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今社会情况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学校教育正面臨严峻考验,一部分学生出现道德滑坡、文化迷失的倾向,而传统“孝”文化教育的流失在广大青年学生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何拯救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孝文化的精华,已经成为学校“德文”教育最迫切的需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是新时期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研究课题。中学语文教学应当承担起传播这一传统美德的重任。语文版教材在这一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孝文化教育 渗透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孝文化的核心是“博爱” “德义”和“敬让”。现在的中学生大都追求个性独立,富有创新思想和开拓精神,但是,部分中学生敬老意识日趋淡漠,对长辈的行为、观念不够尊重和理解;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回报,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或很少主动照顾父母;处事、看问题考虑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注重玩乐享受,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父母的期待;不尊重师长,把学校提倡的师生平等视为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并认为这是有个性,富有时代气息,讲派头,炫“酷”,耍“帅”,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全然抛于脑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了解多元文化,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因此,语文教学应十分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特别是注意渗透孝文化,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在感悟中健康成长。
二、实践的理论依据
(一)孝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是做人之根,百善之本;孝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孝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道德规范。中国是秉承传统的文明古国,优秀的孝道文化衍传了几千年,由家庭血缘关系产生的孝文化成了社会风化健康和谐发育的“细胞”,人们把它作为道德准则“家范”,一代一代传承并发扬光大。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小雅》中就发出了“哀哀父母、生我够苦”的人生感叹,唐朝把不赡养老人,虐待父母作为《十恶大罪》之一,并写入法典。自古以来,诸如“卖身葬父、卧冰求鲤”、“孟宗哭竹”、“割股孝母”……传为孝言佳话。许多孝道文化的至理名言,多出自传统经典之作《二十四孝》和《孝经》。
(二)恪守“孝道”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孝道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体现,孝敬父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码道德。中国历代都倡导对父母尽孝,对国家尽忠的思想,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对于儿女来说:孝是本分,是良知,是义务,是责任,是每时每刻都要牢记心头的头等大事。
一个人有了孝敬之心,才会有行孝之举,子女孝敬父母是不需要理由,不讲条件,不论原因的,是非尽不可的义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人应恪守的“道德法律”,鸟兽尚知反哺,更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
三、实施途径
(一)语文教师要自觉担当起传播传统文化的任务
语文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传道解惑,教学生学会做人,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孝文化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意义,它并没有过时,也并不阻碍和限制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韩国就是很好的明证。韩剧之所以流行、掀起热潮,是因为在其中,人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厚德载物、尊师重道、尊长爱幼、男刚女柔、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等做人做事应具备的美德,这种在中国缺失的东西却在别的国家发扬光大,反过来又让中国人找回久违的感觉。生意场上流行的“仁者无敌”、“孝心天价”、“孝心无敌”同样能说明孝仍旧是被社会认可的推崇的。如今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以孝著称的不在少数,田世国捐肾救母的壮举,林秀贞义务赡养老人的质朴,无不诠释着孝的真谛,无不展现着孝文化的光彩夺目。孝的思想应渗透于我们足下的每一寸土地,孝的种子应播撒进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挖掘教材中“孝文化”内容的教育作用
语文版教材中有关“孝”的文章不少,最有代表性的首推李密的《陈情表》,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入仕是他梦寐以求之事,然而面对九旬之上老祖母,面对这世上唯一的亲人,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那些让无数人垂涎三尺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他的勇气魄力,他的至诚至孝,感动了晋文帝,也感动了华夏儿女;其实孝并非男子专利,女子同样讲孝。《窦娥冤》中窦娥作为一个受压迫受诬陷的女性,危难时刻首先想到的是让婆婆免受皮肉之苦,她挺身而出,勇担责任,以单薄之躯忍受酷刑折磨,临刑前还怕婆婆见了伤心而求解差绕道而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季羡林的《永久的悔》等众多文章无不写得催人泪下,呼唤天下儿女抓紧时间,赶快尽孝,否则悔之晚矣。这种无声的文字熏陶作用之大、震撼力之强是空洞的说教所不能比拟的,语文教师应该把握住语文教学的这种特性,引导学生孝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且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三)语文教学应加强“孝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
孝文化教育并非简单地喊几句口号,背几章名言警句,而应贯穿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为此,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进行孝文化的传播教育,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努力将孝文化的思想转化为行动,达到教育目的。
