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肖熟语文化意义的分析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民族性格的有效方式。关于生肖“虎”的歇后语是十分丰富和精彩的,从其内容和性质的角度可以分为三大类。与“虎”有关的歇后语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语言材料,通过分析整理已有与“虎”有关的歇后语,可得出此类歇后语所蕴含的典型文化意义。
关键词:生肖虎;歇后语;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02-04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肖熟语不仅是生肖文化的重要承载,而且传达着我国传统文化背后的民族心理及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对生肖熟语文化意义的分析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民族性格的有效方式。这也体现着词汇对文化的传承作用。本文将以生肖动物中的“虎”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与之有关的熟语,重点研究与“虎”有关的歇后语,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义。
一、生肖与歇后语
生肖也被称为属相,广泛流行于亚洲诸民族及东欧和北非的某些国家之中,是用来表示年份和人出生年的十二种动物。生肖的周期为12年。每一个人在其出生年都有一种动物作为生肖。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也是一种古老的纪年法。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创造并喜用、习用,具有幽默诙谐、通俗易懂的特点。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事物的隐语;后一部分是本意,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或引申。人们在使用时通常只说第一部分而隐去后一部分,有意停歇,让听者玩味揣摩,故又称“隐语”。歇后语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谐音式歇后语,一种是比喻式歇后语。
在各民族的语言中有许多与生肖动物有关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大都包含着某些象征、隐喻义,反映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并折射出人生哲理和处事之道。本文从小角度切入,仅取生肖动物中的“虎”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与之有关的歇后语,对其进行表层义的剖析,进而总结出其反映的典型民族文化。
二、与生肖“虎”有关的歇后语分类
关于生肖“虎”的歇后语是十分丰富和精彩的,从其内容和性质的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表现老虎的性格特征
老虎作为兽中之王,在人们的心中自古就留有双重的性格印象。一方面,老虎是虎将的象征,它勇猛、威武、刚强、有活力;另一方面,老虎是食肉动物,凶残无比、性格暴烈;此外,老虎还有虚伪、鲁莽、霸道的性格特征。在与虎有关的歇后语中存在大量表现虎的以上性格特征的歇后语,而这些歇后语又通常借物喻人,同样象征人的勇猛、凶残、虚伪等性格特征。
1.表现老虎的勇猛、威武、刚强和有活力
“虎为百兽之长,自古君王敬之为神,祈借神威,以报社稷平安。”①虎的勇猛是战场上所需要的,于是擅于征战的将士和士兵就被称为虎将和虎兵。虎的勇猛、威武、刚强和有活力在歇后语中也有体现。比如,“老虎进村——没人敢理”,“老虎戴辔头——没人敢去骑”,“老虎下山——来势凶猛”,“老虎死了发疹——不倒威”,“老虎长了翅膀——神了”等。
2.表现老虎的凶残无比、性格暴烈
“老虎吃羊羔子——不吐骨头”,老虎是典型的食肉动物,为了得到自己的食物从来不讲情面,在与猎物进行斗争的时候凶残无比,它也因此被称为百兽之王。在歇后语中,人们常用老虎的凶残、暴烈指喻恶人的残忍、无情。相关的例子有,“老虎吃羊——弱肉强食”,“老虎吃兔子——一口吞”,“老虎打架——不敢劝,没得劝”,“老虎鼻上插葱——凶相(象)”等。
3.表现老虎的虚伪、鲁莽、霸道
老虎不仅凶残,而且擅于伪装。它通常是人面兽心,假装人相,用以掩饰自己丑恶的内心,来欺骗对方,实现自己的野心。歇后语以兽喻人,表现人的伪装和人面兽心。例如,“老虎戴玛尼珠——假充活佛(藏语)”,“老虎带喇嘛帽——人面兽心”,“老虎背十字架——假装耶稣”,“老虎披羊皮——装样(羊)”,“老虎披蓑衣——终归不是人”,“老虎咧嘴笑——用心歹毒”等。
