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长跑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e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其高标准和权威性在我国科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该奖项自1956年设立以来,能问鼎的人屈指可数。
  尤其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6年间,仅有一名老科学家历经20年因主持完成“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这两个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课题而获此殊荣(图1)。
  


  


  (1)图组: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颁奖典礼和蒋锡夔的一等奖获奖证书
  
  在老人位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办公室中,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摄制组对其进行了专访:
  
  主持人:蒋老,您好。在您获奖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曾连续4年空缺,而在您之后又是连续两年无人问津。为什么获这一奖项的人会这么少,连着几年都找不到一个?
  蒋锡夔:由于基础科学研究探讨的是自然科学领域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所以其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都必须独到创新,而且研究结果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但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科学家必须默默无闻地探索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研究方法不当,几十年的努力还有可能付之东流……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科学家,其研究成果必须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蒋锡夔领导的课题组正是因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验证了6个创新概念,建立了当前国际上最完整、最可靠的反映取代基自旋离域能力的参数,解决了自由基化学界长期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而获此殊荣的。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世界一流的成果,其背后是蒋锡夔20年来在实验设备简陋、经费极其紧张的条件下,带领前后共有54人参与的课题组默默工作的艰辛;更是蒋锡夔数十年科学人生路的一个阶段总结、一座高耸的里程碑。因此,在课题组的成果获奖之后,许多媒体都用“寂寞长跑”来形容他们走过的这20年的科研道路。
  
  诗书启心智
  
  主持人:是不是正是因为这样,在基础研究里头能够做出一些成就,才显得更加的重要、更加的不容易?
  蒋锡夔: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把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做好,重要不重要、人们如何评价对于我来说无所谓。
  蒋锡夔的祖上是南京城的巨富,到了他父亲蒋国榜这一代,虽然继承了大量的家业,但却毕生寄情山水,酷爱诗文,结交的也都是社会上的文人雅士。母亲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知书达礼,温文尔雅。1926年蒋锡夔出生在上海,自小,双亲宽厚仁慈的品德对蒋锡夔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概括地说就是注重“德”的教育,追求真善美(图2)。蒋锡夔从小爱好广泛,不仅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而且爱听音乐、喜爱文学。他从16岁起开始写日记,如今再回首,在那一本本已经发黄的日记的字里行间,清晰地记录着蒋锡夔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成熟科学家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历程(图3)。在征得蒋老的同意后,我们选取了其中的几段:
  


  (2)蒋锡夔父母的合影。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塑造了蒋锡夔正直、善良的品格
  


  (3)蒋锡夔保存的一本本日记,其间记录了自己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成熟科学家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历程
  
  1943年8月20日
  吾将往大学报名,余已定读化学,余之一部分为振兴中国工业农业,读化学当未出轨也。
  这时的蒋锡夔17岁。不久,蒋锡夔顺利地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
  1944年4月21日
  现在我比较能看清、适应我的周围,我将渐渐、整个地把自己表现在我的中心思想里:爱和真理。
  18岁的蒋锡夔这时日渐成熟,已明确和完善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1946年2月4日
  等待已久的力量、自信已经产生了,用到哪儿去呢?……我的力量只允许我走一条路(我指我的终身事业),我将走向科学研究之路,它已抓住了我。
  这时的蒋锡夔刚满20岁。
  第二年,蒋锡夔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毕业,并获得特等荣誉学士学位(图4)。1948年,带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父母的嘱托,蒋锡夔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4)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时,风华正茂的蒋锡夔
  
  决绝归去来
  
  主持人:听说在大学与留学期间,您的生活与众多年轻人的一样,不乏“爱情鸟”的光顾,但又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如“甜蜜的”、“幸福的”、“浪漫的”、“难忘的”等等美好词汇形容的爱,有所不同,您先后两次断然拒绝了“爱的诱惑”。这是怎么回事,能讲讲吗?
  蒋锡夔:我年轻时候是很害羞、很内向的。上大一的时候,有人给我介绍一个女朋友,但很快就断了。
  主持人:您觉得是这个女朋友不够理想呢,还是说……
  蒋锡夔:那个时候我已开始思考人生了,人生到底是为什么?当时我觉得自己太年轻了,连看书的时间都不够,还要参加学生运动,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谈爱情,谈恋爱跟我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矛盾了。因此我就跟她断了,虽然我还是相当喜欢那个姑娘的。
  主持人:听说在您从美国回国前,还有人要给您介绍美国女朋友?
  蒋锡夔:那是在我在美国的学业已经完成并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我决定回国,却遭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阻挠(图5)。移民局特地委派两名能说会道的官员来游说:“你是不是想有一个漂亮的姑娘给你做妻子,我们给你物色一个。什么证件什么东西我们给办好,你只要同意留在这儿,留在美国。”
  


