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戏剧,一直在过去的数百年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如今,戏剧却很难进入现代人的生活。这一现象一直被广泛关注,却还未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法。本篇就如何促使中国传统戏剧复兴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分为四个方面,戏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戏剧的没落、戏剧没落的原因以及戏剧的振兴对策。
【关键词】戏剧文化;戏剧特色;没落原因;振兴对策
1.戏剧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传统戏曲剧的种类十分丰富,仅中华的国粹--京剧,就号称有一千八百出。其内容也五花八门,有经过演绎的历代君王、诸侯、名人传奇及历史事件、才子佳人故事、神灵鬼怪传说等等。因此,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故事,往往世俗味道很浓,与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息息相通,這些引人入胜的情节加上音乐的魅力,便产生了惊人的魅力。它们不仅滋润了中国各阶层民众的感情世界,填补了他们精神生活的空白,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沟通着群体的心灵,在广袤的土地上建构了宗法社会的伦理关系准则。
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自宋元年间诞生以来,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达到二十世纪初大师云集、流派纷呈的盛世,它曾在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而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所以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还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品”。既是“土特产品”,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通过它,也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演变;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的必然趋势。
2.戏剧的没落
近年来,戏剧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缩减,经费不足。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与传统文化的暂时失落,使戏剧在“阵地”与“市场”间难以坚持“二为方向”而陷入了“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的境地。从“宠儿”变“弃儿”的自我困惑与不得不“等、靠、要”的社会境遇,正在日复一日地消解着戏剧人敬业爱业的操守与精神,极大地制约了和挫伤了他们的艺术生产的积极性和艺术创造力。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近30年以来,戏剧专业表演团体急剧缩减,已由1979年的一百多个减少至四十来个,在编从艺人员也由当初的一万多人减少至目前两三千人;另一方面,不仅创作人员老化、上演剧目老化、观众老化的“危机”依然存在,而且后继人才严重匮乏。
3.没落的原因
关于戏剧没落的原因,我总结了几点。
第一,戏曲如今难以表达大众的心声了。台湾学者许逸之先生说:“一个民族需要正像一个人需要做梦,所以最原始的民族没有文字,也有神话和寓言的传说。中国的戏剧就是大众集体的梦。”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看戏是人们最充实愉悦的精神生活。一些好看的戏不仅仅能反映出老百姓百姓的生活,而且重要的是还能满足他们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愿望。比如生活中一些常被欺压的百姓,看了《水浒传》改编成的戏,就会变得希望也有人替他们不公的现实生活来打抱不平,戏正是“敢替观众演出在道德范围内不能演的事”来得到大众的喜爱,也因此让戏曲有了旺盛生命力。但是,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梦”。现代的大众不再喜欢用戏剧的方式做梦了,因此戏曲就被缩小了参与现代生活的份额。
第二,多媒体的冲击。广播、电影、电视、电脑的发展和普及,不仅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丰富而又多姿的社会,而且也给现代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空间。在过去,要看场戏是十分奢侈的事。现在,传媒的现代化和多样性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正因此,让看戏就变成了现代享受者的众多选择之一,而不再是唯一了。
第三,声腔以及方言的限制。戏剧的声腔丰富多彩,因此,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文化特色。戏剧的声调复杂多变,阻滞了它的通俗易唱,戏剧难唱,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更容易去学唱好听易唱流行歌曲。另外,地方方言也是一个大问题,它使戏剧的传播更为艰难。不同地方的人难以听懂戏剧所想表达的意思。
4.戏剧的振兴对策
第一,争取政府对振兴戏剧的更大支持。振兴戏剧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当地政府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并将其当成一个大事来抓,不仅仅在口头上,更应在行动上,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特别是资金方面,必须加大对戏剧的播资,具体怎么用,要认真研究,落实实处,要有成效。
第二,省市县要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播放戏剧。省市县电视台、广播电台都要有专门栏目定期播放戏剧。不同的省会可以根据本省的文化情况去选择不同的剧中,来博得大众的眼球。才会让群众更加了解戏剧,爱上戏剧,才会让戏剧的路走得更长久。
第三,注重青少年以及大学生群体来传承和保护戏剧。曾经,戏剧是地方色彩极为浓郁的艺术表现形式,圈于影响力和语言的障碍,以至于其欣赏难度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我们要着重打破这一观念。所以,行动起来,很多地方都已经获得了成效。比方说,2008年的川剧《欲海狂潮》在北京大学的上演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川剧以其浓郁的地方风格,独特的演出技巧以及非凡的艺术成就深深打动了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学子,受到他们强烈的欢迎,得到了他们充分的肯定与赞扬。促进川剧进大学校园,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这中间来,现在大学的校园出现的年轻戏迷和一些年轻人的戏剧坐唱也充分证明了这样做的必要性。年青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有责任更有义务去传承她、保护她、更要发展她,把戏剧真正地发扬光大,使中国传统戏剧文化永葆青春。
5.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呼声越来越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振兴戏剧”也早已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通过戏剧自身优势的挖掘、品牌形象的塑造、通过学习成功的经验、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将戏剧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元素给人以不断的“潜移默化”达到振兴戏剧的目的。在创新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戏剧生存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宫平.成都川剧生存状况及发展趋势调查.四川戏剧
[2]谈洁,李柏秋.谁为川剧传香火
