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应用于老年黄斑变性(AM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5月入我院治疗的135例(182眼)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上述患者均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检查的具体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眼底血管造影图像显示,182眼中萎缩型122例,占总眼数的67.03%,渗出型60眼,占总眼数的32.97%。视力分析表明,萎缩型AMD与渗出型AMD在不同视力分级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眼底血管造影对老年黄斑病变患者进行诊断可准确掌握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具体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老年黄斑病变;老年黄斑变性;眼底血管造影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15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35-02
黄斑区位于眼后极部,属于视网膜的重要区域之一,与视功能的关系十分密切。黄斑区发生病变后,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物不清和变形等症状。老年性黄斑病变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导致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1]。AMD患者可分为萎缩型和渗出型,发病之后其视力呈进行性下降,生活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2]。因此,必须要在准确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治疗,以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应用于AMD中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以2012年3月——2013年5月入我院治疗的135例(182眼)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于1986年制定的《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标准》[3]。上述患者中有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60例,年龄49-77岁,平均年龄(56.4±7.2)岁,单眼53例,双眼82例。萎缩型122例(67.03%),渗出型60例(32.97%)。排除药物过敏、肝肾功能异常、有严重高血压以及脑中风疾病患者。
1.2 检查方法 对上述患者的眼底情况进行常规检查,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时方法如下:首先给予0.5%的托吡卡胺眼药水散瞳,然后采用眼底照相机(日本Topcon,型号TRC-50IA)进行检查。静注荧光素纳进行过敏试验,如10min后患者无反应则进行造影,于肘前部静脉快速注入10%的荧光素纳(剂量为5ml),持续拍照并观察30min。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以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黄斑部体征 本组患者黄斑部主要有玻璃膜(眼数172,占94.51%)、色素紊乱(眼数106,占58.24%)、中心凹反光弱(眼数36,占19.78%)、出血(眼数14,占7.69%)、渗出(眼数13,占7.14%)以及疤痕(眼数5,占2.75%)等体征。
2.2 视力检查情况 按视力损害程度对患者的视力情况进行分级,主要有≤0.04、0.05-0.25、0.3-0.8以及≥1.00四组。其中有47眼的视力≤0.04,包括萎缩型14例(29.79%)和渗出型33例(70.21%);有46眼的视力为0.05-0.25,包括萎缩型34例(73.91%)和渗出型12例(26.09%);有87眼的视力为0.3-0.8,包括萎缩型72例(82.76%)和渗出型15例(17.24%);另2眼的视力≥1.00,均为萎缩型(100%)。两种类型病变在视力改变方面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目前,老年性黄斑病变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阳光照射、心血管疾病、虹膜色素、遗传倾向性、吸烟、饮食、性别以及远视等是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另有研究认为,AMD与补体因子H、B因子的基因变异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4]。临床上AMD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激光治疗以及基因治疗等[5]。在治疗该病之前,及时准确的诊断十分关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是眼底病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在色素性疾病、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该技术可准确掌握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详细情况,对临床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本次研究显示,渗出型AMD可对视力造成严重的损害,其危害程度明显大于萎缩型AMD,患者的中心视力下降往往十分明显。同时,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发现,AMD患者眼底结果改变与病理组织学特点相符。临床上如有老年患者中心视力突降,同时有视物变形、眼底出血等症状时,如不符合其他疾病的病理表现,则有可能为老年性黄斑病变,可使用眼底血管造影参与诊断。另外,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获得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患者的造影结果,对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史强,谢冰.眼底血管造影在老年黄斑变性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7):1197-1199.
[2] 肖敏.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分析国际眼科杂志[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5):962.
[3]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诊断标准[J].眼底病,1987,3:封三.
[4] 马灵军,苏冠方,郝繼龙,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与补体因子H、B因子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3):340.
[5] 吴地尧,李曼玲,康琛.老年黄斑变性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9):78.
【关键词】 老年黄斑病变;老年黄斑变性;眼底血管造影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15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35-02
黄斑区位于眼后极部,属于视网膜的重要区域之一,与视功能的关系十分密切。黄斑区发生病变后,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物不清和变形等症状。老年性黄斑病变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导致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1]。AMD患者可分为萎缩型和渗出型,发病之后其视力呈进行性下降,生活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2]。因此,必须要在准确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治疗,以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应用于AMD中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以2012年3月——2013年5月入我院治疗的135例(182眼)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于1986年制定的《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标准》[3]。上述患者中有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60例,年龄49-77岁,平均年龄(56.4±7.2)岁,单眼53例,双眼82例。萎缩型122例(67.03%),渗出型60例(32.97%)。排除药物过敏、肝肾功能异常、有严重高血压以及脑中风疾病患者。
1.2 检查方法 对上述患者的眼底情况进行常规检查,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时方法如下:首先给予0.5%的托吡卡胺眼药水散瞳,然后采用眼底照相机(日本Topcon,型号TRC-50IA)进行检查。静注荧光素纳进行过敏试验,如10min后患者无反应则进行造影,于肘前部静脉快速注入10%的荧光素纳(剂量为5ml),持续拍照并观察30min。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以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黄斑部体征 本组患者黄斑部主要有玻璃膜(眼数172,占94.51%)、色素紊乱(眼数106,占58.24%)、中心凹反光弱(眼数36,占19.78%)、出血(眼数14,占7.69%)、渗出(眼数13,占7.14%)以及疤痕(眼数5,占2.75%)等体征。
2.2 视力检查情况 按视力损害程度对患者的视力情况进行分级,主要有≤0.04、0.05-0.25、0.3-0.8以及≥1.00四组。其中有47眼的视力≤0.04,包括萎缩型14例(29.79%)和渗出型33例(70.21%);有46眼的视力为0.05-0.25,包括萎缩型34例(73.91%)和渗出型12例(26.09%);有87眼的视力为0.3-0.8,包括萎缩型72例(82.76%)和渗出型15例(17.24%);另2眼的视力≥1.00,均为萎缩型(100%)。两种类型病变在视力改变方面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目前,老年性黄斑病变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阳光照射、心血管疾病、虹膜色素、遗传倾向性、吸烟、饮食、性别以及远视等是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另有研究认为,AMD与补体因子H、B因子的基因变异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4]。临床上AMD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激光治疗以及基因治疗等[5]。在治疗该病之前,及时准确的诊断十分关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是眼底病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在色素性疾病、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该技术可准确掌握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详细情况,对临床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本次研究显示,渗出型AMD可对视力造成严重的损害,其危害程度明显大于萎缩型AMD,患者的中心视力下降往往十分明显。同时,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发现,AMD患者眼底结果改变与病理组织学特点相符。临床上如有老年患者中心视力突降,同时有视物变形、眼底出血等症状时,如不符合其他疾病的病理表现,则有可能为老年性黄斑病变,可使用眼底血管造影参与诊断。另外,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获得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患者的造影结果,对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史强,谢冰.眼底血管造影在老年黄斑变性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7):1197-1199.
[2] 肖敏.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分析国际眼科杂志[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5):962.
[3]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诊断标准[J].眼底病,1987,3:封三.
[4] 马灵军,苏冠方,郝繼龙,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与补体因子H、B因子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3):340.
[5] 吴地尧,李曼玲,康琛.老年黄斑变性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