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辅导员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80后”辅导员已经成为辅导员队伍的主力军,他们相对于老一辈辅导员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80后”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起教育者的职责。
关键词:“80后”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103-03
随着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然而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支特殊队伍,其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辅导员队伍出现了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80后”的一代人已经开始成为辅导员队伍的主体,如何利用好“80后”辅导员的群体优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辅导员的特殊工作模式和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在高校教育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引导作用
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政治辅导员,首要的职责应该是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要为学生的人生导航,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辅导员的这种教育引导作用,应该渗透于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由于辅导员的工作,事无巨细、纷繁复杂,从贫困生管理到特殊学生心理督导,从学生的日常出勤到宿舍文化建设,从班级建设到校园文化活动,都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这种特殊的工作模式,决定了辅导员的教育引导功能的发挥,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理论灌输不同,更多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发挥作用。辅导员需要在各项具体的日常工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2.管理监督作用
辅导员日常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学校各部门涉及学生的事务均要通过辅导员来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产生一种错误倾向,即以事为主的管理模式,表现为通过各种规范制度约束学生,从而偏离了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这样不仅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时反而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应该寓教育于管理,变“以事为主”为“以人为本”,从“重约束”转为“重疏导”。管理工作不能就事论事,而要通过事件透视深层次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从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育的目的。
3.桥梁纽带作用
辅导员作为连接大学生与学校各部门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桥梁,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各级部门的要求要通过辅导员作用于大学生,学生们的诸多诉求和各种情况要通过辅导员反馈给相关部门,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桥梁纽带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上情下达,下请上传”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传话筒”,而是将教育渗透其中,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问题、冷静分析问题、高效解决问题。
二、“80后”辅导员的特点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然而辅导员队伍本身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如年轻化、流动性大等。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辅导员队伍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许多“80后”年轻人走上了辅导员的工作岗位,面对与自己年纪相差无几的大学生,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作为一支年轻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80后”辅导员具有自身特有的优势。
1.学历优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对于教育的关注程度日渐提高,因而“80后”一代学习和成长的环境相较于之前有很大的进步,普遍接受了较好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特别是“80后”辅导员群体,与老一辈辅导员不同,他们往往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具有较高的学历。随着时代的发展,辅导员的学历层次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据统计,目前本科院校的在职辅导员一般要求达到硕士研究生学历,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不仅如此,这些年轻的辅导员在上学期间往往具有相关学生工作经验、各方面表现优秀,因此具有较高的素质。学历上的优势带来的是知识水平上的优势,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80后”辅导员更能挖掘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推进教育工作的开展。
2.年龄优势
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纷繁复杂,“学生之事无小事”,因而辅导员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相对来讲,“80后”辅导员年龄层次较低,精力旺盛,往往可以承受更大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不仅如此,由于与学生年龄相差无几,经历相仿、观念趋同、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相似,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80后”辅导员更具有亲和力,他们往往更能理解学生的想法,也更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有些学生会将一些不愿意向长辈表达的想法或者不希望同学朋友知道的事情,向具有辅导员身份,却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兄长、朋友角色的“80后”辅导员讲起。所谓亲其师、信其道,“80后”辅导员天然的亲和力使得他们更能够与学生沟通和对话,因而也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教育。
3.能力优势
所谓的能力优势,不仅仅是相对于“80后”辅导员的高素质、高学历而言,更是指他们更加具有激情和热情,更富有创新意识。而这些特点,正是做好辅导员工作所需要的。作为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得他们不仅仅在日常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而且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能发挥上一代辅导员所无法比拟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探索更有效的工作方式,提出大胆的想法,尤其善于运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和学生沟通,利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教育。 虽然具有上述优势和特点,“80后”辅导员依然存在自身明显的缺点和不足。首先,热情有余,经验不足。“80后”辅导员往往更加具有激情和热情,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强,但是由于阅历尚浅,因此往往表现为经验不足,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实践经验的缺乏,往往使得教育缺乏有力的支撑,从而降低教育的效果。其次,亲和力有余,权威感不足。由于年龄的优势,使得“80后”辅导员更加具有亲和力,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就表现为权威感的相对不足。对于大学生而言,“80后”辅导员与自己年龄相仿,从心理而言,更容易作为朋辈来接受,这种特点使得“80后”辅导员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作为教育者的权威性。