  (5)学有所成一心要报效祖国的蒋锡夔,回国前在美国的留影
  
  主持人:后来您怎么回答这两个移民局官员的呢?
  蒋锡夔:我说我对美国并没有什么意见,我做人最讲究的就是信用,许下的诺言我必须要执行,这是我的道德根本。我来美国之前就立下两个志愿:第一我只为中国人服务;第二我要回去照顾我父亲母亲。所以,不管你们什么好意我也不能留,何况我并不是找不到女朋友……
  如果将第一次比作“不合时宜”,那么这次则完全是人为的“阴谋与爱情”了。直到1955年,蒋锡夔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
  
  初功即隐砺人生
  
  这是蒋锡夔回国后过第一个“五一”劳动节时写下的日记:
  我们感到无限的快乐,感到勇敢的自信:因为,我们将积极、继续不断地向我们坚强的、果敢的、智慧的、真理的劳动人民的精神、感情、思想学习,我们将一块儿向科学大进军!
  此时30岁的蒋锡夔刚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工作。
  20世纪的50年代末,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许多军用物资被列为禁运品,而在这批禁运物质的名单中,氟橡胶列在第一位。那时氟橡胶是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建设中许多行业急需的新材料,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于是,这个任务落在了蒋锡夔身上。仅仅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蒋锡夔合成出我国第一块氟橡胶——氟橡胶1号。随后,蒋锡夔被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正当他准备在这里开展自己感兴趣的基础研究时,接二连三的政治风暴席卷了神州大地,蒋锡夔以其“不良”的出身、“复杂”的成长背景理所当然地成为受冲击的对象。
  蒋锡夔:那是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清理阶级队伍的运动中,我因坚决不承认自己是特务而遭到批斗。当时,工宣队甚至威胁要将我怀孕临产的妻子叫来,陪我一起接受批斗。
  主持人:您又是跟他们怎么说的呢?
  蒋锡夔:我说,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必要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生命拿出来。忠字是不能随便用的,一个人提到有忠心的话,就是说除非他是为这个信念而死,那才谈得上是忠字,不然的话算什么?
  ……
  主持人:后来呢?
  蒋锡夔:后来不又是批林批孔吗?那时我是唯一一个不给出路的人。他们找我谈话,谈了大概有两三个钟头,就是要我承认错误就行了,就说承认我做这个基础研究是不对的。但这项工作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我说我做的就是对的。而且,我那个小组里边没有一个人说我是错的,没有一个人讲我的缺点。
  主持人:您是说第一,您最骄傲的是您坚持说自己做基础研究是对的;第二,您的小组里头这些人也都认为是对的。
  蒋锡夔:对,没有人说我的坏话。
  主持人:事实上历史证明您当时的这个坚持的确是对的。
  蒋锡夔:那还得有这个勇气,我本来准备死的。
  即使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蒋锡夔坚持住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人格尊严和道德底线,而且对自己一直钟爱的基础科学研究他同样坚定不移。但颇为遗憾的是,从1964年起,蒋锡夔没有再像以前那样记日记了。
  
  廿载苦行登颠峰
  
  1978年,神州大地再次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有机所也成立了物理有机实验室,蒋锡夔担任室主任。之后,他领导的“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课题组正式成立。
  蒋锡夔:当初选择这个课题时,国际上并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法,对于这个领域能深入研究到什么程度也无人知晓。但我确信:虽然这个基础研究课题短时间内无法看到它的实用价值,但一旦做出结果,它将会对人类科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未来可能产生的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但是当时,除了一栋1956年搬来时就有的老楼,课题组几乎是白手起家,一切都需自己动手。
  计国桢研究员当时是课题组的副组长,也是这个课题组现除蒋锡夔之外唯一一位还留在所里的人。在他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了如今已人去楼空的老办公楼:光光的水泥地板、漏风的窗户、没有空调的房间,因仪器老化而引起火灾的痕迹等等,都见证了课题组20年发展的艰辛历程(图6)。
  


  


