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翻转课堂”模式进行了课堂流程的叙述和分析,对于这一新兴理念进行深度剖析和研究,分析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提高学生的“吸收率”。
[关 键 词] 翻转课堂;化学;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5-0180-01
最近几年来,关于教育有一种新的理念叫做“翻转课堂”,它通过改变传统教学的师生角色和知识传授与内化的颠倒安排,打破固有的传统束缚,重新规划了课堂时间的使用,给予学生更多的权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更容易“多学、多想、多说”,一改从前老师在讲台上孜孜不倦地讲,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地听的状态。另外让学生明白老师的不易,就更会尊重和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相信在体会过“备课、讲课、上课”等一系列的流程,学生也就把书中的内容深刻地印在脑子里。
一、在翻转课堂理念上,鼓励学生自主预习
在数字化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而翻转课堂就非常需要关于网络的资源,如关于“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课的内容我们就可用“翻转课堂”的方法,打破常规,推陈出新,使其更加生动形象。步骤如下:
(一)第一步:制订学习目标
了解摩尔的概念,弄清楚1摩尔粒子基体代表多少粒子,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等。了解为什么有物质量,教师做关于“往烧杯中滴入1滴水”的实验。认识物质的量并布置作业。
(二)第二步:合作探讨
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公布答案后针对自主预习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研究
(三)第三步:解释疑惑
针对课堂的相关疑点进行解答。如:粒子都包括什么?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与原子团、电子、质子以及中子。物质的量,只可用来计量微观的粒子,无法对宏观的物体进行计量。
(四)第四步:测试与总结
课堂达标测试与小结,即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概念和准确的运算关系等内容进行总结。
二、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实施翻转课堂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具体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教学模式,以此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例如,绪言课大多是为了课程顺利地开始或导入,抑或是针对某一专题的开始所设置的。内容多是关于学习目的、内容、方法之类的介绍。这种课程我们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典型事例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后期的学习做好铺垫。而对于理论性的课堂,比如:盐类的水解、化学平衡等,本身的概念就拗口难懂,想要死记硬背就更难上加难。所以一定要有教师的论证和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又比如,一些实验是必须做的,但是又有一定的危险性,在课堂上不适合做,这时教师就可以把演示用的视频放给大家看,而且没看懂的学生也可以再看一遍,既安全又方便。比如,原电池实验视频,老师就可以课前把视频准备好,让学生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去观看视频,如此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加深了印象,又透彻了解了概念,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器材,在一旁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当然了,一定要在保证实验安全的情况下,以便学生深刻地体会“原电池电子流动情况”并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原电池,可以向老师提出相关问题,在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更深刻地去思考相关的指示。师生间就问题展开探讨,解惑答疑。并且,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在于那些“不懂装懂”妄想滥竽充数的学生无法再藏匿了,每个人都需要当“老师”,这样,尽管学生吸取知识的效果因人而异,但能保证每个人在基础知识这方面都听懂。
三、课后补救
就算这种课堂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也难免还会有意外,但这些学生又不愿意主动去找老师,我们就可以通过课堂小测来检验学生对这堂课的吸收程度。如果还有不太理解的学生,或者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我们就能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并进行补救。还可以把他们,组成小组,让他们反复看视频,把不懂的且在课堂上没有机会说的问题都提出来,相互交流,共同解决。老师负责指导、答疑解惑,并检查他们的课后作业,针对薄弱的地方再多留几道专业性比较强的题,并及时批阅,直到他们彻底弄清楚。
總之,翻转课堂“翻转”出老师的聪颖,“翻转”出学生的积极性,“翻转”出课堂的高效,“翻转”出教学的真实面目。通过一系列的尝试、实践、探究,“翻转课堂”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容小觑的实际效果。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观念,而是去粗取精,如何把传统教学改良成适合现代社会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需要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提高“翻转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建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7):183-184.
[2]冯明华.“翻转课堂”让课堂更精彩:“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75-76.
