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性新闻的模糊处理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t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测性新闻容易失实
  
  新闻的规律是什么?真实,用事实说话。我们常常把真实喻为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真实、准确,基本情节、人物、时间、地点、因果、背景等,都要符合事件的真实面目。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探究事物的真相、真实并不容易。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有些事物的真实性一目了然,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是一致的,探究它的真相就较为容易。有些事物的表面与本质不一致。甚至正好相反,是以扭曲、颠倒的方式反映本质。由于假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容易给人造成错觉,看不到事物的真实面目。唯物辩证法还告诉我们,事物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们对事物的了解也在发展变化。有时事物的发展脚步与人们的认知程度是同步的,有时人们的认知程度落后于事物发展的脚步。总之,事物的真实是动态的、变化的,是一个过程。这就更增加了新闻真实性的难度。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而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体现,二者缺一不可。新闻要尽最大可能地真实、准确。新闻时效性要求,不能等到事情的发展告一段落才报道,也不能等到事情的真相完全大白于天下才报道。既要时效。又要真实、准确,这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受时代的局限,传统的新闻理论把“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看做是新闻。随着新闻手段的进步,新闻理论丰富发展,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成了新闻。将要发生或预计要发生的事件的报道也是新闻。对未来的报道是依据过去或现在的事实作出的预测。这种预测性报道越来越多,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如人所皆知的天气分析、经济形势走向、体育比赛预测等。预测性新闻毕竟是对未知世界真相的分析判断、是对未来趋势的分析判断,因而更容易失实。
  
  专家之言的绝对与相对
  
  在新闻实践中。一时真相难求引发失实的事例并不鲜见。2008年春节过后,某市主干道上的八棵大法桐被人为破坏。林业专家现场查看后表示,受害大法桐成活希望渺茫。专家之言刊登后,引起各界高度重视。市领导要求公安部门成立专案组,尽快侦破此案。公安部门悬赏两万元缉拿毁树凶手。随着时间的推移,细心的读者却发现了当初报道出现的“漏洞”。专家曾表示大法桐成活希望渺茫。而2008年的夏季,除一棵法桐枯萎死亡外,其余的皆成活下来。直至目前,这些受害法桐长势良好未见异常。
  在这个事例中,引用专家之言,既是报道常规,也是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但是,树木遭毁的后果并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这几棵树木被生生拔掉,那么它们肯定没有一点成活的希望。而报道中遇到的新闻事实是,这几棵树木受到剥皮、钻洞、抹油之类的伤害,它们是否会死掉,就需要用时间来检验。更何况,这几棵树受到的伤害也不一样,每一棵树的抵抗力也不一样,它们的命运当然也不会完全一样。如果专家能全面分析树木受害的情况,做出的结论也不会那么绝对。如果记者、编辑多一些科学的观点,恰当地引用专家之言,也不会造成这篇报道的部分失实。当初报道中若是用“这些树木受到很大伤害,部分树木成活希望渺茫”之类的表述,尽管不如“大法桐成活希望渺茫”渲染气氛,但是更符合后来的事实,符合新闻的真实。
  2009年底,河南安阳西高穴村发现一座大墓,初步发掘后,有关方面就把墓主人断定为曹操。这一举动,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不少人认为这样做“证据稍显不足,有仓促判定之嫌”。直到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团经过实地考证后,共同断定墓主人是曹操,社会上的舆论才渐渐平息。几年前,我们也曾遇到过一个类似的事件。某地挖掘一古墓,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在考古现场,面对记者的提问,一位考古专家评定其中一件陶器为国家一级文物。对这样一个评定,记者当然不会放过,报道中将专家的原话照录,读者也觉得古墓有较高价值。岂料接下来事情有些变化,经过一段时间,有关方面又组织几位专家共同鉴定那件“国家一级文物”,却发现它只能达到国家二级文物标准。这也是一个难以收拾的残局。
  文物究竟属于哪一级,专家的意见不一致,在考古发现中,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有些文物的价值,在发现的第一瞬间,就能昭示于天下。而有些文物的重要价值,需要专家研究多年才能显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新闻报道如果不注重这个过程。就可能出现失实。在上述这个例子中。为了时效性,记者不可能一直等到几位专家共同鉴定结果出来,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其他专家共同组织的鉴定。此处关于文物等级的报道“失实”。显然没有考虑到文物鉴定的科学性、复杂性。当然,专家也应该谨慎评价。但是,记者把结果绝对化,不留余地,看似加强了新闻效果,实则有违新闻规律,客观上造成新闻部分失实。如果当初报道中谨慎从事,用“初步断定文物价值较高”之类的模糊语言,来写进报道中,也不至于造成后来的被动。
  
