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新闻媒体不仅要积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和新鲜事。而且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现实中的问题,揭示问题、剖析问题、反映问题,促进科学发展。
揭示问题、剖析问题、反映问题的报道,就是问题性报道。因此,强化问题意识,加强问题性报道,无疑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问题性报道的作用在于促进工作
问题性报道,是报道问题的新闻。其作用在于发现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以及“提出预警,使社会趋利避害,顺利发展”。穆青在《应该增加一些报道问题的新闻》中指出:“新闻是一种舆论,舆论的力量就在于不断地从生活中提出迫切的问题,来引起群众和有关部门的注意,促进问题的解决。”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中,一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一些问题正在解决。也有些问题一时还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解决,还有些问题尚未明显表露出来。问题性报道,就是将一些正在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的问题和尚未显露的问题揭示出来,引起各级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引导和动员干部群众共同面对问题,使这些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新近最典型的问题性报道是针对我国楼市问题,如新华社的“六连评”和《人民日报》的“民生三问”。
2010年3月28日至4月2日,新华社连续刊发了6篇评论:《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这些报道对我国楼市的投机效应和社会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刻的剖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4月1日至4月6日,《人民日报》以“追问中国楼市·民生三问”为栏题,连续刊发了三篇问题性报道。4月1日刊发的《房价今年会怎样》,一问“遏制过快上涨”等于骤降?二问迅猛增势能刹住吗?三问老百姓如何才能住上房?4月2日刊发的《“地王”会不会消失》,一问“地王”推高房价,还是房价诱生“地王”?二问现行出让方式,必然催生“地王”?三问具备什么条件,“地王”才会消失?4月6日刊发的《预售制能否取消》,一问预售制为何屡屡遭诟病?二问能否直接卖现房?三问漏洞究竟怎么堵?三篇报道提出9个问题,每一问都聚焦民众关切的要害问题。
新华社的“六连评”和《人民日报》的“民生三问”报道引起广泛关注,社科院工业经济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新华社“六连评”等中央媒体的聚焦,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房地产业更加清醒,让决策者再度思考房地产目前的状况,考虑房地产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随后不久,中央一系列新的楼市调控政策出台。
问题性报道与批评报道有联系也有区别。问题性报道所涵盖的内容包括新闻监督的部分内容,也包括大量工作研究性的内容。
问题性报道有时与批评报道是重合的,即问题性报道同时也是批评报道,属于新闻监督范畴。比如,2010年5月16日和5月27日,中央电视台先后披露了“芦笋片”和“恩丹西酮”两个治疗癌症的药品,利润分别高达1300%、2000%。报道对各个环节层层加价、医生吃回扣等行为进行了揭露和批评,可以肯定地说,这两个报道属于批评报道。同时,这两个报道既揭示了药价虚高的问题,也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因此,也是问题性报道。
问题性报道与批评报道有时又是分离的,是不同性质的两种报道。比如,轰动全国的南京婴儿死亡事件的报道,揭露的是南京市儿童医院个别医生道德缺失、严重失职的个案,这类报道因并非揭示典型性、代表性的问题,应归于批评报道,不应算作问题性报道。
如何把好问题性报道的选题关
问题性报道的选题范围十分广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无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那么,如何把握好问题性报道的选题关?