三、“80后”辅导员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1.教育观念特殊
与老一辈辅导员“以事为本,就事论事,不出大事”的教育管理理念不同,“80后”辅导员更加尊重个体差异,追求个性张扬,变“以事为本”为“以人为本”。这是因为,现在“80后”辅导员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多数为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优越的生活环境、物质和精神方面相对充足,使得这一代年轻人自信独立,崇尚个性自由,但也更加功利,过于以自我为中心。面对教育对象的这些特点,如果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显然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80后”辅导员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教育角色特殊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80后”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主导作用,与学生之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本质关系没有发生改变。然而,他们之间年龄相近、经历相仿,有着较为趋同的价值观念、相似的生活与成长背景、共同的兴趣爱好,较容易产生共鸣,因而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理解对方的表达方式和思想。对于“80后”辅导员而言,他们更容易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学生以兄弟姐妹相称,成为朋友,在一定程度上亦师亦友。这种亦师亦友的角色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80后”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可以轻松自如,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使得教育活动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育方式特殊
与老一辈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所采用的理论说教、约束管理等方式有所不同,“80后”辅导员更多地采取朋辈辅导的形式。朋辈辅导,最早是借鉴心理学的方法,原本是指,充分发挥学生的教育主动性,利用学生之间具有相似的价值观、经验、兴趣爱好等优势,使得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开导、安慰和支持的教育形式。近年来,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朋辈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能发挥较好的效果。“80后”辅导员的年龄优势使得他们更容易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借鉴朋辈辅导的形式,与学生之间变师为友,使双方保持着平等的地位,从而可以更好地互相理解和尊重,那么辅导员开展的政治教育工作就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得到学生配合和支持,更好地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4.教育手段特殊
与老一代辅导员采取的传统教育手段不同,在学生眼中,“80后”辅导员懂流行词汇,甚至可以用时下学生中流行的火星文、咆哮体与其对话,乐于使用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学生与辅导员沟通无障碍;“80后”辅导员能够理解学生们的想法,学生与辅导员谈话没有负担,心情放松。
四、“80后”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树立角色意识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有了明确的工作定位以后,才能理清工作思路,更好地开展工作。“80后”辅导员必须把握好角色定位,正确处理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既要保持对学生的亲和力,使得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心理话讲出来,并且亲其师信其道地接受教育;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权威感,不能将自己完全等同于学生的朋友,要意识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时刻铭记自己作为教育者所担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
2.创新教育手段
正如前文所述,“80后”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就在于,紧跟时代潮流,能够把握学生脉搏,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教育。不仅如此,“80后”辅导员思维敏捷、富有创新意识,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可以不拘泥于传统模式,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例如,通过素质拓展、设计团体性活动等深化学生的集体观念;通过国情教育、感恩教育、主题讲座、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和凝聚力;通过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社团活动、课外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了解社会,形成长效实践育人机制,在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活动中,通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3.加大情感投入
对于经验阅历相对尚浅的“80后”辅导员而言,建立类似于老辅导员的绝对权威,难度相对较大。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使教育对象更易于接受教育,更为适合的方式是进行情感教育。一方面,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乐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与学生心灵相通;另一方面,要学会自我剖析,“80后”辅导员与大学生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将自己在大学时代的相似经历讲给学生听,和学生一起分享成败得失,这样可以使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并且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提升自身素质
目前“80后”辅导员在自身素质上普遍有两大缺陷:其一,思想政治专业素养欠缺。其二,实际工作经验缺乏。然而这两方面的素养,正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大多数“80后”辅导员并非思想政治教育“科班”出身,“打铁先须自身硬”,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自己必须有扎实的力量功底,所以“80后”辅导员要系统地学习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党的重要文件和政策等,只有自己充实了,才能做到“授人以渔”,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除此以外,针对 “80后”辅导员经验不足的情况,要积极向老一辈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学习,在日常的工作中,多问多沟通,交流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张 劲,蔡新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分析——高校辅导员素养结构及模型[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25-29.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关键词:“80后”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103-03
