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天真趣 诗情画意丰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ljgsdk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时间:2019年9月23日
  采访地点:苏州文采园
  采访对象:王伟林(苏州科技大学教授、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采访人:冯错
  冯:王老师跟瓦老是怎么认识的?
  王:在苏州,瓦老是很知名的一位文艺家,我跟瓦老认识是因为工作关系。瓦老是我们苏州市书协的老顾问。我从1999年调到苏州市文联工作,在书法家协会任驻会秘书长,在担任秘书长工作期间跟瓦老保持了一种紧密的关系。当然,如果从我本人跟瓦老第一次相识,那还是更早的时候。瓦老,大家都知道他是在1989年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上获得了金奖之首后。他跟我们苏州另一位名望很高的书法篆刻家沙曼翁先生,都是我们苏州东吴印社的创始人。从1983年开始,东吴印社活动频繁,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已经认识了瓦老,当时我还在苏州大学求学。在求学过程中,有幸在我们协会的会长钱太初先生和在苏州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我的老师华人德先生的介绍下加入了苏州市书协。在那以后,因为要参加协会开展的一些活动,自然就认识了瓦老,而且就在我们今天的文采园里。
  冯:瓦翁当时给您的印象是怎样的?
  王:我对瓦老的认识是逐渐深刻起来的,刚开始你会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平和的长者。比如说有些大家令我们敬畏,而他就像在我们苏州随便哪条小巷里边走出来的一位长者、老人,很朴实,很谦和,所以跟他沟通交往,你会觉得很自然,也不会有距离感。当你深入地跟他接触后,有时在工作当中,有时在求学当中,你会越来越感觉到他的厚度。他这种厚度,给我的感觉,就是比较全面。一般的书法家只关心写字,在我看来,瓦老他首先是一个文化人,他不把自己当成是书法家,或者篆刻家,而是什么都关心、什么都感兴趣的这么一个文化人。恰恰这一点就是我们苏州文化的一种特征。从他身上,我甚至联想到了明代文徵明那一批文人的风范,他就是这么玩的。对,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我感觉瓦老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他跟你谈话不因为年龄悬殊,也不因为你的工作和职业,甚至哪怕你是一个社区的很普通的职员,跟他也能沟通。因为他是一个通者,同时又是一个智者,所以他用自己的亲和力、感染力来影响身边的人,包括我们学习书法篆刻艺术的这些后辈,也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冯:你刚才谈到瓦翁的书法,说他是位通者,现在我们学科化越来越专业,就有“专”和“通”之别。可能这一代人很难去达到像之前说的“通才”教育。
  王:我说的瓦老的“通”,其实是两个方面。第一个通,就是你刚才讲到的,大家很好理解,比如说他的知识结构,他的学养很全面,各种都能打通,所以他书画印样样都行。他也懂鉴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有古风,古代的文人,哪怕是民国时候的,苏州好多都是这样的。我们当下因为学科分得越来越精细了,写字的只管写字,刻印的也不练字了,这样的话造成一个局面就是好像隔了。但是在老一代的艺术家身上,瓦老的特征很典型。第二个通,我觉得是跟他的智慧相关的。他圆通,不固执。这表现在他待人接物方面,他会从你的角度去想问题,能够很好地通过他的认识,通过跟你交流把矛盾解决得非常好。所以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行业的人跟瓦老相处,都能感觉到他这一位文化老人的圆通,这种圆通也是一种人格魅力。
  冯:瓦翁的这种性格您觉得跟苏州本地的文化氛围有关系吗?
  王:苏州文化有两个特征比较明显,精致典雅是它的一面,另外一面是开放包容。当然这两个特征也是从唐宋元明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慢慢形成的这样一种特质。这种文化的特质,对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文化人肯定是有影响的。我认为这两点在瓦老身上反映得比较充分。一方面,他受到了苏州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在他的身上,比如说他的印章,比如说他的书法,我们都可以看到文徵明、倪云林、二王对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形貌的,而是精神上的。比如他的代表作就是第四届国展上获奖的这个册页,书写的是古代关于苏州石湖的诗文,这种情调,也是苏州人特有的面貌。另外一面,我觉得瓦翁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这种文化特质和艺术精神传递给了苏州年轻的一代。在苏州跟他学习书画篆刻的弟子,像管峻、李双阳,还有其他的一些弟子都从他身上得到了启发,包括那些没有拜他为师的。如果要我选择一个最苏州的书法篆刻家,我会毫不迟疑地选择瓦老作为例子。
  冯:最苏州的,对。
  冯:平和之外,瓦翁的有趣似乎也常常被人津津乐道?