首先,问题性报道的选题要始终坚持党性原则。
穆青在《我的心里话》中讲道:“新闻工作太重要了,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是党的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现在才能够理解在西柏坡的时候,为什么毛主席要把总参谋部和新华社放在身边。由中央直接掌握这一文一武两个部门。……现在新闻界有些同志总是绕着弯子想否定我们的新闻学,认为新闻没有科学,说新闻就是政治,或者想以现代流行的所谓传播学、信息学来代替它,我认为这都是不对的。从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开始几十年的新闻实践来看,我们的新闻工作无论在战争情况或和平情况下,在人民群众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它远远超出了传播信息的功能,而是鼓舞、指导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真正起到了教育群众、传播经验和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
穆青的心里话告诫我们,永远不要把我们的“新闻”简单地理解为“传播信息”。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时刻牢记,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新闻机构是党的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只有做到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才能把好问题性新闻的选题关。
问题性报道的选题,“要体现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2000年6月11日,新华社播发的《药价追踪》,在国家有关城镇医药卫生制度改革措施出台之际,揭示了药价虚高的主要症结在医院的问题。2010年5月16日和27日,中央电视台先后披露“芦笋片”和“恩丹西酮”药价虚高问题,在新医疗改革将出台之际揭示了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报道,有力地配合了改革,起到了推动改革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作用。
其次,“问题”的界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准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问题性报道选择的现实问题,应当是科学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 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问题性新闻选题必须遵循的准则。
问题性报道选择的现实问题,可大可小,但一定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要把握问题的本质属性,要把问题放在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对比,不仅要分析问题的静止状态,还要把握问题的运动状态、把握问题的走势,分析其可能对科学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
再次,要“吃透两头”,即吃透上头精神,吃透下头实情,把党的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南通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吴雪琪、胡建兵,在全国不少媒体正面宣传招聘“村官热”的大背景下,针对当地招聘大学生村干部直接任命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的实情,深入了解党章和当时新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发现了明显有悖于党章规定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问题,采写了问题性新闻《透视招聘“村官”热》,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并被全国各大媒体转载,后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问题性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性报道揭示的是现实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或者违背党的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损害社会和谐等等。但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比较复杂的因素,有些问题必须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解决。鉴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问题性报道需要特别慎重。
第一,要在量上掌握好度。穆青曾提出“应该增加一些报道问题的新闻”,但他也特别指出:“如果我们揭露性的报道太多,反映阴暗面的内容过分突出,让人看了不能提高信心,反而产生一种灰色的、失望的情绪,那就是我们的失职。”一些可能产生失望情绪的问题性报道,要控制报道的数量和刊发的密度。不能因为反映问题而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要在质上追求良好的效果。问题性报道一定要考虑社会效果,对于可能产生不良效果的问题,暂时不要报。同时还要以理服人,要本着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良好愿望来报道。范敬宜曾提出一个“建设意识”的观点。他说:“所谓‘建设意识’,就是要求记者以实事求是的作风、与人为善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愿望、心平气和的写法处理批评性报道,力争做到‘阻力较小、效果较好’。”
