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总体上看,档案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好的,但是必须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档案干部队伍在思想观念、业务水平和工作作风等方面还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的情况。从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档案人员培训工作,是档案事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工作。
【关键词】档案人员 管理 培训
开展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是提高档案业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完善和优化其知识结构的需要,是提高档案业务人员研究解决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的需要。一方面,档案人员在基础教育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满足其一生的职业工作需要,随着档案工作的专业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的提高,档案从业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档案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档案文件的形成、管理和利用的方式、技术和途径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档案工作岗位的职
责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档案人员必须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技术和技能。
一、培训对象
档案人员岗位培训的对象都是档案部门的在职人员,专职档案员中包括档案专业和非档案专业两类人员,其中非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是档案教育培训的重点。非档案专业人员的情况大致有以下三种。
1、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所需人才不仅来自档案专业,也有其他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档案工作。这类人员档案业务不熟练,实际工作能力差。
2、从其他岗位转移到档案部门工作的人员。这类人员在我国档案工作人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国基层档案工作者普遍存在流动频繁、工作岗位变化大的特点。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整个社会的人员流动速度还要加快,这方面的问题也会愈加突出。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员不断充实到档案队伍中来。一方面为档案事业增添了活力,但另一方面,这些人员存在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3、兼职的档案人员。这些人员虽不是专职档案人员,但他们负责一部分文件收集整理工作,他们的工作与档案工作直接相关,对本单位档案形成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以上这些非专业档案人员,由于没有系统学习档案理论,没有档案工作实践经验,工作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导致档案工作质量下降。因而,他们比专业档案人员更需要接受培训。
二、培训内容
档案人员的培训是指紧密结合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从政治思想、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档案业务理论等多个方面,对档案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的一项工作,应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思想品德素质、档案法制意识与业务素质的培训与提高。
1、思想品德素质。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保管着党和国家的重要机密,没有很高的政治素质,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无法担当此重任的。档案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有具有政治上的坚定性、敏锐性,才能保证档案工作的可靠性、安全性,才能承担起档案工作的责任。每个档案工作者都要以服务为宗旨,树立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的思想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档案工作中去。
2、档案法制意识。档案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条例、标准,树立档案法制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认真遵守和贯彻执行《档案法》。
3、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指完成档案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包括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专业理论培训主要是系统学习档案专业知识。首先是补充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法规、档案标准化等档案专业主干课程,其次学习信息技术、档案保护技术、计算机应用、新型载体档案管理、缩微技术、复制技术等现代化管理知识。实践性培训是在档案工作实践中围绕档案管理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案例分析、示范、观摩性教学,提高档案人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培训的形式
1、高等院校培训。主要是指由一些高等院校档案系或档案专业承担档案人员的培训任务。一般大多是档案部门选派有关人员进高等院校举办的档案干部进修班学习。
2、广播电视大学培训。主要指档案人员参加广播电视大学档案学专业教育的培训。这类培训可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即继续教育两种培训形式。
3、函授大学培训。主要是指档案人员通过各类函授教育进行培训。
4、自学培训。档案人员通过自学档案专业课程,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所组织的档案学专业各科目考试,以获得相应的学历。
5、举办档案专业培训班。这是目前各级档案行政部门经常采取的一种培训形式。档案专业培训班,有以下几种类型:(1)综合性档案专业培训班。如系统学习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学五门主要档案专业课程的培训班。(2)专题性档案专业培训班。如分别学习档案分类法、档案著录与标引、档案检索、档案管理现代化等专题内容的培训班。(3)档案专业证书班。档案人员通过档案专业证书班的培训,学完全部课程并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取“档案专业证书”,作为从事档案专业岗位、评聘档案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的依据。(4)档案学研讨班。档案人员通过参加这类档案学研讨班,了解当前档案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以便达到提高档案学理论、档案业务知识水平的目的。
四、培训管理
我国档案人员岗位培训采取的是统一管理、分级培训的模式。
国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是员工岗位培训的对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岗位培训的宏观管理,包括制定岗位培训的总体规划和目标,提出指导性的实施意见,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等。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机构是开展档案人员岗位培训的主体,负责具体确定本地区、本单位档案人员岗位培训的计划、任务、内容和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展培训工作。具体分工是:国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国家机关档案部门负责人的岗位培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所属地、市及省直机关档案部门和档案管理机构人员的岗位培训;中央国家机关档案部门协同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部门组织本行业、本系统的档案人员的岗位培训。
五、培训原则
1、政治业务素质全面提高的原则。通过培训,不仅使档案人员的文化知识、档案业务水平有新的提高,而且在政治思想方面也有新的进步,实现档案人员业务、政治素质全面提高。
2、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岗位培训的形式内容因人而异,新档案员需要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老档案员需补充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培训对象进行有关政治理论、档案业务、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取得切实成果。
3、全员培训和重点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全员培训是指对所有在职的档案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训。在进行全员培训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对档案业务骨干的重点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六、结论
当今社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领域不断出现,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档案人员作为联结档案馆与整个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档案人员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用户的利用和档案馆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因此,大力加强档案队伍建设,培训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迫在眉睫。档案人员应经常有计划地接受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能的教育培训,不断补充、拓展和更新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以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档案人员 管理 培训
