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山水画发展至今已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笔墨形式和创作模式。继承与创新、扬弃与借鉴是发展中国画艺术的一个基本态度。所以我认为,现代山水画构成实践中应当重新认识传统,吸收并借鉴现代西方平面构成的造型理念,并结合我的山水画创作,从构成元素的基本特征出发,重新整合山水构成语汇,探索新的中国山水画的规律。
我认为,创作就应该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搜集素材,寻找新的声色,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我的山水画创作素材就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环境泰山,是属于写意山水的创作。
通过以前对山水画的学习让我了解到在当今山水画的发展中,构成这一要素显得尤为重要,而西方构成学是值得借鉴的重要方面。一些优秀的当代中国山水画家,普遍重视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又积极借鉴西方现代构成主义艺术,从不同角度丰富发展了传统的山水画。
潘天寿云:“画事用笔,不外点、线、面三者。然线由点连接而成,面由线扩展而得,所谓集点成线,扩点成面是也。故点为一线一面之母”。从布局的角度看,点、线、面除表现在笔触方面外,还表现在点、线、面的组合:首先,应考虑从自然界物体形象中抽出点、线、面——这与用笔的点、线、面在意义上有所不同。然后,再运用“几何形”造型法,根据画面视觉审美需求考虑点、线、面的分布、组合。
通过对以上的了解,然后我把点、线、面充分的应用到创作画面中。我想在构图前首先就应该要把自然树木分解,树干为线,树叶为面,有时也可用点组合成面,还有像房屋、桥、云、水等都是用线来画出。甚至山石也是先由线构出外形再用墨来渲染。总之,在整幅画面中到处都是点、线、面的组合,用点、线以及点线组成的面表现对“泰山”的理解和赞美。
从“几何学”的角度看自然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点、线、面和三者的组合,即“几何形”和几何形的构合体。早在原始造型艺术中,我们的先师就开始运用“几何形”造型法进行绘画。将传统山水画的思维弘拓为现代意识的自然观,变文人画“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现代构成模式,使山水画与时代同步,必须运用“几何学”的视觉规律。
我认为一幅好的作品构图中,几何图形的运用是十分关键的,泰山的树、石、松、泉,用几何图形概括就显得简单多了。凡可见的视觉形象都具有形状、色彩、肌理的变化,称之为视觉三要素。形状分几何形、有机形两大类。几何形的基本形态可归纳为:点、线、面、方形、三角形、圆形。从造型的角度,任何复杂多变的自然形象,都可以简化、归纳为单纯的几何形。
国画上运用的几何图形要求艺术化,即以不规则为美,正如黄宾虹先生的三角不齐美,他认为我们桌子是方的,茶杯是圆的,它们虽然很实用,但因为是人工做的,方就止于方,圆就止于圆,没有变化,所以谈不上美。凡是天生的东西没有绝对方或圆,折开来看,都是有许多不齐的弧三角合成的。三角的形状多,变化大,所以美。一个整整齐齐的三角形,也不会美,天生的东西绝不会都是整齐的,所以要不齐之齐,齐而不齐,才是美。[10]又如康定斯基的几何抽象完全用三角、圆、矩形作为画的基本形,并作有序性的安排。
在一幅好的作品中,黑白灰的处理是很重要的。在黑白灰关系上说,画面中的疏散处往往是留白,也叫布白。而画面中密集的地方,又往往是具体形象的体现,统称为“知白守黑”,“分黑守白”即画过的黑的部分与没有画过的空白部分的关系。分黑布白是说我们作画时,既要注意有画的黑的部分,又要注意空白的部分。因此在构图时,画面各处的空白,要像有笔墨处一样精心安排。潘天寿先生说:“我落笔处是黑,我着眼都是白”,就是说不能光注意有笔墨处的安排,疏密要有致,落笔之处,要把空白计划到构图中去,画面中各元素的排列,如能做到有疏有密,就可以避免平均。“空白”成为中国画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目的是为了给主体找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
谈到“图“与“底”这应该是老师给我们讲毕业创作时,特别强调的地方,而且让我在这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首先我了解它们的含义,在平面上,最先吸引人的视觉的跳到人的眼前占有空间前进的形象被称为“图”,反之,后退的在“图”周围的空间的形象被称为“底”。图的形象就称为正的形象,底的形象就称为负的形象。“图”和“底”的形象就像我国的阴刻图章一样,“图”和“底”总是相互陪衬着的。我觉得在一幅画面中,做好图和底的关系,为以后的构图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以为确立画面中最基本的几何形做基础。也就是说这种构成中所产生的“图”和“底”也就是“正”与“负”的形象,使画面中的图形具有多样性提供了较多的可能性。
论文通过以上的论述,让我认识到,统一中的变化,和谐中的差异,丰富中的单调,矛盾中的一致,构成学的运用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山水画创作的语汇。各种构成元素互相映衬,塑造了一种幻觉与理想的自然和谐,给人以一种全新的勃勃生机的抽象美感,强化了传统山水画的现代意识。传统意义上形式规范的打破,语言形态和概念上的外延更加宽泛,以及西方绘画技法的借鉴等等,促使传统中国画在原有毛笔和宣纸上,不仅突破固有的绘画程式,也拓展了传统审美观念,为今天生活在现代化的人们开辟新的视角。在我的论文中,构成手法在山水画创作中的运用,虽还不能言及成熟,但它反映出艺术创作中所孕育的活力,是极富开拓性意义的,使中国山水画在继承传统优秀精髓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西方造型理念,重新整合笔墨的构成语汇并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意义提供了可能。
我相信,在以后的中国,在研究探索新的山水画构成规律的同时,要深化对传统山水画走向现代的认知,以现代观念总结传统、发展传统、充分运用现代构成这一形式规律,丰富和完善中国山水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编写组.