随着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然而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支特殊队伍,其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辅导员队伍出现了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80后”的一代人已经开始成为辅导员队伍的主体,如何利用好“80后”辅导员的群体优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辅导员的特殊工作模式和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在高校教育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引导作用
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政治辅导员,首要的职责应该是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要为学生的人生导航,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辅导员的这种教育引导作用,应该渗透于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由于辅导员的工作,事无巨细、纷繁复杂,从贫困生管理到特殊学生心理督导,从学生的日常出勤到宿舍文化建设,从班级建设到校园文化活动,都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这种特殊的工作模式,决定了辅导员的教育引导功能的发挥,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理论灌输不同,更多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发挥作用。辅导员需要在各项具体的日常工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2.管理监督作用
辅导员日常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学校各部门涉及学生的事务均要通过辅导员来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产生一种错误倾向,即以事为主的管理模式,表现为通过各种规范制度约束学生,从而偏离了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这样不仅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时反而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应该寓教育于管理,变“以事为主”为“以人为本”,从“重约束”转为“重疏导”。管理工作不能就事论事,而要通过事件透视深层次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从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育的目的。
3.桥梁纽带作用
辅导员作为连接大学生与学校各部门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桥梁,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各级部门的要求要通过辅导员作用于大学生,学生们的诸多诉求和各种情况要通过辅导员反馈给相关部门,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桥梁纽带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上情下达,下请上传”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传话筒”,而是将教育渗透其中,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问题、冷静分析问题、高效解决问题。
二、“80后”辅导员的特点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然而辅导员队伍本身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如年轻化、流动性大等。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辅导员队伍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许多“80后”年轻人走上了辅导员的工作岗位,面对与自己年纪相差无几的大学生,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作为一支年轻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80后”辅导员具有自身特有的优势。
1.学历优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对于教育的关注程度日渐提高,因而“80后”一代学习和成长的环境相较于之前有很大的进步,普遍接受了较好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特别是“80后”辅导员群体,与老一辈辅导员不同,他们往往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具有较高的学历。随着时代的发展,辅导员的学历层次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据统计,目前本科院校的在职辅导员一般要求达到硕士研究生学历,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不仅如此,这些年轻的辅导员在上学期间往往具有相关学生工作经验、各方面表现优秀,因此具有较高的素质。学历上的优势带来的是知识水平上的优势,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80后”辅导员更能挖掘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推进教育工作的开展。
2.年龄优势
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纷繁复杂,“学生之事无小事”,因而辅导员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相对来讲,“80后”辅导员年龄层次较低,精力旺盛,往往可以承受更大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不仅如此,由于与学生年龄相差无几,经历相仿、观念趋同、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相似,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80后”辅导员更具有亲和力,他们往往更能理解学生的想法,也更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有些学生会将一些不愿意向长辈表达的想法或者不希望同学朋友知道的事情,向具有辅导员身份,却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兄长、朋友角色的“80后”辅导员讲起。所谓亲其师、信其道,“80后”辅导员天然的亲和力使得他们更能够与学生沟通和对话,因而也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教育。
3.能力优势
所谓的能力优势,不仅仅是相对于“80后”辅导员的高素质、高学历而言,更是指他们更加具有激情和热情,更富有创新意识。而这些特点,正是做好辅导员工作所需要的。作为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得他们不仅仅在日常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而且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能发挥上一代辅导员所无法比拟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探索更有效的工作方式,提出大胆的想法,尤其善于运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和学生沟通,利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教育。 虽然具有上述优势和特点,“80后”辅导员依然存在自身明显的缺点和不足。首先,热情有余,经验不足。“80后”辅导员往往更加具有激情和热情,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强,但是由于阅历尚浅,因此往往表现为经验不足,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实践经验的缺乏,往往使得教育缺乏有力的支撑,从而降低教育的效果。其次,亲和力有余,权威感不足。由于年龄的优势,使得“80后”辅导员更加具有亲和力,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就表现为权威感的相对不足。对于大学生而言,“80后”辅导员与自己年龄相仿,从心理而言,更容易作为朋辈来接受,这种特点使得“80后”辅导员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作为教育者的权威性。
