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尔雅 刚健弘毅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抱有天职和强烈使命的人来说,他总有做不完的工作和事业,汤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到了生命的最后一些日子,他是在坚定地同疾病的抗争中走的,他是在十分操心《儒藏》编纂的宏业中走的,他是在不懈地思考哲学问题中走的。
  我印记中的汤先生的音容笑貌,主要体现在他的温文尔雅上。我说的温文尔雅比一般说的意思要广,它有举止文雅,为人平易温和的方面,也有为人谦和、谦虚、包容的方面。我觉得做到举止上的文雅、平和、温和不易,做到谦和、谦虚、包容尤难。汤先生举止文雅,平易近人,慈祥谦和,包容开放。这是我从汤先生身上感受到的比较深的地方之一。汤先生做事从来很冷静,特别是遇到比较麻烦的事情,他也总是心平气和,慢条斯理。汤先生生前担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对于学会中遇到的问题,哪怕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他都十分耐心,尽量采取疏导和调和折衷的方法,以和为贵。折衷和调和作为政治的艺术很有效,它在大量的人事和人际交往中同样有效。汤先生说:“我这个人性格比较平和,优点就是能团结人,即使跟观点不同的人,我都能团结……《易经》里讲‘太和’:太和是什么?是和之至,是和的最高程度。其实我觉得人就应该追求太和,各方面都很和谐。”(汤一介:《和记者谈心──记者的访问记》,见《汤一介集》第十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P78-79)
  平时如果遇到一些不平事,我们往往会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但有时候我们仍要冷静地、理性地去面对。记得有一次在庆祝汤先生八十寿诞的会上,乐黛云先生说汤先生胆小。乐先生说出的理由是,她曾假设有小偷到他们家里来该怎么办,汤先生说那就让他拿呗。我觉得这也许不能说明汤先生胆小,这是一种坦然和达观,也是一种理性和冷静。这件事让我想到了日本江户时代日本阳明学的开创者中江藤树,他被世人誉之为“近江圣人”。他有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小偷到他家偷窃,藤树发现这个小偷后就告诉小偷说,我叫中江藤树,你需要什么你就拿吧。那个小偷一听说是中江藤树,他马上就跪下了,他没有想到这家的主人也是他所敬仰的人。
  汤先生的温文尔雅,也体现在他的谦虚和包容上。人的自信和自尊,同他的谦虚和包容是一致的。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大学问家,他们的学问越大,他们就越是谦虚和虚心。他们深深知道,学问是一个海洋,无穷无尽,我们的学问再大,也只是知识海洋中的微小的一部分。汤先生说,他从来不认为他讲的都是对的,很可能有很多是不对的。一个学者如果他认为他讲的都是对的,他就很难会有大的成就。汤先生在讨论学术问题的许多场合,一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他同时又强调这并不是他得出的最终的结论,他有时还特意补充说,有不少问题我们很难有最终的结论,甚至没有结论。这听起来也许让人感到沮丧,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探讨问题,不就是要得出结论,要找出正确的答案吗?从学术的目标来说也许是这样,但在学术领域中要得出十分确实的结论和答案十分困难,在人文领域中这种情况可能更为常见。有时,我们自己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十分近似乃至正确的结论和答案,但究竟是不是,还要由学术共同体来验证,因此,在我们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时,仍然要为不同的可能性留下余地,不要独断和自以为是。
  记得几年前,有一次汤先生在北京的一所著名大学作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寻求文化中的普遍价值”。他十分不赞成否定文化中的普遍价值、只讲文化差异性的做法。他辨析了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中的普遍价值的不同。他认为,我们可以不接受文化普遍主义,但不能连不同文化中的普遍价值也一起否定了,否则我们就会陷入文化“相对主义”的泥淖。从文化沟通和对话来寻求文化共识,从不同的文化中寻求普遍价值的途径,从多元现代性中寻求核心价值,汤先生的讨论一层扣一层,引人入胜。且不说汤先生探讨问题的高屋建瓴和远见灼识,他在耄耋之年演讲了一个多小时,也非常辛苦。汤先生演讲之后,没有休息片刻,就开始请大家提问题讨论。其中一位年轻人,盛气凌人,十分自负,既不谦虚,也不礼貌,一下子就简单地否定了汤先生的整个观点和看法。这根本不是他的观点敏锐不敏锐的问题,其实是刚愎自用,轻率轻浮。在场的同学和大家,大概都会觉得他的做法很过分,但汤先生仍然十分心平气和,仍然很包容他,仍然耐心地对待他的提问,足显汤先生的包容和宽广心怀。