[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
[3] 陈传席.山水画史话,江苏.
我认为,创作就应该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搜集素材,寻找新的声色,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我的山水画创作素材就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环境泰山,是属于写意山水的创作。
通过以前对山水画的学习让我了解到在当今山水画的发展中,构成这一要素显得尤为重要,而西方构成学是值得借鉴的重要方面。一些优秀的当代中国山水画家,普遍重视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又积极借鉴西方现代构成主义艺术,从不同角度丰富发展了传统的山水画。
潘天寿云:“画事用笔,不外点、线、面三者。然线由点连接而成,面由线扩展而得,所谓集点成线,扩点成面是也。故点为一线一面之母”。从布局的角度看,点、线、面除表现在笔触方面外,还表现在点、线、面的组合:首先,应考虑从自然界物体形象中抽出点、线、面——这与用笔的点、线、面在意义上有所不同。然后,再运用“几何形”造型法,根据画面视觉审美需求考虑点、线、面的分布、组合。
通过对以上的了解,然后我把点、线、面充分的应用到创作画面中。我想在构图前首先就应该要把自然树木分解,树干为线,树叶为面,有时也可用点组合成面,还有像房屋、桥、云、水等都是用线来画出。甚至山石也是先由线构出外形再用墨来渲染。总之,在整幅画面中到处都是点、线、面的组合,用点、线以及点线组成的面表现对“泰山”的理解和赞美。
从“几何学”的角度看自然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点、线、面和三者的组合,即“几何形”和几何形的构合体。早在原始造型艺术中,我们的先师就开始运用“几何形”造型法进行绘画。将传统山水画的思维弘拓为现代意识的自然观,变文人画“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现代构成模式,使山水画与时代同步,必须运用“几何学”的视觉规律。
我认为一幅好的作品构图中,几何图形的运用是十分关键的,泰山的树、石、松、泉,用几何图形概括就显得简单多了。凡可见的视觉形象都具有形状、色彩、肌理的变化,称之为视觉三要素。形状分几何形、有机形两大类。几何形的基本形态可归纳为:点、线、面、方形、三角形、圆形。从造型的角度,任何复杂多变的自然形象,都可以简化、归纳为单纯的几何形。
国画上运用的几何图形要求艺术化,即以不规则为美,正如黄宾虹先生的三角不齐美,他认为我们桌子是方的,茶杯是圆的,它们虽然很实用,但因为是人工做的,方就止于方,圆就止于圆,没有变化,所以谈不上美。凡是天生的东西没有绝对方或圆,折开来看,都是有许多不齐的弧三角合成的。三角的形状多,变化大,所以美。一个整整齐齐的三角形,也不会美,天生的东西绝不会都是整齐的,所以要不齐之齐,齐而不齐,才是美。[10]又如康定斯基的几何抽象完全用三角、圆、矩形作为画的基本形,并作有序性的安排。
在一幅好的作品中,黑白灰的处理是很重要的。在黑白灰关系上说,画面中的疏散处往往是留白,也叫布白。而画面中密集的地方,又往往是具体形象的体现,统称为“知白守黑”,“分黑守白”即画过的黑的部分与没有画过的空白部分的关系。分黑布白是说我们作画时,既要注意有画的黑的部分,又要注意空白的部分。因此在构图时,画面各处的空白,要像有笔墨处一样精心安排。潘天寿先生说:“我落笔处是黑,我着眼都是白”,就是说不能光注意有笔墨处的安排,疏密要有致,落笔之处,要把空白计划到构图中去,画面中各元素的排列,如能做到有疏有密,就可以避免平均。“空白”成为中国画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目的是为了给主体找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
谈到“图“与“底”这应该是老师给我们讲毕业创作时,特别强调的地方,而且让我在这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首先我了解它们的含义,在平面上,最先吸引人的视觉的跳到人的眼前占有空间前进的形象被称为“图”,反之,后退的在“图”周围的空间的形象被称为“底”。图的形象就称为正的形象,底的形象就称为负的形象。“图”和“底”的形象就像我国的阴刻图章一样,“图”和“底”总是相互陪衬着的。我觉得在一幅画面中,做好图和底的关系,为以后的构图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以为确立画面中最基本的几何形做基础。也就是说这种构成中所产生的“图”和“底”也就是“正”与“负”的形象,使画面中的图形具有多样性提供了较多的可能性。
论文通过以上的论述,让我认识到,统一中的变化,和谐中的差异,丰富中的单调,矛盾中的一致,构成学的运用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山水画创作的语汇。各种构成元素互相映衬,塑造了一种幻觉与理想的自然和谐,给人以一种全新的勃勃生机的抽象美感,强化了传统山水画的现代意识。传统意义上形式规范的打破,语言形态和概念上的外延更加宽泛,以及西方绘画技法的借鉴等等,促使传统中国画在原有毛笔和宣纸上,不仅突破固有的绘画程式,也拓展了传统审美观念,为今天生活在现代化的人们开辟新的视角。在我的论文中,构成手法在山水画创作中的运用,虽还不能言及成熟,但它反映出艺术创作中所孕育的活力,是极富开拓性意义的,使中国山水画在继承传统优秀精髓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西方造型理念,重新整合笔墨的构成语汇并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意义提供了可能。
我相信,在以后的中国,在研究探索新的山水画构成规律的同时,要深化对传统山水画走向现代的认知,以现代观念总结传统、发展传统、充分运用现代构成这一形式规律,丰富和完善中国山水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编写组.
[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
[3] 陈传席.山水画史话,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