  (6)图组:老旧的办公楼、简陋的实验室及东挪西凑来的设备,它们一齐见证了课题组20年发展的艰辛历程
  
  计国桢:这栋实验楼我们从1956年搬来,一直用到2005年新的实验楼盖好后搬走。刚搬来时,由于没有主实验室,我们就将一间没人用的废弃旧实验室的地板全部撬掉,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改造……
  经费的紧缺同样令课题组捉襟见肘。在这20年里,前后参与过课题研究的人数达54人,但他们总共的经费却只有286万。
  主持人:280多万的项目经费,能够支持这个项目20年?真不可思议。一年十几万的经费,光是人的费用都不够,更不要说所有的实验、器材、原材料及其他相关支出了。
  蒋锡夔:我们是穷光蛋。
  主持人:那怎么做下来的呢?
  蒋锡夔:没有的仪器,全靠借。
  而对蒋锡夔来说,克服实验条件的艰苦和经费上的困难并不难,难的是外面形形色色的物质诱惑和社会风气无所不在的影响。因为他们研究的课题是物理有机化学中最基础的领域。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研究中除了体验发现的快乐之外,短期内其研究成果不可能直接与生产应用挂钩,也就无法直接产生经济价值。作为课题组负责人,蒋锡夔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曾经主管有机所研究生工作的李方琳老师已退休多年,她的老伴史济良先生当年也是课题组的主要成员之一。当听说我们因为蒋先生的事要采访他们时,他们特地来到了所里。
  史济良:八几年的一个年终,有的课题组一般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分得几千块钱的奖金,但自己的组包括老老小小、上上下下,每人才73元。
  李方琳:后来所里形成了这样一条惯例:每当有研究生来选导师的时候,在介绍情况中都要加上这么一条“蒋锡夔那个组是没有钱的”。
  然而更令蒋锡夔痛心疾首的是:由于当时社会上存在“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现象,致使课题组的人才大量流失,亦有“身在曹营心在汉”兼搞第二职业的……
  蒋锡夔:什么第二职业,第二职业是祸国殃民。
  但是,不管经济压力有多大,实验条件有多苦,蒋锡夔对每次实验操作的规范,对数据准确性的要求都严格得近乎苛刻。蒋锡夔要求每个学生得出的实验数据都必须得到他人的验证后才能发表,每项实验测试的误差必须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因为,基础科学必须要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可靠可信的实验基础,才能得到同行的公认。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教授赵成学是蒋锡夔带的第一个研究生,至今他对当年因一次不规范的操作而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仍记忆犹新:
  赵成学:他说你为什么违反操作规程,不加干冰的冷阱就来抽你的样品?用油泵来抽这个样品?我们只有这一个油泵,它的性能是0.01毫米汞柱的压力。那你把它搞坏了以后,你说我们还怎么用……实际上那个油泵也坏不了,那个样品的量是很少的。但是确实没按照操作规程,这是不应该的。
  正是靠着这种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和创新独到的科学眼光,蒋锡夔带领着课题组在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做出了一系列被国际化学界公认的突破性成果(图7)。他们的这些研究成果被认为与导致宇宙间生命形成的某种基本作用力有关,在生命过程中也和人类的疾病、衰老等息息相关。同时,这一成果还有可能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开辟新的道路。
  


  (7)课题研究获奖后,蒋锡夔与当时课题组部分成员的合影
  
  计国桢:有人曾用狩猎队“打兔子”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狩猎队中会有指兔子的人、打兔子的人和捡兔子的人的明确分工。而蒋老自这个课题组立项之日起,始终扮演的都是“指兔子的人”。其实,在这个历时20年的课题组里,他更是已被大家视为精神支柱。在浮躁现实的社会风气下,他用严谨的科研态度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人;同时,他也用自己20年默默无闻的研究告诉着人们基础科学有多么重要。
  如今,由于患上了帕金森病,年逾八旬的蒋锡夔行动已很不方便。但他仍坚持每周一、三、五坐着轮椅由学生推着去位于上海闹市区的研究所上班(图8)。这一切,仍为的是自己儿时就有的那个对真善美不懈追求的梦想。
  


  