  汤先生的温文尔雅让我们受教的是他的风度、涵养和胸怀,他的刚健弘毅,则使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人的顽强意志、超常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及责任感。《周易·象传》解释“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泰伯》记载曾子的话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这两句话都可用来作为汤先生人生的写照。汤先生的刚健弘毅,主要体现在他对学术事业不懈地追求上,体现在他对哲学问题和人类文化的不断沉思上。在人生和学术道路上,汤先生和许多老一辈学者一样,足足有几十年大好的时光差不多都被荒废掉了。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个人的不幸。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汤先生珍惜新机运,在哲学和文化上多开风气之先,在学术上做了许多研究和探讨。汤先生的重要著述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他在文化传承事业上的工作也是在这一时期展开的。
  哲学的思考和创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专业非常分化的情况下,谈论哲学问题则愈加不易。但汤先生在从事中国哲学和思想研究的同时,也坚持进行哲学问题的思考,参与和引导东西方文化核心论题的讨论,在不少方面,他都提出了高明的主张和看法。如他对“文明冲突论”的回应,对“新轴心时代”的阐发,对重建中国“诠释学”的主张,对文化“普遍价值”的认知,都能让人领略到他的视域、视界的广度和深度。虽然在晚年,越到后来,汤先先的精力越加不支,但他依然向我们讲他一年的工作计划,讲他打算思考的哲学和文化问题,仿佛疲倦从来就不在他身上发生。他不息的思考和创造,使他不仅成为一位中国哲学的研究家,也成为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但在此,汤先生又显示了他的谦虚。他始终说他自己不是一位哲学家,说他自己只是一个思考哲学问题的人,是一个从事哲学工作的人。一些好心人,总想用一些响亮的、大的称号称赞汤先生,但汤先生一概拒绝这些称号。
  汤先生做事极其认真,哪怕是细小的事,他考虑到的事情,他都念念不忘,一定要布置和安排妥当才放心。让我们十分敬仰的是,汤先生晚年主持《儒藏》编纂工程。这是一项十分巨大和十分复杂的工作,从策划到组织,从人力到财力,从督促到检查,汤先生事必躬亲,不厌其烦。不说人力和协调,就是资金方面,也让汤先生费尽苦心。汤先生说这是他的缺点,他对事情就是放不下,“什么事情都想做得比较好,所以就比较累”。他举出的就是编纂《儒藏》的例子,说“我大小事情都要过问,我总怕出错误,而且常常想到一个最坏的可能,那我就很紧张。因编纂《儒藏》是教育部的重点研究项目,非常大的工程……有22个学校跟我们合作,由我担任首席专家。这事情如果出了问题,又是一个最坏的可能,我怎么办?所以我很担心,很累,这影响我的身体。”正是由于汤先生惊人的意志和精神,正是他的高度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儒藏》“精华版”卷帙不断问世。亚里士多德说:“勇毅和坚忍为繁忙活动所需的品德;智慧为闲暇活动所需的品德。”汤先生见证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生的刚健、弘毅和坚忍的品。最后,我想用一句挽联来称道汤先生的一生:
  义不逃责,一志精诚,传述先贤,立言明哲通天人;
  事不避难,殚精竭虑,绍承大典,弘儒事业传久远。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
其他文献
理论上说,从地球上的任何一座城市出发,向着温暖炎热的方向一直走,就终会抵达热带。当然现实中,热带的大部分地区都是一片汪洋,你只能在其间的一些被开发为度假地的岛屿上稍作停留。此外,你也无法真正进入日均气温达50摄氏度的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虽然也不是容易抵达之地,但听起来似乎没那么凶险,也更有情趣,像高更的塔希提岛一样,充满着神秘的吸引力、原始的力量和纯粹的情欲。  也许,对热带的认识总是因人
博览群书编辑部:  最近读到的一本重要的传记《乐黛云传》(季进、曾攀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传主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创办者之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前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先生,她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因此,作为乐黛云先生的第一部传记,同时也是一部具有文学性和学术性的学术著作,如果说它如何具有重要的价值,似乎都不为过。然而,在读了以后,也有不太满意
