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一:菲菲在大班科学探索区的材料包中发现了排笛,她饶有兴趣地吹了起来,排笛发出了声音。接着,菲菲又在排笛的不同位置接连吹了几次,排笛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周围的几个孩子为排笛的声音所吸引,都围拢来想试一试、吹一吹。看见孩子们对吹排笛的兴趣如此强烈,教师便问他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孩子们摇摇头。教师又问:“它会发出什么声音?”孩子们学着排笛发出的声音,描述着自己的发现。接着,教师告诉他们说:“这个东西叫排笛。谁能告诉我它为什么叫排笛,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孩子们纷纷回答:“因为它们是排成一排的。”“它们像排队伍一样排成了一排。”……进一步观察后,孩子们激动地告诉教师:“因为它的管子不一样长,有长有短,所以发出的声音不一样。”看来,孩子们已经发现了排笛的基本特点:长短不同的管子排成一排,吹时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为了帮助孩子们巩固这些经验并发现新经验,教师让菲菲接着试吹。菲菲吹后有了新发现——长的管子吹出的音高,短的管子吹出的音低。由于排笛只有一个,而想吹的小朋友很多,于是教师说:“大家都喜欢这个排笛,但只有一个,怎么办呢?”大部分孩子说可以去买,只有君君提出:“这里有很多塑料管,我们可不可以自己做?”孩子们跃跃欲试,教师顺势回应道:“这是个好主意!你们不妨试一试。”
分析:孩子与生俱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探索与发现。菲菲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发现了排笛能吹出声音,而且不同的地方能吹出不同的声音。强烈的好奇心吸引着其他孩子加入进来,他们自主、热情地尝试探索,试图发现排笛能发声的秘密。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孩子的这一兴趣点,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追问引发孩子们思考,引导他们发现排笛的构造特点以及管子长短与声音高低的关系,满足他们想自制排笛的愿望,鼓励他们尝试自制排笛。
片段二:孩子们拿出了剪刀、塑料管等材料开始制作排笛。第一步,剪塑料管。第一次操作时,孩子们每人各拿了一根塑料管来剪,然后将剪好的管子放在桌上拼在一起。这时,他们发现有的塑料管剪得一样长,有的剪得太短,有的又剪得太长。菲菲见状说:“这样不行,我们要先比比然后再剪,不然会拼不出来的。我们得像这个排笛一样从高到矮地排。”孩子们赞同她的意见,重新拿了一些塑料管摆在了菲菲面前进行比对,菲菲用自己的手指比对了半天,还是不能确定剪的位置,大家犯起了愁。教师见状问:“遇到什么困难了吗?需不需要帮忙?”“我们要把管子剪得不一样长,可是不知道从哪里剪下去才行。”“老师,我们剪不好,帮帮我们吧。”孩子明确表达了需要帮忙的请求。于是,教师建议道:“你们要剪出长短不一样的管子需要测量,那你们想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君君取来了一把尺子说,要把管子和尺子对齐,按照尺子上的数字来剪,教师肯定了君君的想法。于是,孩子们开始合作,菲菲指挥坐在旁边的小伙伴和她一起排好了管子,用尺子比了比管子的长短,并按尺子的刻度给每根管子从长到短做了记号,然后让大家在记号的位置开始剪,最后大家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将管子排列好了。
分析:由于有了前面观察排笛的经验,孩子们知道塑料管要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来排列。当孩子们发现剪好的管子不能排列出他们想要的模样时,他们通过思考、探索、讨论,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不能按长短顺序确定剪的位置,于是他们又积极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限于經验、水平,他们难以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教师通过提问和建议引导他们采用尺子探索、操作,按尺子上的刻度将每根管子的长度定得比前一根短一厘米,并且做上标记,最终剪出了他们所需要的管子,排列出了排笛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发现了排列的规律,探索了测量的方法。
片段三:孩子们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把塑料管排列好后,接下来该把塑料管粘成一排了。他们有的撕着胶布,有的扶着排列好的塑料管,开始合作粘贴排笛。他们按从左往右的方向把胶布粘在塑料管的顶部,结果发现这样粘会挡住塑料管的发声口,而且塑料管的排列也不平整。于是,他们进行了第二次尝试,这次他们把胶布放在手上,一根一根地粘贴塑料管,又发现塑料管一边粘一边掉。两次受挫使得孩子们有点沮丧。看到孩子们沮丧的神情,教师意识到粘贴塑料管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便建议他们把胶布平放在桌上,用塑料管去粘胶布。孩子们采纳了教师的建议,开始分工合作。两个孩子把胶布平放在桌上并用手指按住,另外两个孩子按高矮顺序把塑料管粘贴到胶布上,再把胶布的另一面围过来粘紧,排笛终于制作好了。孩子们吹着自己制作好的排笛,开心极了!
