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意象——把握诗歌鉴赏的精魂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y8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从古老的《诗经》到浪漫的《楚辞》,从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的民歌,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在诗歌中成长。诗歌,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浸润着中华儿女的才情。
  整个高中阶段,我们在课内外要接触不计其数的诗歌,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进入诗歌鉴赏这个过程呢?我想方法虽多,但既简单又方便操作,且收效甚高的莫过于抓住诗歌的“意象”这把钥匙。
  什么是“意象”呢?“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而“象”则指客观物象。“意象”简言之,即是凝聚着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是“意”与“象”的水乳交融。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古人讲“立象以尽意”,诗人必然会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意象便是沟通诗人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可见,读懂了“意象”,就等于窥见了诗人的心魂。
  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对诗歌主题有全面而深入的把握,才会有豁然开朗的审美愉悦。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让学生对意象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美。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该怎样具体落实呢?
  第一步:引导把握,认识欣赏
  在进入高一语文学习的时候就让学生明白:学习诗歌,意象是关键。向学生灌输了这一理念后,从课本出发,让学生先熟读课本中的诗歌,标出每一首诗歌(包括现代诗歌)中诗人选用的突出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结合每一首诗的思想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分析,使得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作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因此笔者结合第一单元的《毛泽东诗词二首》课后练习,把“意象”这个概念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举文中的“黄花”为例加以说明。接着在《再别康桥》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了一课时进行诵读训练,让学生感受了这首诗歌的流利婉转的音韵美,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第二课时,我就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意象上,让学生在自由朗诵课文的时候勾画出他们感兴趣的意象,学生非常感兴趣,边读边勾,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其中的重点意象,如金柳、水草……成功地借助意象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比较各种意象,把握意象中包含的深刻意蕴,领会意象组成的意境以及意境中透射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倾向。理解了意象,主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步:注重拓展,归纳积累
  在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量积累的情况下,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把视野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对唐诗宋词元曲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意象进行分析。尤其是一些可以多重解读的意象,它们可能在不同的诗歌中有不同的特定含义,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涉及到这个意象的诗歌,再从这些诗歌具体的语境中去推测领会它们潜在的含义,最后对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作出总结,这样训练以后,学生在以后遇到有关这个意象的诗歌鉴赏时就再也不会出现手足失措的情况了,而能从容解答。这里略举教学中的例子说明:
  比如在教学《说木叶》一课时,作者就谈到诗歌语言有暗示性,也就涉及到不同的意象其实都有相对稳定的含义。因此在教学时我从“木叶”的意象开始分析,让学生体会了诗歌意象的丰富内涵,然后提出了“月亮”、“柳”、“水”等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在脑海中搜寻有关这几个意象的诗歌。关于“月亮”,他们想到了很多,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从不同的诗歌中,学生们总结出了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它可以是情人间的相思,可以是对故乡的怀念,还可以是一种失意的象征,又或者能抒发诗人对时空永恒的慨叹。因为学生头脑中装着具体实在的诗句了,因而在理解“月亮”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象征义时就显得异常容易,而且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接下来,对于“柳”就更简单了,着重要他们理解古代折柳代表赠别,也就是离别之意。在这个环节,我又顺带增加了对“柳”为何会与赠别相连的解说,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柳”与“留”谐音;二是古曲《折柳曲》叙说的是离别;三是古人送别时喜欢折柳相送。学生对这些特别感兴趣,我认为在枯燥的课本知识中增加一些趣味性的知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住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第三步:理解记忆,培养能力
  学习不是仅仅为了记住一些死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能力。诗歌鉴赏也是一样,不仅仅是为做题,而是要能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因而我常倡导学生学会抓住意象扩写诗歌,训练学生的理解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教授《山居秋暝》时,布置学生抓住“明月”、“清泉”描绘山林,在诵读《登高》后,将首联扩展为200字左右的环境描写文字……这些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记忆了各个意象,同时又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在教学诗歌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把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用于对诗歌的学习,逐渐积累起对意象的理解,对他们整个学习阶段乃至以后对诗歌的把握领悟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些仅是我在教学中获得的点滴感受而已,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努力探寻。
其他文献
政治合法性与道德领域及其建设紧密相连,这主要表现在,价值认同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思想前提和基础,责任伦理对政治合法性的构建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同时,道德因素也在合法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新课改的进程。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探究性的学习    《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要避免繁琐的分析,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亚里士多德
叶圣陶先生指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以找到一切的源泉。”语文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因此,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与生活结合。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唯有如此,才能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语文能力是一种生活能力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四项能力的具备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所不可缺少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能
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新时期,宁夏回族群众在生育问题上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与新动向,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的差距逐渐缩小,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有所提高。这些改变对宁
一篇好的作文,除了需要具备深刻的主题、新颖的题材、创新的结构,还有一项重要的要求,就是语言优美靓丽,文章文采飞扬。讲究文采是美化作文语言的“不二法门”,是做好考场作文的制胜宝典,也是我国悠久辉煌的文学之优良传统。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缺少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流传也不会久远。刘勰说:“文温以丽,可谓乎一字千金。”除了强调文章要惜墨如金,唯陈言以去之处,还应讲究词藻和语言的优美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依据“大语文作文”教学观,对学生作文的首项要求是“求真”,也就是要求文章要以真实为本、为务。“真”是文章之骨,那么对于记叙文来说,真情永远是基础,学生只有从真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实实在在的人,叙述真真切切的事,由人而起,缘事而发,才有情可抒,有所感悟,写出好文章。  “求真”是学生作文的基础,现在学生好多还
什么是“情感教育”?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不仅用智慧.而而且用心灵感知周围世界……思维、情感和体验分不开。”《情感教育心理学》的作者认为:“情感教
任何一场革命运动,思想是先导.邓小平理论诞生在中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实际的结晶.本文就邓小平理论在哲学认识论、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