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北电影以朴素的影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随着民俗文化价值的被重新认可,艺术创作思想的被重新纠正,使东北民俗文化成为影视创作的构成元素。影视创作在对物质层面的常规复现和精神层面的人文呈现过程中,诠释东北民俗文化的内涵,对发展地域文化和地域经济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东北电影; 民族文化情结; 地域文化观念
一、引言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而客观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所以,民俗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回顾东北民俗文化在影视创作的呈现情况,通过对中国影视创作各个时期的比对,不难发现:新时期以来影视创作对东北民俗文化的书写是基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价值的被认可。
电影作为一种以影视艺术与传播艺术之手所左右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赋予观众一种审美愉悦,同时,更重要的是电影还能够由审美而意识,由意识而精神地为观众带来民族精神的提振。
二、东北电影的民族文化情结
中国电影人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程度的迷恋, 这来自于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更来自于中华文化自身长久不衰的魅力。东北电影的文化显像是在不经意间流露的,在那些展现历史风云的情节中,在充满土地气息的乡村小事里, 在弥漫边陲风光的少数民族故事里,传统文化的韵味在静静的流淌。历史的风云变幻一直是东北电影所钟爱的题材, 在60年的创作经验中, 这类题材的作品给东北电影带来了很高的声誉, 而艺术家则在久远的历史故事中 表达了自己的文化理想。
电影《李冰》、《谭嗣同》、《末代皇后》、《两宫皇太后》、《大辽太后》等影片都通过对历史场面的铺排,透露出传统文化的讯息。影片以真实的史家笔法,宏大的历史叙事, 动人曲折的故事情节表现了李冰同大自然、同昏官、同愚昧思想作斗争, 立体地刻画了李冰的形象。电影从画面到服装, 从细节到场面都显示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具有史诗风格。
三、新时期东北民俗文化影视表现的特征
1、对东北民俗文化物质层面的常态复现
文革结束之后,弘扬主旋律、反映现实生活的电视剧成为荧屏“宠儿”。影视创作紧跟时代步伐,结合东北地域特征,以东北农村为创作背景、以影像为创作媒介,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呈现东北民风民俗。《柳树屯》《女人的村庄》《女人当官》等一大批影视作品的播出,在荧屏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东北风”,促进了具有东北民俗特点影视创作的发展,为东北区域形象的塑造增添亮色。这时期有关东北民俗的影视创作,表现最多的就是复现常态生活。通过常态生活的复现展现东北人超然面对常态生活的心境。
从饮食文化看,简单实惠是标志性特征。几乎所有的东北题材影视创作中,炕上方木桌是每家必备的,一日三餐全家人围着它吃饭是必须的,桌子上的大葱蘸大酱是永远也缺席不了的。煮苞米、粘豆包、饺子、大葱、大酱,成为东北地域的饮食符号。从服饰文化看,厚重保暖是显著特征。《插树岭》中,皑皑白雪时,男性村民标志性的服饰是厚棉帽子,颜色多为黑色、深蓝色或军绿色的厚棉大衣,厚耳包;女性村民标志性的服饰是永远的碎花布对襟棉袄、毛衣。从建筑文化看,“火炕”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征。东北民居一般是三间房子,“外屋地”连接两侧的起居室。
2、对东北民俗文化精神层面的人文呈现
东北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决定生活的人也具有该区域自然条件所具有的特性。东北的经济模式长期以来以农耕为主导,加之我国最大的松辽平原、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为东北农业发展所提供的上好土地资源,使东北人不得不关心土地,不得不对东北优越的土地资源自豪。白山黑水、大漠莽林养育了黑土情结。端木蕻良的《我的创作经验》:“在人类的历史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土地。仿佛我生下来的第一眼,我便看见了她,而且永远记起了她”。
东北冰天雪地的寒地生活占较大比重,造就出东北人独特身体特征和地域意识。在长期寒地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东北人形成了自己的体态特征和性格特点,豪爽、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所以在东北影视创作中,盛菜的器具是如盆的,吃饭的口是大张的,待客的热情是高涨的。影视创作既铸造了黑土地优越感所带来的豁达个性的同时,也塑造了东北人性因此而具有的弱点。对文化的守旧、对土地的固守、对现状的安于,惰性、保守、狭隘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愚昧、保守是这类个性的必然特征。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个别的消极个性,愈发凸显小蒙(《乡村爱情》)、马莲(《圣水湖畔》)、徐大地(《希望的田野》)、朱开山(《闯关东》)等排除万难、锐意进取的“闯关东”精神的难能可贵。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个别消极个性所带来的固守,在一定意义上还意味着忠诚。因为这些对土地不同形式的忠诚,所以,东北人爱国爱家,家园意识、家族意识是牢固的。
结语
东北电影作为一个充满地域内涵的 概念, 必然有它的本土色彩, 而一些创作 者看到了本土文化的内在魅力, 将目光锁定在脚下这块肥沃的黑土地, 并寻找着这块土地上的魂, 因此我们才看到了充满粗犷大气之美、又不乏细腻深情的关东片。希望这块沃土能够不断施东北 电影人以灵感, 从而创作出更具审美内涵的电影。
参考文献:
[1]巩杰.1979 年:中国电影的革故鼎新之变[J].当代电影,2014,04.
