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是一门常教常新的学科,面对异于通史体例的专题式模块内容,更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然而,教法陈旧、知识老化、观念僵化的现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仍普遍存在。
【关键词】历史教学;实践体会;专题式模块
【中图分类号】G123.1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06-01
为此,历史教师应切实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打造历史魅力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就此,本人结合几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一、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第三,要树立国际意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从整体出发,把中国或世界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发展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以《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如果不把它置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国际大背景之下,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工业革命促进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为满足资产阶级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而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等世界历史知识,就无法理解:地理距离相隔万里的中英两国为何会在此时发生这场战争?它对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满清王朝的失败为什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叙。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其次要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面对创新之路的艰难险阻,只有那些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的人,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这方面的历史事实可谓数不胜数。
四、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首先,要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如果说“旧”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 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新教育理念,应当更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即重视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和谐活跃氛围;师生关系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的互动关系,在互助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的来说,新教育理念就是教师要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其次,要更新文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独立的学科教育,即使跨科联系,也是服务于本学科教育的需要。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知识理论,优化教学内容,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主动地跨科渗透。这不仅要求教师更新专业知识理论,而且要进一步拓宽相关学科知识。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其知识结构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中外的通史和全球史知识;二是要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知识;三是在旧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融入新历史观,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
第三,要完善人格修养。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人”,那么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会做人”之人。因此教师应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格修养:一是现代意识修养,如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全球意识等;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修养;三是树立民主平等观念。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一定要有机遇意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打造历史魅力课堂,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历史教学;实践体会;专题式模块
【中图分类号】G123.1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06-01
为此,历史教师应切实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打造历史魅力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就此,本人结合几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一、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第三,要树立国际意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从整体出发,把中国或世界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发展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以《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如果不把它置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国际大背景之下,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工业革命促进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为满足资产阶级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而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等世界历史知识,就无法理解:地理距离相隔万里的中英两国为何会在此时发生这场战争?它对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满清王朝的失败为什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叙。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其次要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面对创新之路的艰难险阻,只有那些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的人,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这方面的历史事实可谓数不胜数。
四、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首先,要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如果说“旧”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 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新教育理念,应当更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即重视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和谐活跃氛围;师生关系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的互动关系,在互助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的来说,新教育理念就是教师要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其次,要更新文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独立的学科教育,即使跨科联系,也是服务于本学科教育的需要。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知识理论,优化教学内容,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主动地跨科渗透。这不仅要求教师更新专业知识理论,而且要进一步拓宽相关学科知识。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其知识结构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中外的通史和全球史知识;二是要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知识;三是在旧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融入新历史观,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
第三,要完善人格修养。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人”,那么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会做人”之人。因此教师应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格修养:一是现代意识修养,如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全球意识等;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修养;三是树立民主平等观念。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一定要有机遇意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打造历史魅力课堂,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时代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