神圣的,它是用来称呼从外地到故乡这段旅程的专门用语。从什么时候起,我竟已习惯用它指称深圳了呢?
每年都在深圳和老家之间往返,渐渐的,对到底哪里是故乡,自己也变得模糊起来。在外漂泊多年,老家已经逐渐陌生,回老家更像是去探亲做客,回深圳反而觉得自在些。原来自己一向无意当做家的地方,好像才是真正可以栖息的家。
突然,这个意识有种强烈的冲击力,使我人生价值的坐标天旋地转起来。
生命中,老家是我人生的出发地,那里留下我童年时代最美好的回忆,不管去到哪里,我心里都有令人魂牵梦绕的西湖。深圳是我离乡背井人生的新起点,这里见证了我青年时代奋斗拼搏的身影。
昨天和同是来深圳近20年的老乡“煲电话粥”,谈了一个多小时,一直在讨论究竟将来老了是回杭州还是留深圳,讨论比较着二地的差异,最终栖息地在哪里的问题。其实,这个话题转来转去已讨论两年了,却永远因各种理不清的情感原因,无法明确。
住在越来越美丽的深圳,这美丽的每个印迹都有自己的汗水浸润,20年来亲身目睹了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知不觉中,心中的天秤已经倾斜了。深圳有我的梦想,有我朝夕相处的亲人、朋友,特别是有自己苦心经营起来的企业。多年以来,深圳式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早已融入骨子里,渗到血液中,再也化不开了。
我们彼此之间会心的打招呼方式,不管是陌生、亲热,是礼貌,还是有目的,都带着这个年轻城市新移民的风格特征。自己是城市主人的特征。我们对这个城市投入了全部的心血、热情。把自己家乡的文化、民俗礼仪带给这个城市。倾注自己的所有,在深圳创立企业,建立自己的文化中心,自己的家。
“杭州这么好,你不回去?”谈起家乡,十个人有九个人会这么问。
是啊,即使此刻让我回江南,从从容容的走在杭州的孩儿巷内时,究竟有几个面熟的老人,还靠在运河的小石桥上,和我打招呼,等我回家,回早已陌生的家去吃饭呢?
而在这里,和朋友相濡以沫的感觉总是特别温暖,在深圳,我是主人,深圳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我息息相关。每天深圳移民之间的对话,包括交流的眼神,都是自己所熟悉的方式。而今每当接待外地朋友时,又更多以主人的热情,如数家珍地介绍自己的深圳。
占城市人数90%的移民们与深圳朝夕相处,逐渐形成了一个始料未及的崭新的中心。这里的移民们已经将心,将灵魂的中心迁移过来,逐渐的成为这个城市的主人。
海纳百川的深圳,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们来此定居,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而移民们又将全国各地的文化带来,传统的、时尚的、民俗的、现代的,在这里碰撞,加以糅合,最终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都市文化。
中国是一个以“和”文化为灵魂的国度,深圳近30年来从小渔村到大都市,它所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各民族的和谐发展,都和这次世界大会“人类、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主题息息相关。从移民人类学的角度分析,或从都市人类学来看,深圳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取之不尽的素材,诉说不完的故事。
在深圳,你可以在街头巷尾吃到全国各地的特色新派菜;在深圳你可以欣赏纯江南风韵的婚嫁民俗博物馆;在深圳,你还可以去世界之窗看到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但是,不可否认,它们都烙下了一个新的标签——深圳人制造。
在深圳,移民们都能够自信的喊出,我是主人!
写于2009年 端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