  模糊符合真实性原则
  
  新闻报道要真实,要尽可能提供较多的信息。上述几例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记者并非主观臆想,较客观地引用了专家之言,程序上没有任何过错,但是新闻报道的结果恰恰部分失实,出乎意料。分析原因,专家之言过于绝对,记者报道没有选择,过于相信专家。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新闻的真实与事物的真实有一段距离。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有的事物发展过程一蹴而就,瞬间完成。如百米赛跑,十几秒内就能得知比赛结果。有的事物发展过程相对缓慢,发生、发展、高潮、衰落、结束的阶段不明显,时间相对长。对于这样的事件,从发生、发展的阶段预测结果。一般来说未必完全准确,而预测报道就有失实的可能,怎么办?在新闻实践中,结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我们认为,首先要最大可能地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也就是多问专家,多分析。其次,既要相信专家,也不能迷信专家。报道中要时刻把握辩证的观点,对专家观点也不能完全抄录,总之不说过头话、不说绝对话。最后,尽管新闻要求真实、准确,但是对于预测性的报道。完全可以相对模糊些。比如“受害树木的生命会受到极大威胁”、“这件陶器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可列为国家级文物”、“这场雪对小麦返青有很多好处”“今年小麦长势良好,亩产有望超过千斤”……此处的模糊,完全符合新闻的规律,符合真实性原则。因为此时事件发展的前景就是模糊的,此时的模糊,是为了后来更好地真实。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但是模糊也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规律。真实与模糊,难道就一定是截然对立的?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许多模糊事物,没有分明的数量界限,要使用一些模糊的词句来形容、描述。比如,比较年轻、高个、大胖子、好、漂亮、善、热、远……这些概念是不可以简单地用是、非或数字来表示的。在人们的工作经验中,往往也有许多模糊的东西。例如,要确定一炉钢水是否已经炼好,除了要知道钢水的温度、成分比例和冶炼时间等精确信息外,还需要参考钢水颜色、沸腾情况等模糊信息。模糊,是自然界的一个规律。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中,有模糊数学、模糊美学、模糊地理的运用,当我们在预测性报道中遇到不好把握的新闻要素时,妥当地运用模糊概念,未尝不是一条出路。
  
