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三个“新”,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其中创新俨然已成为一条重要途径,而创新并非是某个组织的单打独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创新生态系统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整体系统稳定的、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并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的改造者;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适应环境与气候的不断变化,自然界有着强大的再生能力与创造能力,处于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系统之中。与之相仿,人类社会的创新行为也并非是某个个体所能完成的,必然是由同一系统中的不同担当者之间协同合作而完成,缺一不可。创新生态系统实质上指的就是系统内部各个部分得到恰到好处的利用,从而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总而言之,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是当前国家、社会以及企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概念界定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具备完善合作创新支持体系的群落,是一个基于长期信任关系形成的松散而又相互关联的网络。国内对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等中介服务为系统要素载体的复杂网络机构,通过组织间的网络协作,深入整合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进而为网络个体的价值创造机会,发挥其各自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这一概念的界定发生了三个阶段的演变,首先,企业内部依靠“需求+科研”双螺旋动力进行自主研发,让产品来体现创新的价值,然而这个阶段政府进行了干预导致市场失灵,所以创新系统出现了非线性模式。之后,企业创新组织开展了合作,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体现“服务+产品”的创新价值,注重体现研发投入、税收优惠和知识产权框架建立的创新政策。最后,创新生态系统阶段的发展明确了各个系统之间的关联,将政治、经济、自然和技术系统组成的创新环境进行了明确,对现代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加以界定。
二、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主要以系统论为基础,运用整体结构来描述整个系统,通过不同层次或者领域将不同机构的秩序同型性显露出来。
(一)创新生态系统论的一般特征
创新生态系统不是简单地将各个要素与机构进行相加和累计,而是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统一体。换言之,整体功能的意义在于“1+1>2”,不是组成要素单个功能的总和,而是整个生态系统要素与结构的综合体现。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内在动态变化的特征。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不仅体现共生共荣,还体现互相适应和协同演化,在对外做出不断地反应中得到成长。最后,创新生态系统依据系统的稳定性这一特征来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系统具有自适应和自我调节的功能,并且应该具备抵抗力、恢复力和动能冗余,这就要求创新系统中的各个组织要协调好关系,并加以融合后能够在面对社会竞争时,能够体现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保证创新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依据
创新生态系统将企业、政府、教育家和工人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并实现人才、投资和基础设施三方面之间的结合,最终构建出“官、产、学”三重螺旋模型,努力做到“科技+X”的协同与融合,进而利用科技创新提升社会的生产力。
三、创新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系统的复杂性导致各个机构和组织在融合的过程中无法完全体现各自的价值,子系统和部门在获得各个安排后导致决策者无法获得全部的信息。制度关系的层级性,还会导致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制度存在差异,导致制度中的“中心——边缘关系”出现问题。
例如,前些年我国为发展节能减排的绿色产业,在制度上给与了企业大力度的支持,例如,电动车和充电汽车所需的充电桩,国家补贴高达30%,但时至今日出现的问题却是:真正在有需求的地方却很少能看到充电桩,即便是有也由于已经老化或没电而无法正常使用,还有就是有些车主响应号召购买了绿色能源汽车但因为在居住小区内无法正常安装充电桩而与小区物业争执不断等等问题层出不穷。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二,第一是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不良企业为了骗取国家的补贴而非真正为了大众所需,第二是由于小区内安装充电桩不能为物业带来利益而导致冲突。归根结底是制度与社会管理与服务之间的脱节,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达到产业创新生态。
四、构建创新系统生态化的具体措施
(一)获取长期优势,落实可持续发展
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个状态,是当前新兴产业中相关的支持体系和合作组织加以融合后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演进的创新生态体系。众所周知,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群落都有不足之处,当然它们各自又具备一定的优势,而创新系统生态化就是参与自然生态系统而构建,因此,在1996年至2005年时,我国在创新系统生态化主要强调组织创新能力为目标,并且坚持创新系统生态化,通过优胜劣汰而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引入新力量,迈进开放创新的步伐
创新系统的生态化建设除了要依据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则之外,还要坚持开放创新的理念来构建。开放创新意味着从外部合作引入创新能力,做到技术联盟、技术转让,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最终提升生产效率,增加销量,进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加强协作,实现价值创造与协同创新
创新系统创建是本身目的就是加强机构之间的协作,在相关的创新系统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系统的主要构成就是开发、研究、应用。而开发环节中需要教育和文化的支持,需要政府的支持并对此进行开发,这一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能否开展得顺利,对这一环节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四)强调互惠共赢,实现价值共同创造
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是离不开产业、金融、文化等之间的协同,只有将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进行结合,才能不断地提高创新活力,进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另外在体现人才价值的同时,还要注重投资以及资金的回笼,建立闭合系统,从而保证创新系统生态化构建的必要性。总而言之,互惠共赢是当前创新系统生态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五、结论
总的来说,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期,正在从多个领域进行展开,为了能够确保创新系统生态化的有效构建,需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并挖掘系統论,探索创新的哲学,进而全面地对创新系统生态化加以构建,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詹·法格博格.牛津创新手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5.
[3]金吾伦. 创新的哲学探索[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5.
[4]梅亮,陈劲,刘洋. 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 科学学研究,2014,32(12).
[5]赵放,曾国屏. 多重视角下的创新生态系统[J]. 科学学研究,2014,32(12).
[6]杜勇宏.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新生态系统[J]. 中国流通经济,2015,29(01).
[7]曾国屏,苟尤钊,刘磊. 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 科学学研究,2013,31(01).
