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尽管谚语是各民族在总结本民族生产生活经验、表达文化传统、展示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的过程中产生的,但它们亦有共同的表象特征。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共性所在。
关键词: 英汉谚语 特征 相似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谚语以其简洁的句式,深刻的哲理,深受人们的喜爱。各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结生产生活经验、表达文化传统、展示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逐渐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通俗语言,这种民间文学形式便是谚语。谚语是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谚语作为一种民间文学形式, 亦有它们共同的表象特征
一、语体特征
1.民族性
谚语是在历史沿革中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印记。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人物风貌、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文化素养,特定历史发展阶段有着密切关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如:“要学武松打虎,不学东郭怜羊”;“小卒过河,意在吃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都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历史,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谚语。相反,英语谚语中“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年逾花甲不堪教);“You can’t have you cake and eat it”(两者不可得兼)在汉语中也找不到相对应的谚语。这表明各民族谚语都有民族性。
2.口语性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特有文学形式,因此,是典型的口语体。具有口语性。如“画人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上下雨地上阴,人留后代草留根”。“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这类节奏明快,简洁的英汉谚语都具有明显的口语特征,
3.知识性
英汉谚语为我们更多了解习语来源,掌握历史典故,解读英汉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内涵
二、结构特征
1.词序变动
英汉谚语只是在结构上对句子某些词序稍作变动,来表现谚语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以及它锤词练字的功力和技巧。如汉语谚语:“宁可备而不遇,不可遇而不备”;“富人四季穿衣,穷人衣穿四季”。英语谚语:“Wise men have their mouths in their hearts, fools their hearts in their mouths.”(聪明人嘴在心里,愚蠢人心在嘴边); “Knowing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of something”(通百艺,专其一)。
2.动词省略
汉语谚语:一个船儿一个舵,一个萝卜一个坑; 农民一双手,地主一张口。
英语谚语:A good neighbor, a good morrow;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3.結构关系
(1)并列关系:(汉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佛要金装,人要衣裳。
(英谚)Easy come, easy go; Tell the truth, shame the devil(尽责任,讲真话).
(2) 主谓关系:(汉谚)歹马害群,臭橘烂筐;学海无涯,人寿有限。
(英谚)A swallow doesn’t make a spring (一燕不成夏)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 转折关系:(汉谚)嘴里说好话,脚底使绊子;口蜜腹剑,笑里藏刀。
(英谚)A 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样样通,无一精)
三、语义特征
1.尽管英汉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可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含义相同或相近的谚语,说明不同国度的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真理有着共同的认识,对生活有着共同的感受。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A lazy youth, a lousy age(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既然谚语是人类生活经验的产物,必然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现实的限制和制约,从而影响各民族对事物,行为及现象的观察和推理。因此,英汉谚语用不同的参照物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同一事物。如:Where there is smoke there is fire(无风不起浪) Clothes make the man(人靠衣裳,马靠鞍) Call a spade a spade(实事求是)
四、韵律特征
谚语都有句式整齐,节奏和谐,押韵成诵,朗朗上口的特点。而且富有音乐的美感。英汉谚语常用的押韵手法有头韵,尾韵,重复,对偶。
1.押头韵:双头韵和多头韵
如:(汉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损者益,自益者殃。
(英谚)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Death pays no debts(一了百了)
2.押尾韵:元音的母韵
如:(汉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酒多人颠,书多人贤。
(英谚)Seeing is believing; Friends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 greet(山与山不相会,人与人总相逢)
3.词语重用:
如:(汉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年景歉一歉,富家赚一赚。
(英谚)Soon ripe, soon rotten(熟得快烂得快)Diamond cuts diamond(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4.对偶:
(汉谚)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天寒不冻织女手,饥荒不饿牛郎星。
(英谚)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Great beast, small roast (牛皮越吹效越微)
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客观世界所形成的类似或相同的认识及看法 作为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语言形式,不仅具有结构形式的相似性,语义内容的普遍性 而且语体,音韵方面具有异乎寻常的近似性。因此,加深对对英汉谚语的了解和研究,能够使不同民族学到“共同拥有的文化知识”,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
参考文献
1.王勤,言语歇后语概论 [M],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 35-55
2.武占坤、马国凡, 谚语 [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72、88