第三,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对于报道的问题,不能夸大其词、捕风捉影,更不能凭空捏造。记者要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扎实采访作风。做到报道事实真实准确。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做到真实地反映生活,就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要做到所报道的单个事情的真实、准确,尤其要注意和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第四。要服从服务于国家和公众利益。要以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来审视问题,要站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立场上来选择问题、采写报道,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就报什么问题。正如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传播学会会长尹韵公教授所言:“我们一定要学会用中国的立场、中国的眼睛、中国的分析,去应对和报道风云变幻的国际社会。我们一定要坚持讲真话,一定要善于抓住时机讲真话。”
新闻服从服务于国家和公众利益,在美国新闻史上有一个典型案例。二战期间,日本气象专家荒川秀俊提出,用北太平洋由西向东的大气环流层向美国本土飘送“气球炸弹”,被日本军部采纳。1944年11月1日到1945年3月,日本利用气球向美国本土施放带炸弹的气球达1万多个,将4.5万个炸弹和燃烧弹飘送到美国,引起森林大火,造成人员伤亡。美国国会向全美各大媒体秘密发出指令,封锁了有关气球炸弹的消息。日本军方推断,倘若美国人受到打击,在一个崇尚新闻自由的国家,怎么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保持沉默呢?再继续下去,只能对已经极端紧张的战争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终于在1945年4月终止了向美国飘送气球炸弹的袭击。
第五,要有法制意识,用“法眼”观察问题。问题报道要符合宪法,符合法律法规,符合政策,在判断是非时,要依据法律法规用“法眼”观察和分析问题,不要以人们的习惯认识或社会习惯思维来评价问题。具有明显舆论监督作用的问题报道,因涉及一些具体的部门、单位及个人,不仅要做到报道事实准确,而且要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些事实。做到了事实准确,且有据可依、证据充分,一旦引起争议或引发诉讼纠纷,也便于从容应对。
编校:张红玲
新闻媒体不仅要积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和新鲜事。而且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现实中的问题,揭示问题、剖析问题、反映问题,促进科学发展。
揭示问题、剖析问题、反映问题的报道,就是问题性报道。因此,强化问题意识,加强问题性报道,无疑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问题性报道的作用在于促进工作
问题性报道,是报道问题的新闻。其作用在于发现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以及“提出预警,使社会趋利避害,顺利发展”。穆青在《应该增加一些报道问题的新闻》中指出:“新闻是一种舆论,舆论的力量就在于不断地从生活中提出迫切的问题,来引起群众和有关部门的注意,促进问题的解决。”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中,一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一些问题正在解决。也有些问题一时还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解决,还有些问题尚未明显表露出来。问题性报道,就是将一些正在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的问题和尚未显露的问题揭示出来,引起各级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引导和动员干部群众共同面对问题,使这些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新近最典型的问题性报道是针对我国楼市问题,如新华社的“六连评”和《人民日报》的“民生三问”。
2010年3月28日至4月2日,新华社连续刊发了6篇评论:《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这些报道对我国楼市的投机效应和社会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刻的剖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4月1日至4月6日,《人民日报》以“追问中国楼市·民生三问”为栏题,连续刊发了三篇问题性报道。4月1日刊发的《房价今年会怎样》,一问“遏制过快上涨”等于骤降?二问迅猛增势能刹住吗?三问老百姓如何才能住上房?4月2日刊发的《“地王”会不会消失》,一问“地王”推高房价,还是房价诱生“地王”?二问现行出让方式,必然催生“地王”?三问具备什么条件,“地王”才会消失?4月6日刊发的《预售制能否取消》,一问预售制为何屡屡遭诟病?二问能否直接卖现房?三问漏洞究竟怎么堵?三篇报道提出9个问题,每一问都聚焦民众关切的要害问题。
新华社的“六连评”和《人民日报》的“民生三问”报道引起广泛关注,社科院工业经济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新华社“六连评”等中央媒体的聚焦,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房地产业更加清醒,让决策者再度思考房地产目前的状况,考虑房地产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随后不久,中央一系列新的楼市调控政策出台。
问题性报道与批评报道有联系也有区别。问题性报道所涵盖的内容包括新闻监督的部分内容,也包括大量工作研究性的内容。
问题性报道有时与批评报道是重合的,即问题性报道同时也是批评报道,属于新闻监督范畴。比如,2010年5月16日和5月27日,中央电视台先后披露了“芦笋片”和“恩丹西酮”两个治疗癌症的药品,利润分别高达1300%、2000%。报道对各个环节层层加价、医生吃回扣等行为进行了揭露和批评,可以肯定地说,这两个报道属于批评报道。同时,这两个报道既揭示了药价虚高的问题,也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因此,也是问题性报道。
问题性报道与批评报道有时又是分离的,是不同性质的两种报道。比如,轰动全国的南京婴儿死亡事件的报道,揭露的是南京市儿童医院个别医生道德缺失、严重失职的个案,这类报道因并非揭示典型性、代表性的问题,应归于批评报道,不应算作问题性报道。
如何把好问题性报道的选题关
问题性报道的选题范围十分广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无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那么,如何把握好问题性报道的选题关?
