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后中西社会冲突分析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logil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鸦片战争之前中西社会就有了一定的接触,但彼此仍然是雾里看花,由于双方各自生活在不同的文明结构中,存在着不少的误读。在英国企图通过所谓“和平”遣使手段打开中国大门失败后,终于选择以武力的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序幕。中国也被迫卷入到了西方的资本主义体系中,从朝贡体系到条约制度,中西两种文明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冲突,而这种冲突的本身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
  关键词:鸦片战争;冲突;中西;文明
  中图分类号:K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025-02
  中国近现代史是世界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理解中国这段历史发展的脉络一定离不开世界的视角和整体思考维度。在一定程度上讲,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向我们讲述了中国是如何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并在世界中取得一席之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怎么从一个独立国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又是通过哪些求生之道的探索使我们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仍为实现伟大的中国复兴梦想而奋斗着。在这一动态的历史发展线索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悟到变化是这段历史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我们只有用一种动态的、连续的、发展的眼光而非静止的、断裂的、停滞的眼光才能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及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及角色的转换。
  一、骄傲的天朝
  中国作为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儒家的传统文化更是内容丰盈,一度控制中国思想界数千年之久,至今仍有其历史痕迹。毋庸置疑,古代的中国和中国的农耕文明,确实有着辉煌、伟大和先进之处,然而正是这种辉煌、伟大、先进,更弥固了中国人优越、骄傲的心态。“天朝上国、世界中心”,使“天朝”的封建士大夫洋洋自得,安逸地沉醉在自己的迷梦中,如醉如痴,不能醒来。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或根本无法相信除中国以外,还有其他先进的文明国家而非蛮夷之邦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讲,对除中国以外的世界没有概念,他们生活在天下观中,甚至认为自己就是“世界”、自己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自己的文明、文化是最优越的。在这样的一种思维模式下,中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处理对位关系的规则——朝贡制度。在古代的中国,朝贡制度是清政府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在朝贡制度下,中国作为东道国通常把对外关系和通商当做一回事。事实上,中国甚至不承认存在与西方国家的对外关系,而只存在‘夷务’,所谓夷务本质上是贸易的别称。……在朝贡制度下的中外通商的古老传统中,拒绝通商仅仅是摆布夷人的一种手段。其基本策略是以通商和利润为诱饵去迎合外国人的要求,以为这样能安抚他们和避免军事冲突。”[1]然而鸦片战争和五口通商后,这种长期与世隔绝的状态被打破,西方用武力将“条约制度”加在了中国的身上,随之而来的国际法背景下的条约制度取代了朝贡制度,世界走向了中国。
  不可否认,在西方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之前,中国将周边的小国纳入到了自己的朝贡制度中,作为宗主国,中国不仅是“游戏”规则的执行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中国毫无疑问的优越地位是中国强大的一种外在体现。在这个属于中国所创造的文明结构中,中国对自己“天下共主”的身份确信不疑。毋庸讳言,中国创造了属于她自己的文明时代。在中国传统的思维结构中,天下观取代着世界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中国人最高层次的追求。作为天朝上国,中国一直“用夏傲夷”,在这种固有的思维中,中国的文化、文明被自认为是最先进、最优秀的,而未被中华文化教化的地方都是蛮夷之地。讲礼教的中国就在这种自己创造的国际关系体系中维持着和周边国家所谓的“外交”关系,直到西方国家打来。所以,了解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是什么样的社会,中国的文明结构是什么情况,将更有助于理解中国为什么会在现代化潮流来袭时落后下来,为什么会从中心地位沦落到边缘。有了这些思考之后,我们再将目光投向西方。
  二、扩张的西方