老虎的虚伪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体现了虎的智慧,但虎绝对不是狡猾的狐狸,它更多的是鲁莽和霸道。“老虎拉车——不听那一套”比喻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做,都置之不理。“老虎打架——劝不得”也从侧面表现出虎的莽撞和霸道。而老虎的霸道更体现在“老虎欠债——讨不回来”,老虎更是惹不起的,“虎头上捉虱子——找死”,“猴子骑老虎——下来完”。
(二)表现老虎的生活习性
老虎是山中之王,自然很有威风,但虎威不会轻易显露,因为“老虎藏在洞里——威风不显”。勇猛刚强是老虎的显著特点,它总是特立独行,“老虎走路——不要伴,独来独往”。每只成年虎按实力在山林中都有自己的领地,彼此不越界,即使是“夫妻”,也不得擅自闯入对方的领地。老虎是凶残的,但也是鲁莽的,“老虎进山洞——瞻前不顾后”。老虎的凶恶还体现在吃上,“老虎不吃素——专啃硬骨头”,“老虎不吃猪——世上没见”。老虎虽然凶恶,但也会显得“虎头虎脑”,做出一些可爱的动作,“老虎捉蟋蟀——笨手笨脚”,“老虎吃蝴蝶——想入非非(飞飞)”。
(三)含有特殊的象征、比喻义
在与虎相关的歇后语中,除了以上借物喻人的形式外,还有表达特殊象征、比喻义的情况。这些特殊的象征、比喻义一般都阐述了一定的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某些特征。
“老虎追的猫上树——多亏留了一手”表达了人在社会中要谨言慎行,为自己留足后路,以防他人反咬一口;“被窝里喂虎——害人又害己”说明了恶劣行为带来的恶果是相互的;“老虎进村——没人敢理”,“老虎进城——家家关门”,“老虎演戏——好看也别看”既表达了人们对待恶势力的态度,也反映了汉民族的一种隐含的规避和保守的心理特征。歇后语是对社会状貌的通俗性描述,我们只有对这些文化的承载物进行文化的延伸后,才会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三、与生肖虎有关歇后语文化意义分析
与“虎”有关的歇后语作为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语言材料,对研究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文化内涵包括哲学、文学、美学及社会学等各方面。通过分析整理已有与“虎”有关的歇后语,可得出此类歇后语所蕴含的典型的文化意义。
(一)“仁”与“法”的辩证关系
世界本是平衡的,有善必有恶。对待善,人们总是乐此不疲——或是欣然接受,或是称赞效仿;对于恶,人们却有不同的处置方式。或许是因为儒家思想对汉民族的影响深远,或许是人的天性,“仁”的思想总是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对于恶人,人们总会抱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希望,希望恶人改过,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但俗话说得好,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恶人和恶人也会有不同,施行仁爱是创造和谐社会的需要,可一“仁”到底可能会“放虎归山——后患无穷”,这时,就需要有“法”的干预才能加强对邪恶的震慑力和打击力,最终保证社会的持久和谐。“仁”和“法”是对于恶行的两种态度,两者相互对立,又有联系,当恶行用仁的手段解决不了时,“法”就会是一种明智选择。
“放虎归山——留下祸根”是一“仁”之念的恶果。仁爱是社会所必须的,但仁爱绝不是软弱退缩的借口。俗话说得好——事无规矩不成方圆,“法”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界定,而且对于社会也是一种规范。
(二)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老虎凶猛而残忍,有时也表现出伪善的特质,于是就出现了以虎的伪善喻人的歇后语,比如“带素珠的老虎——假念弥陀”,比喻假装心善。此外,在与虎相关的歇后语中表现现象与本质关系的还有一个方面,即有些人借老虎的样子,装模作样,利用人们“山羊见了老虎皮——望而生畏”的心理,以恐吓对方,打扮成“老虎皮,兔子胆——色厉内荏”的样子,殊不知,再怎么装样,最终也是“纸老虎——一戳就穿”。
现实中,人们在看待事物时总会太过关注它的表面,所以总会被表象所迷惑,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
“纸老虎”也反映了社会中的面具现象。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们渐渐丢掉了自己的本真,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或思维观念的改变,习惯给自己戴上各种面具。这些面具背后可能是一颗害怕被伤害的心,但也可能是一颗丑陋邪恶的心,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看清面具背后的真实,适时调整自己的人际关系,以保障自己健康的人际交往圈。
