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思考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llfish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校校通”工程的大面积铺开以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隐藏在成就背后的是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从教师层面来看,有的教师将应用信息技术当成了负担,往往为了评奖、应付上级检查而使用信息技术,而在日常教学中把多媒体教学设备仅当做电子黑板。有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在哪用、如何用、用到什么程度”等问题把握不准,为了用而用。有的教师不能够根据知识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资源和软件,缺乏快速获取有用资源和制作必要资源的能力。
  第二,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主要领导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教师的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资源及软件建设上存在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正确等问题,并缺少共建共享的机制及支撑环境。
  第三,从教育局层面来看,普遍缺乏对学校及学科应用的督导评价体系,在区域性支撑资源及软件建设上,也存在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正确等问题,缺乏区域性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和支撑环境,缺乏有效的推动措施等。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阶段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不够科学、信息化教学支撑软件的理论依据和开发方法不够完善、资源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我们认为,要使信息技术应用能够真正提高各学科的教学效益,应从以下关键点寻求突破。
  
  一、系统研究学科本体,创新教学方法
  
  人类的学习归根结底是要培养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记忆多少知识。以往的学科内容主要考虑知识的划分,而忽略了应培养哪些能力。新课改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应该从“学科到底需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的角度来逆推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构建学科本体,从而创新教学方法。
  1.学科本体的分类
  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和控制性知识三类。与之对应,学科本体可分为概念本体、方法本体、应用本体三个层次。概念本体是指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内容,它并不能直接形成能力。方法本体是指本学科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等,它应转化为相应的问题处理能力。应用本体是由若干方法构成的策略的有效组合,应转化为人类规划、选择、决策等控制行为的能力。
  2.依据学科本体研究教学方法
  由于不同学科本体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而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研究各自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及需要信息技术进行哪些支持等,从而进一步研究各自适用的教学软件和应用策略。
  为便于学生理解三种学科本体,我们需要将概念本体包含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形态,将方法本体包含的内容转换为具体的处理过程形态,将应用本体包含的内容转化为规划、选择和决策的过程。此外,由于方法本体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我们还要给学生设计一定的可参与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将方法本体所描述的过程性知识转化成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由于应用本体能够培养学生规划、选择以及决策等控制性能力,我们还要营造让学生能够分类处理问题的环境,使学生通过运用应用本体所描述的控制性知识,得到处理问题的系统化训练。
  
  二、科学构思教学过程,准确诊断整合点
  
  在教学或管理工作过程中,信息技术在某些步骤中的应用会使教学质量和效率较在常规条件下高。这样的步骤,我们称之为整合点或信息化点。整合课的设计,应根据不同学科本体对应的教学方法,科学地构思教学过程,并准确诊断出信息技术整合点。
  1.按照合适的方法设计整合课
  教学过程的构思需遵循以下原则:教学目标清楚,且每个教学目标都有相应的教学安排来落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要科学;学生应能经历完整思考的过程。
  整合课的设计方法有平移设计、综合设计、应用设计和理想设计四种。平移设计是指,教师将常规条件下设计好的一节课平移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其对教学过程的生搬硬套,在教学实践中不宜提倡。综合设计是指,教师在设计课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教学要素,与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放在一起综合考虑。这种设计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经验、灵感和综合设计能力,可操作性不强。应用设计是先在常规教学条件下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按照整合点理论,对教学步骤进行整合点诊断,再研究每个整合点如何支撑教与学活动。由于这种设计没有考虑到常规教学条件不能支持的步骤,因此信息技术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理想设计则是假定在教学条件不受限制的状态(即理想状态)下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有效支持,进而选择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资源。理想设计可以使信息技术的使用恰到好处,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
  2.准确诊断整合点
  诊断整合点之前需要了解整合点有哪些类型,我们可以从信息技术支撑的角度进行整合点的分类。第一类是学习形式步骤支撑类,如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间的讨论等;第二类是内容学习步骤支撑类,如快速、方便地获取信息,创设情境、寓教于乐等。主要的诊断策略包括聚焦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所对应的教学步骤,根据学习内容类型以及教与学方式的需要分类挖掘共性整合点等。
  
  三、甄选和设计适宜的支撑软件与资源
  
  教学资源与软件的选择与设计,应紧紧围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困难这一中心目标。我们还需要根据整合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研究、建设和应用相应的资源与软件,通过开展课题、定期赛课、分类探索等方式建设校本特色资源。
  1.需重点建设的软件和资源类别
  教育软件应能面向教与学过程,有力地支撑教学步骤,或能帮助教师开发教育资源,有效改善教与学质量。因此,我们需要重点建设教学支撑工具、动画制作工具、虚拟教学动漫、专题学习网页、专题学习信息库、具有引领性的案例等类别的资源与软件。
  2.软件与资源的建设策略
  为能有效地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支撑软件及资源,教师不仅应具备获取现有资源的能力,还应具备根据教学需求改造现有资源、创造新资源的能力。这样,就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到各级课题活动中,通过研究课题带动自己应用工作的开展;积极参加各类赛课活动,用典型案例指导自己的实践应用;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逐步形成自己有效的整合模式及整合方法,从而建设出能够有效支撑教学,尤其是能够有效支撑整合点的特色资源和软件。
  
