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之梦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_88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梦中,有一条美丽的江萦绕了多年。
  还是读大学时,我后排是一个腼腆的男生,他有一个女性化的名字:“柳碧江”,他告诉我们,他生长在一个美丽的江边,江水碧绿碧绿、晶莹透亮,江边有木棉树、橄榄树、芭蕉树……
  夏天的时候,一群小伙伴就在江边游泳,捉鱼,江边还有很多人淘沙炼金......
  从此,那条神秘、美丽的江就开始在我心里流淌,让我梦魂牵绕。
  今年,柳碧江打来电话要我们同学春节一定去他们家玩一趟,我们高兴极了,初四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车子从鹤庆松桂岔进去,开始了颠簸的山路,四周是茫茫林海,一条曲折的山路在中间穿行,泥土滚滚而来,两边不时闪出一些粉红色的山茶花。天有些阴,我们去的那个方向是茫茫的、沉沉的云,绕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山,不知那浓云的尽头是什么样的天地。
  渐渐山头有些农舍,村寨越来越密了,终于到了目的地──朵美乡,真是“躲着的美了”!
  老同学已经在乡政府门口等我们,过去腼腆的男孩如今是副乡长了,多年未见,脸上多了些沧桑,但笑起来依旧是少年时的羞怯模样。乡政府是乡里最好的房子,三层楼,整洁、干净。
  同学家就在乡政府旁边,媳妇已在家里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杀了两大只土鸡,煮了十多斤鱼,还炒了几大盘菜,他的父亲是个见多识广的老人,一面吃饭,一面和我们闲聊。他说他们的家原来在江边,江水就从门前过,住了几辈人,可现在因为江水污染严重,没法住,搬上来了。又说起吃鱼,老人说,以前江里的鱼多得小孩都能捉得到,而且味道鲜美,可现在鱼都死了,即便有幸存活下来的,人们都不敢吃,吃起来一大股苦味,鱼都中毒了,现在我们吃的鱼,都是人家鱼塘里养的,说得老人连连叹气,又劝大家喝酒。
  还没见到金沙江,心里便被洒下了一层阴影。
  但这还是阻止不了我们向往的步伐,才一吃过饭,我们便马上奔江边而去了,其实同学家离江边也不远,走过一条种满榕树的小街,再岔下一条小路走不了几步就看见一条灰蓝的、宽阔的江呈现在眼前了,江水缓缓地流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轻柔地照着水面,闪着金子般的色泽,连两岸的沙滩上的沙子也闪烁发光,难怪叫金沙江。江水流到前面的山峰变成深蓝,再拐一个弯就不见了,山和水都慢慢笼罩在暮色里,江为什么不是碧绿的?也许是天快黑了的缘故吧。
  小孩子兴高采烈地在岸边捡些光滑圆润的石子,装在口袋里,突然两岁的女儿指着沙滩上不远处一个老人问我,“那儿有个人在干什么?”这个衣着褴褛的老人用三个石头垒成一个灶,生着火,上面用一个破铁碗煮着一碗剩饭,几片白菜,旁边还有一个旧饮料瓶装着半瓶水,我不知道他是疯子还是乞丐,我只好告诉女儿他在过家家呢。
  晚上就在乡政府的招待所里睡,窗子没有窗帘,只好枕着星星入睡,好久没有见过这么亮的星星了。
  第二天一早,山上溪水潺潺的声音惊醒了我们的睡梦。其他同学还在睡,我便一个人向江边奔去,怀着窃喜、怀着希望,我不甘心昨晚看见的灰蒙的江,木棉花开满了小路,硕红的花朵越增添了我的喜悦。晨雾迷漫,江水妖娆柔媚,可她不是一个清纯见底的少女了,而像一个深不可测的忧郁女子,她虽然依旧美丽,但不那么动人了,我心中那泓碧绿呢?
  “你要早几年来就好了。”同学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我身后,他知道我的心思:“上面有家企业投资几个亿修建矿厂,但把这里水质污染了!”
