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欣,今年53岁,十年前被诊断是脂肪肝。都说“久病成医”,再说由于工作繁忙,也没有时间总去医院复查。她便大胆地当起了自己的大夫。虽然当了十年的“私人医生”,但是她的身体情况远没有自己预期的那样好。前年年初,吴欣由于长期的四肢麻木以及眼睛模糊来到了医院进行治疗,结果却被医生提醒去查血糖。检查的结果给了吴欣当头喝棒:她的四肢已经发生了糖尿病足的并发症,微血管已经受到了损害,导致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脏和肾脏都出现了一定的异常。
专家点评:对于脂肪肝、糖尿病包括高血压这样一种需要自我控制和管理的疾病,很多患者都相当于自己的半个医生。因为自己更便于观察平日里的身体变化,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患者可以不听医生的劝告自行用药。在此也提醒广大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充分学习糖尿病知识,然后有理有据地对自己的疾病进行管理。
心情差药难治
不久,吴欣全身开始出现麻木感,总是感觉有人在用针扎她,疼痛难忍,脚底走路总像有什么东西垫着。小腿更加无力,有时烧灼样疼痛,从脚掌到大腿的肌肉呈放射样抽痛,一旦出汗,更是剧痛无比。
到了此时,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病了。身体差,心情也不好,渐渐就发展到每晚只要睡上10分钟,就会醒来一次,而且往往醒来的时间比睡着的时间更长。最后,她每个晚上睡觉的时间加起来,竟然只有2小时了。
长期的睡眠不足,加上疾病的不断折磨,让吴欣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以前经常交际的她,开始不再搭理任何人。爱人为了让她养病劝她少吃甜食,她也会借题发挥,大发雷霆。
“这样活下去,还不如死呢!”这是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专家点评:病人容易有心理障碍,而心理状态会反过来影响身体水平。坏心情会让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使人体的免疫力变弱。具体到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还有一点复杂的身体机制:现代医学发现,人处于坏情绪时,大脑会刺激身体大量分泌一些拮抗胰岛素分泌的激素。人的胰岛素不足,血糖就会升高。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加速脂肪的分解,使血液中脂肪酸大量增多,导致酮症酸中毒。
所以,慢性病必须同时进行心、身的综合治疗,控制情绪也是治病的一道药方。保持思想乐观,情绪稳定,才能配合医生把病情控制好;另一方面,患者家属也要清楚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病的基本知识,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提高治病的效率。
治疗 与正规无缘
回忆起自己这十几年来的治疗过程,吴欣坦言自己吃过很多药,西药、中药,还有朋友从国外带回来的“特效药”,但最后几乎都以无效告终。
期间由于血糖忽高忽低,吴欣多次感觉头晕目眩,医生也告诉她:如果再不达标就要用胰岛素了。而她一直以来都对胰岛素有成见,不想这么早就用上胰岛素。
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她结识了北京的一位民间中医。朋友之所以会把这名民间中医介绍给她,是因为有一例被医生宣布截肢的患者在这治好了。她找到这位民间中医的时候,也出现了腿部肿胀,同时手也有点发麻,而且牙齿也会好端端地脱落。找到这位中医后,中医给她开药后让她停用现在的西药,开始两个月,她“中药”和西药一块用,两个月后她的腿部的肿胀似乎消失了,她也因此相信了这位中医,在第三个月的时候停用了西药。
大约治疗了一年时间,她发现腿部肿胀好转了,但是血糖控制的却不好,低的时候血糖还12.0mmol/L,高的时候就不用说了,脂肪肝也没有太多改善。这一年多的“中药”治疗,并没有给吴欣带来健康。
专家点评:多年来没有进行正规治疗,没有进行饮食和运动控制,更没有接受慢性病教育,却偏听偏信,是导致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
就目前的研究看,纯中药没有被证实具有有效的降糖作用,在应用中可以考虑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比如:这位病人提到的病友的例子并不具有那么大的说服力。临床上的研究都要求在设立双盲对照组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发现,给予安慰剂的对照组同样具有降糖作用,难道这就说明安慰剂可以治病吗?当然不是。慢性病是一种自我管理起很大作用的疾病,据国际上的研究统计,依靠单纯饮食和运动就能达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占1.5~2.0%,也正是因为如此,所有没有双盲对照的研究结果都是不可取的。连安慰剂都可以产生作用,那么,对于一个新诊断的患者,服用中药后产生降糖作用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另外,很多不规范的中药中经常会加入一些降糖作用强、价格低廉且副作用大的西药,这对患者疾病的控制是十分不利的。
对绝大多数病友来说,医生治疗的并不是他现在的疾病,而是治疗他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的并发症。
吴欣想对病友说
1.没有经过正规治疗,轻视疾病。
吴欣刚得病的时候刚四十出头,事业发展处于上升期的她自然就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将疾病抛在了一边。如今五十几岁的她看上去却明显苍老了许多。
自得病后,吴欣就再没有进过医院,每次药物的调整和更换都没有经过医生的同意。“我只知道每种药的服用剂量,而这些剂量也是从说明书中所得的,根本没想过是否适合自己”,现在回想起来,吴欣无奈的说“看,现在证明这样服药是不对的”。
2.从来不注重运动。
“这几年来,我从未有意识地运动过,我单位离家3公里,每天我都开车上下班,很少走路”,提到运动,吴欣不免有些惭愧。与她同一个病房的病友多数时间都能通过运动使病情平稳,她听了也暗下决心,出院后一定也让自己动起来。
3.吃饭、喝酒都不控制。