[8]杨荣. 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J]. 科学与管理,2014,34(03).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的改造者;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适应环境与气候的不断变化,自然界有着强大的再生能力与创造能力,处于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系统之中。与之相仿,人类社会的创新行为也并非是某个个体所能完成的,必然是由同一系统中的不同担当者之间协同合作而完成,缺一不可。创新生态系统实质上指的就是系统内部各个部分得到恰到好处的利用,从而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总而言之,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是当前国家、社会以及企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概念界定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具备完善合作创新支持体系的群落,是一个基于长期信任关系形成的松散而又相互关联的网络。国内对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等中介服务为系统要素载体的复杂网络机构,通过组织间的网络协作,深入整合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进而为网络个体的价值创造机会,发挥其各自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这一概念的界定发生了三个阶段的演变,首先,企业内部依靠“需求+科研”双螺旋动力进行自主研发,让产品来体现创新的价值,然而这个阶段政府进行了干预导致市场失灵,所以创新系统出现了非线性模式。之后,企业创新组织开展了合作,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体现“服务+产品”的创新价值,注重体现研发投入、税收优惠和知识产权框架建立的创新政策。最后,创新生态系统阶段的发展明确了各个系统之间的关联,将政治、经济、自然和技术系统组成的创新环境进行了明确,对现代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加以界定。
二、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主要以系统论为基础,运用整体结构来描述整个系统,通过不同层次或者领域将不同机构的秩序同型性显露出来。
(一)创新生态系统论的一般特征
创新生态系统不是简单地将各个要素与机构进行相加和累计,而是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统一体。换言之,整体功能的意义在于“1+1>2”,不是组成要素单个功能的总和,而是整个生态系统要素与结构的综合体现。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内在动态变化的特征。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不仅体现共生共荣,还体现互相适应和协同演化,在对外做出不断地反应中得到成长。最后,创新生态系统依据系统的稳定性这一特征来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系统具有自适应和自我调节的功能,并且应该具备抵抗力、恢复力和动能冗余,这就要求创新系统中的各个组织要协调好关系,并加以融合后能够在面对社会竞争时,能够体现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保证创新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依据
创新生态系统将企业、政府、教育家和工人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并实现人才、投资和基础设施三方面之间的结合,最终构建出“官、产、学”三重螺旋模型,努力做到“科技+X”的协同与融合,进而利用科技创新提升社会的生产力。
三、创新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系统的复杂性导致各个机构和组织在融合的过程中无法完全体现各自的价值,子系统和部门在获得各个安排后导致决策者无法获得全部的信息。制度关系的层级性,还会导致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制度存在差异,导致制度中的“中心——边缘关系”出现问题。
例如,前些年我国为发展节能减排的绿色产业,在制度上给与了企业大力度的支持,例如,电动车和充电汽车所需的充电桩,国家补贴高达30%,但时至今日出现的问题却是:真正在有需求的地方却很少能看到充电桩,即便是有也由于已经老化或没电而无法正常使用,还有就是有些车主响应号召购买了绿色能源汽车但因为在居住小区内无法正常安装充电桩而与小区物业争执不断等等问题层出不穷。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二,第一是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不良企业为了骗取国家的补贴而非真正为了大众所需,第二是由于小区内安装充电桩不能为物业带来利益而导致冲突。归根结底是制度与社会管理与服务之间的脱节,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达到产业创新生态。
四、构建创新系统生态化的具体措施
(一)获取长期优势,落实可持续发展
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个状态,是当前新兴产业中相关的支持体系和合作组织加以融合后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演进的创新生态体系。众所周知,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群落都有不足之处,当然它们各自又具备一定的优势,而创新系统生态化就是参与自然生态系统而构建,因此,在1996年至2005年时,我国在创新系统生态化主要强调组织创新能力为目标,并且坚持创新系统生态化,通过优胜劣汰而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引入新力量,迈进开放创新的步伐
创新系统的生态化建设除了要依据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则之外,还要坚持开放创新的理念来构建。开放创新意味着从外部合作引入创新能力,做到技术联盟、技术转让,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最终提升生产效率,增加销量,进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加强协作,实现价值创造与协同创新
创新系统创建是本身目的就是加强机构之间的协作,在相关的创新系统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系统的主要构成就是开发、研究、应用。而开发环节中需要教育和文化的支持,需要政府的支持并对此进行开发,这一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能否开展得顺利,对这一环节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四)强调互惠共赢,实现价值共同创造
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是离不开产业、金融、文化等之间的协同,只有将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进行结合,才能不断地提高创新活力,进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另外在体现人才价值的同时,还要注重投资以及资金的回笼,建立闭合系统,从而保证创新系统生态化构建的必要性。总而言之,互惠共赢是当前创新系统生态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五、结论
总的来说,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期,正在从多个领域进行展开,为了能够确保创新系统生态化的有效构建,需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并挖掘系統论,探索创新的哲学,进而全面地对创新系统生态化加以构建,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詹·法格博格.牛津创新手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5.
[3]金吾伦. 创新的哲学探索[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5.
[4]梅亮,陈劲,刘洋. 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 科学学研究,2014,32(12).
[5]赵放,曾国屏. 多重视角下的创新生态系统[J]. 科学学研究,2014,32(12).
[6]杜勇宏.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新生态系统[J]. 中国流通经济,2015,29(01).
[7]曾国屏,苟尤钊,刘磊. 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 科学学研究,2013,31(01).
[8]杨荣. 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J]. 科学与管理,2014,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