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大纲》指出:语文应当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朗读中悟情,在想象中创新,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课程改革让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也突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朗读,能把书面文字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文素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看的多了,读的多了,体会也就多了,感受也就深了。而朗读是一种出声的读书方式,它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感情的传递与交流。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在朗读中激发学习兴趣
记得《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要使学生学好语文,首先必须要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让孩子们对语文有了兴趣,他们才会学得轻松,才能更好地品味和感悟,甚至他们会学得乐此不疲。还记得有一次,那是发生在一个午后,刚好是我的一节语文课。当时,天气很热,一丝风也没有,整个教室异常闷热。学生一个个都有气无力,无精打采,对上课的内容提不起丝毫的兴趣。怎么办呢?课总得上吧!于是,我就努力地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是,任凭我怎么激情投入,他们还是无动于衷,我就像个傻瓜在讲台上唱着独角戏。当时,我真的有点被激怒了,真想狠狠地骂他们一通,可仔细想想还是不行。这时,我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朗读,对,就这么办!于是,我告诉学生:“老师想弄一个朗读比赛,老师也参加。只要有同学读得比我好,那么老师有奖励哦!”说完,我出示了今天的课题《燕子》。起先学生都不以为然,依然没什么精神。我看出了他们的心思,说:“我们班有很多同学朗读水平都比老师好,只要你肯读,用心读,一定会读得比老师好的!我先读!”于是我就开始声情并茂地朗读起课文来。我一边读,一边观察他们的反应,我发现孩子们慢慢地,一个一个地被我的“激情”所感染,他们不由自主地拿起了书本,有些甚至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直到我读完整篇课文。结果,孩子们都竞相上台表演朗读,就连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同学都跃跃欲试。见到他们有了学习的兴趣,我就按照原来的计划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堂课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朗读,有了学习的兴趣,并且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文字,感悟课文内容。
二、 在朗读中强化语感
曾经有幸听了刘荃老师的课,在他上《水》这一课时,朗读显得格外重要。老师始终站在引导的地位,把整个课堂交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老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解决字、词、句中的疑问,换句话说这是老师给了学生一个熟悉课文语言文字的过程。在这一基础上,进而再让学生读,反复地读,读出语感,读出感情,读出村里人对水的渴望,读出水的珍贵,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主题。这样整堂课下来,学生不仅仅是体会到了课文的内涵,而且也学会了如何读书,如何读好书。朗读就是这样,把难以理解、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让学生更易感知课文,感悟课文!同时,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渐渐培养了语感,在朗读中自己的情操也受到了陶冶。
语文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离不开语感,而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朗读。语言文字中蕴涵的语境、语意不是光做技术性的指导和操作就能够领悟的,它重在一个“悟”字。只有经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充分读悟的过程中进行阐析,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表情达意能力等语文素养才能得以有效提升。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只要在朗读指导的设计上多花一些时间,就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提高朗读技巧,发展朗读能力,就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体会!
(张家港市乘航小学)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看的多了,读的多了,体会也就多了,感受也就深了。而朗读是一种出声的读书方式,它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感情的传递与交流。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在朗读中激发学习兴趣
记得《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要使学生学好语文,首先必须要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让孩子们对语文有了兴趣,他们才会学得轻松,才能更好地品味和感悟,甚至他们会学得乐此不疲。还记得有一次,那是发生在一个午后,刚好是我的一节语文课。当时,天气很热,一丝风也没有,整个教室异常闷热。学生一个个都有气无力,无精打采,对上课的内容提不起丝毫的兴趣。怎么办呢?课总得上吧!于是,我就努力地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是,任凭我怎么激情投入,他们还是无动于衷,我就像个傻瓜在讲台上唱着独角戏。当时,我真的有点被激怒了,真想狠狠地骂他们一通,可仔细想想还是不行。这时,我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朗读,对,就这么办!于是,我告诉学生:“老师想弄一个朗读比赛,老师也参加。只要有同学读得比我好,那么老师有奖励哦!”说完,我出示了今天的课题《燕子》。起先学生都不以为然,依然没什么精神。我看出了他们的心思,说:“我们班有很多同学朗读水平都比老师好,只要你肯读,用心读,一定会读得比老师好的!我先读!”于是我就开始声情并茂地朗读起课文来。我一边读,一边观察他们的反应,我发现孩子们慢慢地,一个一个地被我的“激情”所感染,他们不由自主地拿起了书本,有些甚至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直到我读完整篇课文。结果,孩子们都竞相上台表演朗读,就连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同学都跃跃欲试。见到他们有了学习的兴趣,我就按照原来的计划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堂课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朗读,有了学习的兴趣,并且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文字,感悟课文内容。
二、 在朗读中强化语感
曾经有幸听了刘荃老师的课,在他上《水》这一课时,朗读显得格外重要。老师始终站在引导的地位,把整个课堂交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老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解决字、词、句中的疑问,换句话说这是老师给了学生一个熟悉课文语言文字的过程。在这一基础上,进而再让学生读,反复地读,读出语感,读出感情,读出村里人对水的渴望,读出水的珍贵,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主题。这样整堂课下来,学生不仅仅是体会到了课文的内涵,而且也学会了如何读书,如何读好书。朗读就是这样,把难以理解、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让学生更易感知课文,感悟课文!同时,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渐渐培养了语感,在朗读中自己的情操也受到了陶冶。
语文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离不开语感,而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朗读。语言文字中蕴涵的语境、语意不是光做技术性的指导和操作就能够领悟的,它重在一个“悟”字。只有经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充分读悟的过程中进行阐析,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表情达意能力等语文素养才能得以有效提升。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只要在朗读指导的设计上多花一些时间,就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提高朗读技巧,发展朗读能力,就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体会!
(张家港市乘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