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尚未成年却命途多舛,险些成为一些老饕的盘中餐;
它,死里逃生却重病缠身,若非人们的 恶治 早已一命呜呼;
它,已成为准妈妈,但娇儿早夭,未得一面之缘;
它,历经磨难,终于在人们的关爱下,圆了自己的妈妈梦。
这,是一个发生在福州动物园一条巨蟒身上的真实故事——
2000年的6月13日,青岛动物园两栖馆饲养员任小伟突然接到一纸紧急调令,命其速到千里之外的福州动物园报到。原来,福州当地的动物保护部门不久前从蛇贩子手中收缴了一批蟒蛇,这批蟒蛇经长途贩运再加上运输环境非常恶劣,在被解救之后没几天的工夫就一条一条地接连死去,最后仅剩下的一条也已是奄奄一息。任小伟的任务就是到福州动物园去挽救这条蟒蛇的生命。
“恶治”治出惰习
当任小伟马不停蹄赶到福州动物园见到这条被取名为沙妮的惟一幸存蟒蛇时,虽然心里已有准备,但还是不免大吃一惊:
沙妮是一条尚未成年的雌性亚洲蚺蟒。自然界中,这种蟒蛇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的森林中,以捕捉野生动物为食。它牙齿锐利,捕食敏捷、精准,绞杀有力。而眼前的沙妮已是瘦骨嶙峋、奄奄一息,连进食都已十分困难,趴在那里几乎一动不动(图1)。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马上为其补充营养。于是,任小伟为它准备了一份用鲜肥鸡肉和维生素搭配而成的大餐,这可是吃糙食吃惯了的在野外生存的野生巨蟒想也不敢想的佳肴。然而沙妮并不领情,对于人们一番忙碌为它准备的大餐似乎毫无兴趣,连看都懒得看一眼。为了让饱受磨难的沙妮摆脱死神的纠缠,人们决定冒险对其采取人工填食。由于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使沙妮对人充满了恐惧感和不信任感,人们善意的行为遭到了沙妮激烈的抵制:它不断地扭动身躯,缠人,甚至想咬人……但最终寡不敌众的沙妮在几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还是极不情愿地吞下了这顿救命的营养大餐(图2)。接受了一段时间“身不由己、被逼无奈”的精心喂护,沙妮不仅大病痊愈,而且逐渐喜欢上了这些美味可口的食物、习惯了这种“饭来张口”的进食方式。它体态渐腴,体重更是从入园时的15公斤增长到了30公斤左右。
“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尽人皆知。蟒蛇在野外捕食时,一般会先静静地潜伏或“蹑手蹑脚”地接近猎物,待到进入攻击距离,就会以极快的速度突然袭击,紧紧地咬住猎物,继而盘曲身体将其死死缠绕住,且越勒越紧,直至攻击对象完全丧失反抗能力,然后才不慌不忙地将猎物吞下。在整个捕食过程中,它全身的骨骼和肌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此时的沙妮由于长时间地养尊处优,在惰习渐成的同时它的捕食能力却明显地退化了。饭来张口,否则宁可挨饿也“我自岿然不动”。
缺乏必要的活动和锻炼,长此下去,后果堪虞。于是,人们决定对沙妮改喂活食,想吃饱就得自食其力。这个办法终见成效,几个月下来,沙妮不但没有饿瘦,与以前相比反而更加健壮、更加有力了,沙妮在残酷的饥饿训练中逐步找回了差点丧失的捕食能力(图3)。
时间一天天过去,沙妮已经长成40公斤左右的成年巨蟒了。
“拉郎配”
按照蟒蛇的自然生长规律,如今的沙妮已算是“有女初长成”,是“一位漂亮标致的大姑娘”了。由于这种蟒蛇的发情交配期是在每年的4~6月,为了不耽误沙妮的终身大事、为了不让沙妮再独守空房,福州动物园决定给沙妮“拉郎配”,从其他的动物园引进了一条成年雄性巨蟒,让它们结亲。为此,任小伟和他的同事们几经寻找,终于为沙妮挑选了一名个头相近、年纪相仿的“新郎”。“合房”后,虽然初时它们之间有点“害羞”、陌生(图4),始终保持着距离,但很快就形影不离了。
2004年5月的一天,任小伟突然发现两条巨蟒的尾部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似乎是在交配。此后,沙妮的身形便一天天地粗壮了起来。到了夏天,沙妮顺利地产下20余枚卵。自此,沙妮的脾性大变,与大多数动物“护犊子”的母爱一样,沙妮无时不刻都将卵紧紧地盘绕在一起(图5),而且警惕性很高,就连平时已经十分熟悉了的饲养人员想过去查看一下,它都会毫不客气地发出不友好的警告。
丧子之痛
正常情况下蟒蛇卵的孵化需50天左右,但到时候了沙妮的这些卵却一点动静都没有,任小伟只好冒险去看个究竟。原来,这些卵的上端已经干裂,而下面却发生了霉变,还流出了水,就连蟒身下面的地面也开始发霉,变了颜色。这次孵化失败了,人们固然心痛不已,可沙妮依然每天盘曲在自己的卵上,坚持着毫无意义的孵化工作,也许它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经夭折,不可能会有破壳而出的那一天了;也许它希望能用自己的坚持创造一个永远不可能出现的奇迹……
