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鸡蛋还轻的衣服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ialao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宝小档案


  名字:素纱禅(dān)衣
  现居地:湖南省博物馆
  年龄:2000多岁
  大小:身长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7厘米、腰宽48厘米
  重量:48克
  1972年,考古人员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里发现了一件文物,随后这件文物就因它的神奇工艺、传奇经历等,一次又一次地吸引了全国人民的注意,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素纱禪衣。

  我先来给大家说说这件衣服的名字——素纱禪衣,你可千万不要把它念成素纱禅衣哟。因为“禪”“禅”两个字的区别可大了。一提到“禅”,我们想到的往往是佛教的东西,而这个“禪”字在《说文解字》中是“衣不重”的意思。
  是呀,从字面就能看出来,这件衣服的特点就是轻,素纱禪衣可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世界上最轻、最薄的衣服呢!

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素纱禅衣的重量仅仅有48克。我们吃的鸡蛋一般是50克一个,也就是说这件衣服比一个鸡蛋还轻。这件衣服身长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7厘米,它的尺寸虽然和现在的外衣大小差不多,但是它被折叠后是可以放入小小火柴盒中的!这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呢?

难以仿制的素纱禪衣


  自素纱禪衣出土后,湖南省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就试图仿制一件这样的衣服,但由于制作衣服的材料和工艺失传已久,多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后来他们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研究并制作,科研人员历经13年才完成了一件几可乱真的仿制品。这件仿制品同样薄如蝉翼,透过叠起10层的衣服也可以看清报纸上的字,但这件仿制品的重量还是比真品重了一点点!
  据说,这件仿制品能制成的关键原因之一就在于让蚕减肥!因为经过上千年的时光,我国的养蚕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现在的蚕比起西汉时期的蚕可是强壮了不少,这就导致现在的蚕吐出的丝也粗了很多,用这样的蚕丝自然难以还原出特别轻薄的素纱禪衣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研人员只好想方设法让蚕减肥,但是毕竟蚕已经经过了上千年的进化,现在想要让它们瘦下去谈何容易。最后科研人员找到一些身体比较瘦弱的三眠蚕,并精心培育它们,这才使这些三眠蚕吐出的蚕丝纤度基本满足了仿制素纱禪衣的要求。
  光有这细蚕丝还不够,因为这些蚕丝很脆弱,所以纺纱的机器也都是定制的。纺织的进度十分缓慢,因为工艺复杂,每天只能织出10厘米的布料,所以最终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完成仿制品的纺织工作。

领先世界的中国纺织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自古以来,中国丝绸制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欧洲,在西方一直是奢侈品。
  在汉代,也就是咱们主角所在的年代,纺织业是深入家家户户的。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你可不要以为家家户户纺织只是为了做自己家人的衣服。那时的女子一般十三四岁就会纺织了,并且效率很高,她们所生产的纺织品自家用不完,就拿出去换钱。个体纺织很发达,官营的就更不用说了。汉代朝廷光是在长安东、西织室就“聘用”了数千名工人从事纺织业。正因为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廷都如此重视纺织业,所以中国的丝绸制品在当时才能领先全世界。

