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的教育家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吕叔湘先生说过:“真正成功的教师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教育既然是一门艺术,教师也就是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应该有它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众所周知,教学是个流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活的教学艺术表演过程,在这个活的艺术长河中,不可能有一成不变、放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模式,而只能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随机应变。因为即使是精心设计的教案,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不“节外生枝”。这就要求教师,能关注课堂疑问,激发思维潜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更佳。
比如,有一次我正在给学生们上课,忽然,外面天气骤变.狂风四起,电闪雷鸣,教室的窗户开始噼哩啪啦的乱响,刚才还非常明亮的课堂,刹时灰暗起来,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状。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使本来十分安静的教室一下子乱了起来,而学生的脑袋也齐唰唰地扭向窗外,即使我在讲台上加大嗓音、镇定自若地继续讲课,也压不过天公的“吼声”和学生对这意外情况的惊恐。我看此情此景,按正常授课顺序讲下去,效果不一定好,而且学生们极其喜爱观察大自然,因为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可以用它丰富多彩的具体形象引发起他们的惊讶和好奇心,同时,观察事物、观察世界、提高观察力,也会使学生们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相应得到发展。作文教学强调的也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这不恰好是训练观察能力的好时机吗?于是我下令:“全体同学静观窗外几分钟,不许说话,一会儿用语言进行描述你的所见所闻,看谁说得好。”全班学生“哗”的鼓起了掌。一个个都睁大服睛、张大嘴巴、尽情地观察着窗外的变化。
一会几,天气逐渐平缓下来,我抓住时机要求:“现在全体同学精力要集中,请同学们把刚才观察到的场面用最准确、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话未说完,全班同学都高高兴兴地举起了手,即使平时最不爱发言的同学也进行了精彩的描述。有的同学形容刚才天气的变化过程为:开始是“狂风大作、乌云密布,瞬间便风雨交加”;有的同学形容在狂风吹动下的两扇窗户,像鸟在狂飞时的一双羽翼……;有的同学说:“我现在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惊心动魄’……”。我又适时地说:“为什么现在你们能用这么多的词来描述刚才的场面呢?就是因为你们注意了观察……可见多观察勤思考,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们若有所思地使劲地点着头。“下面留作业,把刚才观察到的写下来明天交……。”这时铃声响了。虽然这堂课没能按授课计划完成,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收获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灵活机动地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问题,不能不说是一种艺术,同样,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技巧也具有艺术性。
一位著名的语文专家曾强调:教学艺术是博学和灵活的艺术,离开了博学和灵活,教学就失去了生命。生理学启示我们,单一重复的刺激,对被刺激对象将产生抑制反抗。因此,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比如当学生发奋求知,又不能立刻解决问题,思维处于困惑状态时可采用点拨启发式的手法;如讲某些语法知识和一些概念较抽象的课文时,可采用形象导入的方法;对难度较大的课文,可采用多鼓励的手法。另外,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或学生熟悉的事物人手,设计一些语言引发兴趣。比如,我在讲(济南的冬天)时,正值深冬季节,这天,天气格外寒冷,学生一个个红着鼻头、对着手哈着热气、跺着脚走进了教室。我看到这种情况,灵机一动,把事先准备好的这节课的开场白扔在脑后,马上设计了这么一个开头: “同学们.今天早晨上学的路上,你们有什么感觉?” 同学们一齐回答到:“冷!” “那么,谁能用语言形容一下这种冷?” 有的同学说“冷风嗖嗖,寒气逼人。” 有的同学说“风吹到脸上像刀割样……”
这样,把学生自己体会总结出北京的冬天的特点是“干冷、干冷”的,自然引到“济南的冬天是不是也象我们北京一样干冷”这个话题上,学生们带着这个浓厚的兴趣去学这篇课文,理解就更清楚、更深刻了。
当然,教学艺术性包括许多方面,本篇只是从课堂教学的某一角度,粗略地进行了探讨。总之,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更加关注课堂疑问,最大可能的激发思维潜能,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用每一位教师独特的风格,去拨动每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他们心灵的音响,使之发出和谐的共鸣,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才能使教学艺术日臻完善。