人们习惯为自己戴上面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己不够自信,想利用强势的面具来掩饰自己脆弱的内心,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表面越坚强的人内心越脆弱”。这是一种不良心理,要改变这一心态,我们要学会自强。只有自己真正强大了,才会对别人有真正的影响,要知道假装的强势只会是暂时的,正像“画上的老虎——吃不了人”。
人总会有两面性,但能做到内外皆修的人才是最强大的人。
(三)“寄生”的活法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虽说人是独立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会有各种交叉,各种差别,而有的人为自己而活,有的人为他人而活;有的人靠自己而活,有的人靠他人而活。
在与虎有关的歇后语中就体现着一种“寄生”的活法。这类人想着“老虎身上的虱子——谁敢惹”,于是宁愿做“老虎身上的虱子”,也要“扯着老虎尾巴——抖威风”,但他们却忽视了“抱着老虎喊救命——自己找死”的现实处境。
这样的人是可耻的,也是可怜的。“寄生”的人习惯于依赖,永远活在别人的光环之下,却又不知羞耻地把自己本来虚无的所得拿来炫耀。长久以来,这样的人失去的是上进的动力和做人尊严。寄生的人喜欢和强权、甚至是恶势力相勾结,而他们又甘于做其的爪牙或走狗,这又无形中助长了恶势力。说寄生的人可怜是因为他们没有享受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机会,而人生之所以精彩就在于我们那些新鲜的经历和刻骨的记忆,一个总依赖于别人的人是无法感受“东山跑过驴,西山打过虎——见过点阵势”之后的满足和快活的。
(四)“万无一失”与“必有一失”
“万无一失”是完美主义者所追求的境界,而纯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关键是人们怎么看待完美。乐观的人虽然在困境中也能找到幸福,悲观的人即使是因为一次小失误也会哀怨不止。“万无一失”是理想状态,与之相对的是“必有一失”。失指失误,即不管做什么,都会存在不满意的地方。而这一“失”可能成为别人乘虚而入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老虎打瞌睡——难得的机会”、“打个喷嚏吓死虎——赶巧”、“猫咬老虎——冷不防”的现象。
“万无一失”和“必有一失”表达着两种相对的含义,但其中也包含着相互的联系。人们努力追求完美,理想着要做到“万无一失”,但总会不可避免地忽视一些客观存在。所以,我们会发现,即使是再完美的结果也会被挑出些不足之处。于是,我们既承认“必有一失”的客观存在,也相应提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观点。
老虎也会有打盹的时候,人也不例外。但我们与虎不同的是拥有自我反省的意识和积极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五)“留一手”的妙处
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关于“老虎学艺”的故事:
尽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样地走来走去,但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会上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很早以前,虎什么本领都没有,只好拜猫学艺,学习各种技艺。热情的猫很快就教会了它纵、跳、蹿、扑等诸般技艺,但也发现了虎凶狠残暴的本性,所以猫就在传授的过程中留了一手。当虎觉得自己已将猫的本领完全学会之后,便一反常态,恩将仇报,竟然猛扑过来,要把猫一口吃掉。猫却不慌不忙,敏捷而灵巧地纵身爬上了树梢,免遭暗算。虎蹲在树下无计可施,便又央求猫把上树的方法传授给它。猫则不再上当,虎也就终究没有学会上树的本领,只好“望树兴叹”。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剑南诗稿·嘲畜猫》自注中写到:“俗言猫为虎舅,教虎百为惟不教上树。”这个故事辛辣地讽刺了一些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小人,也可能是一些教徒弟的拳师为留一手绝活而编造出来的寓言故事。 人在社会中立足,“留一手”是非常必要的。“猫儿教老虎——留一手”的睿智之举最后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且成为制约老虎的法宝。社会需要彼此信任,但谁又能保证每个人都对你全心全意。自私是人的通病,所以我们在倾心于人的时候,要先了解对方,不能一味地沉浸在骄傲地表现之中,至少我们要明白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要知道“猫被老虎撵上树——多亏留一手”。