孵化期内几十天的不吃不喝,加上丧子之痛的双重打击,沙妮病倒了:它整天忧郁地蜷缩在笼舍的角落, 无精打采不进食,继而出现了呼吸困难、口鼻淌黏液等症状, 晚上有时候不停地扭转身子打滚,嘴巴张得很大,作呕吐状……经诊断,沙妮患上了肺炎。肺炎是蛇类一种常见的疾病。蛇类在野外生存状态下,它们的体内会有一定数量的寄生虫,多寄生在皮下和消化道中,但当这些不安分的讨厌家伙一旦进入宿主肺部并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就可能引发肺炎。肺炎对于蛇类而言,是一种极具传染性,极危险的疾病, 在蟒蛇的致死原因中,肺炎的比率是最高的,成功治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专家的指导下,任小伟和他的同事们全力投入到抢救沙妮的行动中:
打针,这可是一门技术活儿。因为蟒蛇不同于人,虽然它肌肉发达,但肌肉层很薄,一针打进去,如果在注射过程中它的身体稍有一点扭动,就可能穿透肌肉扎进脏器,那样只会加重它的病情,如同火上浇油、雪上加霜,搞不好将会导致它一命呜呼。
注射红霉素,由于药不对症及用药量不好把握,沙妮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换药,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人在注射青霉素前还要进行皮试,可对于蛇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一针抗生素打下去可能就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 一是这种抗生素对它产生作用,把它的生命挽救了;另就是有可能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其后果不堪设想。
……
也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也许是沙妮福大命大造化大,也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在人们的精心救治和细心照料下,沙妮终于摆脱了病魔的困扰,逐渐恢复了健康。
双喜临门
时光荏苒,一年之后沙妮再次有喜了,接下来它一次顺利地产下30余枚卵,数量多于通常情况下的20~30枚。于是, 蟒蛇宝宝的孵化问题便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当务之急,谁都不想看到一年前的那幕悲剧再次发生。为此, 福州动物园特向全国各地动物园的两栖动物研究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在反馈回来的信息中, 意见分歧很大:一部分专家认为,由于目前手中资料不足,尚无可全面借鉴的成功经验,因此仍坚持自然孵化;另一部分专家鉴于上次自然孵化的失败教训, 认为虽然人工孵化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曾有过少量孵化成功的先例,总不至于像前次一样全军覆没。针对以上两种意见,任小伟和他的同事们则明显倾向于后者,因为他们是最了解第一手情况的,他们亲眼看到了蟒蛇的交配,能够确定这些卵已经受精了;更重要的是,上次的失败给这些与沙妮朝夕相处的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对于他们来说,对孵化成功的渴望比谁都要强烈……
2005年7月26日,采用人工孵化的方案被最终确定,任小伟和他的同事们随之全力投入到了这场攻坚战中: 要确保蟒蛇宝宝孵化成功,关键是要把握好湿度与温度。 人们特地模拟蟒蛇孵化的环境制作了一个孵化器,并在其中配备了温度计和湿度计,以便随时监控温度与湿度的变化(图6)。此后的数十天中, 人们轮流守候在孵化箱旁,可谓夜以继日。可是, 截止10月5日已经孵化两个多月了,这些卵还是没有什么动静,人们有些迷茫、有些沉不住气了。大家开始努力回想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什么失误……
恰在这时,一个令人振奋的现象出现了: 10月6日早晨,有两条蟒宝宝破壳而出了;10月8日当人们再次查看时,是惊人的一大堆缠绕在一起的蟒团,共33条, 也就是说全部孵化成功。沙妮这次终于成功地做了母亲(图7)。由于沙妮的身躯过于庞大,为了避免无意中对宝宝们造成伤害,人们只好将母子隔离起来。但这是暂时的,待宝宝们长大一些后,就可母子团聚了。
如今,福州动物园决定: 待小蟒长大了之后,只要条件成熟,就将它们放归自然。届时,愿它们一路走好,一生走好。
图注:
⑴获救时奄奄一息的沙妮,身体极度虚弱
⑵不吃也得吃
⑶自食其力,吃得格外香
⑷初次见面,双方都很腼腆
⑸沙妮对尚未出壳的小宝宝关爱备至
⑹人工孵化,最重要的就是温度和湿度