1.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我校编印了《三字经、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等传统经典合刊本。学生人手一册,学校要求每个班级每天要在课前读或第七节用十分钟组织学生诵读,每位语文老师要利用语文课的时间对这三部传统经典进行讲解,每个年段每个月要举行一次诵读比赛或知识测试。通过这项活动,营造了良好的书香校园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了孝道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2.广泛开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孝传统文化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孝道就在身边。如充分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开设《清明节的前世今生》《明月千里寄乡思——中秋节》等讲座,利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渗透“孝”的文化传统教育,让学生在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喜庆气氛中感受到浓浓的感恩尽孝之情。又如组织学生开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争做新一代中学生”“感恩伴我成长”等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的主题可以是爱我父母,爱我长辈,尊我老师,爱我家乡,爱我中华,等等。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给孤寡老人做好事、献爱心等。这些语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将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努力将孝文化的思想转化为行动,达到教育目的。
3.注重在写作和集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父母,体贴长辈,树立孝顺的新风尚。中学生多愁善感,作文是他们倾诉的方式,老师应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走近父母,体味父母的艰辛,进而和父母主动沟通,克服偏执、狭隘的心理。我们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头发、皱纹、手掌、背部变化,体味为人父母者的艰辛和无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切实地关注平时忽视的、习以为常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从中体会到父母长辈真切的爱心和关心。如学生作文《和父母交朋友》《给妈妈洗一次脚》《难忘的眼神》等都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反映了“孝”的种子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4.语文教学应借助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软硬件设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形象性。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建设,如孝文化景点建设、二十四孝人物图等都可以作为教育资源。校园的学生广播站的成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播出以孝道为主题的文章或事迹,宣扬赞美孝行为,针砭不孝行为,宣传社会主义时期新孝道。学校可以组织举办孝文化作品创作展览,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摄影等形式阐述对孝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利用学校每班都有多媒体的优势,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以孝道等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影片或资料让学生观看,并写观后感。这些影像和资料,有的是永久传诵的经典故事,有的是活生生的生活实例,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具有震撼性的效果。
四、实践形成的效果
孝敬教育活动的开展,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家长,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家校联系卡、活动评议表等途径,通过学校一贯坚持开展的一系列孝敬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语文教师不懈的努力,学生品行的表现有了明显的变化,各方面的表现都达到了当初的设想和预期的效果,学生能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校园内外和谐的现象多了。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从小能做到“入则孝,出则悌”,懂得关心、尊重别人,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学校的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孝文化教育 渗透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孝文化的核心是“博爱” “德义”和“敬让”。现在的中学生大都追求个性独立,富有创新思想和开拓精神,但是,部分中学生敬老意识日趋淡漠,对长辈的行为、观念不够尊重和理解;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回报,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或很少主动照顾父母;处事、看问题考虑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注重玩乐享受,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父母的期待;不尊重师长,把学校提倡的师生平等视为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并认为这是有个性,富有时代气息,讲派头,炫“酷”,耍“帅”,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全然抛于脑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了解多元文化,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因此,语文教学应十分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特别是注意渗透孝文化,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在感悟中健康成长。
二、实践的理论依据
(一)孝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是做人之根,百善之本;孝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孝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道德规范。中国是秉承传统的文明古国,优秀的孝道文化衍传了几千年,由家庭血缘关系产生的孝文化成了社会风化健康和谐发育的“细胞”,人们把它作为道德准则“家范”,一代一代传承并发扬光大。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小雅》中就发出了“哀哀父母、生我够苦”的人生感叹,唐朝把不赡养老人,虐待父母作为《十恶大罪》之一,并写入法典。自古以来,诸如“卖身葬父、卧冰求鲤”、“孟宗哭竹”、“割股孝母”……传为孝言佳话。许多孝道文化的至理名言,多出自传统经典之作《二十四孝》和《孝经》。
(二)恪守“孝道”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孝道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体现,孝敬父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码道德。中国历代都倡导对父母尽孝,对国家尽忠的思想,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对于儿女来说:孝是本分,是良知,是义务,是责任,是每时每刻都要牢记心头的头等大事。
一个人有了孝敬之心,才会有行孝之举,子女孝敬父母是不需要理由,不讲条件,不论原因的,是非尽不可的义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人应恪守的“道德法律”,鸟兽尚知反哺,更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
三、实施途径
(一)语文教师要自觉担当起传播传统文化的任务
