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4-0111-01
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同其他学科一样,改革的步子日益加大,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很多教师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不难发现小学部分教师还没有完全确立起现代教育的观念,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做法违背教学规律,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角色的转变还不彻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摆不正“教于学”的关系,挣不脱“教师为中心”的套套,教学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视为课堂的主宰者,统帅着课堂,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置学生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一切服从于教师。就进入新课程的小学1-3年级的老师来讲,对新理念的把握程度也不一样,表现在课堂上是讲授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能明确的体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没有明显改变,这样的教师也许“课标”之类背得很熟,但一到实际操作,就完全变了样,又回到了老路上,或者学得走了样。
教师对教材钻研得不全面,缺乏深度。在听课中发现,很多教师在讲课的内容上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直接的内容,可能授课的形式做了一些变化,但实质上是照本宣科,没有新意,没有将知识背后的东西讲出来。比如,教学《三个儿子》一课,在学生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提问,课文讲了三个什么样的儿子,学生找出一些文中的词语来回答,老师接着问:你们喜欢哪个儿子?所有的回答都说喜欢帮妈妈提水的那个儿子,老师顺势说:“对。我们要象他学习,孝敬父母。”从这样的教学中看出教师没有真正读懂文本,以致误导了学生。
在课改中存在着重形式忽视实质的现象。重形式忽视实质,在一些学校仍然存在,比如在课改中的分组教学,它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但绝不是一种唯一的模式,小学一年级新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一开始分组就不合适,有些地方不顾实际情况强硬实行,就违反了教育规律和实事求是。有些课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质上学生的活动只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并没有真正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是教师操纵下的“木偶”。
教师过多地注重纯知识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教师始终跳不出“以知识为本”的框框,教学中总是着眼于一个知识点的传授,关注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不是把学生良好的品德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情感、意志、创新精神等品格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训练有意识地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有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三维目标整合不到位。听课时我们发现,教师把三个目标分割开来。比如,教学《最大“书”》一课,学习伙伴提出“书”为什么加引号?读完课题后,老师提出这一问题,然后告诉学生这里的“书”不是指真正的书,而是指岩石,所以加引号。这种教法只是着眼于知识本身,学生的收获只是懂得了引号的用法。这样的教学就缺少了过程和方法,这就是过去的那种生硬的、刚性的教学。如果老师在读课题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让学生自己发现这里“书”其实指的是岩石,所以要加引号。这样不仅关注了知识,还关注了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的过程和方法。
面向全体学生做的不够。在讲课中,教师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的范围只是几个学生,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存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
语文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要只顾眼前,要为学生的长足发展着想。
综上所述,通过多年来课改实验的开展,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课改实验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虽然还有问题,但发展的方向是好的,我们要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帮助教师建立起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参与为特色,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新的环境。
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同其他学科一样,改革的步子日益加大,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很多教师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不难发现小学部分教师还没有完全确立起现代教育的观念,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做法违背教学规律,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角色的转变还不彻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摆不正“教于学”的关系,挣不脱“教师为中心”的套套,教学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视为课堂的主宰者,统帅着课堂,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置学生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一切服从于教师。就进入新课程的小学1-3年级的老师来讲,对新理念的把握程度也不一样,表现在课堂上是讲授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能明确的体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没有明显改变,这样的教师也许“课标”之类背得很熟,但一到实际操作,就完全变了样,又回到了老路上,或者学得走了样。
教师对教材钻研得不全面,缺乏深度。在听课中发现,很多教师在讲课的内容上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直接的内容,可能授课的形式做了一些变化,但实质上是照本宣科,没有新意,没有将知识背后的东西讲出来。比如,教学《三个儿子》一课,在学生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提问,课文讲了三个什么样的儿子,学生找出一些文中的词语来回答,老师接着问:你们喜欢哪个儿子?所有的回答都说喜欢帮妈妈提水的那个儿子,老师顺势说:“对。我们要象他学习,孝敬父母。”从这样的教学中看出教师没有真正读懂文本,以致误导了学生。
在课改中存在着重形式忽视实质的现象。重形式忽视实质,在一些学校仍然存在,比如在课改中的分组教学,它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但绝不是一种唯一的模式,小学一年级新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一开始分组就不合适,有些地方不顾实际情况强硬实行,就违反了教育规律和实事求是。有些课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质上学生的活动只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并没有真正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是教师操纵下的“木偶”。
教师过多地注重纯知识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教师始终跳不出“以知识为本”的框框,教学中总是着眼于一个知识点的传授,关注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不是把学生良好的品德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情感、意志、创新精神等品格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训练有意识地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有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三维目标整合不到位。听课时我们发现,教师把三个目标分割开来。比如,教学《最大“书”》一课,学习伙伴提出“书”为什么加引号?读完课题后,老师提出这一问题,然后告诉学生这里的“书”不是指真正的书,而是指岩石,所以加引号。这种教法只是着眼于知识本身,学生的收获只是懂得了引号的用法。这样的教学就缺少了过程和方法,这就是过去的那种生硬的、刚性的教学。如果老师在读课题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让学生自己发现这里“书”其实指的是岩石,所以要加引号。这样不仅关注了知识,还关注了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的过程和方法。
面向全体学生做的不够。在讲课中,教师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的范围只是几个学生,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存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
语文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要只顾眼前,要为学生的长足发展着想。
综上所述,通过多年来课改实验的开展,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课改实验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虽然还有问题,但发展的方向是好的,我们要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帮助教师建立起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参与为特色,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