众所周知,教学是个流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活的教学艺术表演过程,在这个活的艺术长河中,不可能有一成不变、放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模式,而只能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随机应变。因为即使是精心设计的教案,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不“节外生枝”。这就要求教师,能关注课堂疑问,激发思维潜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更佳。
比如,有一次我正在给学生们上课,忽然,外面天气骤变.狂风四起,电闪雷鸣,教室的窗户开始噼哩啪啦的乱响,刚才还非常明亮的课堂,刹时灰暗起来,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状。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使本来十分安静的教室一下子乱了起来,而学生的脑袋也齐唰唰地扭向窗外,即使我在讲台上加大嗓音、镇定自若地继续讲课,也压不过天公的“吼声”和学生对这意外情况的惊恐。我看此情此景,按正常授课顺序讲下去,效果不一定好,而且学生们极其喜爱观察大自然,因为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可以用它丰富多彩的具体形象引发起他们的惊讶和好奇心,同时,观察事物、观察世界、提高观察力,也会使学生们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相应得到发展。作文教学强调的也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这不恰好是训练观察能力的好时机吗?于是我下令:“全体同学静观窗外几分钟,不许说话,一会儿用语言进行描述你的所见所闻,看谁说得好。”全班学生“哗”的鼓起了掌。一个个都睁大服睛、张大嘴巴、尽情地观察着窗外的变化。
一会几,天气逐渐平缓下来,我抓住时机要求:“现在全体同学精力要集中,请同学们把刚才观察到的场面用最准确、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话未说完,全班同学都高高兴兴地举起了手,即使平时最不爱发言的同学也进行了精彩的描述。有的同学形容刚才天气的变化过程为:开始是“狂风大作、乌云密布,瞬间便风雨交加”;有的同学形容在狂风吹动下的两扇窗户,像鸟在狂飞时的一双羽翼……;有的同学说:“我现在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惊心动魄’……”。我又适时地说:“为什么现在你们能用这么多的词来描述刚才的场面呢?就是因为你们注意了观察……可见多观察勤思考,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们若有所思地使劲地点着头。“下面留作业,把刚才观察到的写下来明天交……。”这时铃声响了。虽然这堂课没能按授课计划完成,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收获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灵活机动地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问题,不能不说是一种艺术,同样,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技巧也具有艺术性。
一位著名的语文专家曾强调:教学艺术是博学和灵活的艺术,离开了博学和灵活,教学就失去了生命。生理学启示我们,单一重复的刺激,对被刺激对象将产生抑制反抗。因此,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比如当学生发奋求知,又不能立刻解决问题,思维处于困惑状态时可采用点拨启发式的手法;如讲某些语法知识和一些概念较抽象的课文时,可采用形象导入的方法;对难度较大的课文,可采用多鼓励的手法。另外,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或学生熟悉的事物人手,设计一些语言引发兴趣。比如,我在讲(济南的冬天)时,正值深冬季节,这天,天气格外寒冷,学生一个个红着鼻头、对着手哈着热气、跺着脚走进了教室。我看到这种情况,灵机一动,把事先准备好的这节课的开场白扔在脑后,马上设计了这么一个开头: “同学们.今天早晨上学的路上,你们有什么感觉?” 同学们一齐回答到:“冷!” “那么,谁能用语言形容一下这种冷?” 有的同学说“冷风嗖嗖,寒气逼人。” 有的同学说“风吹到脸上像刀割样……”
这样,把学生自己体会总结出北京的冬天的特点是“干冷、干冷”的,自然引到“济南的冬天是不是也象我们北京一样干冷”这个话题上,学生们带着这个浓厚的兴趣去学这篇课文,理解就更清楚、更深刻了。
当然,教学艺术性包括许多方面,本篇只是从课堂教学的某一角度,粗略地进行了探讨。总之,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更加关注课堂疑问,最大可能的激发思维潜能,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用每一位教师独特的风格,去拨动每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他们心灵的音响,使之发出和谐的共鸣,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才能使教学艺术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