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三维目标,对知识、能力、情感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这对于新一代的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我们开始重视课堂提问的方法的重要性,而在数学课堂主要是讲授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时能够简约、精炼、准确、有效。本论文主要由引言,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以及正文,结论等部分组成。笔者通过进行阅读相关资料分析总结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现状从而写出文献综述。同时通过整合对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找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足。调查结果通过列表的形式展现出来。正文部分主要阐述的是调查问卷中对结果的分析以及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数学 简约教学 提问语言 有效性
一、现状分析
教师课堂提问现存的问题:
(1)所提问题质量不高: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教师在很多情况下会提问学生“会不会”“好不好”“对不对”等问题,这样的问题只是为了问而问,没有什么目的性,更没有什么针对性。
(2)教师的提问没有范围:有的教师在提问学生问题时不考虑这个问题是否值得学生回答或者学生能否回答这样的问题。而且过简单或过难的问题会使小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会感觉数学高不可攀。
(3)教师提问对象比较片面: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自己课程的进度,在提问问题时往往只提问学习较好的学生,而忽略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4)学生自己提问的机会很少:现在很多小学数学课堂中,仍然是以教师的提问为主体,而学生只是一味的、机械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5)过度强调“开放性”:为了强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对问题的开放性,有的教师只是单纯的把问题完全交给学生,最后让学生汇报结果就结束课程。这种过度的开放使学生像“无头苍蝇”,想法没有一定的方向性。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建议
面对上述关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现状,可以看出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在教师的提问语言与提问方式上有很多的不足,以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问题数量要有度,增强问题质量
所谓提问“质量”,就是教师在提的问题不能只是单纯的是与否的问题,否则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过于简单了。但也不能将问题设置的过于复杂,这又会让小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恐惧。只有增强所提问题的质量,才能让小学生爱学数学并且能够得到更多新的知识。教师应先在课下做好充分准备。准备的问题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难点。充分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怎么提这些问题。而那些比较空洞的,与教材无关的,占据课上很宝贵时间的,对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没有帮助的问题就可以不问。除了保证问题的质量以外,也要保证提问数量不过于极端。问题过少就不能让学生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但是如果问题过多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的教学没有重点;同时,教师的提问语言也应该做到所提问题不拐弯抹角,要正面陈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这样既利于学生明白,又表现的很生动亲亲切,使学生乐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时,针对如何列式提问:“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了?”可以使小学生在“整数相加”基础上进行正迁移,从而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
(二)把握提问机会,注意“追问”“补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以提问的方式来讲解知识。比如在讲授新知识之前一般都需要先复习旧知识,运用提问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回忆旧知识。这样有衔接,学生学习新知识就不会感觉很困难。教师要把握住提问机会,除了在导入新课时提问,也可以在教重难点内容或要突出重难点时及时进行提问,还可以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时提问,这样可以更好地获得学生学习知识的反馈信息。
在讲解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及时“追问”,由浅入深,慢慢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不会感觉很困难。教师给学生提供难度稍高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思考后得到知识,发挥潜力,进而提高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发展学生的更深层次的潜力。当学生被及时的“追问”“补问”之后,在循序渐进的发展中就能够很好的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复试条形统计图》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习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迁移到稍微复杂的复试条形统计图中去。
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在提问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掌握好侯答的时间。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但实际上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思路清晰,答案也会简洁明了。这样反而节省了时间,避免教师在课上翻来覆去地讲一个知识点,而且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知识记的会更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烙饼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留出时间给他们思考,搞清思路。
(三)学生学会自主提问
新课改以来,越来越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这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时代了。教师的提问固然重要,但让学生学会向老师发问更是关键内容。让学生冲破思维定势,创造属于自己的观点。现在的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入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能只是一种形式,还应该具体实施。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中的主角,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自己明确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方向。这样学生就会有目标的创造知识;其次,除了明确教学目标还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提问题。虽然教师的提问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但这样的提问学生仍处于被动局面。只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把被动变为主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的提问中学习知识并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再次,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之后,教师不能就此不闻不问。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提问方式及提问技巧加以帮助。教师还应该耐心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提出了很有独创性的问题,说明学生真的开动自己的脑筋了,要加以鼓励;最后,可以让全班学生讨论要提出的问题,加以总结之后再由小组提出比较有意义的问题,群体思考而个别回答,这样既使整个班级参与了课堂提问又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时,看到统计图可以先问问学生:“你从这个图形中能得到哪些有用的信息呢?”让学生自主思考。