  四、采取有效的推动方法与激励机制
  
  不管是对学校,还是对区域教育局来说,形成一套有效的信息化推动方法和激励机制,是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问题。
  1.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方法和策略
  学校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校长对学校信息化方案的选择及实际应用具有决策力,对教师的教学应用具有导向和监督作用,同时很多校长也是信息化应用身体力行的典范。我们认为,学校应主要从以下方面推进教育信息化。
  (1)建设必要的硬件支撑环境。应该从支撑师生个人学习环境的角度进行硬件环境建设。终端与网络支撑环境既能够支撑多媒体教室下的课堂教学,也要兼顾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手机、电子词典、数字电视等进行课后学习。
  (2)构建系统的数字化学习支撑环境。数字化学习支撑环境应该由教育专家、一线教师、教育主管和软件开发人员共同设计与开发。该环境应尽可能设计工具软件、动画、网页及信息库来支撑整合点,尽可能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设计资源和软件。
  (3)系统开展教师整合能力培训。主要包括:整合点诊断方法培训、整合点基本解决方法培训、资源及软件选择方法培训、利用资源和软件进行备课的方法与能力培训、资源搜集方法培训、动画及软件资源脚本设计培训以及整合课题研究方法培训等。
  (4)选择有效的推动策略。主要包括:通过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全面牵动应用工作;定期组织赛课活动,以案例引路,以点带面,促进应用;组织相关专家及研究人员分别探索各学科有效的整合模式、方法及体系,并以此为主线,汲取教学名师及专家的意见,研发出有价值、有针对性的校本特色教学资源。
  (5)建立有效的评价整合课的方法。整合好与坏的衡量标准是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程度。评价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程度,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能另立指标体系。在开展整合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心整合的结果,还要关心如何整合才能有好的结果出现,需要找出可能影响整合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调控这些因素来改善整合的效果。
  (6)制定可行的工作计划。学校要依据教育局规定,综合考虑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硬件设施、资源配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以便明确目标和具体步骤,协调工作进度,也可作为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的考核标准。
  2.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方法和策略
  教育局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我们在各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对如何有效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给出如下建议。
  (1)建立专人负责制的组织管理体系。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由教研员或信息技术研究人员单方面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均难以取得显著的工作成效。建议由教育局、进修学校教研员、信息技术研究员等共同组成专人负责制的组织管理体系,全面统筹和管理区域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教研员和信息技术研究人员还应分学段、分学科组成研究组,对所研究课题重点攻关,积极探索课程整合的模式及方法体系。
  (2)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环境。首先,教育局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组,自上而下地对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及规范的培训,使教师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识。其次,教育局应提供或者推荐适合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平台和软件,并根据需要定制支撑平台和资源。再次,教育局应通过有实际意义的说课评比、课题研究或其他各项活动,加快资源建设步伐,提高资源建设质量。
  (3)建立考核指标及奖惩办法。教育局应对开展的课题研究和各项活动进行定期验收,同时将信息技术学科应用能力、对资源共建共享的贡献、参与区域信息化推进活动的情况等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如:在评名师、评职称、评带头人时,要求参评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必须达标;教师只要被评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名师,就能够在评职称、评带头人时优先,并获得加分;评选名校校长,要把该校名师的数量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等等。
  (4)定期组织培训、教研活动。如定期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培养区域带头人;定期组织课程整合的赛课活动,用典型教师、典型课件和典型方法进行实例引路。教育局还应搭建网络教研支撑平台,在区域、学校等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教研活动。
  
  参考文献
  [1]张敬涛.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2]张敬涛,胡小勇.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
  [3]钟绍春.关于教育信息化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4]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方法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5]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源及软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3).
  
  (作者单位: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长春市电化教育馆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电休克治疗的血常规参数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对46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在首次电休克治疗前1小时及第7次治疗后0.5-1小时进行血常规检查,并用阳性和阴
相信不少信息技术教师都会为下面的状况感到头痛:课堂上,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想说就说、想玩就玩,课堂秩序混乱;有的学生沉迷于游戏和网络不能自拔,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教师认认真真地备课,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学习效率仍然低下,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教师不得不采取“强硬”的措施,制定详尽的课堂管理规范,让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指令完成教学活动。这种生硬、刻板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使
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由学生自己发展的。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在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的来源和选择等方面进行指导。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立足于
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既承受着挫折和困难的考验,又收获着成功的喜悦。这条路上,既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绊脚石”,又点缀着指点迷津的“五彩石”。要在这条路上走好,就要分清哪些是“绊脚石”,哪些是“五彩石”。只有将“绊脚石”踢开,把“五彩石”握在手心,教师才能一路前行。  “绊脚石”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存在的,如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资源匮乏、无序等,另一种是如下主观原因导致的
中医经典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程考试作为经典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直接影响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基于这一认识,结合教学改革实践,本学科探索
一、教学背景分析    《细菌的繁殖规律和菌落》是人教版生物选修课本《微生物类群》中的“细菌”和《微生物的生长》中的“微生物群体增长规律”两部分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本节课是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整合后进一步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合理的知识迁移,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由于本节内容是学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的基础,知识性较强,学生往往由于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而难于理解。因此,
臧方青,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技术教研组组长,信息学奥赛首席教练。曾获得青岛市电化教育先进个人、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优秀辅导教师等称号。    我们伟大的祖国很快就要迎来她的60华诞了。作为只有31岁的青年信息技术教师,我的确可以称为祖国的儿子。回顾自己8年来的从教经历,感觉自己是随着祖国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的普及不断成长的,是在信息学竞赛这个培养优秀特长生的平台上不断的学习、创新而成熟的
目的:对康复新液、埃索关拉唑联合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从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60位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随机的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
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知识性、逻辑性很强的一个教学模块,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新语句、新算法的不断引入,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越来越开阔,思维越来越灵活,程序设计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会困惑于这样一种现象:当引入一个新知识时,学生全部的注意力都会围绕新学的知识,遇到问题会立刻想到用该知识去解决。但当新知识变为旧知识,或是在一段时间后遇到了需要解决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