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普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參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科普的效果是为提高受众的技能和素养,为创新提供科技环境和优化人力资源夯实基础。科普效果的评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理论课题,它具有跨学科、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如何建立评估系统和模型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现阶段对于科普效果评估没有统一的定式,没有成熟的模型,尚处于探索期。
[关键词]科普;受众;文化程度;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1-0211-01
科普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即为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科普和正规教育一样,都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手段。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科普的效果主要分为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
一、直接效果
科普的对象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广大公众,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使受众技能和内在价值得以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受众的素养和技能
就某一项具体的工作而言,由接受教育程度及是否经过培训决定做的效果。科普使人能够掌握原本不具备的技能提高劳动效率,从而改善和提高受众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
2、为创新提供科技环境和优化人力资源夯实基础
科普具有渐进性和累积性,在人力资源积累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具有特殊技能、生产率较高的群体,这个群体对于科技创新是相当重要的。
3、与正规教育相比,科普具有即时性、选择性的效果
科普更倾向学习与实践结合。特别是一些既包括脑力劳动,又包括体力劳动的活动,则更为明显。例如,一些食用菌养殖户,因一些技术障碍,接受培训,并用于实际生产,取得显著效果(天津市蓟县食用菌协为成功范例)。
4、科普还具有发散性的特点
通过科普活动,人们可能会改变对社会纷纭杂乱事务的判断。进而形成良好的、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主要表现在:①科学普及力度越大,受众面越广,可供选择的职业范围就越广可以为受众提供技能甚至技术,增加就业机会。②使受众适应更多的技术环境,降低失业率。③科普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结合以上论述不难得出,科普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科学素养。
二、间接效果
简单地说,科普的间接效果就是研究它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作用效果。前面讲过,科普的对象是人,它是直接的;但人是社会活动中最活跃的一分子,通过它影响的外部性是整个社会、民族的、政府的收益。主要表现在:①科普可以促进科技信息的传播。②科普可以降低社会犯罪率。由于科普水平与收入水平的正相关性(当然,假设其它条件不变且排除个体特殊性)。此外,由于科普活动的开展提高综合素质,法律意识增强,能减少犯罪率。③科普可以促进社会和谐。通过科普活动,人们更倾向于用文明的、非暴力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④科普还具有环境效果。通过科普活动,使人们认识到,人类虽然可以改变自然,但如果不爱护自然,如毁灭性开采、大量砍伐森林,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三、科普效果的评估
1、科普效果评估的意义
前面已经谈到,科普具有多重效果。为了提高科普工作效率,规范政府对科普管理的科学化,同时对科普工作者搞好日常工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科普效果评估的现状
科普效果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课题,它具有跨学科、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我国科普研究所从指标体系评估的一般理论出发,结合科普理论研究,针对科普的宏观效果,设计科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全世界最先提出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具有创新性,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它由科普投入、科普环境、科普活动、科普综合产出4个子系统,42个指标构成。此外国内的一些学者如佟贺丰等从投入产出的角度,也做出一些有益探索。
贵州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近年来增加科普经费投入(仅2009年政府投入的科普专项经费达3693.3万元,人均达到0.97元,比2008年的0.89元,增加了9%),政府迫切需要知道科普的效果,以利于政府做出决策。为此,贵州省有关方面积极探索,尝试设计了一套以9个地州市为基本评价单位的贵州省科普综合评价体系,它由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传媒、科普活动5个子系统、26个指标构成。该体系遵循综合指标的高低推导出政府重视科普工作的程度,再推导出科普效果好坏与否。
3、科普效果评估的思考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科普效果评估没有统一的定式,没有成熟的模型,尚处于探索期。笔者认为,目前已有的体系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一些硬性指标来衡量,而科普效果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软度量研究的范畴。可否尝试换一条路径呢?从“以我为主”即从科普行业的主导者的角度,转变为“以需为主”,即从受众的角度来研究。模型的构建大体是这样一个路线:通过科学设置一组问卷,向受众发放,然后将跟踪系统设计好。设置好人数,跟踪时间,找出受众人生轨迹中成功的亮点与接受科普教育的正相关性,继而得出大概率的结论。此方法存在耗时长、费用高的问题,但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探索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效果研究》课题组,科普效果评估理论和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1.