3.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 [M] 商务印书馆, 1979 68
关键词: 英汉谚语 特征 相似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谚语以其简洁的句式,深刻的哲理,深受人们的喜爱。各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结生产生活经验、表达文化传统、展示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逐渐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通俗语言,这种民间文学形式便是谚语。谚语是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谚语作为一种民间文学形式, 亦有它们共同的表象特征
一、语体特征
1.民族性
谚语是在历史沿革中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印记。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人物风貌、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文化素养,特定历史发展阶段有着密切关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如:“要学武松打虎,不学东郭怜羊”;“小卒过河,意在吃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都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历史,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谚语。相反,英语谚语中“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年逾花甲不堪教);“You can’t have you cake and eat it”(两者不可得兼)在汉语中也找不到相对应的谚语。这表明各民族谚语都有民族性。
2.口语性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特有文学形式,因此,是典型的口语体。具有口语性。如“画人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上下雨地上阴,人留后代草留根”。“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这类节奏明快,简洁的英汉谚语都具有明显的口语特征,
3.知识性
英汉谚语为我们更多了解习语来源,掌握历史典故,解读英汉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内涵
二、结构特征
1.词序变动
英汉谚语只是在结构上对句子某些词序稍作变动,来表现谚语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以及它锤词练字的功力和技巧。如汉语谚语:“宁可备而不遇,不可遇而不备”;“富人四季穿衣,穷人衣穿四季”。英语谚语:“Wise men have their mouths in their hearts, fools their hearts in their mouths.”(聪明人嘴在心里,愚蠢人心在嘴边); “Knowing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of something”(通百艺,专其一)。
2.动词省略
汉语谚语:一个船儿一个舵,一个萝卜一个坑; 农民一双手,地主一张口。
英语谚语:A good neighbor, a good morrow;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3.結构关系
(1)并列关系:(汉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佛要金装,人要衣裳。
(英谚)Easy come, easy go; Tell the truth, shame the devil(尽责任,讲真话).
(2) 主谓关系:(汉谚)歹马害群,臭橘烂筐;学海无涯,人寿有限。
(英谚)A swallow doesn’t make a spring (一燕不成夏)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 转折关系:(汉谚)嘴里说好话,脚底使绊子;口蜜腹剑,笑里藏刀。
(英谚)A 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样样通,无一精)
三、语义特征
1.尽管英汉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可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含义相同或相近的谚语,说明不同国度的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真理有着共同的认识,对生活有着共同的感受。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A lazy youth, a lousy age(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既然谚语是人类生活经验的产物,必然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现实的限制和制约,从而影响各民族对事物,行为及现象的观察和推理。因此,英汉谚语用不同的参照物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同一事物。如:Where there is smoke there is fire(无风不起浪) Clothes make the man(人靠衣裳,马靠鞍) Call a spade a spade(实事求是)
四、韵律特征
谚语都有句式整齐,节奏和谐,押韵成诵,朗朗上口的特点。而且富有音乐的美感。英汉谚语常用的押韵手法有头韵,尾韵,重复,对偶。
1.押头韵:双头韵和多头韵
如:(汉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损者益,自益者殃。
(英谚)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Death pays no debts(一了百了)
2.押尾韵:元音的母韵
如:(汉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酒多人颠,书多人贤。
(英谚)Seeing is believing; Friends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 greet(山与山不相会,人与人总相逢)
3.词语重用:
如:(汉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年景歉一歉,富家赚一赚。
(英谚)Soon ripe, soon rotten(熟得快烂得快)Diamond cuts diamond(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4.对偶:
(汉谚)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天寒不冻织女手,饥荒不饿牛郎星。
(英谚)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Great beast, small roast (牛皮越吹效越微)
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客观世界所形成的类似或相同的认识及看法 作为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语言形式,不仅具有结构形式的相似性,语义内容的普遍性 而且语体,音韵方面具有异乎寻常的近似性。因此,加深对对英汉谚语的了解和研究,能够使不同民族学到“共同拥有的文化知识”,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
参考文献
1.王勤,言语歇后语概论 [M],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 35-55
2.武占坤、马国凡, 谚语 [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72、88
3.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 [M] 商务印书馆, 1979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