(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目前的处境并不代表永远的位置,所以今朝威武难保世代昌盛,过去潦倒无碍当下富贵。人生起伏跌宕,“下了山的老虎——不如狗”说明即使是威猛的老虎也有失势的时候。“老虎窝里出狸猫——一代不如一代”体现了由盛转衰的变化。所以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不要小看谁,也许你的周围就有下一个乔布斯或马云。
既然世事是变化的,我们就要对这种变化有所准备。如果你现在自感安逸,那就要当心了,因为危险总存在于安逸之中,古人就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说法;如果你身处困境,也不必自卑,只要你有一颗上进的心和改变困境的勇气,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虽说“心态决定一切”,但没有切实的行动一切都是幻影。面对时事的变化,我们不仅要“居安思危”、“处乱不惊”,而且要付诸于行动,去利用变化的形势。居安思危者一定不能因循守旧,变化的存在为旧制的改革提供了机会,聪明的人会与时俱进,把握机遇。而处乱不惊者只有在“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了前进的道路,才可冲破困境,成为“乱世英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仅仅说明着时事的变化,而且蕴含着创造的力量。
(七)要勇气也要谋略
有人曾总结成功人士经验,提到成功的人需勇气和谋略皆备,古人评价一个人有才华也常用“智勇双全”的词语,可见勇气和谋略是成功的重要基础。而在现实中,很少有人两者皆备,或是“徒手打老虎——有勇无谋”;或是“秀才遇到虎——再吟诗也跑不脱”,光有才却缺乏勇气;或者是既没勇气又没谋略的随大溜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瓶颈,可是我们却总是不敢正视它。有勇无谋的人是鲁莽的,他们把谋略当作书生气的表现,所以有“与虎共眠——好大的胆子”;可精于谋略的人又却些勇气,生怕“兔子进虎穴——白送死”,一失足成千古恨;勇气、谋略双无的人总是那样没心没肺,只是嘴上功夫而已。要做到两者皆备,学会自省是必须的;其次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的谦虚心态,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事情;最后要努力突破自我,勇敢的人要学着“三思而后行”,谋略家学着放手一搏,随大溜者学着找到自我。
也许有中庸思想的人更可能皆备几种相对的品质,智勇双全者一定是最深刻的那一个,他既要考虑到问题的实质,也会该出手时就出手。有时,停顿正是冲刺的前奏。
(八)“名声”效应
在人与人之间还不熟悉的时候,“名声”是彼此了解的主要方面。当你已在众人面前树立了好的名声,它就会产生神奇的“蝴蝶效应”,使你获得丰富的人脉。相反,当你起初就给人以坏的印象,如果要挽回的话就有些困难,因为“老虎不吃人——恶名在外”。名声也会带来行为上的连锁反应,首先一个人的名声会为自己带来相应的伙伴,包括正气之友和臭味相投者;其次名声也会给人留下特定的心理暗示,比如老虎的凶恶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些人宁愿做“老虎身上的虱子”,有些人打算“徒手打老虎”,还有一些人却是像“山羊见了老虎皮——望而生畏”。
名声在人的一生中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学会经营名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哲言;其次要行善行,世界上许多事都是相互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是善行的双赢结果;最后要明白包容和理解是增进感情、深入交流的重要前提,当我们微笑着承认了对方,对方也会对你多一份信任。名声是抽象的东西,可以改变。谁都会有失足的时候,但上帝疼惜真心悔过的人,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大家一定会被你的真诚所感动并重新认可你。
好的行为带来好的名声,好的名声带来好的机遇。“名声”效应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中要为自己塑造好“品牌”,从而招得伯乐的赏识和众人的拥护。
四、结语
词汇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当我们赋予它更多的文化色彩后,它才变得绚丽多彩。生肖虎作为一种事物,当它被运用到语言文化中后,便被赋予了人的特性,反映出特定的民族心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注 释:
①禚柏红,郭俊峰.生肖虎(十二生肖与中国文化丛书)[M].济南:齐鲁书社,2005.24.
参考文献:
〔1〕禚柏红/郭俊峰.生肖虎[M].济南:齐鲁书社,2005.