  (8)图组:如今年逾八旬、身患帕金森病的蒋锡夔,仍坚持每周3天坐轮椅上班
其他文献
在距今3000多年前,当我们的先民在一块块龟甲兽骨上刻划下一些在今人看来颇为神秘的古文字时,一个由线条构筑的世界就注定了要在这块东方古老的土地上,演绎出一段千年的传奇。  今天的人们,在重新审视祖先的这一遗产时,不禁会产生深深的困惑:为什么出于实用目的的文字,会在这方土地上演变成一门古老的艺术?而在30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中,人们又因何乐此不疲,深深迷恋于对这个线条世界的创造呢?    一张古人随手
期刊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紫禁城内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气氛,曾两度发动宫廷政变,四次垂帘听政,统治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寿终正寝。随后,她被以皇帝葬礼规格葬于清东陵。在中国历史上,享受如此葬礼的女人是绝无仅有的。  百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在史书中探究慈禧出身的时候,却找不到任何记载。慈禧到底出生在哪里?她的身世中又有怎样的悬疑?  1989年6月的一天,一位不速之客走进了山西省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如同时装表演台上的灯光,开始变得绚丽多彩。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蓬勃生机。到本世纪末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在神州大地吹响了向现代化进军的号角。     春天的故事    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开始了南粤大地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大亚湾核电站是高起点起步,利用外资、引进成套国外设备和技术建设的两座90万千瓦核电机组,开始了跨越式的
期刊
人们对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已经不再陌生(图1),现在GPS导航功能又被集成到手机上。      (1)图组:手持或车载的GPS导航仪就是最常见的应用    手机导航系统是通过两个部分来实现的,一个是GPS接收器;另一个就是一部智能手机,用户只要把一个存储卡插进自己的智能手机插槽就可以了。  手机导航系统通过GPS接收器接收到卫星定位数据,再通过蓝牙传送到手机,经过手机GPS导航软件处理,用户就可以
期刊
一位93岁的老人说:“连玩都玩不好,念书就更念不好了;你喜欢的东西都做不好,你要做事更做不好。”他就是将一生喜好之物玩成一门门精深学问、被称为中国收藏界大玩家的王世襄先生。  2003年12月3日,荷兰王子专程来到北京,为王世襄先生颁发在荷兰享有极高声誉的“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表彰他在文化传承领域所作出的突出成就。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每年颁发一次,旨在鼓励全世界的艺术家和思想家进行交流(图1)
期刊
大约3000年前,周武王的一个儿子来到黄河边建立了自己的封国——韩国,此后1000多年,这里的地名屡经变迁,最终在隋朝被定格为韩城(图1)。    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周灭商后统一全国,开始实行大分封,其中韩国是72个封国中较小的一个,其位置就在今天的陕西韩城和山西河津一带,东边紧邻着另一个封国——晋国。  在度过了一段相安无事、歌舞升平的时光后,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由于韩国的国力十分
期刊
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70%的面积是海洋。在远离海岸线的大海深处,散落着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犹如夜空的繁星,神秘而不为人知。 于是,在以特定情境、特定人物和特定故事构架梦想舞台的银幕上,孤独、神秘的岛屿时常被运用到影片之中,为剧情提供了一个个或浪漫、或真实、或残酷、或虚幻的舞台背景(图1)。      小岛寻宝     说起电影中的岛屿,一定离不开环绕着它的海洋以及深藏在海岛之上的种种宝藏。由此,我
期刊
对女性而言,找到理想的伴侣关系到她能否拥有美满的家庭和幸福的人生。  对男性而言,追求心仪的女人是一件充满刺激和挑战性,甚至可以带来成就感的事情。  但寻求真爱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精子很小,也比较容易产生。卵子很大,却是来之不易。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原因是男人冲动而且容易放弃,女人则相对矜持而且沉默坚毅。  爱情就是让雌雄两性游走在冰火两重天里的魔鬼天使混合体,爱情充满了甜言和蜜语、谎言和欺骗、甚至
期刊
神奇之丝    1958年,北京定陵出土了万历皇帝的金冠。金冠重826克,由518根直径0.2毫米的金丝编织而成,孔眼匀称,外表光亮,没有任何接头痕迹。冠上镶嵌二龙戏珠,姿态生动,龙身细鳞也是金丝掐成(图1)。制造这个金冠的工艺叫作花丝镶嵌,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由于所用材料都是金银珠宝等珍奇之物,所以历来为皇家所专享。      花丝镶嵌的花丝由于级别不同,所使用的丝也有银丝、金丝之分。基本的
期刊
人是陆地动物,所以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是从征服脚下的土地开始的。中国的封建王朝被许多历史学家称为“大陆王朝”,还有许多人简单地把中国的文化归结为“内陆文化”。而实际上,这种认识存在着片面性与阶段性中国不仅是一个大陆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海洋对华夏文明的影响一直渗透在中华民族古老灿烂的文化内容中。现在,就让我们沿着海岸线去聆听中华民族古老灿烂的文化故事——    海洋文化与大河文明      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