“从来没有在饭桌上考虑过什么该多吃什么该少吃,包括喝酒,想喝的时候就喝,很随意”,这是吴欣描述自己对饮食的态度。那个时候她也不知道要控制饮食,住院后才知道不同类的饭菜要分别对待才更有利于,酒也尽量要不喝或少喝。
吴欣对记者说:“这些都是大的错误,自己对疾病的很多细节认识都偏离了轨道,这次出院该好好对待了!要不等眼睛看不见了,或者腿不能走路了就真正的晚了。”
专家点评:对于脂肪肝、糖尿病包括高血压这样一种需要自我控制和管理的疾病,很多患者都相当于自己的半个医生。因为自己更便于观察平日里的身体变化,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患者可以不听医生的劝告自行用药。在此也提醒广大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充分学习糖尿病知识,然后有理有据地对自己的疾病进行管理。
心情差药难治
不久,吴欣全身开始出现麻木感,总是感觉有人在用针扎她,疼痛难忍,脚底走路总像有什么东西垫着。小腿更加无力,有时烧灼样疼痛,从脚掌到大腿的肌肉呈放射样抽痛,一旦出汗,更是剧痛无比。
到了此时,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病了。身体差,心情也不好,渐渐就发展到每晚只要睡上10分钟,就会醒来一次,而且往往醒来的时间比睡着的时间更长。最后,她每个晚上睡觉的时间加起来,竟然只有2小时了。
长期的睡眠不足,加上疾病的不断折磨,让吴欣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以前经常交际的她,开始不再搭理任何人。爱人为了让她养病劝她少吃甜食,她也会借题发挥,大发雷霆。
“这样活下去,还不如死呢!”这是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专家点评:病人容易有心理障碍,而心理状态会反过来影响身体水平。坏心情会让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使人体的免疫力变弱。具体到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还有一点复杂的身体机制:现代医学发现,人处于坏情绪时,大脑会刺激身体大量分泌一些拮抗胰岛素分泌的激素。人的胰岛素不足,血糖就会升高。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加速脂肪的分解,使血液中脂肪酸大量增多,导致酮症酸中毒。
所以,慢性病必须同时进行心、身的综合治疗,控制情绪也是治病的一道药方。保持思想乐观,情绪稳定,才能配合医生把病情控制好;另一方面,患者家属也要清楚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病的基本知识,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提高治病的效率。
治疗 与正规无缘
回忆起自己这十几年来的治疗过程,吴欣坦言自己吃过很多药,西药、中药,还有朋友从国外带回来的“特效药”,但最后几乎都以无效告终。
期间由于血糖忽高忽低,吴欣多次感觉头晕目眩,医生也告诉她:如果再不达标就要用胰岛素了。而她一直以来都对胰岛素有成见,不想这么早就用上胰岛素。
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她结识了北京的一位民间中医。朋友之所以会把这名民间中医介绍给她,是因为有一例被医生宣布截肢的患者在这治好了。她找到这位民间中医的时候,也出现了腿部肿胀,同时手也有点发麻,而且牙齿也会好端端地脱落。找到这位中医后,中医给她开药后让她停用现在的西药,开始两个月,她“中药”和西药一块用,两个月后她的腿部的肿胀似乎消失了,她也因此相信了这位中医,在第三个月的时候停用了西药。
大约治疗了一年时间,她发现腿部肿胀好转了,但是血糖控制的却不好,低的时候血糖还12.0mmol/L,高的时候就不用说了,脂肪肝也没有太多改善。这一年多的“中药”治疗,并没有给吴欣带来健康。
专家点评:多年来没有进行正规治疗,没有进行饮食和运动控制,更没有接受慢性病教育,却偏听偏信,是导致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
就目前的研究看,纯中药没有被证实具有有效的降糖作用,在应用中可以考虑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比如:这位病人提到的病友的例子并不具有那么大的说服力。临床上的研究都要求在设立双盲对照组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发现,给予安慰剂的对照组同样具有降糖作用,难道这就说明安慰剂可以治病吗?当然不是。慢性病是一种自我管理起很大作用的疾病,据国际上的研究统计,依靠单纯饮食和运动就能达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占1.5~2.0%,也正是因为如此,所有没有双盲对照的研究结果都是不可取的。连安慰剂都可以产生作用,那么,对于一个新诊断的患者,服用中药后产生降糖作用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另外,很多不规范的中药中经常会加入一些降糖作用强、价格低廉且副作用大的西药,这对患者疾病的控制是十分不利的。
对绝大多数病友来说,医生治疗的并不是他现在的疾病,而是治疗他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的并发症。
吴欣想对病友说
1.没有经过正规治疗,轻视疾病。
吴欣刚得病的时候刚四十出头,事业发展处于上升期的她自然就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将疾病抛在了一边。如今五十几岁的她看上去却明显苍老了许多。
自得病后,吴欣就再没有进过医院,每次药物的调整和更换都没有经过医生的同意。“我只知道每种药的服用剂量,而这些剂量也是从说明书中所得的,根本没想过是否适合自己”,现在回想起来,吴欣无奈的说“看,现在证明这样服药是不对的”。
2.从来不注重运动。
“这几年来,我从未有意识地运动过,我单位离家3公里,每天我都开车上下班,很少走路”,提到运动,吴欣不免有些惭愧。与她同一个病房的病友多数时间都能通过运动使病情平稳,她听了也暗下决心,出院后一定也让自己动起来。
3.吃饭、喝酒都不控制。
“从来没有在饭桌上考虑过什么该多吃什么该少吃,包括喝酒,想喝的时候就喝,很随意”,这是吴欣描述自己对饮食的态度。那个时候她也不知道要控制饮食,住院后才知道不同类的饭菜要分别对待才更有利于,酒也尽量要不喝或少喝。
吴欣对记者说:“这些都是大的错误,自己对疾病的很多细节认识都偏离了轨道,这次出院该好好对待了!要不等眼睛看不见了,或者腿不能走路了就真正的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