〔2〕余寿军.虎啸空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十二生肖民俗文化丛书).
〔3〕吴裕成.生肖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
〔4〕http://www.51windows.Net.
关键词:生肖虎;歇后语;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02-04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肖熟语不仅是生肖文化的重要承载,而且传达着我国传统文化背后的民族心理及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对生肖熟语文化意义的分析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民族性格的有效方式。这也体现着词汇对文化的传承作用。本文将以生肖动物中的“虎”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与之有关的熟语,重点研究与“虎”有关的歇后语,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义。
一、生肖与歇后语
生肖也被称为属相,广泛流行于亚洲诸民族及东欧和北非的某些国家之中,是用来表示年份和人出生年的十二种动物。生肖的周期为12年。每一个人在其出生年都有一种动物作为生肖。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也是一种古老的纪年法。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创造并喜用、习用,具有幽默诙谐、通俗易懂的特点。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事物的隐语;后一部分是本意,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或引申。人们在使用时通常只说第一部分而隐去后一部分,有意停歇,让听者玩味揣摩,故又称“隐语”。歇后语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谐音式歇后语,一种是比喻式歇后语。
在各民族的语言中有许多与生肖动物有关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大都包含着某些象征、隐喻义,反映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并折射出人生哲理和处事之道。本文从小角度切入,仅取生肖动物中的“虎”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与之有关的歇后语,对其进行表层义的剖析,进而总结出其反映的典型民族文化。
二、与生肖“虎”有关的歇后语分类
关于生肖“虎”的歇后语是十分丰富和精彩的,从其内容和性质的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表现老虎的性格特征
老虎作为兽中之王,在人们的心中自古就留有双重的性格印象。一方面,老虎是虎将的象征,它勇猛、威武、刚强、有活力;另一方面,老虎是食肉动物,凶残无比、性格暴烈;此外,老虎还有虚伪、鲁莽、霸道的性格特征。在与虎有关的歇后语中存在大量表现虎的以上性格特征的歇后语,而这些歇后语又通常借物喻人,同样象征人的勇猛、凶残、虚伪等性格特征。
1.表现老虎的勇猛、威武、刚强和有活力
“虎为百兽之长,自古君王敬之为神,祈借神威,以报社稷平安。”①虎的勇猛是战场上所需要的,于是擅于征战的将士和士兵就被称为虎将和虎兵。虎的勇猛、威武、刚强和有活力在歇后语中也有体现。比如,“老虎进村——没人敢理”,“老虎戴辔头——没人敢去骑”,“老虎下山——来势凶猛”,“老虎死了发疹——不倒威”,“老虎长了翅膀——神了”等。
2.表现老虎的凶残无比、性格暴烈
“老虎吃羊羔子——不吐骨头”,老虎是典型的食肉动物,为了得到自己的食物从来不讲情面,在与猎物进行斗争的时候凶残无比,它也因此被称为百兽之王。在歇后语中,人们常用老虎的凶残、暴烈指喻恶人的残忍、无情。相关的例子有,“老虎吃羊——弱肉强食”,“老虎吃兔子——一口吞”,“老虎打架——不敢劝,没得劝”,“老虎鼻上插葱——凶相(象)”等。
3.表现老虎的虚伪、鲁莽、霸道
老虎不仅凶残,而且擅于伪装。它通常是人面兽心,假装人相,用以掩饰自己丑恶的内心,来欺骗对方,实现自己的野心。歇后语以兽喻人,表现人的伪装和人面兽心。例如,“老虎戴玛尼珠——假充活佛(藏语)”,“老虎带喇嘛帽——人面兽心”,“老虎背十字架——假装耶稣”,“老虎披羊皮——装样(羊)”,“老虎披蓑衣——终归不是人”,“老虎咧嘴笑——用心歹毒”等。
老虎的虚伪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体现了虎的智慧,但虎绝对不是狡猾的狐狸,它更多的是鲁莽和霸道。“老虎拉车——不听那一套”比喻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做,都置之不理。“老虎打架——劝不得”也从侧面表现出虎的莽撞和霸道。而老虎的霸道更体现在“老虎欠债——讨不回来”,老虎更是惹不起的,“虎头上捉虱子——找死”,“猴子骑老虎——下来完”。