[2]袁彦文.对新世纪以来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民俗文化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温 馨:女,黑龙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刘慧莹:女,讲师,黑龙江科技大學党委组织部组织干事,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刘若涵:女,助教,黑龙江科技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省级一般项目(201910219052)阶段性研究成果;2018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OBE背景下大学生‘三维度’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研究”(GBB1318113)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东北电影; 民族文化情结; 地域文化观念
一、引言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而客观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所以,民俗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回顾东北民俗文化在影视创作的呈现情况,通过对中国影视创作各个时期的比对,不难发现:新时期以来影视创作对东北民俗文化的书写是基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价值的被认可。
电影作为一种以影视艺术与传播艺术之手所左右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赋予观众一种审美愉悦,同时,更重要的是电影还能够由审美而意识,由意识而精神地为观众带来民族精神的提振。
二、东北电影的民族文化情结
中国电影人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程度的迷恋, 这来自于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更来自于中华文化自身长久不衰的魅力。东北电影的文化显像是在不经意间流露的,在那些展现历史风云的情节中,在充满土地气息的乡村小事里, 在弥漫边陲风光的少数民族故事里,传统文化的韵味在静静的流淌。历史的风云变幻一直是东北电影所钟爱的题材, 在60年的创作经验中, 这类题材的作品给东北电影带来了很高的声誉, 而艺术家则在久远的历史故事中 表达了自己的文化理想。
电影《李冰》、《谭嗣同》、《末代皇后》、《两宫皇太后》、《大辽太后》等影片都通过对历史场面的铺排,透露出传统文化的讯息。影片以真实的史家笔法,宏大的历史叙事, 动人曲折的故事情节表现了李冰同大自然、同昏官、同愚昧思想作斗争, 立体地刻画了李冰的形象。电影从画面到服装, 从细节到场面都显示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具有史诗风格。
三、新时期东北民俗文化影视表现的特征
1、对东北民俗文化物质层面的常态复现
文革结束之后,弘扬主旋律、反映现实生活的电视剧成为荧屏“宠儿”。影视创作紧跟时代步伐,结合东北地域特征,以东北农村为创作背景、以影像为创作媒介,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呈现东北民风民俗。《柳树屯》《女人的村庄》《女人当官》等一大批影视作品的播出,在荧屏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东北风”,促进了具有东北民俗特点影视创作的发展,为东北区域形象的塑造增添亮色。这时期有关东北民俗的影视创作,表现最多的就是复现常态生活。通过常态生活的复现展现东北人超然面对常态生活的心境。
从饮食文化看,简单实惠是标志性特征。几乎所有的东北题材影视创作中,炕上方木桌是每家必备的,一日三餐全家人围着它吃饭是必须的,桌子上的大葱蘸大酱是永远也缺席不了的。煮苞米、粘豆包、饺子、大葱、大酱,成为东北地域的饮食符号。从服饰文化看,厚重保暖是显著特征。《插树岭》中,皑皑白雪时,男性村民标志性的服饰是厚棉帽子,颜色多为黑色、深蓝色或军绿色的厚棉大衣,厚耳包;女性村民标志性的服饰是永远的碎花布对襟棉袄、毛衣。从建筑文化看,“火炕”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征。东北民居一般是三间房子,“外屋地”连接两侧的起居室。
2、对东北民俗文化精神层面的人文呈现
东北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决定生活的人也具有该区域自然条件所具有的特性。东北的经济模式长期以来以农耕为主导,加之我国最大的松辽平原、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为东北农业发展所提供的上好土地资源,使东北人不得不关心土地,不得不对东北优越的土地资源自豪。白山黑水、大漠莽林养育了黑土情结。端木蕻良的《我的创作经验》:“在人类的历史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土地。仿佛我生下来的第一眼,我便看见了她,而且永远记起了她”。
东北冰天雪地的寒地生活占较大比重,造就出东北人独特身体特征和地域意识。在长期寒地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东北人形成了自己的体态特征和性格特点,豪爽、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所以在东北影视创作中,盛菜的器具是如盆的,吃饭的口是大张的,待客的热情是高涨的。影视创作既铸造了黑土地优越感所带来的豁达个性的同时,也塑造了东北人性因此而具有的弱点。对文化的守旧、对土地的固守、对现状的安于,惰性、保守、狭隘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愚昧、保守是这类个性的必然特征。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个别的消极个性,愈发凸显小蒙(《乡村爱情》)、马莲(《圣水湖畔》)、徐大地(《希望的田野》)、朱开山(《闯关东》)等排除万难、锐意进取的“闯关东”精神的难能可贵。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个别消极个性所带来的固守,在一定意义上还意味着忠诚。因为这些对土地不同形式的忠诚,所以,东北人爱国爱家,家园意识、家族意识是牢固的。
结语
东北电影作为一个充满地域内涵的 概念, 必然有它的本土色彩, 而一些创作 者看到了本土文化的内在魅力, 将目光锁定在脚下这块肥沃的黑土地, 并寻找着这块土地上的魂, 因此我们才看到了充满粗犷大气之美、又不乏细腻深情的关东片。希望这块沃土能够不断施东北 电影人以灵感, 从而创作出更具审美内涵的电影。
参考文献:
[1]巩杰.1979 年:中国电影的革故鼎新之变[J].当代电影,2014,04.
[2]袁彦文.对新世纪以来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民俗文化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温 馨:女,黑龙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刘慧莹:女,讲师,黑龙江科技大學党委组织部组织干事,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刘若涵:女,助教,黑龙江科技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省级一般项目(201910219052)阶段性研究成果;2018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OBE背景下大学生‘三维度’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研究”(GBB131811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