  王:瓦翁过90岁生日,他为自己刻了一方《九十学步》印章。到了99岁,他说不要过生日,因为他的家人和我们文联书协都给他过,满百了是多高兴的事情啊,但是他给自己写了一句话叫作“九十九,大家向前走”,你看多好玩,就是说不是我一个人过生日,我们一起过生日,大家一起还要向前走,我还不老。讲到年龄,他说他才45公岁,什么概念?90岁的人了,他说他才45公岁。很有趣吧!
  冯:这么说是因为瓦翁说他的“公岁”?
  王:这是他自己的发明,就是1公斤是两斤,1公岁就两岁,所以他说他还年轻,你们说老,我才四十几岁,不老。至于“九十学步”也是一种童心,我才刚刚开始学步,这当然也说明他很谦虚,他在作品当中反复用这方印章,就说明他有这样一种情趣。
  冯:瓦翁之前也写过不少文章,请您谈谈瓦翁的文章。
  王:《东吴印社记》是最有名的一篇,后来也印到了作品集里。他为他人,特别是小辈,比如说韩天衡先生、黄惇先生,他为他们都写过文章、刻过印。黄惇先生早年出版的印谱,是瓦翁作序。散见的就是一些序、跋,或者印当中的边款。为他人所写的这些片言只语,实际上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风范,一方面是学识,一方面是他独到的审美。他也很亲和,不是說像他这么一个大文人,就不关心小辈了,实际上他很乐于关心。我在文联当年分管的工作其中也有青少年这一块,哪怕五六岁小孩的展览,他都要题字、题展标来祝贺。跟小朋友在一起,他特别开心。   冯:您觉得对瓦老最中肯的评价是什么?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
  王:我想瓦老是一个“文化名人”,不要把他仅仅当成是书法家。其实我前面也讲过苏州文化的特质,在于它的这种开放包容。作为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很深厚的文化积淀,他的艺术也走不远。瓦老能在80岁获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如人家说中状元了,这个是偶然当中有必然的。不是瓦老一夜成名,不是的,瓦老其实成名很早,只是说人家不太了解,或者说不在这个圈里就不太了解而已。所以,我觉得用“文化名人”来形容瓦老更确切。
  冯:瓦老在他那个年代,同时代有好几位老先生,请王老师说说瓦翁与他们之间的交集。
  王:我给你看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有10位苏州的老先生,1992年的时候,苏州市文联为他们举办了一个“十老”展览,哪“十老”呢?费新我90岁、王西野80岁、沈子丞89岁、韩秋岩94岁、祝嘉94岁、吴进贤90岁、张寒月87岁、钱太初87岁、谢孝思88岁、瓦翁83岁。當时我们文联定的一个标准是起步80岁,所以在这里边你发现没有沙曼翁,因为沙曼翁比瓦老小几岁,他还没有满80岁。实际上瓦老跟这些人交往都很密切,不仅仅是写字的他交往,画画的他也交往。瓦老还是苏州园林局的顾问,他对园林建设也有自己的见地。在这些人当中,他跟沙曼翁年龄接近,所以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末联手发起成立了东吴印社,而且两位一直是东吴印社的名誉社长。苏州的篆刻家一提到东吴印社,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肯定是沙曼翁和瓦翁。瓦老印章刻得好,而且他在印学上有自己独到的建树,这与他收藏丰富有关。我刚才讲了他90岁不过生日,他干什么?他说他要把家里最宝贵的明版印谱全部捐给国家,所以捐了二十几部。明代的印谱捐给苏州图书馆古籍部,当时古籍部就在他的家门口。其时瓦老不住在我们文联对面,他老夫妻俩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现在的十全街相王弄彭义里,彭义里在清代诞生过好几个状元的。苏州图书馆古籍部是瓦老喜欢去的地方,所以跟图书馆的蒋吟秋先生很要好,经常诗书往来。他觉得90岁,要为国家作点贡献,就把最心爱的东西献给国家,老先生高风亮节。现在这十老都走了,2007年我们申报中国书法名城,健在的就瓦老和谢老两个。2008年5月2日瓦老走了。2008年10月,谢老也走了。瓦老对中国书法名城是非常有贡献的,为什么?你看“中国书法第一名城苏州”就是瓦老题的。
  冯:关于瓦翁,您还有什么可以补充的?