(二)表现老虎的生活习性
老虎是山中之王,自然很有威风,但虎威不会轻易显露,因为“老虎藏在洞里——威风不显”。勇猛刚强是老虎的显著特点,它总是特立独行,“老虎走路——不要伴,独来独往”。每只成年虎按实力在山林中都有自己的领地,彼此不越界,即使是“夫妻”,也不得擅自闯入对方的领地。老虎是凶残的,但也是鲁莽的,“老虎进山洞——瞻前不顾后”。老虎的凶恶还体现在吃上,“老虎不吃素——专啃硬骨头”,“老虎不吃猪——世上没见”。老虎虽然凶恶,但也会显得“虎头虎脑”,做出一些可爱的动作,“老虎捉蟋蟀——笨手笨脚”,“老虎吃蝴蝶——想入非非(飞飞)”。
(三)含有特殊的象征、比喻义
在与虎相关的歇后语中,除了以上借物喻人的形式外,还有表达特殊象征、比喻义的情况。这些特殊的象征、比喻义一般都阐述了一定的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某些特征。
“老虎追的猫上树——多亏留了一手”表达了人在社会中要谨言慎行,为自己留足后路,以防他人反咬一口;“被窝里喂虎——害人又害己”说明了恶劣行为带来的恶果是相互的;“老虎进村——没人敢理”,“老虎进城——家家关门”,“老虎演戏——好看也别看”既表达了人们对待恶势力的态度,也反映了汉民族的一种隐含的规避和保守的心理特征。歇后语是对社会状貌的通俗性描述,我们只有对这些文化的承载物进行文化的延伸后,才会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三、与生肖虎有关歇后语文化意义分析
与“虎”有关的歇后语作为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语言材料,对研究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文化内涵包括哲学、文学、美学及社会学等各方面。通过分析整理已有与“虎”有关的歇后语,可得出此类歇后语所蕴含的典型的文化意义。
(一)“仁”与“法”的辩证关系
世界本是平衡的,有善必有恶。对待善,人们总是乐此不疲——或是欣然接受,或是称赞效仿;对于恶,人们却有不同的处置方式。或许是因为儒家思想对汉民族的影响深远,或许是人的天性,“仁”的思想总是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对于恶人,人们总会抱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希望,希望恶人改过,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但俗话说得好,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恶人和恶人也会有不同,施行仁爱是创造和谐社会的需要,可一“仁”到底可能会“放虎归山——后患无穷”,这时,就需要有“法”的干预才能加强对邪恶的震慑力和打击力,最终保证社会的持久和谐。“仁”和“法”是对于恶行的两种态度,两者相互对立,又有联系,当恶行用仁的手段解决不了时,“法”就会是一种明智选择。
“放虎归山——留下祸根”是一“仁”之念的恶果。仁爱是社会所必须的,但仁爱绝不是软弱退缩的借口。俗话说得好——事无规矩不成方圆,“法”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界定,而且对于社会也是一种规范。
(二)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老虎凶猛而残忍,有时也表现出伪善的特质,于是就出现了以虎的伪善喻人的歇后语,比如“带素珠的老虎——假念弥陀”,比喻假装心善。此外,在与虎相关的歇后语中表现现象与本质关系的还有一个方面,即有些人借老虎的样子,装模作样,利用人们“山羊见了老虎皮——望而生畏”的心理,以恐吓对方,打扮成“老虎皮,兔子胆——色厉内荏”的样子,殊不知,再怎么装样,最终也是“纸老虎——一戳就穿”。
现实中,人们在看待事物时总会太过关注它的表面,所以总会被表象所迷惑,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
“纸老虎”也反映了社会中的面具现象。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们渐渐丢掉了自己的本真,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或思维观念的改变,习惯给自己戴上各种面具。这些面具背后可能是一颗害怕被伤害的心,但也可能是一颗丑陋邪恶的心,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看清面具背后的真实,适时调整自己的人际关系,以保障自己健康的人际交往圈。
人们习惯为自己戴上面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己不够自信,想利用强势的面具来掩饰自己脆弱的内心,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表面越坚强的人内心越脆弱”。这是一种不良心理,要改变这一心态,我们要学会自强。只有自己真正强大了,才会对别人有真正的影响,要知道假装的强势只会是暂时的,正像“画上的老虎——吃不了人”。