⑺小宝宝相继破壳而出,沙妮终圆妈妈梦
它,死里逃生却重病缠身,若非人们的 恶治 早已一命呜呼;
它,已成为准妈妈,但娇儿早夭,未得一面之缘;
它,历经磨难,终于在人们的关爱下,圆了自己的妈妈梦。
这,是一个发生在福州动物园一条巨蟒身上的真实故事——
2000年的6月13日,青岛动物园两栖馆饲养员任小伟突然接到一纸紧急调令,命其速到千里之外的福州动物园报到。原来,福州当地的动物保护部门不久前从蛇贩子手中收缴了一批蟒蛇,这批蟒蛇经长途贩运再加上运输环境非常恶劣,在被解救之后没几天的工夫就一条一条地接连死去,最后仅剩下的一条也已是奄奄一息。任小伟的任务就是到福州动物园去挽救这条蟒蛇的生命。
“恶治”治出惰习
当任小伟马不停蹄赶到福州动物园见到这条被取名为沙妮的惟一幸存蟒蛇时,虽然心里已有准备,但还是不免大吃一惊:
沙妮是一条尚未成年的雌性亚洲蚺蟒。自然界中,这种蟒蛇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的森林中,以捕捉野生动物为食。它牙齿锐利,捕食敏捷、精准,绞杀有力。而眼前的沙妮已是瘦骨嶙峋、奄奄一息,连进食都已十分困难,趴在那里几乎一动不动(图1)。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马上为其补充营养。于是,任小伟为它准备了一份用鲜肥鸡肉和维生素搭配而成的大餐,这可是吃糙食吃惯了的在野外生存的野生巨蟒想也不敢想的佳肴。然而沙妮并不领情,对于人们一番忙碌为它准备的大餐似乎毫无兴趣,连看都懒得看一眼。为了让饱受磨难的沙妮摆脱死神的纠缠,人们决定冒险对其采取人工填食。由于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使沙妮对人充满了恐惧感和不信任感,人们善意的行为遭到了沙妮激烈的抵制:它不断地扭动身躯,缠人,甚至想咬人……但最终寡不敌众的沙妮在几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还是极不情愿地吞下了这顿救命的营养大餐(图2)。接受了一段时间“身不由己、被逼无奈”的精心喂护,沙妮不仅大病痊愈,而且逐渐喜欢上了这些美味可口的食物、习惯了这种“饭来张口”的进食方式。它体态渐腴,体重更是从入园时的15公斤增长到了30公斤左右。
“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尽人皆知。蟒蛇在野外捕食时,一般会先静静地潜伏或“蹑手蹑脚”地接近猎物,待到进入攻击距离,就会以极快的速度突然袭击,紧紧地咬住猎物,继而盘曲身体将其死死缠绕住,且越勒越紧,直至攻击对象完全丧失反抗能力,然后才不慌不忙地将猎物吞下。在整个捕食过程中,它全身的骨骼和肌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此时的沙妮由于长时间地养尊处优,在惰习渐成的同时它的捕食能力却明显地退化了。饭来张口,否则宁可挨饿也“我自岿然不动”。
缺乏必要的活动和锻炼,长此下去,后果堪虞。于是,人们决定对沙妮改喂活食,想吃饱就得自食其力。这个办法终见成效,几个月下来,沙妮不但没有饿瘦,与以前相比反而更加健壮、更加有力了,沙妮在残酷的饥饿训练中逐步找回了差点丧失的捕食能力(图3)。
时间一天天过去,沙妮已经长成40公斤左右的成年巨蟒了。
“拉郎配”
按照蟒蛇的自然生长规律,如今的沙妮已算是“有女初长成”,是“一位漂亮标致的大姑娘”了。由于这种蟒蛇的发情交配期是在每年的4~6月,为了不耽误沙妮的终身大事、为了不让沙妮再独守空房,福州动物园决定给沙妮“拉郎配”,从其他的动物园引进了一条成年雄性巨蟒,让它们结亲。为此,任小伟和他的同事们几经寻找,终于为沙妮挑选了一名个头相近、年纪相仿的“新郎”。“合房”后,虽然初时它们之间有点“害羞”、陌生(图4),始终保持着距离,但很快就形影不离了。
2004年5月的一天,任小伟突然发现两条巨蟒的尾部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似乎是在交配。此后,沙妮的身形便一天天地粗壮了起来。到了夏天,沙妮顺利地产下20余枚卵。自此,沙妮的脾性大变,与大多数动物“护犊子”的母爱一样,沙妮无时不刻都将卵紧紧地盘绕在一起(图5),而且警惕性很高,就连平时已经十分熟悉了的饲养人员想过去查看一下,它都会毫不客气地发出不友好的警告。
丧子之痛
正常情况下蟒蛇卵的孵化需50天左右,但到时候了沙妮的这些卵却一点动静都没有,任小伟只好冒险去看个究竟。原来,这些卵的上端已经干裂,而下面却发生了霉变,还流出了水,就连蟒身下面的地面也开始发霉,变了颜色。这次孵化失败了,人们固然心痛不已,可沙妮依然每天盘曲在自己的卵上,坚持着毫无意义的孵化工作,也许它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经夭折,不可能会有破壳而出的那一天了;也许它希望能用自己的坚持创造一个永远不可能出现的奇迹……