  自从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的隔绝局面被打破,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开始了。随着葡萄牙、西班牙海上探险的启动,荷兰和英国先后从海上崛起,西方率先开启了海洋时代。而中国自从郑和下西洋之后永远丧失了在海洋上的话语权。在激烈的战争和争霸中,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脱颖而出成为了日不落帝国。而在欧洲大陆上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也将欧洲带出了黑暗的中世纪。神权和世俗权力的斗争使君主制成为了新兴国家的选择,在重商主义的驱动下,商业贸易成为国家实力和发展的必须。而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世界近代的历史。经过了英国内战、光荣革命,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体,率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将大宪章签署以来的自由法治和契约精神传承下来。而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使英国率先到达了工业文明的入口。工业革命将英国推向了世界,原材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正是在强大的资本利益和工业技术的驱使下,整个世界都被英国纳入了她的市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英国开启了现代世界,没有英国就没有现代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西方世界在殖民争夺和争霸中,条约制度成为了西方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方式。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始,欧洲的近代外交开始写进了人类的历史,国际法成为了西方人处理各自关系的准则。
  然而,就在英国等国家先后通过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时候,中国仍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社会中徘徊。中国在这个时候落后了,而问题就在于中国并不谙于这种落后,而仍沉醉在自己曾有的辉煌中。骄傲的天朝,仍然用骄傲的眼光轻视着企图打开中国大门的“蛮夷”。马嘎尔尼和阿美士德的两次来华,是英国企图用所谓的和平方式打开中国大门的尝试。这里面有对这个神秘帝国的向往,有对中华帝国实力的搜索,然而在礼仪之争的背后是权力的争夺和较量。“马嘎尔尼使华让后来称为‘主权平等外交观’的欧洲扩张行为方式与同样带有扩张性的清帝国建立在‘差序包容’天下观基础上的对外礼仪相遇。由于礼仪实施本身就是会产生权力关系,礼仪对中西方都非常重要,同样有象征意义。所以,双方都不想太多让步而想使对方就范:马嘎尔尼想让中国官员接受欧洲外交规矩行事,而中国人却想让马嘎尔尼叩头。”[2]从这里我们能否认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前奏从马嘎尔尼访华始,因为中国近代的这部历史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以东方和西方都想把对方纳入到自己体系为起点的,在这种意图争夺的过程中,双方都很看重“礼仪”,因为他的背后是权力的象征,不过在这个争夺的过程中,中方过于被动,而西方则积极主动挑战。因此,当西方没有强大到可以挑战成功时,仍以礼仪之争为要。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武力挑战成功,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不仅通过谈判所谓的平等外交礼仪方式行了扩张之实,还有西方的条约制度挑战了中国的朝贡体制。此后,中国虽一直试图将自己的“礼仪”重新用于处理与西方的外交关系,来捕捉自己曾经的至高无上,但几经尝试均因失败而付出代价。西方挑战成功实质上是以物质、科技文明为强大的后盾,这种强大通过武力方式得以体现,然后再通过政治谈判等外交礼仪方式来执行。至此,中国想将自己的体系构建到西方的企图已彻底失败,之后的历史就是中国如何在这个西方构建的体系中走向世界的过程了。
  三、冲突背后的思考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朝贡制度和条约制度是中西方各自创造的文明体系的缩影,而这背后却是农耕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较量。不平等条约的存在,很好地说明了中国被纳入到西方条约制度中的事实。两种不同的文明结构在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冲突后,除了排斥就是在融合中走向一体。我们很清楚的是:中国在被迫走向世界后开始了痛苦而艰辛的求生探索尝试,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一步一步地否定自己的过去,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更希望的是能重新崛起。有人说中国近代历史是屈辱的,但这种屈辱的背后是实力的话语。因此,关注屈辱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屈辱背后历史的思考。纵观今天的世界,我们不难发现超级大国仍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影响,国际新闻的主角永远是他们,而那些小国的话语很难牵动世界的神经。谁也无法否认近代的文明带有着强权的色彩,中国在其中的遭遇则是明证,这或许可以成为中国政府承诺即使足够强大也永远不称霸的一个原因解读。李大钊曾说过:中国文化主静,而西方文化主动。强调中庸、和谐的中国文化永远是世界和平力量的推手。
  参考文献:
  〔1〕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79-180.
