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节约型军需其实质就是军需资源的节约。本文从资源和节约型社会等基本概念入手,重点分析了节约型军需建设的内涵和原则。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军需;内涵;原则
1.引言
军需保障其实质就是一种对军需保障资源的消耗活动,节约型军需建设其实质就是对军需资源的节约,军需保障属于军队后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军队后勤有属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部分。所以要弄清楚节约型军需建设的相关概念,就必须先对资源以及节约型社会等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把握。
2.资源的含义与分类
资源通常是指人们用以创造社会财富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①它是一个含义相当广泛的概念。但这里我们要讨论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不涉及社会资源。
《环境科学大词典》中对自然资源的解释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如土、水、气、森林、草原、矿产、生物等。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有多种分类方法,但多按其开发利用和再生的特点来分类。从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看,可分为无限自然资源和有限自然资源。无限自然资源也称为恒定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等。它们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无论人类怎样利用,都不会带来其数量的明显改变。而有限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有限,此类自然资源会出现枯竭现象,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大多属于有限自然资源。②有限自然资源按循环再生能力可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在适宜的自然条件和合理利用的条件下,其可通过自我的循环更新而保持其相对稳定的数量和质量,如淡水、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或称为可耗竭资源,如石油、煤矿等矿产资源。这类资源一般不可再生,资源的数量将随着开发利用而逐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按其能否重复使用,又分为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是指金属等矿产资源。其虽是可回收的但最终仍会耗竭,耗竭速率取决于需求、资源产品的耐用性和回收利用该产品的程度。
3.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 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发展循环经济,实行资源综合利用,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兼顾,不能片面理解。
4.资源节约型军需的内涵和原则
通过上面对资源和节约型社会等概念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军队节约型军需建设理解为:在军需建设的各领域和环节中, 合理利用军需资源, 降低建设成本, 提高军需建设质量, 构建低耗、高效的后勤建设体系, 进而实现军需资源的节约使用与军需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节约型军需建设的指导原则是:
(1)坚持以提高保障效益为中心。
建设节约型军需, 要把提高效益放在首位, 但这种效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省钱, 而是对科学实施费用投向投量、资源分配和讲求投入产出的效费比例等方面的要求, 追求的是综合性的保障效益。以提高保障效益为中心, 就要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在坚持微观节约的同时, 关注中观, 特别是宏观的效益, 避免决策失误而带来全局上的重大损失。
(2)坚持以优化结构为建设重点。
我军后勤的结构问题, 是影响资源配置、保障效益和军费投向投量的最主要因素。与微观上"水、电、油"的跑冒滴漏等相比, 它对节约型军需建设的影响更具全局性和根本性。目前的现状是, 科技含量较低, 三军后勤比例失调, 专业构成综合性不强, 战役后勤过于分散, 战术后勤灵活性差, 机动保障力量薄弱, 保障层次偏多。因此,节约型军需建设必须以优化结构为建设的重点, 努力在中观杜绝结构性资源浪费。
(3)坚持以科学管理为主要手段。
军队资源节约工作的症结, 无论从宏观、中观, 还是微观上看, 都与缺乏科学的管理有关。因此, 节约型军需建设, 必须坚持把科学管理作为主要手段, 在加强科学管理中保证有限资源真正投入到军队建设中最关键、最具战略意义的项目上。
(4)坚持以保障部队战斗力提高为根本。
军需各项工作, 无论其工作性质如何, 从根本上说, 都是为了保障战斗力的提高, 都是在履行保障的职能。节约型军需建设, 只有与战斗力标准相联系, 始终以保障战斗力的提高为根本, 其工作才有价值, 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建设节约型军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任东明、张志敏: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而临的问题及新机制的建立.中国能源,2003年第9期。
[2]李俊峰、时景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保障.建设科技,2004年第8期。
[3]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节能管理模式研究报告.中国能源,2003年第8期。
[4]黄素逸:能源与节能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年。
[5]陈德敏: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军需;内涵;原则
1.引言
军需保障其实质就是一种对军需保障资源的消耗活动,节约型军需建设其实质就是对军需资源的节约,军需保障属于军队后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军队后勤有属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部分。所以要弄清楚节约型军需建设的相关概念,就必须先对资源以及节约型社会等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把握。
2.资源的含义与分类
资源通常是指人们用以创造社会财富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①它是一个含义相当广泛的概念。但这里我们要讨论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不涉及社会资源。
《环境科学大词典》中对自然资源的解释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如土、水、气、森林、草原、矿产、生物等。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有多种分类方法,但多按其开发利用和再生的特点来分类。从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看,可分为无限自然资源和有限自然资源。无限自然资源也称为恒定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等。它们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无论人类怎样利用,都不会带来其数量的明显改变。而有限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有限,此类自然资源会出现枯竭现象,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大多属于有限自然资源。②有限自然资源按循环再生能力可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在适宜的自然条件和合理利用的条件下,其可通过自我的循环更新而保持其相对稳定的数量和质量,如淡水、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或称为可耗竭资源,如石油、煤矿等矿产资源。这类资源一般不可再生,资源的数量将随着开发利用而逐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按其能否重复使用,又分为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可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是指金属等矿产资源。其虽是可回收的但最终仍会耗竭,耗竭速率取决于需求、资源产品的耐用性和回收利用该产品的程度。
3.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 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发展循环经济,实行资源综合利用,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兼顾,不能片面理解。
4.资源节约型军需的内涵和原则
通过上面对资源和节约型社会等概念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军队节约型军需建设理解为:在军需建设的各领域和环节中, 合理利用军需资源, 降低建设成本, 提高军需建设质量, 构建低耗、高效的后勤建设体系, 进而实现军需资源的节约使用与军需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节约型军需建设的指导原则是:
(1)坚持以提高保障效益为中心。
建设节约型军需, 要把提高效益放在首位, 但这种效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省钱, 而是对科学实施费用投向投量、资源分配和讲求投入产出的效费比例等方面的要求, 追求的是综合性的保障效益。以提高保障效益为中心, 就要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在坚持微观节约的同时, 关注中观, 特别是宏观的效益, 避免决策失误而带来全局上的重大损失。
(2)坚持以优化结构为建设重点。
我军后勤的结构问题, 是影响资源配置、保障效益和军费投向投量的最主要因素。与微观上"水、电、油"的跑冒滴漏等相比, 它对节约型军需建设的影响更具全局性和根本性。目前的现状是, 科技含量较低, 三军后勤比例失调, 专业构成综合性不强, 战役后勤过于分散, 战术后勤灵活性差, 机动保障力量薄弱, 保障层次偏多。因此,节约型军需建设必须以优化结构为建设的重点, 努力在中观杜绝结构性资源浪费。
(3)坚持以科学管理为主要手段。
军队资源节约工作的症结, 无论从宏观、中观, 还是微观上看, 都与缺乏科学的管理有关。因此, 节约型军需建设, 必须坚持把科学管理作为主要手段, 在加强科学管理中保证有限资源真正投入到军队建设中最关键、最具战略意义的项目上。
(4)坚持以保障部队战斗力提高为根本。
军需各项工作, 无论其工作性质如何, 从根本上说, 都是为了保障战斗力的提高, 都是在履行保障的职能。节约型军需建设, 只有与战斗力标准相联系, 始终以保障战斗力的提高为根本, 其工作才有价值, 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建设节约型军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任东明、张志敏: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而临的问题及新机制的建立.中国能源,2003年第9期。
[2]李俊峰、时景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保障.建设科技,2004年第8期。
[3]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节能管理模式研究报告.中国能源,2003年第8期。
[4]黄素逸:能源与节能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年。
[5]陈德敏: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