孵化期内几十天的不吃不喝,加上丧子之痛的双重打击,沙妮病倒了:它整天忧郁地蜷缩在笼舍的角落, 无精打采不进食,继而出现了呼吸困难、口鼻淌黏液等症状, 晚上有时候不停地扭转身子打滚,嘴巴张得很大,作呕吐状……经诊断,沙妮患上了肺炎。肺炎是蛇类一种常见的疾病。蛇类在野外生存状态下,它们的体内会有一定数量的寄生虫,多寄生在皮下和消化道中,但当这些不安分的讨厌家伙一旦进入宿主肺部并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就可能引发肺炎。肺炎对于蛇类而言,是一种极具传染性,极危险的疾病, 在蟒蛇的致死原因中,肺炎的比率是最高的,成功治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专家的指导下,任小伟和他的同事们全力投入到抢救沙妮的行动中:
打针,这可是一门技术活儿。因为蟒蛇不同于人,虽然它肌肉发达,但肌肉层很薄,一针打进去,如果在注射过程中它的身体稍有一点扭动,就可能穿透肌肉扎进脏器,那样只会加重它的病情,如同火上浇油、雪上加霜,搞不好将会导致它一命呜呼。
注射红霉素,由于药不对症及用药量不好把握,沙妮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换药,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人在注射青霉素前还要进行皮试,可对于蛇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一针抗生素打下去可能就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 一是这种抗生素对它产生作用,把它的生命挽救了;另就是有可能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其后果不堪设想。
……
也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也许是沙妮福大命大造化大,也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在人们的精心救治和细心照料下,沙妮终于摆脱了病魔的困扰,逐渐恢复了健康。
双喜临门
时光荏苒,一年之后沙妮再次有喜了,接下来它一次顺利地产下30余枚卵,数量多于通常情况下的20~30枚。于是, 蟒蛇宝宝的孵化问题便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当务之急,谁都不想看到一年前的那幕悲剧再次发生。为此, 福州动物园特向全国各地动物园的两栖动物研究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在反馈回来的信息中, 意见分歧很大:一部分专家认为,由于目前手中资料不足,尚无可全面借鉴的成功经验,因此仍坚持自然孵化;另一部分专家鉴于上次自然孵化的失败教训, 认为虽然人工孵化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曾有过少量孵化成功的先例,总不至于像前次一样全军覆没。针对以上两种意见,任小伟和他的同事们则明显倾向于后者,因为他们是最了解第一手情况的,他们亲眼看到了蟒蛇的交配,能够确定这些卵已经受精了;更重要的是,上次的失败给这些与沙妮朝夕相处的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对于他们来说,对孵化成功的渴望比谁都要强烈……
2005年7月26日,采用人工孵化的方案被最终确定,任小伟和他的同事们随之全力投入到了这场攻坚战中: 要确保蟒蛇宝宝孵化成功,关键是要把握好湿度与温度。 人们特地模拟蟒蛇孵化的环境制作了一个孵化器,并在其中配备了温度计和湿度计,以便随时监控温度与湿度的变化(图6)。此后的数十天中, 人们轮流守候在孵化箱旁,可谓夜以继日。可是, 截止10月5日已经孵化两个多月了,这些卵还是没有什么动静,人们有些迷茫、有些沉不住气了。大家开始努力回想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什么失误……
恰在这时,一个令人振奋的现象出现了: 10月6日早晨,有两条蟒宝宝破壳而出了;10月8日当人们再次查看时,是惊人的一大堆缠绕在一起的蟒团,共33条, 也就是说全部孵化成功。沙妮这次终于成功地做了母亲(图7)。由于沙妮的身躯过于庞大,为了避免无意中对宝宝们造成伤害,人们只好将母子隔离起来。但这是暂时的,待宝宝们长大一些后,就可母子团聚了。
如今,福州动物园决定: 待小蟒长大了之后,只要条件成熟,就将它们放归自然。届时,愿它们一路走好,一生走好。
图注:
⑴获救时奄奄一息的沙妮,身体极度虚弱
⑵不吃也得吃
⑶自食其力,吃得格外香
⑷初次见面,双方都很腼腆
⑸沙妮对尚未出壳的小宝宝关爱备至
⑹人工孵化,最重要的就是温度和湿度
⑺小宝宝相继破壳而出,沙妮终圆妈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