[关键词]数学 简约教学 提问语言 有效性
一、现状分析
教师课堂提问现存的问题:
(1)所提问题质量不高: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教师在很多情况下会提问学生“会不会”“好不好”“对不对”等问题,这样的问题只是为了问而问,没有什么目的性,更没有什么针对性。
(2)教师的提问没有范围:有的教师在提问学生问题时不考虑这个问题是否值得学生回答或者学生能否回答这样的问题。而且过简单或过难的问题会使小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会感觉数学高不可攀。
(3)教师提问对象比较片面: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自己课程的进度,在提问问题时往往只提问学习较好的学生,而忽略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4)学生自己提问的机会很少:现在很多小学数学课堂中,仍然是以教师的提问为主体,而学生只是一味的、机械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5)过度强调“开放性”:为了强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对问题的开放性,有的教师只是单纯的把问题完全交给学生,最后让学生汇报结果就结束课程。这种过度的开放使学生像“无头苍蝇”,想法没有一定的方向性。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建议
面对上述关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现状,可以看出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在教师的提问语言与提问方式上有很多的不足,以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问题数量要有度,增强问题质量
所谓提问“质量”,就是教师在提的问题不能只是单纯的是与否的问题,否则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过于简单了。但也不能将问题设置的过于复杂,这又会让小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恐惧。只有增强所提问题的质量,才能让小学生爱学数学并且能够得到更多新的知识。教师应先在课下做好充分准备。准备的问题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难点。充分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怎么提这些问题。而那些比较空洞的,与教材无关的,占据课上很宝贵时间的,对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没有帮助的问题就可以不问。除了保证问题的质量以外,也要保证提问数量不过于极端。问题过少就不能让学生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但是如果问题过多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的教学没有重点;同时,教师的提问语言也应该做到所提问题不拐弯抹角,要正面陈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这样既利于学生明白,又表现的很生动亲亲切,使学生乐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时,针对如何列式提问:“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了?”可以使小学生在“整数相加”基础上进行正迁移,从而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
(二)把握提问机会,注意“追问”“补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以提问的方式来讲解知识。比如在讲授新知识之前一般都需要先复习旧知识,运用提问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回忆旧知识。这样有衔接,学生学习新知识就不会感觉很困难。教师要把握住提问机会,除了在导入新课时提问,也可以在教重难点内容或要突出重难点时及时进行提问,还可以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时提问,这样可以更好地获得学生学习知识的反馈信息。
在讲解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及时“追问”,由浅入深,慢慢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不会感觉很困难。教师给学生提供难度稍高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思考后得到知识,发挥潜力,进而提高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发展学生的更深层次的潜力。当学生被及时的“追问”“补问”之后,在循序渐进的发展中就能够很好的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复试条形统计图》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习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迁移到稍微复杂的复试条形统计图中去。
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在提问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掌握好侯答的时间。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但实际上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思路清晰,答案也会简洁明了。这样反而节省了时间,避免教师在课上翻来覆去地讲一个知识点,而且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知识记的会更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烙饼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留出时间给他们思考,搞清思路。
(三)学生学会自主提问
新课改以来,越来越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这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时代了。教师的提问固然重要,但让学生学会向老师发问更是关键内容。让学生冲破思维定势,创造属于自己的观点。现在的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入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能只是一种形式,还应该具体实施。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中的主角,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自己明确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方向。这样学生就会有目标的创造知识;其次,除了明确教学目标还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提问题。虽然教师的提问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但这样的提问学生仍处于被动局面。只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把被动变为主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的提问中学习知识并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再次,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之后,教师不能就此不闻不问。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提问方式及提问技巧加以帮助。教师还应该耐心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提出了很有独创性的问题,说明学生真的开动自己的脑筋了,要加以鼓励;最后,可以让全班学生讨论要提出的问题,加以总结之后再由小组提出比较有意义的问题,群体思考而个别回答,这样既使整个班级参与了课堂提问又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时,看到统计图可以先问问学生:“你从这个图形中能得到哪些有用的信息呢?”让学生自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