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入文,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语文味”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m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味”是由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老师正式提出的。他说:“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由此可见,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应该是有趣的语文课。令人陶醉的语文课。那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趣味并变成令人陶醉的语文课呢?笔者的办法是真情人文。以情感人,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语文味”。
  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的。
  
  一、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文章,如果老师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在老师的朗读下。同学们一定会被文本所感染,能较好地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会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从而由衷地喜欢老师。喜欢上语文课。当然现在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有的老师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朗诵的文章,或者买回一些名人朗读的素材来教学。但笔者总觉得这样做的效果。不及老师自己亲自朗读的效果好。同学们在老师高水平的朗读感染下。会不知不觉地喜欢朗读,从而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语言能力和领悟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散步》这篇优美的散文时,就选择了自己朗读。在文章的开头。笔者选用了中速来朗读。第四段,用轻快、活泼的语调来朗读,让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生气勃勃。在文章的结尾处。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时,读得稍慢,让同学们体会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老师高水平的朗读课文,是同学们真情人文的第一步。相反,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较差,一篇优美的散文被读得干巴巴的。这是不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更不能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的。
  
  二、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于漪老师有一句名言:“要把学生培育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布满了炽热的阳光”。老师在讲解文本时,如果能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对老师的生活充满好奇。对老师的亲身体验肯定充满兴趣,因而老师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传达给学生,学生也更能理解。从而接受文本情感的熏陶,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笔者在讲《散步》时,笔者就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这篇文章的主旨是通过一家四口散步的一件小事,赞扬了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篇文章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要启示学生要珍爱亲情。在“亲情故事”这一环节时。笔者讲述了自己在高三时,一次下雪天,父亲冒着大雪,骑着自行车,摔了几个跟头,为笔者送来保暖鞋的故事。由于是真情的流露,全班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后来同学们在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时,有些同学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泣不成声。有的同学从妈妈为自己剔除好瓜子的西瓜中。明白了妈妈对自己的爱:有的从一个成鸭蛋中明白了奶奶对自己的爱:也有的用自己亲手做的贺卡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同学们挖掘出来了,情感的河流在同学们心中流淌。这节课让同学们体会到了充满亲情的生活是多么美好。我们都要关爱身边的亲人。珍爱生命。所以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能达到真情人文。以情动人的效果。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三、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个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老师,一个内心情感比较丰富的老师,如果其口头表达能力不好。就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那是非常遗憾的。因为语言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要想真情人文,以情感人,是离不开语言的。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其语言表达能力一定很强。我们应该用优美的语言,丰富准确的语句。幽默的语气来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因此教师平时就应注重多看文学作品,多积累,多练笔,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准确无误。使自己的语言变得诙谐、幽默。笔者在教学《散步》时,一开始的导语设计很简单,就是“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二课《散步》”。后来改成了“同学们,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高兴时,家是我们撒欢的场所;遭遇不幸时。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沐浴着家的温暖,感受着家的温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十二课《散步》”。就多了几句话,但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富有诗意,这堂语文课也就有了“语文味”。
  