首先,问题性报道的选题要始终坚持党性原则。
穆青在《我的心里话》中讲道:“新闻工作太重要了,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是党的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现在才能够理解在西柏坡的时候,为什么毛主席要把总参谋部和新华社放在身边。由中央直接掌握这一文一武两个部门。……现在新闻界有些同志总是绕着弯子想否定我们的新闻学,认为新闻没有科学,说新闻就是政治,或者想以现代流行的所谓传播学、信息学来代替它,我认为这都是不对的。从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开始几十年的新闻实践来看,我们的新闻工作无论在战争情况或和平情况下,在人民群众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它远远超出了传播信息的功能,而是鼓舞、指导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真正起到了教育群众、传播经验和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
穆青的心里话告诫我们,永远不要把我们的“新闻”简单地理解为“传播信息”。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时刻牢记,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新闻机构是党的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只有做到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才能把好问题性新闻的选题关。
问题性报道的选题,“要体现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2000年6月11日,新华社播发的《药价追踪》,在国家有关城镇医药卫生制度改革措施出台之际,揭示了药价虚高的主要症结在医院的问题。2010年5月16日和27日,中央电视台先后披露“芦笋片”和“恩丹西酮”药价虚高问题,在新医疗改革将出台之际揭示了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报道,有力地配合了改革,起到了推动改革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作用。
其次,“问题”的界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准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问题性报道选择的现实问题,应当是科学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 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问题性新闻选题必须遵循的准则。
问题性报道选择的现实问题,可大可小,但一定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要把握问题的本质属性,要把问题放在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对比,不仅要分析问题的静止状态,还要把握问题的运动状态、把握问题的走势,分析其可能对科学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
再次,要“吃透两头”,即吃透上头精神,吃透下头实情,把党的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南通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吴雪琪、胡建兵,在全国不少媒体正面宣传招聘“村官热”的大背景下,针对当地招聘大学生村干部直接任命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的实情,深入了解党章和当时新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发现了明显有悖于党章规定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问题,采写了问题性新闻《透视招聘“村官”热》,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并被全国各大媒体转载,后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问题性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性报道揭示的是现实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或者违背党的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损害社会和谐等等。但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比较复杂的因素,有些问题必须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解决。鉴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问题性报道需要特别慎重。
第一,要在量上掌握好度。穆青曾提出“应该增加一些报道问题的新闻”,但他也特别指出:“如果我们揭露性的报道太多,反映阴暗面的内容过分突出,让人看了不能提高信心,反而产生一种灰色的、失望的情绪,那就是我们的失职。”一些可能产生失望情绪的问题性报道,要控制报道的数量和刊发的密度。不能因为反映问题而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要在质上追求良好的效果。问题性报道一定要考虑社会效果,对于可能产生不良效果的问题,暂时不要报。同时还要以理服人,要本着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良好愿望来报道。范敬宜曾提出一个“建设意识”的观点。他说:“所谓‘建设意识’,就是要求记者以实事求是的作风、与人为善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愿望、心平气和的写法处理批评性报道,力争做到‘阻力较小、效果较好’。”
第三,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对于报道的问题,不能夸大其词、捕风捉影,更不能凭空捏造。记者要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扎实采访作风。做到报道事实真实准确。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做到真实地反映生活,就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要做到所报道的单个事情的真实、准确,尤其要注意和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第四。要服从服务于国家和公众利益。要以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来审视问题,要站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立场上来选择问题、采写报道,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就报什么问题。正如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传播学会会长尹韵公教授所言:“我们一定要学会用中国的立场、中国的眼睛、中国的分析,去应对和报道风云变幻的国际社会。我们一定要坚持讲真话,一定要善于抓住时机讲真话。”
新闻服从服务于国家和公众利益,在美国新闻史上有一个典型案例。二战期间,日本气象专家荒川秀俊提出,用北太平洋由西向东的大气环流层向美国本土飘送“气球炸弹”,被日本军部采纳。1944年11月1日到1945年3月,日本利用气球向美国本土施放带炸弹的气球达1万多个,将4.5万个炸弹和燃烧弹飘送到美国,引起森林大火,造成人员伤亡。美国国会向全美各大媒体秘密发出指令,封锁了有关气球炸弹的消息。日本军方推断,倘若美国人受到打击,在一个崇尚新闻自由的国家,怎么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保持沉默呢?再继续下去,只能对已经极端紧张的战争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终于在1945年4月终止了向美国飘送气球炸弹的袭击。
第五,要有法制意识,用“法眼”观察问题。问题报道要符合宪法,符合法律法规,符合政策,在判断是非时,要依据法律法规用“法眼”观察和分析问题,不要以人们的习惯认识或社会习惯思维来评价问题。具有明显舆论监督作用的问题报道,因涉及一些具体的部门、单位及个人,不仅要做到报道事实准确,而且要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些事实。做到了事实准确,且有据可依、证据充分,一旦引起争议或引发诉讼纠纷,也便于从容应对。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