在区域活动分享交流环节,为了让更多孩子交流排笛制作活动的过程和经验,教师鼓励几个参与制作的孩子试吹,并讲述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肯定了几个孩子的表现,引导并鼓励其他孩子制作排笛,学会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于是,制作排笛活动在班中铺开了。
分析:在粘贴塑料管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粘贴的位置和方法会影响排笛的制作,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开始时,几个孩子能根据自己的想法积极探究,乐意反复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出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但在几次操作受挫后,孩子们的兴趣逐渐消失,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师观察到这些情况后,及时介入,提供帮助,提议他们换个方法尝试,结果孩子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完成了排笛的制作。而分享交流环节则不仅让班上更多孩子分享到了制作排笛的经验,了解了排笛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过程,知道遇到困难要学习用各种办法去解决,也促使其他孩子产生了制作排笛的愿望,促进了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排笛制作活动”这一案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只有在活动中细致地观察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以便在幼儿需要时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介入,而是先耐心等待,再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尽可能地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自主解决问题,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分析:孩子与生俱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探索与发现。菲菲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发现了排笛能吹出声音,而且不同的地方能吹出不同的声音。强烈的好奇心吸引着其他孩子加入进来,他们自主、热情地尝试探索,试图发现排笛能发声的秘密。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孩子的这一兴趣点,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追问引发孩子们思考,引导他们发现排笛的构造特点以及管子长短与声音高低的关系,满足他们想自制排笛的愿望,鼓励他们尝试自制排笛。
片段二:孩子们拿出了剪刀、塑料管等材料开始制作排笛。第一步,剪塑料管。第一次操作时,孩子们每人各拿了一根塑料管来剪,然后将剪好的管子放在桌上拼在一起。这时,他们发现有的塑料管剪得一样长,有的剪得太短,有的又剪得太长。菲菲见状说:“这样不行,我们要先比比然后再剪,不然会拼不出来的。我们得像这个排笛一样从高到矮地排。”孩子们赞同她的意见,重新拿了一些塑料管摆在了菲菲面前进行比对,菲菲用自己的手指比对了半天,还是不能确定剪的位置,大家犯起了愁。教师见状问:“遇到什么困难了吗?需不需要帮忙?”“我们要把管子剪得不一样长,可是不知道从哪里剪下去才行。”“老师,我们剪不好,帮帮我们吧。”孩子明确表达了需要帮忙的请求。于是,教师建议道:“你们要剪出长短不一样的管子需要测量,那你们想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君君取来了一把尺子说,要把管子和尺子对齐,按照尺子上的数字来剪,教师肯定了君君的想法。于是,孩子们开始合作,菲菲指挥坐在旁边的小伙伴和她一起排好了管子,用尺子比了比管子的长短,并按尺子的刻度给每根管子从长到短做了记号,然后让大家在记号的位置开始剪,最后大家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将管子排列好了。
分析:由于有了前面观察排笛的经验,孩子们知道塑料管要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来排列。当孩子们发现剪好的管子不能排列出他们想要的模样时,他们通过思考、探索、讨论,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不能按长短顺序确定剪的位置,于是他们又积极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限于經验、水平,他们难以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教师通过提问和建议引导他们采用尺子探索、操作,按尺子上的刻度将每根管子的长度定得比前一根短一厘米,并且做上标记,最终剪出了他们所需要的管子,排列出了排笛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发现了排列的规律,探索了测量的方法。
片段三:孩子们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把塑料管排列好后,接下来该把塑料管粘成一排了。他们有的撕着胶布,有的扶着排列好的塑料管,开始合作粘贴排笛。他们按从左往右的方向把胶布粘在塑料管的顶部,结果发现这样粘会挡住塑料管的发声口,而且塑料管的排列也不平整。于是,他们进行了第二次尝试,这次他们把胶布放在手上,一根一根地粘贴塑料管,又发现塑料管一边粘一边掉。两次受挫使得孩子们有点沮丧。看到孩子们沮丧的神情,教师意识到粘贴塑料管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便建议他们把胶布平放在桌上,用塑料管去粘胶布。孩子们采纳了教师的建议,开始分工合作。两个孩子把胶布平放在桌上并用手指按住,另外两个孩子按高矮顺序把塑料管粘贴到胶布上,再把胶布的另一面围过来粘紧,排笛终于制作好了。孩子们吹着自己制作好的排笛,开心极了!
在区域活动分享交流环节,为了让更多孩子交流排笛制作活动的过程和经验,教师鼓励几个参与制作的孩子试吹,并讲述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肯定了几个孩子的表现,引导并鼓励其他孩子制作排笛,学会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于是,制作排笛活动在班中铺开了。
分析:在粘贴塑料管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粘贴的位置和方法会影响排笛的制作,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开始时,几个孩子能根据自己的想法积极探究,乐意反复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出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但在几次操作受挫后,孩子们的兴趣逐渐消失,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师观察到这些情况后,及时介入,提供帮助,提议他们换个方法尝试,结果孩子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完成了排笛的制作。而分享交流环节则不仅让班上更多孩子分享到了制作排笛的经验,了解了排笛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过程,知道遇到困难要学习用各种办法去解决,也促使其他孩子产生了制作排笛的愿望,促进了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排笛制作活动”这一案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只有在活动中细致地观察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以便在幼儿需要时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介入,而是先耐心等待,再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尽可能地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自主解决问题,得到多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