  〔2〕何伟亚.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序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5-26.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摘 要:在HR转型条件下,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应当对当前的案例教学法的形式进行深度改革,探索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模式,以期推动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关键词:HR转型;传统;案例教学法;应用形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
期刊
摘 要:俄苏“红色经典”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经历了改革开放前30年与改革开放后30年(延续至今)两个阶段。通过对这两个阶段接受与传播路径的梳理与反思,可以探讨文学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本身的一些内在发展规律。本文将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蓝本,着重探讨俄苏“红色经典”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路径及其所折射出的文学作品在他国批评与接受的演变以及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俄苏;“红色经典”;《钢铁
期刊
摘 要:小说对边地的书写,近年有一个深化,像阿来、范稳、次仁罗布等人笔下的藏区,较之以前的书写,就有了一种全新的面貌。达真是新出现的藏族作家,也加入到了这个写作行列。他的作品,现在我们读到的,主要是长篇小说《康巴》和《命定》,这两部小说,一出版就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它所呈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边地景象。多民族的交汇,多文化的融合,构成了康巴地区独有的精神,尤其是在战争和动荡年代,这种精神更是暗含了民族
期刊
摘 要:国内的黑人文学研究强调作者的性别及种族,以作者为主体来进行研究。本文试图突破作者的的性别及种族的限制,运用互文理论对两本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说,以托妮·莫里森的《宠儿》和斯陀夫人的《黑奴吁天录》中关于黑人女性的文本进行解读并揭示出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互文性的视角来进入黑人女性的世界,深入挖掘以黑人女性为主体的文本的内在价值以及美国文学中女性作家通过文本建立起的跨越时代、跨越种族的联系。  关
期刊
摘 要:斯坦贝克经典短篇小说《菊花》塑造了一位兼具女性与男性气质的女性形象伊莉莎。本文从双性同体的角度来分析伊莉莎的双重性别身份,洞鉴父权制社会中女性所承受的压抑人性的磨难,继而透视作家本人对父权制社会女性生存状态的隐忧以及他对两性和谐的探索和期盼。  关键词:双性同体;男性气质;女性气质;两性和谐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
期刊
摘 要:本文作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贵州师范大学的130名非成功大学英语学习者进行了调查,将着重探索影响欠发达地区非成功大学英语学习者的两个主要因素:学习者的自身因素和教学环境因素,旨在帮助他们学好英语。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非成功大学英语学习者;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43-02  一、引言  就学习者主动运用策
期刊
摘 要:《拾遗记·秦始皇记》中一条有关赵高登仙的文献记录迥然不同于正史中赵高的乱臣贼子形象,反而是一个令人同情敬慕的有道之人。考索诸多史料,我们认为《拾遗记》中对于赵高的记录态度未必失实。以此为例,给予我们的反思是:《拾遗记》虽是汉魏六朝时期的一部文言志怪小说,但其中有些记载也同样具有文献价值,对正史或有补遗。  关键词:《拾遗记》;赵高;文献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长子县法兴寺宋代圆觉殿彩塑,以其栩栩如生的神态,以假乱真的形态和准确精练的线条已经越来越多地博得了众多雕塑家,画家和美学家的高度赞叹。笔者认为,由于法兴寺圆觉殿彩塑所体现出的内在艺术价值对于当今艺术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所以,对圆觉殿彩塑进行深入的艺术风格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兴寺;彩塑;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
期刊
摘 要:维吾尔文学近十年的发展同时带动了维吾尔翻译文学的繁荣,翻译后的文本在叙事关系上发生了变化,《棱角玻璃杯》在翻译中把叙述者和作者等同起来,但原文中是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我”叙述“疯子”的故事,“疯子”叙述他自己的故事,这是买买提明·吾守尔“疯子”系列小说的叙述风格,而这种处理也与译者本人的生活与学习背景有着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叙述者;作者;叙述风格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肖熟语文化意义的分析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民族性格的有效方式。关于生肖“虎”的歇后语是十分丰富和精彩的,从其内容和性质的角度可以分为三大类。与“虎”有关的歇后语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语言材料,通过分析整理已有与“虎”有关的歇后语,可得出此类歇后语所蕴含的典型文化意义。  关键词:生肖虎;歇后语;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