三、“80后”辅导员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1.教育观念特殊
与老一辈辅导员“以事为本,就事论事,不出大事”的教育管理理念不同,“80后”辅导员更加尊重个体差异,追求个性张扬,变“以事为本”为“以人为本”。这是因为,现在“80后”辅导员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多数为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优越的生活环境、物质和精神方面相对充足,使得这一代年轻人自信独立,崇尚个性自由,但也更加功利,过于以自我为中心。面对教育对象的这些特点,如果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显然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80后”辅导员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教育角色特殊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80后”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主导作用,与学生之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本质关系没有发生改变。然而,他们之间年龄相近、经历相仿,有着较为趋同的价值观念、相似的生活与成长背景、共同的兴趣爱好,较容易产生共鸣,因而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理解对方的表达方式和思想。对于“80后”辅导员而言,他们更容易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学生以兄弟姐妹相称,成为朋友,在一定程度上亦师亦友。这种亦师亦友的角色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80后”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可以轻松自如,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使得教育活动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育方式特殊
与老一辈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所采用的理论说教、约束管理等方式有所不同,“80后”辅导员更多地采取朋辈辅导的形式。朋辈辅导,最早是借鉴心理学的方法,原本是指,充分发挥学生的教育主动性,利用学生之间具有相似的价值观、经验、兴趣爱好等优势,使得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开导、安慰和支持的教育形式。近年来,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朋辈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能发挥较好的效果。“80后”辅导员的年龄优势使得他们更容易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借鉴朋辈辅导的形式,与学生之间变师为友,使双方保持着平等的地位,从而可以更好地互相理解和尊重,那么辅导员开展的政治教育工作就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得到学生配合和支持,更好地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4.教育手段特殊
与老一代辅导员采取的传统教育手段不同,在学生眼中,“80后”辅导员懂流行词汇,甚至可以用时下学生中流行的火星文、咆哮体与其对话,乐于使用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学生与辅导员沟通无障碍;“80后”辅导员能够理解学生们的想法,学生与辅导员谈话没有负担,心情放松。
四、“80后”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树立角色意识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有了明确的工作定位以后,才能理清工作思路,更好地开展工作。“80后”辅导员必须把握好角色定位,正确处理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既要保持对学生的亲和力,使得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心理话讲出来,并且亲其师信其道地接受教育;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权威感,不能将自己完全等同于学生的朋友,要意识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时刻铭记自己作为教育者所担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
2.创新教育手段
正如前文所述,“80后”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就在于,紧跟时代潮流,能够把握学生脉搏,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教育。不仅如此,“80后”辅导员思维敏捷、富有创新意识,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可以不拘泥于传统模式,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例如,通过素质拓展、设计团体性活动等深化学生的集体观念;通过国情教育、感恩教育、主题讲座、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和凝聚力;通过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社团活动、课外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了解社会,形成长效实践育人机制,在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活动中,通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3.加大情感投入
对于经验阅历相对尚浅的“80后”辅导员而言,建立类似于老辅导员的绝对权威,难度相对较大。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使教育对象更易于接受教育,更为适合的方式是进行情感教育。一方面,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乐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与学生心灵相通;另一方面,要学会自我剖析,“80后”辅导员与大学生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将自己在大学时代的相似经历讲给学生听,和学生一起分享成败得失,这样可以使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并且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提升自身素质
目前“80后”辅导员在自身素质上普遍有两大缺陷:其一,思想政治专业素养欠缺。其二,实际工作经验缺乏。然而这两方面的素养,正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大多数“80后”辅导员并非思想政治教育“科班”出身,“打铁先须自身硬”,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自己必须有扎实的力量功底,所以“80后”辅导员要系统地学习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党的重要文件和政策等,只有自己充实了,才能做到“授人以渔”,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除此以外,针对 “80后”辅导员经验不足的情况,要积极向老一辈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学习,在日常的工作中,多问多沟通,交流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张 劲,蔡新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分析——高校辅导员素养结构及模型[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25-29.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