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教学论》中教育学家赞可夫提出,要把教师的教学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而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不可忽视。这主要因为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等都主要由教师决定。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领导者,而且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课堂效果的检验者。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教师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导”不是代替“导”就要像导演一样,让演员自己去登台表演,并拥有创作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素质才能得以全面的提高,没有“导”就没有真正的“学”,不着眼于学生的学会到会学,教师的“导”也就毫无意义。教师应该授之以渔,更应该追求授之以渔的理想境界———学生会学、乐学。
1、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教师巧妙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课堂效率高低的前提。因此,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架设起探索的桥梁,激起学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新课题的学习,使得师生教与学同步,以期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如在学习“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一节时,是这样引入的:(1)每当打了上课铃后,大家就会马上跑进教室,准备上课,请问这一举动主要是人体那个系统在起作用?(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2)利用投影展示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让学生回答这两部分的功能,然后教师总结并设问: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交互联络形成一个复杂的通讯网络系统,能对人体起调控作用。那么,人体神经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引入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新课题)。这样引入,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都急切想知道神经系统的工作情况,注意力集中,他们的思维自然会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开始活动。
2、精心设问——激发兴趣
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维。当教学目标明确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教师设计自学思考题应做到三点:一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讨论余地;三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在文中直接找到的问题尽量少出,所出问题必须经过学生思考才能确定答案),难易适中(过于简单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过于难的问题易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以激起思维内驱力,且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状态.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可以分给每个学生一点馒头片,要求学生慢慢地细细地咀嚼,然后问学生:“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很快答出来“有甜味!”为什么会有甜味?这样学生的兴趣勃然而发,会提出许多研究性问题,“如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变成了什么物质?”淀粉在口腔中是如何被分解的?等等,问题一旦提出,学生就急着想弄个明白。又如在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提出“一些青菜已萎蔫,而洒上些水就可以硬挺?”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糖拌西红柿,注意观察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后盘子里会出现许多汁液?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疑难,不要把现成答案直接呈现出来,而应通过提示、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根求源,解决疑难。
3、拓宽思路——合作学习
就是教师在课堂中适时提出问题,围绕某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如在学习“人口与环境”一节时,就可让学生讨论“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具体围绕以下3个小问题进行: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是什么?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哪些问题?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各小组讨论激烈,气氛很浓。学生还谈到了课文中未涉及到的社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就业问题、超生游击队等)。拓宽了思路,训练了发散思维。又如学习“遗传”和“传染病”后,可出:遗传病一定是传染病吗?传染病一定是遗传病吗?学生分组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二者的区别。再如,学习“蒸腾作用”概念后,可出: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吗?如果植物停止了蒸腾作用,结果会怎样?挑起争议,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达成共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而是植物体进行的一种正常生理活动,它为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提供了动力。从而很自然地归纳出蒸腾作用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拓宽思路的方法,备受学生欢迎。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发展认识能力,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作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为基础,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即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源泉,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落脚点。因此,必须正确地、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通过积极的“导”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
1、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教师巧妙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课堂效率高低的前提。因此,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架设起探索的桥梁,激起学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新课题的学习,使得师生教与学同步,以期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如在学习“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一节时,是这样引入的:(1)每当打了上课铃后,大家就会马上跑进教室,准备上课,请问这一举动主要是人体那个系统在起作用?(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2)利用投影展示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让学生回答这两部分的功能,然后教师总结并设问: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交互联络形成一个复杂的通讯网络系统,能对人体起调控作用。那么,人体神经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引入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新课题)。这样引入,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都急切想知道神经系统的工作情况,注意力集中,他们的思维自然会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开始活动。
2、精心设问——激发兴趣
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维。当教学目标明确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教师设计自学思考题应做到三点:一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讨论余地;三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在文中直接找到的问题尽量少出,所出问题必须经过学生思考才能确定答案),难易适中(过于简单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过于难的问题易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以激起思维内驱力,且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状态.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可以分给每个学生一点馒头片,要求学生慢慢地细细地咀嚼,然后问学生:“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很快答出来“有甜味!”为什么会有甜味?这样学生的兴趣勃然而发,会提出许多研究性问题,“如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变成了什么物质?”淀粉在口腔中是如何被分解的?等等,问题一旦提出,学生就急着想弄个明白。又如在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提出“一些青菜已萎蔫,而洒上些水就可以硬挺?”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糖拌西红柿,注意观察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后盘子里会出现许多汁液?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疑难,不要把现成答案直接呈现出来,而应通过提示、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根求源,解决疑难。
3、拓宽思路——合作学习
就是教师在课堂中适时提出问题,围绕某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如在学习“人口与环境”一节时,就可让学生讨论“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具体围绕以下3个小问题进行: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是什么?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哪些问题?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各小组讨论激烈,气氛很浓。学生还谈到了课文中未涉及到的社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就业问题、超生游击队等)。拓宽了思路,训练了发散思维。又如学习“遗传”和“传染病”后,可出:遗传病一定是传染病吗?传染病一定是遗传病吗?学生分组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二者的区别。再如,学习“蒸腾作用”概念后,可出: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吗?如果植物停止了蒸腾作用,结果会怎样?挑起争议,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达成共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而是植物体进行的一种正常生理活动,它为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提供了动力。从而很自然地归纳出蒸腾作用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拓宽思路的方法,备受学生欢迎。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发展认识能力,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作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为基础,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即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源泉,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落脚点。因此,必须正确地、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通过积极的“导”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