  失实报道要积极补救
  
  预测性报道中的新闻失实并不多见,但在新闻实践中却不可避免。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预测。也没有百分之百的专家。一旦新闻失实的事情发生后,媒体要抱着科学的态度,敢于承担责任。及时以妥当的方式更正。更正的过程既是对失实新闻的后续报道,也是普及科学知识的过程。做得好完全能弥补失实带来的缺憾,得到公众的谅解。对失实新闻,切不可捂着盖着,怕人提起。如前文提到的出土文物报道,我们后来又进行了追踪报道。大胆地表达了几位专家“不能定为一级”的观点,并请他们谈了文物鉴定的复杂性。同时还收集了他们在文物鉴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真假难辨的事例,作为相关链接。那位曾经将出土文物鉴定为“一级文物”的专家,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此一来,我们共发表了五篇追踪报道,不仅很好地“救了场”,也促使报道更加深化,把新闻的失实转化为新闻的真实。同样,那几棵受害的法桐报道,我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从科学的角度,向读者介绍了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城市行道树如何保护等知识。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2010年10月16日,“官二代”李启铭驾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到两名女学生,造成一死一伤的惨剧,其“我爸是李刚”的言论及撞人逃逸的行为在网上引起网友的广泛声讨。下面,以“‘官二代’撞人事件”为例分别探讨网络舆论产生的原因、功能及现状思考。  网络舆论的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条件  网络技术的提高是网络舆论产生的土壤。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种全新的交流互动环境。新媒体把人类社会极其多
期刊
在网络传播甚嚣其上的时代,纸媒不得不面对网络强有力的竞争。但是,纸媒眼里如果仅仅有竞争,一定活得很吃力,甚至会疲惫不堪。除了竞争,纸媒还能与网络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平台互动。这些关系引导纸媒以朋友和合作者的眼光看待网络。借力网络,才能使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适应时代的生存之道。本文以区域性主流都市报——《大河报》的一些采编实践为例,谈谈纸媒如何借力网络,服务新闻采编。  利用网络,搜集线索和资料 
期刊
自北宋始,评论王维诗歌审美价值最精当者,莫过于大文豪苏轼,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中的画”,是静穆心灵里物我相亲的“画”,是淳美视域中天人和谐的“画”。从自然美与艺术美高度统一的视角来看,在中国古代诗史上,王维的诗歌堪称“淳美视域天人和谐”的极品,我们仅撷王维众多诗歌中的一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就可见一斑。  咀嚼品味王维的五言律
期刊
摘要: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河南凭借其优越的文化、人口、农业、资源、交通等优势,发展潜力进一步显现,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成为顺应时宜的需要。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是基础,文化是平台。新闻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对中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本文以《河南日报》和《大河报》报道中原经济区为例,采用传播学的内容分析法,通过探究河南媒体对于“中原经济区”的关注程度,来凸显新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纽约时报》中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特点,重点强调其倾向性的表现方式、形成原因及中国媒体的应对策略,并通过数据比较探讨西方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发展趋势。  关键词:《纽约时报》 亚运会 中国 倾向性    引言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2010年10月18日,温家宝总
期刊
在新闻竞争当中,历来就有所谓“抓准问题写新闻”之说。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抓住重大问题进行报道,是产生影响社会、震撼人心的好新闻之源。因此,在新闻精品生产的过程中,问题性新闻的写作,自然就受到了新闻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关于这一点,在历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根据“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提供的实例来看,有以下几点成功的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揭露问题,提出批评,写好批评性问
期刊
1979年10月1日,在改革开放大幕拉启的背景下,新中国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市场报》诞生于北京。从此,一份专业的以传播市场经济的新闻、信息和刊登广告为使命的经济类报纸开始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鼓与呼了。之后,在中国大地经济类媒体如潮涌动,从报纸到杂志,从平面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今天无时不在的网络和手机媒体。可以说,经济类媒体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也投射和规避了其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期刊
摘要:凭借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优势,互联网给地方电视台新闻类节目造成巨大冲击。地方台新闻类节目可以利用自己在有效监控、节目真实性和导向性以及普及率方面的优势,采用多种受众参与形式,提高观众的参与主动性和参与深度,为自己取得广阔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互联网 受众参与 新闻类节目    1969年10月29日,仅有四个节点的阿帕网诞生了!①它宣告人类开始步入互联网时代。四十年后,互联网成为人与人之间
期刊
摘要:自2001年非典之后,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正式建立。10年来,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在历练中逐渐趋于成熟,而政府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信息发布是否及时、透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民知情权能否得到满足,从而影响着政府公信力。由此,本文试图对2008年西藏“3·14”事件和2009年新疆“7·5”事件前后我国政府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究我国新闻发布制度与策略的进步及其原因。  关键词:政府新
期刊
体育新闻的采访大体可以分为人物采访、事件采访和常规采访三大块,每一块都有自身不同的困难,当然也有应对的技巧,在多年的体育新闻采访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了一套采访体育新闻的方法。    采访明星要用迂回战术    体育明星不同于娱乐明星。娱乐明星需要媒体的炒作追捧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曝光率,这是他们成为大牌明星的必由之路,而体育明星的成名则完全是一条艰难困苦的求索之路,无一例外全都是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