[2]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科普统计2010年版,贵州科技出版社,2011;67.
[关键词]科普;受众;文化程度;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1-0211-01
科普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即为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科普和正规教育一样,都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手段。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科普的效果主要分为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
一、直接效果
科普的对象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广大公众,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使受众技能和内在价值得以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受众的素养和技能
就某一项具体的工作而言,由接受教育程度及是否经过培训决定做的效果。科普使人能够掌握原本不具备的技能提高劳动效率,从而改善和提高受众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
2、为创新提供科技环境和优化人力资源夯实基础
科普具有渐进性和累积性,在人力资源积累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具有特殊技能、生产率较高的群体,这个群体对于科技创新是相当重要的。
3、与正规教育相比,科普具有即时性、选择性的效果
科普更倾向学习与实践结合。特别是一些既包括脑力劳动,又包括体力劳动的活动,则更为明显。例如,一些食用菌养殖户,因一些技术障碍,接受培训,并用于实际生产,取得显著效果(天津市蓟县食用菌协为成功范例)。
4、科普还具有发散性的特点
通过科普活动,人们可能会改变对社会纷纭杂乱事务的判断。进而形成良好的、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主要表现在:①科学普及力度越大,受众面越广,可供选择的职业范围就越广可以为受众提供技能甚至技术,增加就业机会。②使受众适应更多的技术环境,降低失业率。③科普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结合以上论述不难得出,科普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科学素养。
二、间接效果
简单地说,科普的间接效果就是研究它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作用效果。前面讲过,科普的对象是人,它是直接的;但人是社会活动中最活跃的一分子,通过它影响的外部性是整个社会、民族的、政府的收益。主要表现在:①科普可以促进科技信息的传播。②科普可以降低社会犯罪率。由于科普水平与收入水平的正相关性(当然,假设其它条件不变且排除个体特殊性)。此外,由于科普活动的开展提高综合素质,法律意识增强,能减少犯罪率。③科普可以促进社会和谐。通过科普活动,人们更倾向于用文明的、非暴力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④科普还具有环境效果。通过科普活动,使人们认识到,人类虽然可以改变自然,但如果不爱护自然,如毁灭性开采、大量砍伐森林,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三、科普效果的评估
1、科普效果评估的意义
前面已经谈到,科普具有多重效果。为了提高科普工作效率,规范政府对科普管理的科学化,同时对科普工作者搞好日常工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科普效果评估的现状
科普效果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课题,它具有跨学科、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我国科普研究所从指标体系评估的一般理论出发,结合科普理论研究,针对科普的宏观效果,设计科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全世界最先提出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具有创新性,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它由科普投入、科普环境、科普活动、科普综合产出4个子系统,42个指标构成。此外国内的一些学者如佟贺丰等从投入产出的角度,也做出一些有益探索。
贵州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近年来增加科普经费投入(仅2009年政府投入的科普专项经费达3693.3万元,人均达到0.97元,比2008年的0.89元,增加了9%),政府迫切需要知道科普的效果,以利于政府做出决策。为此,贵州省有关方面积极探索,尝试设计了一套以9个地州市为基本评价单位的贵州省科普综合评价体系,它由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传媒、科普活动5个子系统、26个指标构成。该体系遵循综合指标的高低推导出政府重视科普工作的程度,再推导出科普效果好坏与否。
3、科普效果评估的思考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科普效果评估没有统一的定式,没有成熟的模型,尚处于探索期。笔者认为,目前已有的体系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一些硬性指标来衡量,而科普效果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软度量研究的范畴。可否尝试换一条路径呢?从“以我为主”即从科普行业的主导者的角度,转变为“以需为主”,即从受众的角度来研究。模型的构建大体是这样一个路线:通过科学设置一组问卷,向受众发放,然后将跟踪系统设计好。设置好人数,跟踪时间,找出受众人生轨迹中成功的亮点与接受科普教育的正相关性,继而得出大概率的结论。此方法存在耗时长、费用高的问题,但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探索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效果研究》课题组,科普效果评估理论和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1.
[2]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科普统计2010年版,贵州科技出版社,20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