  我说:“你是副乡长,难道不能阻止。”
  同学长叹一声:“一言难尽啊!”我不再说什么了,跟着同学一路无语地回来了。
  吃过中午饭我们便告别了。同学买了几捆甘蔗让我们带回去,大家满带喜悦而归,他们没有发现我的失落。
  我没去向金沙江告别,在我心中,她依然美丽,她永远流淌在我的心里。只是一起流淌的,还有我滴血的心……
其他文献
七十六年的风雨兼程    “洱水西源第一流,川名沃野稻先秋”。洱源,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风淳厚、风光绮丽、物产丰富的地方。30万各族人民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十个乡镇星星点点散落在这阡陌交通、汊港交错、河流如织、湖泊众多的洱海源头。洱源美丽迷人,像一颗绚丽的宝石镶嵌在滇西北高原,以其灿烂的历史文化、古朴神奇而极富诗情画意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素有“神话王国”、“白族文化宝库”、“仙女撒歌的地方
期刊
三    世纪初某个多雨的秋季,我站在这个高楼林立的城市,用含义复杂的目光,回望千里彝山深处,五十年前古寨暮色苍茫的那个夏日黄昏,我看到灾难的阴影像一只硕大无朋的乌鸦,正缓缓向古寨上空逼近。  苍老的毕摩纳洛嘎苦拄着拐杖,矗立在落日黄昏里,像一只衰老的山羊,用阴沉的目光凝视着暮色苍茫中的古寨,他的目光心事重重,充满了忧虑,他还听到灾难破空的萧萧嘶鸣声从远方断断续续传来。但老毕摩纳洛嘎苦无法判定灾难
期刊
我曾经并不喜欢玫瑰,觉得玫瑰媚俗,还多少有些矫情。在每年的某些特别的日子里,也会收到一些玫瑰,寓满关爱和祝福。但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真情与玫瑰无关。  刚从外国语学院到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时,常常听到教留学生的老师们抱怨他们的学生如何不遵守纪律,如何难以进行教学。早上八点上课,每天都是老师一个人在教室里等学生,到八点半左右才陆续有人来,并且毫无愧意,似乎他们从来不知道学校是一个有规则的地方。由于语言的障
期刊
我叫杨清峰,这个名字是爷爷取的,小的时候我问爷爷“清峰”的意思,他很耐心地解释,可我还是云里雾里。我不怎么喜欢这个名字,有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叫杨清峰?而不是别的名字?”我的爷爷不但会读还会写汉语的繁体,他说要想真正明白这几个字的意思就要学习汉语,因为我的名字来自于汉语。现在我很遗憾爷爷在世的时候没有跟他好好学习汉语。随着一天天长大,我想知道爷爷取名的用意,想了解汉语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在越
期刊
题记:如果说喜洲是一位白须飘飘的长者,那么,镜庐则是喜洲聪明的三儿子。在喜洲,我像风中的一片叶子,被大理的风吹着,托着,飘荡着,满怀的阳光,使我的心里溢满了一种温暖。在喜洲弯弯曲曲的巷道里,我的想象如同一片辽阔的森林,被大理的微风吹着,仿佛那洱海里鱼鳞一样的波涛,层出不穷。喜洲的巷道,在它的曲折里,把我送到了镜庐的门前,惊喜,书页一样翻开了,那泛黄的纸张,敞开了一个院落的魂。    1、水缸里的大
期刊
和熙的阳光中,小镇开始躁动不安了。  孩子们的书声从校园的上空升起,  来自桥头村方向早发的客车的鸣号声  传入每一扇刚刚开启的窗棂,  卖菜,卖早点,卖烧酒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这是沉寂了一夜的小镇,  在晨光中,伴着人们的苏醒复又沸腾起来。  农人们扛着犁耙,赶着健壮的耕牛,  穿过街道,走向田野,他们  腰间的酒壶散发着阵阵醉人的香味。   小贩们似乎又忙碌了起来,他们  没有忘记这是乡下
期刊
大理国时期,文学创作较之南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保存下来的资料更加丰富。大理国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大理致书宋朝廷,要求通好。大理国多次向宋索求经籍,并于边市大量购买汉文书籍,用汉字抄写了大批佛经,均说明大理国人运用汉字相当熟练。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侬智高兵败逃入大理国,其部属大多投靠大理,其中就有广州进士黄玮,以擅长文学而得到了大理国的重用。宋崇宁二年(公元1
期刊
曾读过辛弃疾“点火樱桃”之美句,常神往那种意境。岁末来到大理,突然有了那份体验。  樱花开了,冬天的樱花。  腊月的大理点着了火,像雪山下的一个火盆,热力四射。古城引来了避寒的天边客。  谁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这樱花开始开得这么惹眼,也许是那古老的青石板铺下第一块的时候,先祖们就下了种。也许苍山洱海混沌初开时,花仙子便撒了籽 。也许第一道石墙砌下时,樱花树便亭亭玉立在墙边,和古城相生相伴。  翻遍名
期刊
古老的地理书《山海经》上记载着一条洪荒年代就有的黑水河。在黑水河上段泾流过的区间,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的弹丸小镇,她就是地处滇西北大山深处的剑川县沙溪古镇。沙溪盆地四周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一色的青砖、灰瓦、白墙营造的白族村舍,又众星捧月似地拱卫着跨越了两千多年时间的古道上的寺登街。寺登街这个跨越二千多年时间、连结西藏和东南亚近万里的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下的古集市,因了四千年白族文化历史的见证,于2
期刊
每次走进喜洲,除了领略到大理天地人的精气之外,还会油然产生一种宁静的感觉。这种宁静似乎是经历过历史长河的呼啸,岁月风雨的洗礼,显得异常自然、沉稳。  喜洲是大理的一座古镇,离大理古城不远,只有半小时多车程。被称做“街子”的那条南北向老街古香古色,逼仄而幽长,有些深邃。虽然老街的现代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开店老板们的口音也换成了来自不同省份的南腔北调,但毕竟只是一条街,喜洲的总体依然是静谧的。  在背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