语文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传道解惑,教学生学会做人,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孝文化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意义,它并没有过时,也并不阻碍和限制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韩国就是很好的明证。韩剧之所以流行、掀起热潮,是因为在其中,人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厚德载物、尊师重道、尊长爱幼、男刚女柔、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等做人做事应具备的美德,这种在中国缺失的东西却在别的国家发扬光大,反过来又让中国人找回久违的感觉。生意场上流行的“仁者无敌”、“孝心天价”、“孝心无敌”同样能说明孝仍旧是被社会认可的推崇的。如今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以孝著称的不在少数,田世国捐肾救母的壮举,林秀贞义务赡养老人的质朴,无不诠释着孝的真谛,无不展现着孝文化的光彩夺目。孝的思想应渗透于我们足下的每一寸土地,孝的种子应播撒进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挖掘教材中“孝文化”内容的教育作用
语文版教材中有关“孝”的文章不少,最有代表性的首推李密的《陈情表》,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入仕是他梦寐以求之事,然而面对九旬之上老祖母,面对这世上唯一的亲人,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那些让无数人垂涎三尺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他的勇气魄力,他的至诚至孝,感动了晋文帝,也感动了华夏儿女;其实孝并非男子专利,女子同样讲孝。《窦娥冤》中窦娥作为一个受压迫受诬陷的女性,危难时刻首先想到的是让婆婆免受皮肉之苦,她挺身而出,勇担责任,以单薄之躯忍受酷刑折磨,临刑前还怕婆婆见了伤心而求解差绕道而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季羡林的《永久的悔》等众多文章无不写得催人泪下,呼唤天下儿女抓紧时间,赶快尽孝,否则悔之晚矣。这种无声的文字熏陶作用之大、震撼力之强是空洞的说教所不能比拟的,语文教师应该把握住语文教学的这种特性,引导学生孝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且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三)语文教学应加强“孝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
孝文化教育并非简单地喊几句口号,背几章名言警句,而应贯穿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为此,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进行孝文化的传播教育,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努力将孝文化的思想转化为行动,达到教育目的。
1.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我校编印了《三字经、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等传统经典合刊本。学生人手一册,学校要求每个班级每天要在课前读或第七节用十分钟组织学生诵读,每位语文老师要利用语文课的时间对这三部传统经典进行讲解,每个年段每个月要举行一次诵读比赛或知识测试。通过这项活动,营造了良好的书香校园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了孝道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2.广泛开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孝传统文化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孝道就在身边。如充分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开设《清明节的前世今生》《明月千里寄乡思——中秋节》等讲座,利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渗透“孝”的文化传统教育,让学生在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喜庆气氛中感受到浓浓的感恩尽孝之情。又如组织学生开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争做新一代中学生”“感恩伴我成长”等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的主题可以是爱我父母,爱我长辈,尊我老师,爱我家乡,爱我中华,等等。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给孤寡老人做好事、献爱心等。这些语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将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努力将孝文化的思想转化为行动,达到教育目的。
3.注重在写作和集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父母,体贴长辈,树立孝顺的新风尚。中学生多愁善感,作文是他们倾诉的方式,老师应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走近父母,体味父母的艰辛,进而和父母主动沟通,克服偏执、狭隘的心理。我们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头发、皱纹、手掌、背部变化,体味为人父母者的艰辛和无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切实地关注平时忽视的、习以为常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从中体会到父母长辈真切的爱心和关心。如学生作文《和父母交朋友》《给妈妈洗一次脚》《难忘的眼神》等都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反映了“孝”的种子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4.语文教学应借助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软硬件设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形象性。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建设,如孝文化景点建设、二十四孝人物图等都可以作为教育资源。校园的学生广播站的成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播出以孝道为主题的文章或事迹,宣扬赞美孝行为,针砭不孝行为,宣传社会主义时期新孝道。学校可以组织举办孝文化作品创作展览,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摄影等形式阐述对孝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利用学校每班都有多媒体的优势,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以孝道等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影片或资料让学生观看,并写观后感。这些影像和资料,有的是永久传诵的经典故事,有的是活生生的生活实例,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具有震撼性的效果。
四、实践形成的效果
孝敬教育活动的开展,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家长,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家校联系卡、活动评议表等途径,通过学校一贯坚持开展的一系列孝敬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语文教师不懈的努力,学生品行的表现有了明显的变化,各方面的表现都达到了当初的设想和预期的效果,学生能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校园内外和谐的现象多了。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从小能做到“入则孝,出则悌”,懂得关心、尊重别人,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学校的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