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笛制作中的观察和支持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ldh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一:菲菲在大班科学探索区的材料包中发现了排笛,她饶有兴趣地吹了起来,排笛发出了声音。接着,菲菲又在排笛的不同位置接连吹了几次,排笛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周围的几个孩子为排笛的声音所吸引,都围拢来想试一试、吹一吹。看见孩子们对吹排笛的兴趣如此强烈,教师便问他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孩子们摇摇头。教师又问:“它会发出什么声音?”孩子们学着排笛发出的声音,描述着自己的发现。接着,教师告诉他们说:“这个东西叫排笛。谁能告诉我它为什么叫排笛,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孩子们纷纷回答:“因为它们是排成一排的。”“它们像排队伍一样排成了一排。”……进一步观察后,孩子们激动地告诉教师:“因为它的管子不一样长,有长有短,所以发出的声音不一样。”看来,孩子们已经发现了排笛的基本特点:长短不同的管子排成一排,吹时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为了帮助孩子们巩固这些经验并发现新经验,教师让菲菲接着试吹。菲菲吹后有了新发现——长的管子吹出的音高,短的管子吹出的音低。由于排笛只有一个,而想吹的小朋友很多,于是教师说:“大家都喜欢这个排笛,但只有一个,怎么办呢?”大部分孩子说可以去买,只有君君提出:“这里有很多塑料管,我们可不可以自己做?”孩子们跃跃欲试,教师顺势回应道:“这是个好主意!你们不妨试一试。”
  分析:孩子与生俱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探索与发现。菲菲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发现了排笛能吹出声音,而且不同的地方能吹出不同的声音。强烈的好奇心吸引着其他孩子加入进来,他们自主、热情地尝试探索,试图发现排笛能发声的秘密。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孩子的这一兴趣点,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追问引发孩子们思考,引导他们发现排笛的构造特点以及管子长短与声音高低的关系,满足他们想自制排笛的愿望,鼓励他们尝试自制排笛。
  片段二:孩子们拿出了剪刀、塑料管等材料开始制作排笛。第一步,剪塑料管。第一次操作时,孩子们每人各拿了一根塑料管来剪,然后将剪好的管子放在桌上拼在一起。这时,他们发现有的塑料管剪得一样长,有的剪得太短,有的又剪得太长。菲菲见状说:“这样不行,我们要先比比然后再剪,不然会拼不出来的。我们得像这个排笛一样从高到矮地排。”孩子们赞同她的意见,重新拿了一些塑料管摆在了菲菲面前进行比对,菲菲用自己的手指比对了半天,还是不能确定剪的位置,大家犯起了愁。教师见状问:“遇到什么困难了吗?需不需要帮忙?”“我们要把管子剪得不一样长,可是不知道从哪里剪下去才行。”“老师,我们剪不好,帮帮我们吧。”孩子明确表达了需要帮忙的请求。于是,教师建议道:“你们要剪出长短不一样的管子需要测量,那你们想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君君取来了一把尺子说,要把管子和尺子对齐,按照尺子上的数字来剪,教师肯定了君君的想法。于是,孩子们开始合作,菲菲指挥坐在旁边的小伙伴和她一起排好了管子,用尺子比了比管子的长短,并按尺子的刻度给每根管子从长到短做了记号,然后让大家在记号的位置开始剪,最后大家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将管子排列好了。
  分析:由于有了前面观察排笛的经验,孩子们知道塑料管要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来排列。当孩子们发现剪好的管子不能排列出他们想要的模样时,他们通过思考、探索、讨论,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不能按长短顺序确定剪的位置,于是他们又积极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限于經验、水平,他们难以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教师通过提问和建议引导他们采用尺子探索、操作,按尺子上的刻度将每根管子的长度定得比前一根短一厘米,并且做上标记,最终剪出了他们所需要的管子,排列出了排笛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发现了排列的规律,探索了测量的方法。
  片段三:孩子们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把塑料管排列好后,接下来该把塑料管粘成一排了。他们有的撕着胶布,有的扶着排列好的塑料管,开始合作粘贴排笛。他们按从左往右的方向把胶布粘在塑料管的顶部,结果发现这样粘会挡住塑料管的发声口,而且塑料管的排列也不平整。于是,他们进行了第二次尝试,这次他们把胶布放在手上,一根一根地粘贴塑料管,又发现塑料管一边粘一边掉。两次受挫使得孩子们有点沮丧。看到孩子们沮丧的神情,教师意识到粘贴塑料管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便建议他们把胶布平放在桌上,用塑料管去粘胶布。孩子们采纳了教师的建议,开始分工合作。两个孩子把胶布平放在桌上并用手指按住,另外两个孩子按高矮顺序把塑料管粘贴到胶布上,再把胶布的另一面围过来粘紧,排笛终于制作好了。孩子们吹着自己制作好的排笛,开心极了!