人总会有两面性,但能做到内外皆修的人才是最强大的人。
(三)“寄生”的活法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虽说人是独立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会有各种交叉,各种差别,而有的人为自己而活,有的人为他人而活;有的人靠自己而活,有的人靠他人而活。
在与虎有关的歇后语中就体现着一种“寄生”的活法。这类人想着“老虎身上的虱子——谁敢惹”,于是宁愿做“老虎身上的虱子”,也要“扯着老虎尾巴——抖威风”,但他们却忽视了“抱着老虎喊救命——自己找死”的现实处境。
这样的人是可耻的,也是可怜的。“寄生”的人习惯于依赖,永远活在别人的光环之下,却又不知羞耻地把自己本来虚无的所得拿来炫耀。长久以来,这样的人失去的是上进的动力和做人尊严。寄生的人喜欢和强权、甚至是恶势力相勾结,而他们又甘于做其的爪牙或走狗,这又无形中助长了恶势力。说寄生的人可怜是因为他们没有享受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机会,而人生之所以精彩就在于我们那些新鲜的经历和刻骨的记忆,一个总依赖于别人的人是无法感受“东山跑过驴,西山打过虎——见过点阵势”之后的满足和快活的。
(四)“万无一失”与“必有一失”
“万无一失”是完美主义者所追求的境界,而纯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关键是人们怎么看待完美。乐观的人虽然在困境中也能找到幸福,悲观的人即使是因为一次小失误也会哀怨不止。“万无一失”是理想状态,与之相对的是“必有一失”。失指失误,即不管做什么,都会存在不满意的地方。而这一“失”可能成为别人乘虚而入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老虎打瞌睡——难得的机会”、“打个喷嚏吓死虎——赶巧”、“猫咬老虎——冷不防”的现象。
“万无一失”和“必有一失”表达着两种相对的含义,但其中也包含着相互的联系。人们努力追求完美,理想着要做到“万无一失”,但总会不可避免地忽视一些客观存在。所以,我们会发现,即使是再完美的结果也会被挑出些不足之处。于是,我们既承认“必有一失”的客观存在,也相应提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观点。
老虎也会有打盹的时候,人也不例外。但我们与虎不同的是拥有自我反省的意识和积极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五)“留一手”的妙处
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关于“老虎学艺”的故事:
尽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样地走来走去,但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会上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很早以前,虎什么本领都没有,只好拜猫学艺,学习各种技艺。热情的猫很快就教会了它纵、跳、蹿、扑等诸般技艺,但也发现了虎凶狠残暴的本性,所以猫就在传授的过程中留了一手。当虎觉得自己已将猫的本领完全学会之后,便一反常态,恩将仇报,竟然猛扑过来,要把猫一口吃掉。猫却不慌不忙,敏捷而灵巧地纵身爬上了树梢,免遭暗算。虎蹲在树下无计可施,便又央求猫把上树的方法传授给它。猫则不再上当,虎也就终究没有学会上树的本领,只好“望树兴叹”。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剑南诗稿·嘲畜猫》自注中写到:“俗言猫为虎舅,教虎百为惟不教上树。”这个故事辛辣地讽刺了一些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小人,也可能是一些教徒弟的拳师为留一手绝活而编造出来的寓言故事。 人在社会中立足,“留一手”是非常必要的。“猫儿教老虎——留一手”的睿智之举最后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且成为制约老虎的法宝。社会需要彼此信任,但谁又能保证每个人都对你全心全意。自私是人的通病,所以我们在倾心于人的时候,要先了解对方,不能一味地沉浸在骄傲地表现之中,至少我们要明白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要知道“猫被老虎撵上树——多亏留一手”。
(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目前的处境并不代表永远的位置,所以今朝威武难保世代昌盛,过去潦倒无碍当下富贵。人生起伏跌宕,“下了山的老虎——不如狗”说明即使是威猛的老虎也有失势的时候。“老虎窝里出狸猫——一代不如一代”体现了由盛转衰的变化。所以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不要小看谁,也许你的周围就有下一个乔布斯或马云。