开展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是提高档案业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完善和优化其知识结构的需要,是提高档案业务人员研究解决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的需要。一方面,档案人员在基础教育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满足其一生的职业工作需要,随着档案工作的专业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的提高,档案从业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档案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档案文件的形成、管理和利用的方式、技术和途径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档案工作岗位的职
责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档案人员必须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技术和技能。
一、培训对象
档案人员岗位培训的对象都是档案部门的在职人员,专职档案员中包括档案专业和非档案专业两类人员,其中非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是档案教育培训的重点。非档案专业人员的情况大致有以下三种。
1、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所需人才不仅来自档案专业,也有其他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档案工作。这类人员档案业务不熟练,实际工作能力差。
2、从其他岗位转移到档案部门工作的人员。这类人员在我国档案工作人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国基层档案工作者普遍存在流动频繁、工作岗位变化大的特点。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整个社会的人员流动速度还要加快,这方面的问题也会愈加突出。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员不断充实到档案队伍中来。一方面为档案事业增添了活力,但另一方面,这些人员存在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3、兼职的档案人员。这些人员虽不是专职档案人员,但他们负责一部分文件收集整理工作,他们的工作与档案工作直接相关,对本单位档案形成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以上这些非专业档案人员,由于没有系统学习档案理论,没有档案工作实践经验,工作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导致档案工作质量下降。因而,他们比专业档案人员更需要接受培训。
二、培训内容
档案人员的培训是指紧密结合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从政治思想、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档案业务理论等多个方面,对档案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的一项工作,应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思想品德素质、档案法制意识与业务素质的培训与提高。
1、思想品德素质。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保管着党和国家的重要机密,没有很高的政治素质,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无法担当此重任的。档案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有具有政治上的坚定性、敏锐性,才能保证档案工作的可靠性、安全性,才能承担起档案工作的责任。每个档案工作者都要以服务为宗旨,树立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的思想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档案工作中去。
2、档案法制意识。档案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条例、标准,树立档案法制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认真遵守和贯彻执行《档案法》。
3、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指完成档案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包括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专业理论培训主要是系统学习档案专业知识。首先是补充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法规、档案标准化等档案专业主干课程,其次学习信息技术、档案保护技术、计算机应用、新型载体档案管理、缩微技术、复制技术等现代化管理知识。实践性培训是在档案工作实践中围绕档案管理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案例分析、示范、观摩性教学,提高档案人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培训的形式
1、高等院校培训。主要是指由一些高等院校档案系或档案专业承担档案人员的培训任务。一般大多是档案部门选派有关人员进高等院校举办的档案干部进修班学习。
2、广播电视大学培训。主要指档案人员参加广播电视大学档案学专业教育的培训。这类培训可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即继续教育两种培训形式。
3、函授大学培训。主要是指档案人员通过各类函授教育进行培训。
4、自学培训。档案人员通过自学档案专业课程,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所组织的档案学专业各科目考试,以获得相应的学历。
5、举办档案专业培训班。这是目前各级档案行政部门经常采取的一种培训形式。档案专业培训班,有以下几种类型:(1)综合性档案专业培训班。如系统学习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学五门主要档案专业课程的培训班。(2)专题性档案专业培训班。如分别学习档案分类法、档案著录与标引、档案检索、档案管理现代化等专题内容的培训班。(3)档案专业证书班。档案人员通过档案专业证书班的培训,学完全部课程并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取“档案专业证书”,作为从事档案专业岗位、评聘档案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的依据。(4)档案学研讨班。档案人员通过参加这类档案学研讨班,了解当前档案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以便达到提高档案学理论、档案业务知识水平的目的。
四、培训管理
我国档案人员岗位培训采取的是统一管理、分级培训的模式。
国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是员工岗位培训的对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岗位培训的宏观管理,包括制定岗位培训的总体规划和目标,提出指导性的实施意见,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等。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机构是开展档案人员岗位培训的主体,负责具体确定本地区、本单位档案人员岗位培训的计划、任务、内容和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展培训工作。具体分工是:国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国家机关档案部门负责人的岗位培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所属地、市及省直机关档案部门和档案管理机构人员的岗位培训;中央国家机关档案部门协同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部门组织本行业、本系统的档案人员的岗位培训。
五、培训原则
1、政治业务素质全面提高的原则。通过培训,不仅使档案人员的文化知识、档案业务水平有新的提高,而且在政治思想方面也有新的进步,实现档案人员业务、政治素质全面提高。
2、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岗位培训的形式内容因人而异,新档案员需要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老档案员需补充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培训对象进行有关政治理论、档案业务、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取得切实成果。
3、全员培训和重点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全员培训是指对所有在职的档案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训。在进行全员培训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对档案业务骨干的重点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六、结论
当今社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领域不断出现,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档案人员作为联结档案馆与整个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档案人员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用户的利用和档案馆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因此,大力加强档案队伍建设,培训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迫在眉睫。档案人员应经常有计划地接受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能的教育培训,不断补充、拓展和更新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以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