《海派散文:婆娑的人间味》一书“首次系统、深入、全面探讨了海派散文的存适语境、生成过程、流变形态”。作者从中国近现代都会抒写散文发展演变的角度以及中国传统文章学,西方美文概念的流传与移植的大背景里,对海派散文从发生、流变及表现形态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阐释,体现了宏观视野与微观文本读解相统一,外部语境描述与内部本体立场相结合,扎实史料与文学史识相印证等特点。该书的研究不仅是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一个必要合理
张秀亚是台湾著名的女作家,她以清丽淡雅、端庄秀气的文风赢得了“台湾妇女写作的燃灯人”的称号,其创作领域广泛,诗歌、散文、小说、评论无不涉猎,尤其是散文集《三色堇》《少女的书》《北窗下》等一度引领了台湾的散文创作潮流。张秀亚的散文颇具“五四”散文的风韵,作为一名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散文家,张秀亚对续接大陆与台湾的美文传统,对开拓台湾的女性作家散文创作,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艺术风格上看,张秀亚的散文诗
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发生在社会内部的管理与发展,还作用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往来。  复旦大学陈康令博士在《礼和天下》一书中,就围绕传统东亚秩序中至关重要的礼治因素进行了全面详细地剖析,明确提出“礼治稳定说”,并就礼治因素这一焦点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礼治是维系传统东亚秩序的重要支柱,其意义不亚于以实力为依托的统治:  所谓
节日是从日常时间中离剥出来的独特时刻。节日的时候,人往往变得细腻、敏感而多情。七夕节虽然不被许多时人重视,在古人那里却绝然不同。在古人那里,七夕不但是全民的节日,有着诸种节日风俗,而且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尤为多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独特的缘起。曹子建《洛神赋》有“咏牵牛之独处” 句,《文选·洛神赋》此句下注云:“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历数传统中的节日,还有
《博览群书》编辑部:  不久之前,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文学周作为一场盛大的文学盛事,给我们呈现了精彩纷呈的思想争鸣,其中“人工智能”就是在国际文学周上被提及的一个热词,尤为人注意。当然,上海国际文学周上,大家并不是要重点讨论“人工智能”的科技,而是要讨论人工智能的文学。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谈的“人工智能文学”。  在上海国际文学周上提及“人工智能”,当然不是各路文学大咖心血来潮之思,而是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
《博览群书》杂志创刊33 年了,今年第4期是《博览群书》出版第400 期。上世纪90 年代,我担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博览群书》杂志是光明日报旗下一份著名月刊,我和光明日报编委会的同志们,以及《博览群书》杂志的编辑团队,都对这本杂志倾注了很多心血。抚今追昔,我和光明日报的很多老同志,也和《博览群书》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几代读者一样,充满感情和感慨。  1995 年《博览群书》杂志创刊10周年时,我曾
这些年历史人物的传记、传奇,正说戏说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可真正算得上是历史的不多。史实准确,人物传神,读来发人深省才算得上是传记之佳作,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可列其中。书中对李鸿章的人生边叙边议,精辟之言随时可见,而全书不足十万言,可谓言简意赅  很多当代中国人的历史知识仅限于中小学的教育,在那些重意识形态轻历史原本的教科书中,李鸿章的头上的大帽子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签署《马关条约》的
俞平伯先生是五四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又是红学大家。上世纪80年代,我曾拜望过俞老,有几面之缘,虽交谈不多,但印象深刻。  我是通过沈从文夫人的姐姐、著名昆曲家、北京昆曲研习社社长张允和结识俞平伯先生的。俞平伯夫妇对昆曲情有独钟,平伯先生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的首任社长。俞平伯生于1900年,我到北京三里河南沙沟拜望他时,他已87岁了。当时,他略显苍老,情绪不佳,沉默寡言。据说自1982年老伴故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