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2010年全国新课改全面实施之时,信息技术课程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来的选修课程调整到必修课程,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适应新课改,以上好信息技术课程。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问题 探究方法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双重背景
背景一:
现代信息技术掀起了学习的革命,人们开始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在中学已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它集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于一体,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老一套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绊脚石”。
背景二:
信息技术既不参加会考,又不列入高考科目,许多学生根本不重视这门科目,这已经形成了“大气候”,且在我们西部的省区尤为突出。
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态,以学生为主体,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出以下课堂教学问题与探究方法。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基础参差不齐。
按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和操作能力来分,大致有以下三种。
(1)完全没有基础。我校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占3%—5%,他们都是来自各县的边远乡镇,在小学和初中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2)有一定基础。这部分学生占的比例最大,约为80%,他们在此之前就学习过计算机,而且大部分家中都有电脑,平时上机操作的时间较多。
(3)操作很熟悉,基础较好。这部分学生虽然对计算机理论知识不是很了解,但是动手操作能力很强,大约占15%,他们都是来自条件好的城区,对计算机很感兴趣。
2.学生不重视,学习兴趣不浓。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的一门考查科目,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一部分学生对这一科目学习态度不太端正,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反正又不参加会考和高考,学好了有什么用?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部分学生只对打游戏、上网聊天感兴趣,另外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太浓,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虽然在大部分学生的心目中,该科只是所谓的“豆芽”,但是在其他学科的辅助教学上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都要用到计算机来辅助完成课题,此外,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也非常重要。
3.课堂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
在教学中我经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在信息技术课上一直有收获的占40%,有部分学生认为从来没有收获。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满意度都不高,只占36%。而据调查,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课堂教学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的作用还是很大的,这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老师减少讲解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这说明学生不满意教师的“满堂灌”,喜欢凭着兴趣去学习,喜欢自主操作,如玩游戏、交友聊天、在网上查找资料等,不喜欢教师过多地约束他们。当然,这不能说明教师的指导不重要,而是说明教师的指导、教学方式存在问题。教学中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教学观念落后是这门学科教学效益低的主要原因。
三、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以上问题不能不引起同行的思考,那么,在“大气候”的作用下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广的计算机知识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采用“任务驱动”与“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一节课的内容分成几个任务来进行教学,即在上课开始,教师给出几个不同任务,然后以任务为中心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自己完成提出的任务。
“分层教学”即是结合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按学生的基础分别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较为困难的任务,一般的学生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学困生完成较为简单的任务。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各有所学,各有提高,同时又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拓展教学内容。
目前许多计算机教材都讲得比较简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适当拓展部分教学内容和提高难度,主要倾向实用、打基础。比如:在讲PPT制作时,增加在PPT中怎样插入剪切的VCD片段、文件的分割与合并、音视频格式的转换与Flash动画制作等。这些都很实用,而且学生也感兴趣,因为他们可以即学即用,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教会学生的是一种学习方法。
与其他各课一样,教师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如:讲一个软件的使用操作,要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使用其他同类软件,做到融会贯通。
4.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入手,直接主动参与所学的内容或学习活动,即由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发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的设计上下工夫,引人入胜的开题,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是引发学生直接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视听合一、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悦耳美妙的音乐、妙趣益智的游戏,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
5.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辅导学生。
在上课时,一个老师要辅导一个班的所有学生,的确是手忙脚乱,很难应付,解决的办法就是让“小专家”来充当教师的角色,辅导其他的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既解决了老师忙不过来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6.分组协作式学习。
分组协作式学习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小组中的“小专家”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相互之间可以采用讨论、指导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掌握学习内容。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探索性、多样性等许多特点,能突破沿袭多年的“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要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同时担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及组织者的角色,不断尝试、坚持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协作学习能力,就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和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很多,利弊众说纷纭,关键是教师如何将弊转化为利,发挥它的优势作用,使其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问题 探究方法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双重背景
背景一:
现代信息技术掀起了学习的革命,人们开始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在中学已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它集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于一体,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老一套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绊脚石”。
背景二:
信息技术既不参加会考,又不列入高考科目,许多学生根本不重视这门科目,这已经形成了“大气候”,且在我们西部的省区尤为突出。
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态,以学生为主体,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出以下课堂教学问题与探究方法。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基础参差不齐。
按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和操作能力来分,大致有以下三种。
(1)完全没有基础。我校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占3%—5%,他们都是来自各县的边远乡镇,在小学和初中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2)有一定基础。这部分学生占的比例最大,约为80%,他们在此之前就学习过计算机,而且大部分家中都有电脑,平时上机操作的时间较多。
(3)操作很熟悉,基础较好。这部分学生虽然对计算机理论知识不是很了解,但是动手操作能力很强,大约占15%,他们都是来自条件好的城区,对计算机很感兴趣。
2.学生不重视,学习兴趣不浓。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的一门考查科目,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一部分学生对这一科目学习态度不太端正,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反正又不参加会考和高考,学好了有什么用?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部分学生只对打游戏、上网聊天感兴趣,另外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太浓,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虽然在大部分学生的心目中,该科只是所谓的“豆芽”,但是在其他学科的辅助教学上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都要用到计算机来辅助完成课题,此外,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也非常重要。
3.课堂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
在教学中我经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在信息技术课上一直有收获的占40%,有部分学生认为从来没有收获。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满意度都不高,只占36%。而据调查,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课堂教学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的作用还是很大的,这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老师减少讲解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这说明学生不满意教师的“满堂灌”,喜欢凭着兴趣去学习,喜欢自主操作,如玩游戏、交友聊天、在网上查找资料等,不喜欢教师过多地约束他们。当然,这不能说明教师的指导不重要,而是说明教师的指导、教学方式存在问题。教学中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教学观念落后是这门学科教学效益低的主要原因。
三、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以上问题不能不引起同行的思考,那么,在“大气候”的作用下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广的计算机知识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采用“任务驱动”与“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一节课的内容分成几个任务来进行教学,即在上课开始,教师给出几个不同任务,然后以任务为中心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自己完成提出的任务。
“分层教学”即是结合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按学生的基础分别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较为困难的任务,一般的学生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学困生完成较为简单的任务。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各有所学,各有提高,同时又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拓展教学内容。
目前许多计算机教材都讲得比较简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适当拓展部分教学内容和提高难度,主要倾向实用、打基础。比如:在讲PPT制作时,增加在PPT中怎样插入剪切的VCD片段、文件的分割与合并、音视频格式的转换与Flash动画制作等。这些都很实用,而且学生也感兴趣,因为他们可以即学即用,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教会学生的是一种学习方法。
与其他各课一样,教师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如:讲一个软件的使用操作,要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使用其他同类软件,做到融会贯通。
4.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入手,直接主动参与所学的内容或学习活动,即由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发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的设计上下工夫,引人入胜的开题,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是引发学生直接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视听合一、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悦耳美妙的音乐、妙趣益智的游戏,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
5.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辅导学生。
在上课时,一个老师要辅导一个班的所有学生,的确是手忙脚乱,很难应付,解决的办法就是让“小专家”来充当教师的角色,辅导其他的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既解决了老师忙不过来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6.分组协作式学习。
分组协作式学习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小组中的“小专家”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相互之间可以采用讨论、指导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掌握学习内容。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探索性、多样性等许多特点,能突破沿袭多年的“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要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同时担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及组织者的角色,不断尝试、坚持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协作学习能力,就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和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很多,利弊众说纷纭,关键是教师如何将弊转化为利,发挥它的优势作用,使其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