[3]邓运佳.中国川剧通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4]黄敏,钟有林.新时期我国地方戏曲的分类保护和传承一基于扩大受众群体的视角
作者简介:张浩泉(1999.12-),男,山东郯城人,汉族,建筑专业。
孟晓燕(1999.6-),女,山东沂南人,汉族,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
【关键词】戏剧文化;戏剧特色;没落原因;振兴对策
1.戏剧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传统戏曲剧的种类十分丰富,仅中华的国粹--京剧,就号称有一千八百出。其内容也五花八门,有经过演绎的历代君王、诸侯、名人传奇及历史事件、才子佳人故事、神灵鬼怪传说等等。因此,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故事,往往世俗味道很浓,与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息息相通,這些引人入胜的情节加上音乐的魅力,便产生了惊人的魅力。它们不仅滋润了中国各阶层民众的感情世界,填补了他们精神生活的空白,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沟通着群体的心灵,在广袤的土地上建构了宗法社会的伦理关系准则。
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自宋元年间诞生以来,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达到二十世纪初大师云集、流派纷呈的盛世,它曾在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而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所以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还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品”。既是“土特产品”,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通过它,也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演变;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的必然趋势。
2.戏剧的没落
近年来,戏剧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缩减,经费不足。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与传统文化的暂时失落,使戏剧在“阵地”与“市场”间难以坚持“二为方向”而陷入了“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的境地。从“宠儿”变“弃儿”的自我困惑与不得不“等、靠、要”的社会境遇,正在日复一日地消解着戏剧人敬业爱业的操守与精神,极大地制约了和挫伤了他们的艺术生产的积极性和艺术创造力。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近30年以来,戏剧专业表演团体急剧缩减,已由1979年的一百多个减少至四十来个,在编从艺人员也由当初的一万多人减少至目前两三千人;另一方面,不仅创作人员老化、上演剧目老化、观众老化的“危机”依然存在,而且后继人才严重匮乏。
3.没落的原因
关于戏剧没落的原因,我总结了几点。
第一,戏曲如今难以表达大众的心声了。台湾学者许逸之先生说:“一个民族需要正像一个人需要做梦,所以最原始的民族没有文字,也有神话和寓言的传说。中国的戏剧就是大众集体的梦。”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看戏是人们最充实愉悦的精神生活。一些好看的戏不仅仅能反映出老百姓百姓的生活,而且重要的是还能满足他们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愿望。比如生活中一些常被欺压的百姓,看了《水浒传》改编成的戏,就会变得希望也有人替他们不公的现实生活来打抱不平,戏正是“敢替观众演出在道德范围内不能演的事”来得到大众的喜爱,也因此让戏曲有了旺盛生命力。但是,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梦”。现代的大众不再喜欢用戏剧的方式做梦了,因此戏曲就被缩小了参与现代生活的份额。
第二,多媒体的冲击。广播、电影、电视、电脑的发展和普及,不仅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丰富而又多姿的社会,而且也给现代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空间。在过去,要看场戏是十分奢侈的事。现在,传媒的现代化和多样性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正因此,让看戏就变成了现代享受者的众多选择之一,而不再是唯一了。
第三,声腔以及方言的限制。戏剧的声腔丰富多彩,因此,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文化特色。戏剧的声调复杂多变,阻滞了它的通俗易唱,戏剧难唱,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更容易去学唱好听易唱流行歌曲。另外,地方方言也是一个大问题,它使戏剧的传播更为艰难。不同地方的人难以听懂戏剧所想表达的意思。
4.戏剧的振兴对策
第一,争取政府对振兴戏剧的更大支持。振兴戏剧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当地政府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并将其当成一个大事来抓,不仅仅在口头上,更应在行动上,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特别是资金方面,必须加大对戏剧的播资,具体怎么用,要认真研究,落实实处,要有成效。
第二,省市县要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播放戏剧。省市县电视台、广播电台都要有专门栏目定期播放戏剧。不同的省会可以根据本省的文化情况去选择不同的剧中,来博得大众的眼球。才会让群众更加了解戏剧,爱上戏剧,才会让戏剧的路走得更长久。
第三,注重青少年以及大学生群体来传承和保护戏剧。曾经,戏剧是地方色彩极为浓郁的艺术表现形式,圈于影响力和语言的障碍,以至于其欣赏难度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我们要着重打破这一观念。所以,行动起来,很多地方都已经获得了成效。比方说,2008年的川剧《欲海狂潮》在北京大学的上演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川剧以其浓郁的地方风格,独特的演出技巧以及非凡的艺术成就深深打动了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学子,受到他们强烈的欢迎,得到了他们充分的肯定与赞扬。促进川剧进大学校园,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这中间来,现在大学的校园出现的年轻戏迷和一些年轻人的戏剧坐唱也充分证明了这样做的必要性。年青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有责任更有义务去传承她、保护她、更要发展她,把戏剧真正地发扬光大,使中国传统戏剧文化永葆青春。
5.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呼声越来越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振兴戏剧”也早已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通过戏剧自身优势的挖掘、品牌形象的塑造、通过学习成功的经验、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将戏剧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元素给人以不断的“潜移默化”达到振兴戏剧的目的。在创新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戏剧生存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宫平.成都川剧生存状况及发展趋势调查.四川戏剧
[2]谈洁,李柏秋.谁为川剧传香火
[3]邓运佳.中国川剧通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4]黄敏,钟有林.新时期我国地方戏曲的分类保护和传承一基于扩大受众群体的视角
作者简介:张浩泉(1999.12-),男,山东郯城人,汉族,建筑专业。
孟晓燕(1999.6-),女,山东沂南人,汉族,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