[3]赵丽娜,张耀丹,王秀艳.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对翻转课堂的理性认识[J].山东化工,2016,45(7):109-110.
[关 键 词] 翻转课堂;化学;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5-0180-01
最近几年来,关于教育有一种新的理念叫做“翻转课堂”,它通过改变传统教学的师生角色和知识传授与内化的颠倒安排,打破固有的传统束缚,重新规划了课堂时间的使用,给予学生更多的权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更容易“多学、多想、多说”,一改从前老师在讲台上孜孜不倦地讲,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地听的状态。另外让学生明白老师的不易,就更会尊重和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相信在体会过“备课、讲课、上课”等一系列的流程,学生也就把书中的内容深刻地印在脑子里。
一、在翻转课堂理念上,鼓励学生自主预习
在数字化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而翻转课堂就非常需要关于网络的资源,如关于“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课的内容我们就可用“翻转课堂”的方法,打破常规,推陈出新,使其更加生动形象。步骤如下:
(一)第一步:制订学习目标
了解摩尔的概念,弄清楚1摩尔粒子基体代表多少粒子,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等。了解为什么有物质量,教师做关于“往烧杯中滴入1滴水”的实验。认识物质的量并布置作业。
(二)第二步:合作探讨
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公布答案后针对自主预习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研究
(三)第三步:解释疑惑
针对课堂的相关疑点进行解答。如:粒子都包括什么?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与原子团、电子、质子以及中子。物质的量,只可用来计量微观的粒子,无法对宏观的物体进行计量。
(四)第四步:测试与总结
课堂达标测试与小结,即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概念和准确的运算关系等内容进行总结。
二、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实施翻转课堂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具体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教学模式,以此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例如,绪言课大多是为了课程顺利地开始或导入,抑或是针对某一专题的开始所设置的。内容多是关于学习目的、内容、方法之类的介绍。这种课程我们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典型事例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后期的学习做好铺垫。而对于理论性的课堂,比如:盐类的水解、化学平衡等,本身的概念就拗口难懂,想要死记硬背就更难上加难。所以一定要有教师的论证和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又比如,一些实验是必须做的,但是又有一定的危险性,在课堂上不适合做,这时教师就可以把演示用的视频放给大家看,而且没看懂的学生也可以再看一遍,既安全又方便。比如,原电池实验视频,老师就可以课前把视频准备好,让学生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去观看视频,如此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加深了印象,又透彻了解了概念,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器材,在一旁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当然了,一定要在保证实验安全的情况下,以便学生深刻地体会“原电池电子流动情况”并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原电池,可以向老师提出相关问题,在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更深刻地去思考相关的指示。师生间就问题展开探讨,解惑答疑。并且,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在于那些“不懂装懂”妄想滥竽充数的学生无法再藏匿了,每个人都需要当“老师”,这样,尽管学生吸取知识的效果因人而异,但能保证每个人在基础知识这方面都听懂。
三、课后补救
就算这种课堂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也难免还会有意外,但这些学生又不愿意主动去找老师,我们就可以通过课堂小测来检验学生对这堂课的吸收程度。如果还有不太理解的学生,或者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我们就能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并进行补救。还可以把他们,组成小组,让他们反复看视频,把不懂的且在课堂上没有机会说的问题都提出来,相互交流,共同解决。老师负责指导、答疑解惑,并检查他们的课后作业,针对薄弱的地方再多留几道专业性比较强的题,并及时批阅,直到他们彻底弄清楚。
總之,翻转课堂“翻转”出老师的聪颖,“翻转”出学生的积极性,“翻转”出课堂的高效,“翻转”出教学的真实面目。通过一系列的尝试、实践、探究,“翻转课堂”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容小觑的实际效果。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观念,而是去粗取精,如何把传统教学改良成适合现代社会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需要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提高“翻转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建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7):183-184.
[2]冯明华.“翻转课堂”让课堂更精彩:“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75-76.
[3]赵丽娜,张耀丹,王秀艳.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对翻转课堂的理性认识[J].山东化工,2016,45(7):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