  在区域活动分享交流环节,为了让更多孩子交流排笛制作活动的过程和经验,教师鼓励几个参与制作的孩子试吹,并讲述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肯定了几个孩子的表现,引导并鼓励其他孩子制作排笛,学会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于是,制作排笛活动在班中铺开了。
  分析:在粘贴塑料管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粘贴的位置和方法会影响排笛的制作,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开始时,几个孩子能根据自己的想法积极探究,乐意反复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出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但在几次操作受挫后,孩子们的兴趣逐渐消失,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师观察到这些情况后,及时介入,提供帮助,提议他们换个方法尝试,结果孩子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完成了排笛的制作。而分享交流环节则不仅让班上更多孩子分享到了制作排笛的经验,了解了排笛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过程,知道遇到困难要学习用各种办法去解决,也促使其他孩子产生了制作排笛的愿望,促进了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排笛制作活动”这一案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只有在活动中细致地观察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以便在幼儿需要时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介入,而是先耐心等待,再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尽可能地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自主解决问题,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其他文献
当前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中存在以下问题:简单说教多、真实体验少,道德标准高、符合童心童真少,统一标准多、满足个性需要少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重温了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认为,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儿童有意无意间进行模仿,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于是,我们尝试从幼儿身边的榜样入手,通过“榜样择取—榜样解读—模仿学习—内化实践”路径,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和学习品质。  这一次,我们借我
期刊
主题活动是当前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我们想,若能围绕某一内容开展运动主题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充分的运动机会与时间,就能更好地发展幼儿身体基本动作,锻炼其体
期刊
在教师成长共同体内,教师要快速成长,我认为必须历经“五项修炼”,达到“三重境界”。  第一项修炼是意愿。你到底愿不愿意当教师,有这个意愿你才能成长,没有这个意愿怎么成长?因此,要对教师的职业有清楚的认识。教师的职业到底与别的职业有什么不同?所有的职业当然都是对人对事有自己特定的对象,但是唯独教师职业是对生动活泼、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我们也常说医生是针对人的职业,但医生针对的是人的疾病,是管人的生理而
期刊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治理,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在我国幼儿园已经有所改观,但受各方面因素牵制有所回温。幼儿园教育的价值不能等同于为了小学教育,当幼儿园变成另一种小学,势必會造成对童年资源的过度消费,这与幼儿园的特性是相背的。  幼儿园出现“小学化”,有其历史与社会的原因。  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直接引发了知识学习的下移。教育的阶层流动促使家长把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他们等不及孩子的正常成长:虽然相信
期刊
儿童立场,简而言之,就是指教育要从儿童出发,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来思考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问题。教育唯有承认儿童立场,方可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修篱种菊,让每个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去小学化教学内容,强调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很多幼儿园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给幼儿布置小学内容家庭作业,幼儿园成了小学教育的提前延伸。我们知道,3~6岁
期刊
11月15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发布的学前教育重要文件,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学龄前儿童的關爱之情,表明了党和国家办好学前教育,建成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坚强决心。《若干意见》的发布,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将对学
期刊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
期刊
第一条 为规范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保障教师、幼儿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幼儿园教师包括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的教师。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处理包括处分和其他处理。处分包括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警告期限为
期刊
大班上学期,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背景下项目化学习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产生过很多困惑,例如,如何选择驱动性问题?如何制订项目活动的方案?怎样支持幼儿的学习和推动项目活动的进程?等等。本文以“创意停车场”项目活动为例,从反思的视角具体阐述我们对项目活动的实践和思考。  问题一:“停车场”话题是怎么产生的?  在开展“我们的城市”这一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孩子对“城市的
期刊
在开展大班“我自己”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班的孩子提出了许多有关人体的问题,其中有五六个孩子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有关臭臭的问题,排便与健康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大班孩子喜欢探究、乐于挑战、已有一定的交往能力,若能通过自己的探究,了解什么是健康的臭臭,感受到健康生活的快乐,将终身受益。为了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行动解决真问题,培养孩子的学习素养,我们支持孩子开展了项目活动“臭臭的秘密”。  一、臭臭话题的由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