  四、注重合作,营造和谐氛围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绝不可能是老师“满堂灌”。绝不可能是老师唱独角戏。语文课应该是教师、学生和课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所以我们要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老师应该在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探究中,关注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和学生一起合作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在学习《散步》的过程中,有位同学提出:“老师,我有个方法完全可以解决他们散步时的矛盾。可以去的时候走小路,回来的时候走大路。”笔者一听,立即对这位同学进行了肯定。进而对同学们进行追问:“你们能想出这样的解决方法。那文中的夫妇难道想不到吗?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同学们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呢?为什么只写了去的路途,没有写回来的路途呢?”经过同学们的合作讨论。最后得出作者这样的安排完全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学生突发性的思维就要大胆肯定,我们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质疑。我们要记住,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我们要营造一种轻松、自由、平等的和谐氛围。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
  总之,从《散步》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笔者明白了语文教学中到处蕴涵着情感的因素。我们要抓住这些情感因素。真情人文,以情感人,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使我们的语文课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语文课。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业是巩固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业的设计形式应当多样,并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给学生们以想象的空间,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然而。多年来的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要求划一。学生欠作业、厌作业的现象屡见不鲜,随之而来的惩罚手段则更诱发了学生对作业的厌
期刊
月,是自然界的一道绚丽风景,正因为有了月的点缀,夜晚的天空才显得如此澄清空明,如此摇曳多姿。古往今来,多愁善感的诗人,不仅用月传递着大千世界的趣味,也用月传递着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月亮或偶然或必然的变化与诗人亦喜亦悲的感情相辉相映,于是,心境各异的诗人随心所欲地把月亮雕镂,并装饰了自己的诗章。  唐代大诗人李白同“月”是最有缘的。李白自母亲长庚星入梦出生开始,星月情结就伴随诗人的一生。李白的一生与
期刊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悲惨的景象,艺术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相互帮助、共度美好生活的一种人际关系。小说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菲利普夫妇这一对生动深刻的城市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从他们独特的鲜明的个性中深刻地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形成菲利普夫妇性格的根源不在其自身,而要深刻
期刊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写作就是这一能力的具体展现。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是“谈文色变”:要么是无事可写,交一张白卷;要么是无“谋”乱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写到哪儿;要么是东拼西凑,穿“百家衣”弄得不伦不类。总而言之就是对作文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不要说精于构思了。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各行各业皆是如此。因此教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成为
期刊
高考作文,命题者总是期盼考生能有话可说。有材料可用,最大限度地避免作文的虚构,希望能检测出考生的真正水平。于是,作文命题形式灵活多样。异彩纷呈。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平时考生缺乏实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场上只得东拼西凑。作文成了一种负担;二是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对考生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习惯的养成,忽视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等。  考生
期刊
古诗词蕴藏着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文字,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来抒发思想情感。加强古诗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下面笔者浅谈几点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定位    小学古诗词有三个基本教学目标:一是数量
期刊
长颈鹿一边吃着树叶一边说:“更高!”  猎豹一边追着兔子一边说:“更快!”  大象一边踩着蚂蚁一边说:“更强!”  变色龙一边变着色一边说:“绿色!”  黄雀一边看着争斗不休的鹬和蚌.一边不动声色地说:“重在参与!”  狗熊一边掰着玉米一边说:“运动最光荣!”  摇头虫一边摇着头一边说:“左三圈儿.右三圈儿,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大家一起来做运动!”  蜗牛一边举着“爬行最慢”的金杯一边说:“只要努
期刊
近几年,散文阅读仍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首选。赋分在18—22分之间。介绍散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倒是不少,只可惜太过笼统,学生不会实际操作。读不懂文章,一切方法与技巧也就派不上用场,在不懂文意的情况下去做题,得分自然很低,导致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产生畏难情绪。为了简化方法。便于操作,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在教学中总结的散文阅读方法与解题技巧。    一、整体阅读——结构梳理法    所谓结构梳理法,是指
期刊
“积累梳理”和“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浅易文言诗文的能力,既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也是语文高考大纲的具体要求。作为常见常用文言虚词首席的“而”,自然成为课程和相关资料关注的第一对象。然而其常见用法的“表假设”和“表且的”,不论课程还是其他相关资料都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即便涉及也很少课内例句,“表假设”大多取初中原教材《冯婉贞》中“诸君而有意,惟余马首是瞻”为例
期刊
作为古代文化的瑰宝,成语具有简洁明快、要言不烦、因近取譬、画龙点睛的特点:为人们长期所习用。所以,历年的高考都把它列为必考内容,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实际是对考生文化积累的考查。  通过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以为,成语误用常见的类型有:    一、望文生义    成语属于固定短语,它的意义大多不能从字面推敲得知,尤其不能断章取义,只能把它作为整体来理解。如果只凭主观臆断。从字面上去牵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