既然世事是变化的,我们就要对这种变化有所准备。如果你现在自感安逸,那就要当心了,因为危险总存在于安逸之中,古人就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说法;如果你身处困境,也不必自卑,只要你有一颗上进的心和改变困境的勇气,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虽说“心态决定一切”,但没有切实的行动一切都是幻影。面对时事的变化,我们不仅要“居安思危”、“处乱不惊”,而且要付诸于行动,去利用变化的形势。居安思危者一定不能因循守旧,变化的存在为旧制的改革提供了机会,聪明的人会与时俱进,把握机遇。而处乱不惊者只有在“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了前进的道路,才可冲破困境,成为“乱世英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仅仅说明着时事的变化,而且蕴含着创造的力量。
(七)要勇气也要谋略
有人曾总结成功人士经验,提到成功的人需勇气和谋略皆备,古人评价一个人有才华也常用“智勇双全”的词语,可见勇气和谋略是成功的重要基础。而在现实中,很少有人两者皆备,或是“徒手打老虎——有勇无谋”;或是“秀才遇到虎——再吟诗也跑不脱”,光有才却缺乏勇气;或者是既没勇气又没谋略的随大溜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瓶颈,可是我们却总是不敢正视它。有勇无谋的人是鲁莽的,他们把谋略当作书生气的表现,所以有“与虎共眠——好大的胆子”;可精于谋略的人又却些勇气,生怕“兔子进虎穴——白送死”,一失足成千古恨;勇气、谋略双无的人总是那样没心没肺,只是嘴上功夫而已。要做到两者皆备,学会自省是必须的;其次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的谦虚心态,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事情;最后要努力突破自我,勇敢的人要学着“三思而后行”,谋略家学着放手一搏,随大溜者学着找到自我。
也许有中庸思想的人更可能皆备几种相对的品质,智勇双全者一定是最深刻的那一个,他既要考虑到问题的实质,也会该出手时就出手。有时,停顿正是冲刺的前奏。
(八)“名声”效应
在人与人之间还不熟悉的时候,“名声”是彼此了解的主要方面。当你已在众人面前树立了好的名声,它就会产生神奇的“蝴蝶效应”,使你获得丰富的人脉。相反,当你起初就给人以坏的印象,如果要挽回的话就有些困难,因为“老虎不吃人——恶名在外”。名声也会带来行为上的连锁反应,首先一个人的名声会为自己带来相应的伙伴,包括正气之友和臭味相投者;其次名声也会给人留下特定的心理暗示,比如老虎的凶恶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些人宁愿做“老虎身上的虱子”,有些人打算“徒手打老虎”,还有一些人却是像“山羊见了老虎皮——望而生畏”。
名声在人的一生中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学会经营名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哲言;其次要行善行,世界上许多事都是相互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是善行的双赢结果;最后要明白包容和理解是增进感情、深入交流的重要前提,当我们微笑着承认了对方,对方也会对你多一份信任。名声是抽象的东西,可以改变。谁都会有失足的时候,但上帝疼惜真心悔过的人,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大家一定会被你的真诚所感动并重新认可你。
好的行为带来好的名声,好的名声带来好的机遇。“名声”效应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中要为自己塑造好“品牌”,从而招得伯乐的赏识和众人的拥护。
四、结语
词汇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当我们赋予它更多的文化色彩后,它才变得绚丽多彩。生肖虎作为一种事物,当它被运用到语言文化中后,便被赋予了人的特性,反映出特定的民族心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注 释:
①禚柏红,郭俊峰.生肖虎(十二生肖与中国文化丛书)[M].济南:齐鲁书社,2005.24.
参考文献:
〔1〕禚柏红/郭俊峰.生肖虎[M].济南:齐鲁书社,2005.
〔2〕余寿军.虎啸空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十二生肖民俗文化丛书).
〔3〕吴裕成.生肖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
〔4〕http://www.51windo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