阿拉伯商人的游记


  唐代时,有个阿拉伯商人在广州拜见一位官员,他突然发现这位官员的胸口上有一颗黑痣。原来是这颗黑痣居然透过薄薄的衣服显露了出来。官员发现这个外国人一直盯着自己,就问:“您为什么盯着我的胸口看呢?”阿拉伯商人忙答道:“我在惊奇为什么您身上的一颗痣可以透过双层衣服显现出来!”官员听后哈哈大笑,拉开衣服让商人看个仔细,原来这位官员穿的衣服竟不止两层,而是五层!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观赏丝织品后有感而发创作的诗词,在他的眼中,丝绸如白烟一样轻盈,上面的图案更是美得令人叫绝。
  是呀,他不仅写出了丝织品的美感,也侧面写出了古人高超的纺织技术。难怪中国在很多外國人眼里就是“丝之国”呢!
  鲸鱼座
  鲸鱼座博物馆出品
其他文献
名楼从何来  据说黄鹤楼始建于223年,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出于军事目的而在长江边黄鹄矶(hújī)上修建的一座军事瞭望楼。后来随着朝代更迭,黄鹤楼逐渐丧失了军事功能,演变为文人墨客登高望远、吟诗作赋的活动场所。在此处留下的千古名篇绝句和神奇浪漫的传说故事,使这座楼阁成了自然与人文相互倚重的历史文化名楼,它自古就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橘皮画鹤的传说  相传古代有位姓辛的老
期刊
一碗珍贵的面条儿  起初,有许多人认为,面条儿是从秦汉时期开始出现的,到今天不过两千多年的时间。古代人把面食统称为“饼”,所以,用水煮的面条儿被叫作“汤饼”“索饼”。但是后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面条儿的历史比这久得多!在中国,已知最古老的一碗面条儿已经有四千岁了!  2002年,一位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从排序为20号的房间里,清理出不少保存完整的陶器,其中有一个倒扣在
期刊
电话发明至今140多年,电话的技术经历了几代变迁。最早出现的是磁石电话机,它们都是成对出售和使用的。磁石电话机的主要组成部件包括送话器、受话器、磁石发电机、电感线圈、电铃和电池。用户摇动磁石发电机能产生交流信号,这个信号会通过电线传到另一方的电话机上,使对方的电话铃声响起,对方听到铃声,拿起听筒靠电话机中的电池供电就可以通话了。磁石电话机是电话机家族中的“大哥”。  这种电话机我们在一些影视作品里
期刊
人類飞天第一人  相传明代有位工匠名叫万户,他因手艺超群、技术精湛而被大将军纳入麾下,专门负责军事武器的研发和改造。  当时正值火药在军事应用上的成熟期,各种新式武器,如著名的筒式火箭、“一窝蜂”等层出不穷。技有所长的万户进入军营从事武器制作,如鱼得水,前途一片光明。可惜好景不长,一直赏识万户才能的大将军遭人陷害,被革职入狱,囚禁在了一个三面环山的峡谷里。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万户想出了一个计
期刊
我們熟知的不少词语都和“鼎”有关,如扛(gang)鼎、定鼎、问鼎、鼎力、鼎盛以及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足而立等。这些词大都和“大”“最”“显赫”等意义有着密切联系,究其原因,这都和鼎的形象相关。  扛鼎本义指用手举鼎,是古代的一项举重活动或杂技项目。在后代的发展中,扛鼎一词呈现出多样的比喻义,例如比喻“人有大才,能担负重任”、比喻“夺取国家政权”等。鼎是做什么用的  鼎原本是烹煮肉食的器具,最早是
期刊
天好热呀,但赵小野坚持骑自行车锻炼身体,他热得全身湿透,就买了一瓶运动饮料来,补充补充水分和营养。回到家后,妈妈端来了已经晾凉的自制酸梅汤,说:“来,尝尝我亲手做的纯天然酸梅汤吧,这在古代也是颇受欢迎的饮料呢!”  说饮料就不能不提到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栽种茶树的国家。不过关于茶的起源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在商周时期,有人说在三国时期,还有人说从汉代开始人们才喝茶、种茶,无论怎样,那时候茶的产
期刊
提起电话的发明者,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美国的发明家、企业家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 。但是,电话真的是由他一个人发明的吗?“电话之父”知多少  寻找一种能够远距离通话的方式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梦想,直到19世纪中后期,电、磁技术的长足发展才使得这一梦想向现实迈进了一大步。这一时期,很多人都在研究一种可以传递声音的装置,取得明显研究成果的有以下几个人物:意大利人安东尼奥·梅乌奇、美国人伊莱沙·格雷、亚历
期刊
蓝印花布为何选择“蓝色”?  蓝印花布是由一种植物染料——蓝靛(diàn)染色而成的。蓝靛是由蓝草沤制而成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用蓝草制靛并染色的技艺了。  蓝草生命力旺盛,非常易于种植,而且比较廉价。用蓝草染色的衣物不容易掉色,衣物的颜色越洗越明亮,因此这种染料深受百姓的喜爱。  另外,蓝靛是一味中草药,有清热解毒等功效,用它染成的衣服可以缓解蚊虫叮咬等引起的皮肤炎症。蓝草不是一种
期刊
是你?是我?  和朋友分别站在玻璃的两侧,你会看到谁?是你,还是他?你会说,当然是他了。可是,再仔细想想,你在地铁的玻璃窗前、商场的橱窗前,是不是也看到过自己的身影,一如照镜子般清晰?  科技馆里有一个展品叫作“是你是我”,讲的就是玻璃在不同光线下的反射和透射这两种现象。  利用半透半反射膜,当自己一侧的光线强于对方一侧时,只能从玻璃中看到自己的像;当对方一侧的光线亮度大于自己一侧时,透过玻璃看到
期刊
一大早,接警中心接到当地博物馆馆长打来的报警电话,电话里传来馆长焦急的声音:“不好啦!我们馆内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缠枝莲纹盘被盗了……”  刘警探和助手迅速赶到了现场。  一位胖胖的中年人迎了上未:“警察先生您好,我是馆长李虎,半个小时前,工作人员打开展厅大门,做例行检查时发现摆在玻璃柜里的青花缠枝莲纹盘不见了。”  刘警探和助手向馆长通报了姓名、出示了自己的证件,然后开始在展区内四处观察、取证。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