  王:从书法家协会的角度或从组织的角度看,跟苏州书法家协会的关系之紧密,在苏州其他艺术家当中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瓦老。瓦老是苏州市书协创始时的元老,从20世纪80年代初即1981年,瓦老就开始进入到我们苏州市书协主席团了。1981年6月,苏州市书法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瓦老是副理事长。紧接着书协换届,他从主席团的岗位退下来,就一直当顾问。东吴印社是篆刻的组织,从1983年成立,瓦老就是元老,副社长,后来成为名誉社长。因为他后来住儿子这边,跟我们文联机关、书协的办公地点比较近,直线距离100米,所以他经常为协会做义工,来给我们开信封,写请柬,我们很感动!八九十岁的人了,来给我们协会打杂,但他觉得一点都不“掉价”。
其他文献
几十年在外省谋生,与刘云泉先生缘悭一面,只能隔着迢递的山海,寄送我的神往。回川数年,多有机会亲炙拜谒,观其谈艺、作画,大致也印证了我的猜想。  云泉先生作画的时候,颇似1940年代《新民报》副刊圣手程沧,“不写文章的条件多得很,及至他提起了笔,那就泰山崩于前而不惊,什么他都不管,整个的生命都交给了那一支笔……唯有他才有这样一双冷眼!”  观其作画,有出尘之想;赏味其题跋,但觉奇气、壮气、山水气扑面
期刊
林顺文  林顺文,1965年生于广东普宁。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艺术中心主任、理事,《广东美术报》执行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岭南美术院副院长、广东商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市教育局美术教育专家库专家。先后于美国、日本、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新西兰、泰国等国及香港、台湾、澳门、北京、上海、山东、广州、太原等地举办画展。作品《致富农家》《雨林记游》《雨林·雾浓》《尖峰
期刊
日前,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先生主编的《历史记忆与民族史诗——中外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中国国家画院举行了新书发布会,此书的出版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毋庸置疑,此书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关于重大题材研究的系统性专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是构成中外美术史最重要部分之一,也是美术史研究一直关注的重要内容。但把中外重大题材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别是把中国古代重大题材绘画
期刊
对于当代人的国画创作,特别是山水画创作,最基本的要求是洋气!洋气这个词很难界说,但一张画是否洋气,一眼就看得出——那是一种感受,这个感受是当代人才有的,是当代人的美感、意趣、感觉和精神状态所决定的,是一种时代感,一种现实感,多少还有一点点超前感。它的对立面,是土气,是俗气,是陈腐气,是匠气。当代人画的画儿,是给当代人看的,所以它必须洋气。这一点可以看作对所有造型艺术的要求,无论什么材质,无论什么艺
期刊
一  他的画,包容万物,有人物山水,有谷穗松鼠,有禽鸟荷花,而无论是什么作品,皆清新明丽,灵动传神,生动而自然,传造物的外在形貌特征和内在的精神气度于笔端。他,就是晁谷,一个难得的全才画家,一位从厚重的传统中走出的当代艺术家。  晁谷的人物画,以形写神,强调传神,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山水画,强调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将大自然的美与中国文化紧密地糅合在一起;他的花鸟画则托物言志、借物抒怀,通过赞美
期刊
崔树强近年来在书法史论、美学、批评方面的研究,均已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出版了十多部著作,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同时,还主持完成过国家社科和教育部课题,显示出他在书法这一领域辛勤耕耘的成果。其代表性著作《气的思想与中国书法》(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对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审美范畴“气”进行了系统地理论梳理,提出了很多启人深思的观点,深受学界好评。  中国书法表现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它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哪些艺术
期刊
本刊讯 2020年6月2日下午,由江苏省文联、共青团江苏省委、省书协指导,江苏省青年书协、溧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江左风流奖”江苏省第九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开幕。  原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上将,江苏省委原副书记顾浩,省文联主席章剑华,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瞿超,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王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孙晓云,共青
期刊
内容提要:明末清初,摹古盛行,恽南田却是一位能够冷静地回避潮流,另辟蹊径,通过取法“写生”来构建自己的笔墨造型体系,他对明末清初的花鸟画创作有“起衰之功”,被尊为“写生正宗”。恽南田的花鸟画创作以写生入画,使“写生”在泥古的环境下重新被激活,“惟能极似,才能传神”“求形则神在矣”,并创造了一种既能注重物理形似,又强调主观传神,笔法透逸,设色明净,格调清雅的“恽体”,成为一代宗匠,并对后来和当下的艺
期刊
本刊讯 2020年6月6日,由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无锡市美术家协会、无锡博物院主办的师法造化·元气淋漓—— 纪念徐风诞辰120周年特展在无锡博物院举办。  徐风(1900年-1988年),原名耀山,字乐山,号仁斋,江苏无锡人,祖籍常州。系徐悲鸿美术教育体系的优秀实践者和传承者,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无锡近现代画家群体代表人物之一。1927年徐风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首届艺术系,得徐悲鸿及著
期刊
内容提要:日本人形艺术在传统艺术逐渐没落的当今仍然蓬勃发展,不论是日本本土市场还是旅游市场,销售量都十分可观,市场的繁荣又刺激了人形艺术水平的提高,使民间艺术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与此相比,中国的民间美术却是市场难以打开,许多作品艺术性不高。本文通过剖析日本人形艺术发展与民俗保留的关系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提出思考。  关键词:人形艺术;民俗;民间艺术  日本人形艺术起源于江户时期(1603-18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